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針對中國買家的「分手費」越來越高了,樂視收購Vizio就是一個例子

針對中國買家的「分手費」越來越高了,樂視收購Vizio就是一個例子

2017年7月11日,樂視全球已經放棄收購的、美國本土最大的電視機製造商Vizio在加州中部地區美國聯邦法院將樂視全球集團的幾個收購主體公司推上被告席,指控樂視方面違約,並依據兩方的約定要求樂視方面賠償1億美元的分手費、外加懲罰性罰款及律師費等主張。

樂視這次出海收購的挫敗經歷可以看作China Inc(中國企業)最近幾年走出去和引入國外投資合作的一個時代縮影:在過去不超過十年的時間內,中國企業從一個主要是「招商引資」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潮流中逆流而上,迅速壯大的「中國製造」似乎不再滿足於拿中國市場換取國外的資金和技術,越來越富有和自信的中國企業開始放眼世界,在人民幣貶值的大背景下甚至開始全球大肆收購。

與中國人境外搶購免稅商品不一樣,China Inc的境外收購往往伴有明顯的「附加稅」,由於中國境外收購在中外監管機構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政府境外投資的監管制度和外國政府對中國收購的疑慮(譬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國家安全審查等)讓中國公司在競購時不得不支付更大的代價,俗稱「中國溢價」,通常體現為更高的收購價格,以及越來越針對中國買家的高額且苛刻的「分手費」。

樂視全球收購Vizio就是一個例子。


一、樂視全球收購Vizio

從樂視全球被訴的起訴狀中可以看出,收購雙方從2015年12月進入實質談判階段,Vizio方面的談判代表包括創始人兼CEO王蔚及公司總裁和CFO,而樂視全球方面代表主要包括賈躍亭、公司融資事務高級副總裁WinstonCheng及一位公司董事。

2016年7月6日,雙方相關公司簽署了併購協議,收購價格為20億美元。

Vizio作為美國本土最大的電視機製造商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僅次於三星,如果順利完成收購,這樁交易將為樂視打開美國市場邁出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大多認為收購價格太高,樂視方面還被頻頻曝出供應鏈欠款問題,樂生態的建設似乎開始面臨資金的壓力。

起訴中控稱,併購協議簽署之前的實質談判階段,樂視全球的公司帝國已經因為嚴重現金流和財務問題開始坍塌,所以他們渴望這樁併購給樂視帝國迅速帶來財務穩定、信息和資源,至少能給大家製造一個財務穩定健康的表象。

所以,Vizio指控樂視全球方面因此炮製了一個秘密的計劃,通過一個公開宣布的併購及Vizio的保密信息來接近後者的大公司客戶,並同時製造財務穩定的公開假象。

2017年1月6日,雙方將併購完成的截止日期延長到4月6日。但延期的交割目標看來也沒法實現。Vizio稱3月30日左右已書面通知樂視構成違約,因為後者沒有併購要求的資金實力和融資承諾,提出終止併購合同。

這樣的終止意味著樂視全球方面要面臨最高達1億美元的分手費。


二、樂視終止收購的「分手費」

根據併購合同(第9.2條)的約定,如果Vizio基於以下幾種情形終止併購合同,樂視方面(買方)需要支付分手費:

買方違約(包括違反陳述保證、承諾或其他協議約定);

截止日期屆滿,主要因為買方無充足資金與外部承諾提供的融資來完成併購,導致併購未能獲得中國政府部門批准;

買方未及時交割;

(以上各情形分別稱為「買方終止情形」)

併購合同10.2條規定分手費總額最高1億美元,包括在簽訂併購合同前後已經打到花旗銀行洛杉磯支行一個資金託管賬戶的5000萬美元,和剩餘5000萬美元當發生前文提到的買方終止情形時,在Vizio依據約定終止併購合同後三個工作日內由買方轉賬支付。

支付分手費往往是當初幸福牽手的買賣雙方都不願意看見的結果。

所以,起訴書顯示,收到終止通知後,樂視的賈躍亭很快採取行動,與美方討論了雙方共同終止併購協議的方案,即以後由樂視方面與Vizio在中國設立分銷公司,主要在中國推廣和銷售Vizio品牌的設備,包括電視、顯示屏和音箱等。

然後,作為Vizio同意共同終止併購協議的交換條件,賈躍亭最終承諾這家美國公司如下補償:

在雙方簽署終止、相互免責框架協議後,共同指令資金託管銀行將託管賬戶中的4000萬美元支付給Vizio;

在雙方45日內簽署中國合資公司相關協議,簽署後將託管賬戶中的剩餘1000萬美元支付給Vizio;

樂視方面向合資公司非現金出資5000萬美元,以評估的公平市場價格為準。

簡單來說,協議共同終止併購,5000萬美元託管的分手費分兩批支付,另外5000萬美元不再支付,轉為雙方在中國合資分銷Vizio產品。樂視方面砍掉了5000萬的追索,而Vizio則能拿到5000萬真金白銀的分手費,還有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承諾,合資公司如果真能利用樂視的渠道在中國賣Vizio產品,對這家美國公司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暢想。

