此人僅用一計便救國退敵,秦一統天下命令不許傷害他,違者殺無赦
真正的強者,一要有敬畏之心,二要有感恩之心,三要有容忍之心。
春秋時期,最熱鬧的莫過於晉文公這段歷史。重耳周遊列國回來,定國之後就開啟了爭霸模式。附近小國紛紛歸順。這讓一個昔日的大國有些坐不住了。
1
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孝公。他是桓公之子,當年還是管仲立的他為太子。如今,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都作古了。眼瞅著齊國呈現了衰敗之相。
這天,孝公把群臣召集到一起開會。他說:列位,想當年啊,先王桓公在世之時,每年都要外出征戰。以戰止戈,才是大國強國之道。如今,晉國天天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可寡人天天坐在炕頭上「點牛眼」、「盤腳難」,深感慚愧。今聽說咱們的鄰居魯國又鬧災荒了,不如咱們去討伐他們,大家商議商議吧。
大家一商量,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當下雨天打孩子,練練手吧。
君臣一致同意,伐魯。
齊孝公(?—前633年),姜姓,呂氏,名昭
2
魯國聽說齊國打過來了。魯僖公趕緊找群臣商議對策。大夫臧孫辰就說,大王別急。臣有一計可退敵。
魯僖公說:快講快講。
臧孫辰道:在柳下這個地方,有一人姓展名獲,字子禽,有些才能。讓他做使者可以退敵。
他推薦的這個人其實就是柳下惠。「惠」是展獲死後的謚號。柳下惠其實是後人對他的習慣稱呼。
魯僖公一聽,那還愣著什麼,趕緊派人去請呀。
就這樣,使者快馬加鞭找到展獲。結果展獲稱病推辭了。
使者回來一彙報,臧孫辰說,主公別急,我還有辦法。這個展獲還有一個堂弟叫展喜,也有些本事。咱們可以讓展喜去找展獲討教,他抹不開面子,一定會給出良策。
果不其然,展喜來到展獲家中。把國君委託的事情一說,展獲終於開口。告訴展喜,這般如此,如此這般。
春秋戰國版圖
3
齊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魯國。
半路上,他們遇到了前來犒賞三軍的展喜。
展喜把各種牲畜、美酒、糧食、布匹一共好幾車,送給親征的齊孝公。
齊孝公接見了展喜。他問:魯國聞寡人親征,是不是都怕了。
展喜說:小人懼,而君子不懼。
齊孝公說:裝,繼續裝。你們魯國鬧災荒,連飯都吃不上了,以為寡人不知道?
展喜說:從前,周先王把姜太公封在了齊國,把先君伯禽(周公旦之子)封在了魯國。命周公與姜太公歃血為盟,起誓:世世代代,共同輔助王室,互不傷害!以前,桓公在世曾經九合諸侯,每一次都是先與魯國定盟。如今,您繼位了,我們知道您一定不會違背太公的誓言,更不會失去桓公稱霸的基業,所以魯國的君子怎麼會害怕呢?
孝公聽了這番話心花怒放,說道:說得好,說得好。寡人就是來兩國邊界視察一番。沒啥事了,你回去吧。
就這樣,眼看一場戰爭就這樣被展喜化解了。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
4
展喜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展獲的授意。其實,齊孝公當時跟展喜還說了一番話。他說,你們魯國,文沒有施伯那樣的智士,武沒有曹劌那樣的勇士。曹劌大家可能熟悉些,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的主角。施伯是當時管仲時代魯國的大夫。
孝公的意思其實是說,你魯國現在沒有人才啊。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展獲就是一個人才,他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物。臧孫辰當時跟魯僖公說,展獲這人淡泊名利,不願意在朝廷為官。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陶淵明曾經寫過一首詩,就是說臧孫辰這個人,明知道柳下惠的賢才,但卻不願意把他推薦到朝中去做官。這首詩這樣寫道:
北望烽煙魯勢危,片言退敵奏功奇。臧孫不肯開賢路,柳下仍淹展士師。
雖然魯國的圍暫時解了,但柳下惠還有後招。因為他知道,齊國雖然退兵了,但他們心中認為魯國沒有能人賢臣,所以心存輕視,那麼說不定將來什麼時候一心血來潮,就又派兵打過來了。他必須幫助魯國想一個長久之計。那就是,與其消極防禦,不如積極進攻。
柳下惠授意展喜。展喜在魯僖公面前進言,最近楚國剛跟宋國交惡,宋國是齊國的盟國,咱們不如去鼓動楚國去攻打齊國。
此時楚國的大將軍正是著名的成得臣,字子玉。子玉這個人打仗非常厲害,而且還特喜歡打仗。展喜到了楚國一遊說,雙方一拍即合。楚國派子玉為大將,率軍攻打齊國。結果就把陽谷打下來了。
那麼被楚國修理一頓之後,齊孝公終於開始消停了。
曲阜文物古迹之曲阜魯國故城
5
柳下惠坐在家中,為魯國連出妙計,暫時保證了魯國的平安。而他自己,卻始終也沒有再出山為官。
孔子認為柳下惠是「被遺落的聖人」,《論語》中說,柳下惠之所以不能被重用,都是臧孫辰搞得鬼。說他是「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臧孫辰排擠柳下惠也是有一些緣由的。臧孫辰是朝廷重臣,柳下惠不但不對他攀附,甚至還不給他面子。有一次城門飛來了一隻海鳥,好幾天都不走,臧孫辰就讓大家都去祭祀它。這個活動本來也沒有什麼意義,只不過是權臣玩弄的一些小把戲罷了。
有些人官職做大了之後,就願意看看大家是不是聽自己的話。自己下了命令了,哪些人遵守,哪些人不遵守;哪些人積極主動去執行,哪些人是消極被動去執行。
臧孫辰下了這個命令之後,柳下惠就說,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應該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豈能說祭祀就祭祀,太不嚴肅了。就這樣一件事,讓臧孫辰懷恨在心,但他表面上還是樂呵呵的,當面還表揚柳下惠剛直不阿,但在背後魯王那裡,給柳下惠上了不少的眼藥。
一個國家將亡,必定出現許多「面譽背非」的佞臣。對於臧孫辰這樣當面花言巧語、背後搬弄是非的小人,柳下惠心裡是一清二楚。但他也不去計較,魯國國運如此,豈人力所能為之?
