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清朝中國駐美大使館長什麼樣?

清朝中國駐美大使館長什麼樣?

撰文:徐家寧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886年6月21日,大清國駐美國、西班牙和秘魯大使張蔭桓剛抵達秘魯首都利馬的第二天早上便收到一個好消息,他在這天的日記里寫道:「進齋書,言美都使館房東不加租,可免移寓之煩。」房租不漲,可以避免搬家了。去國萬里,沒有漲房租和搬家之痛,絕對是好消息,我想,有過北漂經歷的朋友應該能夠體會張蔭桓當時的心情。

其實張蔭桓挺喜歡當時的使館所在,他在抵美後不久的日記里就寫道:「使館在華盛頓,國都西北隅,雕攀園之北,頗高敞,門外餘地間植花木,又為暗機噴水,淺草如茵。門內翻譯、會客、餐飯、跳舞、打波諸房均備,且華贍寬整,故西人以此為美都廣廈。」美中不足的是「惟樓高三層,絕無院落,吾輩從中國遠來,惟深異鄉之感而已。」

張蔭桓說的這座使館建築所在即今華盛頓特區杜邦圓環西北角,康涅狄格大道和馬薩諸塞大道之間的斯圖爾特之堡(Castle Stewart)。所謂「雕攀園」的說法困擾了我一段時間,在使館舊址南邊並沒有發現什麼「園」的痕迹,後來突然想到:「雕攀」即「Dupont」的發音,「園」可能通「圓」或者即指杜邦圓環中間圍成的「園」。張蔭桓說使館是「美都廣廈」一點都不誇張,這座(地面以上)三層樓房是在美國西部靠金礦發了財的斯圖爾特(William Morris Stewart, 1827-1909)出資修建的,設計師是德籍移民阿道夫·庫魯斯(Adolf Cluss, 1825-1905),工程從1871年持續到1873年,花費了大約8-10萬美元。那時候美國剛開始開發杜邦圓環一代,因此這樣一座1800平米,「華贍寬整」的高樓自然很惹眼,也一度成為那一片兒的社交中心。斯圖爾特一家對自己的這套房產也很用心,室內傢具都是斯圖爾特的夫人安妮從法國買來的。但不幸的是,1879年12月30日,就在女主人安妮準備新年前夜party的時候,斯圖爾特堡不幸失火,儘管消防員很快趕來,但這座木結構的房屋還是受到嚴重損傷,直到1883年,斯圖爾特才花了好大一筆錢將這棟房子修好。他本想將這棟房子賣掉,但是沒成功,最後,來自東方的貴人到了。

1890年代的斯圖爾特堡

被拆除前的斯圖爾特堡

也許是中國人素來相信「火燒旺地」,或者因為著過火租金低(年租金1萬美元),大清國第二任駐美國大使鄭藻如在任上租下了這座樓房作為中國駐美國使館。

租一個好房子不等於過得舒適,還得要有個好房東才行,恰恰斯圖爾特不算是個好房東。斯圖爾特出生在紐約州,很小的時候便隨父母遷去俄亥俄州。1850年,23歲的他去加州闖蕩,通過淘金致富,兩年後前往內華達州地區(1864年內華達州才成為獨立的州)改行作律師,1865-1875年擔任共和黨的參議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在華盛頓特區修建了斯圖爾特堡。

張蔭桓稱斯圖爾特為「士雕鶻」,說他不喜華工,積極推動美國的排華法案。在1889年斯圖爾特再次當選參議員後,張蔭桓在日記里還寫道:「房東士雕鶻充上院議紳,疊與華人作難,近因其妻弟亞狒為卓忌華人作律師,欲索未經報案之損失銀物,乃函薦亞狒,誠翻覆無恥之人矣。」

房東士雕鶻

房東本來就不好打交道,因此在維護使館建築方面張蔭桓也很用心:有人想租使館用來開辦舞會,張蔭桓說「聞之房主人,跳舞多則房屋易損,遂卻之。」想豐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緩解思鄉之情,挑了幾幅畫準備掛起來,但是「房主人甚不願牆上綴釘」,他只好「購極小鋼釘,無害牆紙而能懸物者,經營數日而妥。」

儘管張蔭桓盡心維護,但到了他的繼任崔國因那裡使館大樓可就慘了。崔國因尚儉,甚至史料上有用「摳」來形容他。崔國因是帶著家眷去美國赴任的,為了省錢,使館內部需要洗涮的都是自己動手,結果方法不當洗壞了不少;做飯用不慣煤氣爐,在廚房地板上直接壘了個灶,油煙太大弄的廚房很臟;外媒還曾報道說中國官員在使館內吸鴉片,結果燒壞地毯和傢具……互聯網上有句金句:省錢就是多花錢的開始。壓縮正當的支出肯定會帶來意外的損失。

1893年斯圖爾特再次當選參議員後欲收回房子,看到斯圖爾特堡的內部狀況非常生氣,甚至把使館一行人告上法庭,索賠1萬5千美元。幸有使館的律師科士達奮力辯護,最後賠了3千美元結案。