2017年4月5日前後,也就是截止期限屆滿的時候,雙方簽署了終止、相互免責框架協議,共同終止了收購,4000萬監管資金轉給了Vizio。

4月10日,雙方聯合宣布由於面臨「監管方面的障礙」,經協商後一致同意中止收購。但雙方表示未來仍會以其他方式進行商業合作,包括將樂視的內容資源整合到 Vizio 在美國發售的設備中,以及在中國市場合作推銷 Vizio 的硬體產品等。

Vizio很快發現中國合資銷售自己的產品只能是一個夢想,因為據稱他們在同意終止併購之後發給樂視方面的合資文件討論稿都石沉大海,45日內簽署合資文件的約定成為廢紙,2017年5月20日轉眼成為歷史,樂視方面寂靜無聲。

如果說合資推動Vizio的中國市場不能成功,它能夠接受的話,那麼連託管賬戶中的剩餘1000萬美元這隻「煮熟了的鴨子」也飛掉,那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Vizio在起訴書中指出,不應該將合資作為支付這1000萬的前提條件,即使最終未簽署合資協議,也仍應按照併購合同當初約定將其支付給Vizio,言外之意是樂視方面的故意違約讓守約的Vizio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開拓中國市場沒下文了,就連剩餘1000萬的分手費也不翼而飛。

所以,2017年6月9日,Vizio給樂視全球方面發函,指控後者違反了框架協議以及之前的併購協議,要求劃轉託管賬戶中的剩餘1000萬美元,而且因為樂視方面沒有簽署合資合同也沒有履行積極談判的義務,要求支付併購協議中約定的買方終止情形下應當承擔的剩餘5000萬美元分手費。

兩天後,Vizio發函給託管銀行指令其劃轉託管賬戶中的剩餘1000萬美元,但銀行沒有回應也沒有放款。6月22日,樂視全球對6月9日的支付要求函和11日的託管支付要求函做出回應,指令託管銀行不得放款。

2017年7月11日,Vizio在美國加州起訴LeEco V. Ltd.和樂視全球等樂視系公司,要求支付剩餘6000萬美元的分手費和其他賠償。

三、開拓海外市場的代價——分手費

樂視這次出海收購的挫敗經歷可以看作China Inc(中國企業)最近幾年走出去和引入國外投資合作的一個時代縮影:在過去不超過十年的時間內,中國企業從一個主要是「招商引資」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潮流中逆流而上,迅速壯大的同時似乎不再滿足於拿中國市場、勞動力和其他資源換取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越來越富有和自信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放眼世界,在人民幣貶值的大背景下甚至開始全球大肆收購。

與中國人境外搶購免稅商品不一樣,China Inc的境外收購往往伴有明顯的「附加稅」,由於中國境外收購在中外監管機構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政府境外投資的監管制度(更長時間和更多不確定性)和外國政府對中國收購的疑慮(譬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國家安全審查等)讓中國公司在競購時不得不支付更大的代價,俗稱「中國溢價」,通常體現為更高的收購價格,以及越來越針對中國買家的高額和苛刻「分手費」。

中國收購的高溢價早已不是新聞,2015年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的幾位作者曾研究對比了中國公司與歐洲公司收購類似目標時支付的溢價情況後發現:相比歐洲類似的收購目標,中國收購方比歐洲收購方支付了更高的溢價,溢價平均水平達到後者的兩倍;類似交易存在明顯溢價差別時,90%的案例中是中國收購方支付了更高的溢價。

如果是收購價格高低是個見仁見智、尚可爭議的問題,那麼針對中國買家的高額「分手費」,則能看出China Inc境外收購的額外代價。在不涉及中國收購方的併購交易中,買方在收購未完成時約定的情況下需要承擔的(反向)分手費通常為2%-4%,而中國很多買主承擔的分手費在金額和比例上屢創新高,而且從統計的數據上看,國外賣家開始大膽地要求中國買家擔保、開立信用證甚至將分手費預存到託管賬戶,以保證交易未完成時能夠順利拿到分手費,在前文樂視全球收購的案例中事先託管分手費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更多分手費數據見下文2016年以來中國收購方境外收購案例之反向終止費(分手費)數據不完全統計。

註:以上數據系有簡法幫根據相關併購合同及公開信息統計整理,無法保證信息準確或完整性,登陸簡法幫微信查看相關併購協議文件。

從上文統計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公司收購境外公司的分手費普遍超出交易金額5%的比例,有些案例甚至接近10%,託管分手費和出具銀行保函等情況已經成為主流,顯示出China Inc境外收購的迫切心理和代價。