柳下惠在魯國受到排擠,其他各國紛紛來聘請他。但都被他謝絕了。問其原因,他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山東平陰孝直鎮展窪村石碑
其實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我始終堅持君子之道。國君好不好都沒有關係,因為這是父母之邦。我不會因為國君不好,就遺棄我的國家。相反,為了這個國家,無論國君好壞,我都會為這個國家出力。這與後來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的意思很相近。
柳下惠的理念非常超前,他把國家的概念與國君的概念清晰地分開了。
孟子非常崇拜柳下惠,特別是他「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因此孟子推崇他為「和聖」。雖然後世知道柳下惠最多的就是他的「坐懷不亂」,但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柳下惠在各國的聲望非常高。在最後秦國攻打齊國(此時的魯國已經被齊國吞併)的時候,專門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
那麼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大意是,柳下惠這個人為了堅守自己的道德規範與標準,所有的個人理想與抱負都可以一退再退,一讓再讓。所以有時候,我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種像柳下惠般「退讓」的智慧。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 ,每周一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點擊展開全文
※《封神》中最會惹事的官二代,殺了龍王之子,連玉帝都被驚動了
※六耳獼猴的後台連天庭地府都忌憚三分,卻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此人平定安史之亂扭轉了唐朝的命運,卻被奸臣嫉妒挖祖墳
※大清朝最具爭議的皇帝,嚴懲先帝功臣,狂殺官場的不正之風
※曹操面對最後一次統一天下的最佳良機時,為何選擇收兵?
TAG:歷史品讀 |
※忽必烈命令先鋒部隊,只能擒拿敵人,不可以傷害他們
※武則天那麼厲害,但她很害怕一條詛咒,為此還下了一奇怪的命令
※這場對領國的反擊戰,上將許世友下了一道命令,令敵人後悔不已!
※雍正帝曾說誰都不可殺此人,結果乾隆卻違背命令殺無赦
※太戲劇!一失誤命令讓他們打到了敵師部,又一命令讓他們逃生
※鄭成功臨終前下令殺死家人,他的命令卻無人執行,為何他要這麼做
※只因此人下達了這樣一項命令,從此日軍便在中國肆無忌憚的大屠殺
※此人拒不執行撤退命令,還自創戰法殺敵十餘萬,最後躋身一代戰神
※此人命令軍隊撤退,結果傳令兵理解錯了命令,然後滅了一個國家
※慈禧命令劊子手用鈍刀斬殺此人,行刑過程令人唏噓不已
※上甘嶺戰役令人匪夷所思一幕,指揮官下達死命令,不許搶救傷員
※上甘嶺戰役令人匪夷所思一幕,指揮官下達死命令,不許搶救傷員!
※孔明臨終有一命令,如行之可讓蜀國存活百年,可嘆此國無人能懂
※忍無可忍不再忍!這國緊急下達一道命令,戰機敢越境可隨時擊落
※朱元璋之子篡位後監獄人滿為患,他下一命令,讓許多女性倍受摧殘
※常遇春卻聽錯了一個命令,結果,害得幾萬人慘遭屠殺
※敵軍正在撤退,上將卻不下命令打,結果敵人安全通過伏擊圈
※曹操剛死,曹丕轉身便下達一個無恥命令,母親大罵連他畜生都不如
※此人一條命令,幾天內沿海居民餓死無數,對待漢人他比忽必烈還狠
※此人不聽命令,害得蘇軍損失百萬人,斯大林反而不好意思處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