張蔭桓那時候已經回國,他在日記里說:「未正美署使田夏禮來,面遞照會,以美都使館損失什物索賠兩萬金元,外部照會楊子通,以未奉總署之令不敢置詞,因求設處。與談逾刻,允令電子通酌辦。惠人慾以儉德風示西族,氣爐水管歲常擱置,愈擱置愈煩修理,而需費欲多。各寓房衾褥惠人節洋仆浣洗之費而令家人自為之,既不得法,損壞必甚。惠人初到,不準開地窖門,運煤炭亦從大門入,門內地氈豈耐踐踏乎?至各廳房陳設,美?之物居多,亦與惠人示儉之意相左,三年之久,散失當意中事耳。房東既索賠償,必欲清楚數目始收回房子,意若圖賴,子通接時別賃新居,而不將此屋說斷不租,宜有葛藤也。」楊子通即楊儒,是崔國因的繼任,從楊儒起又租了新的房子作使館。

普遍認為這張中國駐美使館的內景拍攝於斯圖爾特堡,但是坐在書桌後的人既不像鄭藻如,也不像張蔭桓和崔國因。不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左邊黃框處是一位中國官員的油畫半身像,張蔭桓在日記中也曾提到畫油畫像的事情,我認為應該是他的畫像;右邊黃框處掛的照片應該是曾紀澤的肖像,張蔭桓在日記中也提到過向曾紀澤索映像的事情。

1901年,斯圖爾特堡被拆除,那時已是張蔭桓在新疆被慈禧下令斬首後一年,人和房子都灰飛煙滅了。

張蔭桓作為大清國的駐美公使,除了為中國、為在美國的中國人爭取權益外,平時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各種應酬,比如拜訪各部委、拜訪參議員、拜訪中國的老朋友等等,他日記里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而且很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喜愛、感動、厭惡都會記下來,比如一次「午後赴議紳家,其婦年逾五旬,肥碩臃腫……狐臭撲鼻,進齋隨答隨引酒自熏,良久乃得擺脫。余不諳西語,倖免此窘。」

歐美人的體味是要比亞洲人重,張蔭桓對徐進齋「引酒自熏」的描寫也很有畫面感。其實,與這位議紳夫人的談話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議紳夫人「絮言數十年舊事,謂華盛頓都城為密的力所經營,即陳副憲之舊房東也」。陳副憲即陳蘭彬,大清國第一任駐美公使,這裡有第一代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線索。

中國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

陳蘭彬在其記錄美國之行的《使美紀略》中有這樣的記載:「二十九日(1878年8月27日),容副使偕葉主事源濬往華盛頓,租定耶夫街第二千九百二十五號宅為使署。」美京華盛頓特區的城市邊界最初很規整,是個邊長10英里的菱形,由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的部分土地組成,但是波托馬克河南岸的弗吉尼亞部分應弗州民眾的要求,在1846年7曰9日立法還給了弗州,這樣華盛頓特區的規整菱形便缺了左下角一塊兒。法裔美籍設計師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 1754-1825)對華盛頓特區進行了城市規劃,東西向的道路自南往北順序以英文字母命名,南北向的道路自東往西順序以數字命名,還有一些斜向的道路以州名命名,道路交叉處的一些廣場則以名人命名。根據這個命名規則,陳蘭彬所說的「耶夫」似乎最接近字母「F」,也就是說容閎幫忙租的第一代中國駐美使館可能是在F街2925號。

不過這個地址不完整,還缺一個方位(如NW/NE/SW/SE),遺憾的是我沒能找到更多有關這個地址的資料。但是從其他的英文資料,比如1880年11月6日的美國《陸海軍周報》(ARMY and NAVY Journal)上曾刊載說:「陳蘭彬,已經租下了位於華盛頓K街,前市長謝潑德的公寓,他和他的隨員將在那裡居住。副使容閎先生和洋員柏立將繼續生活在華盛頓。」這個說法符合張蔭桓在日記中的記述:「華盛頓都城為密的力所經營……辟草萊,治泥滓,乃有今日之平坦,美國人將為之立碑。」其中「密的力」即華盛頓特區前市長謝潑德。

謝潑德(Alexander Robey Shepherd, 1835-1902)出生在華盛頓西南,因家貧,13歲便輟學去給水管工當助手,經過多年努力有了自己的水管公司,然後投資房地產業致富。美國內戰開始後,他加入北軍。戰爭結束後,美京華盛頓也開始了城市建設的高潮。1870年,謝潑德接替了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特區幾乎破產前前任的班,當上了華盛頓特區公共工程建設委員會的頭兒。他有房地產建設的經驗,又擁有可觀的財富,最終說服國會在1871年撥出一筆預算進行華盛頓的公共設施建設。這筆預算為華盛頓特區鋪設了柏油馬路、煤氣管道、自來水管道和6萬多棵道旁樹,使美京的面貌煥然一新。陳蘭彬就在《使美紀略》里這樣寫道:「四面衢道,或鋪紅磚白石,或以油煤和土築成,光潔如拭。隙地則數步一樹,間以各色花叢。鐵鑄長几隨在擺設,以供行人歇坐。」