雖然本文無意深入討論合同中分手費風險分配的技術細節,但也發現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的風險更多由中國收購方承擔。仔細考慮一下這並不合理,美國CFIUS國家安全審查不透明且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對於這樣的美國監管原因而造成交易流產的風險到底由哪一方承擔更公平?當然是更加熟悉本國制度更容易評估風險的美國目標公司,而且中國收購方往往都要承擔中國政府審批障礙帶來的交易風險(分手費),至於中國公司與外國收購方相比帶來的更大CFIUS風險應該已經體現在更高的收購價格中了。

其實,在天津天海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及關聯方海航集團(擔保方)收購Ingram Micro Inc.(美國英邁)的交易中,英邁就公開披露過,除天海投資之外,英邁還對比了天海收購提議和另外兩家(中國)潛在收購方的收購報價,主要差別之一就是這另外兩家認為「英邁應該一起承擔潛在交易的政府監管風險,並且他們認為(收購方支付)反向分手費並不合適」。

中國公司排隊或「不排隊」競購境外公司的案例早已不再新鮮,中國買家扎堆搶購不僅追高了收購價格,更使國外賣家獲得談判優勢令中國買家接受相當不公平的(買家)分手費條款,這已成為了一個公開的秘密。


後記:國家出台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

2017年08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7〕74號),按「鼓勵發展+負面清單」的模式明確了境外投資的方向,明確了鼓勵、限制、禁止三類境外投資活動。

其中限制類境外投資特別點名批評了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境外投資出現的非理性傾向,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境外投資和在境外設立無具體實業項目的股權投資基金或投資平台列為限制類別境外投資,並要求相關主管部門實行核准管理。

除了防範外匯儲備外流,更讓國家擔心的是中國企業走上了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大肆收購的老路:「一個節儉的亞洲大國依靠儲蓄和投資,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經濟明星,讓發達世界既羨慕,又心生疑懼。當這個大國開始失去增長動力時,國內大公司便將投資興趣轉向海外資產。但缺乏經驗令這些公司舉步維艱,辛苦掙得的巨額國民儲蓄就這樣消失於黑洞之中。」

「當時,日本企業在美國大肆收購『標誌性建築』——從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到洛杉磯貝爾艾爾酒店。為了收購貝爾艾爾酒店,日本買家為每間客房支付的價格相當於2016年的230萬美元」,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30日刊登題為《安邦購買狂潮背後的隱藏成本》中寫到,「今天,至少從目前的併購戰中可以判斷,中國或許已經踏上了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

據報道,境外收購活躍的中國公司已經開始遇到收購完成後,目標公司面臨財務壓力而不得不伸手提供財務支持的情況;而由於中國外匯或者銀行貸款等政策指導未能完成境外收購的中國公司又得面臨高昂分手費的困擾,就像樂視全球美國收購終止後被訴索賠上億美元的分手費,此前還有過萬達收購Dick Clark失敗面臨分手費訴訟的報道,相信今後這種讓中國買家不想面對的分手費還會有很多案例繼續浮出水面。

希望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出台之後,China Inc(中國企業)能夠冷靜下來,在走出國門收購時審慎選擇,在牽手之初留心分手費的非理性承諾,避免賈躍亭的困境,更不要走上日本昔日的老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斯諾克在中國處境尷尬,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虛擬房地產技術的尷尬與機遇並存,但還難以成為開發商的標配
UC聯合創始人何小鵬離職阿里,或將開拓汽車出行領域
努比亞推出8GB運存手機,回應中興減持:為上市做準備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8月21日收錄投融資項目27起

TAG:鈦媒體APP |

您可能感興趣

微軟收購Github,閉源收購開源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後一例
Amazon Ring收購:不是為了智能家居,而是為了交付
谷歌:是的,我們也曾想收購GitHub
復星收購Lanvin,繼Bally後又一老牌奢侈品被中國買家收編
為什麼說收購Shazam,有可能是蘋果最重要的一筆投資?
小扎要涼?Facebook又出人事地震,這次輪到了30億美金收購的Oculus
Synaptics被收購傳了好幾年;北斗和晶圓廠是騙地方政府興建產業園的兩大方向;聯發科今年復甦很明顯;手機品牌越來越重視專利
繼Bally 後,傳 Lanvin 也即將被國內買家收購
收購了 GitHub 的微軟是該平台最大的貢獻者
我不喜歡Github被收購的理由
Bape被收購後反哺I.T,這些支線你認識哪幾個?
比起複星收購了Lanvin,如意收購Bally更靠譜
傳蘋果兩次提收購,但Leap Motion創始人都搞砸了
小扎要涼?Facebook又出人事地震這次輪到了30億美金收購的Oculus
與火了卻死了的臉萌相比,被3億美金收購的Faceu高級太多
LVMH將收購法國香水品牌Jean Patou,這或許是後者重回時尚界的第一步
被微軟收購的公司都軟了,這次輪到GitHub了
被Supercell收購數年後,這兩家手游公司在倒騰啥?
dnf一個名字就價值過千,這些小號被收購只是為了一個ID?
GitHub本來是跟谷歌談收購的 為何最終選擇了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