正因為這些成就,謝波德也被市民稱為「老大」(BOSS)。當然,什麼事情都是兩面的,主持了這麼多工程建設,他被認為有黑箱操作的嫌疑,更重要的是,他城市建設的步子邁得太大,預算跟不上,城市要破產了,謝潑德去職。1876年,謝潑德破產,房產轉給自己的律師和嫂子,搬去墨西哥的巴托皮拉斯,在那邊開銀礦,最後也死在那裡。1909年5月3日,美國政府在華盛頓特區立了一尊謝潑德的雕像,幾經遷移,現在位於賓夕法尼亞大街靠近14街的路旁。

謝潑德

前文所說的謝潑德在K街的公寓非常有名,是徳裔建築師阿道夫·庫魯斯(Adolf Cluss, 1825-1905)設計,位於K街、17街和康涅狄格大街交匯處的東北角,被稱為「謝潑德聯排」,南邊路對面就是法拉古特廣場,設計師本人就住聯排中間那座,謝潑德的那座在最西邊,也是最大的一座。沿石階而上便到達公寓大門,連接著裝飾華麗的客廳。內部裝飾大量使用白色和金色,以及猩紅色和藍色的緞面,窗帘上綴著蕾絲花邊;鏡子的總面積大到需要一個僕人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擦完;和客廳相連的還有一個巨大的書房,牆上鑲嵌著胡桃木的書架。從巨大的螺旋樓梯可以上樓,胡桃木扶手裝飾著銅配件,樓梯上方有個橢圓形的天窗;樓上共有十四間卧室;半地下室還有一個撞球廳。這是一座典型的豪宅,也曾是華盛頓上流社會的一個重要社交場所。

1876年2月以後,破產的謝潑德搬離這座豪宅,參議員西蒙·卡梅隆(Simon Cameron, 1799-1899)住了進去,他在1877年退休後便搬走了,接著入住的就是陳蘭彬為首的中國公使團。那時候從法拉古特廣場到杜邦圓環被稱作「使館區」,尤以K街到L街之間最為密集:中國使館佔據K街把角,法國使館佔據L街把角,中間則是瑞典、俄羅斯、奧匈、土耳其和義大利使館,英國使館則位於兩個街區外更靠杜邦圓環的位置。

1880年代的謝潑德聯排,照片中最左邊拐角的這部分即曾經的第一代中國駐美使館

在17街向東北方向看謝潑德聯排,1887年左右

謝潑德聯排,1903年

謝潑德聯排,右下角可見「For Sale」的牌子,1930年代

1883年中國使館搬去了杜邦圓環西北角的斯圖爾特堡,這也是庫魯斯設計的一座豪宅。至於中國使館為什麼搬家,我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不過巧合的是,陳蘭彬的繼任鄭藻如1881年去美國赴任的時候是帶著家眷去的,據美國記者報道,1883年夏天鄭藻如的女兒在華盛頓降生,也許是為了更方便照顧家人才重新選的房子。1884年,鄭藻如的夫人帶著剛降生的女兒提前回國,鄭藻如1886年回國。

第二任中國駐美公使鄭藻如,1881年

1950年末,「謝潑德聯排」被拆除,在原址修建了一座12層的寫字樓。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在這裡閱讀優質原創內容
東評青年學人訪談沙龍西歐和東亞:時代問題與歷史書寫
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的那一天
近代日本與長江
張元濟:戊戌政變的回憶

TAG:東方歷史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順利推進中美經貿磋商?中國駐美大使這樣建議……
中國駐美大使館首次開放!漯河元素閃耀美國!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中美對話的大門依舊敞開
中國出拳後,駐美大使崔天凱會見美國代理國務卿沙利文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會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沙利文
挑事?美國新國防戰略直指中俄,中國駐美使館用這四個字霸氣回懟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與中美青年共慶新春
駐美大使崔天凱:美國別幻想將另一個「廣場協議」強加給中國
為什麼晚清駐美大使多是廣東人?
中國駐美大使:若美國執意打貿易戰 中國將奉陪到底
英國駐美大使辭職,美媒:英美「特殊關係」正在瓦解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兩國人民的利益賦予我們把中美關係搞好的歷史責任
第五屆中美省州長論壇開幕 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致辭
菲駐美大使聲稱:若中國「入侵」菲律賓 美國將提供幫助
中國駐美國大使:美國內有些人正試圖在中美之間設置一道「玻璃幕牆」
美駐俄大使洪博培稱俄駐美大使為朋友,俄稱沒看到美方的實際行動
突發:英國駐美國大使辭職!
伍廷芳:討回掠銀修建駐美大使館
中國駐美大使回擊白宮指責 抨擊美方干涉中國內政
挑釁意味夠濃:俄駐美大使館請美國人給「普京武器」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