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該如何評論這位東晉權臣的一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東晉是一個士族之間相互扶持、相互侵軋的王朝,而皇帝不過是各方勢力平衡下的一個產物或者說是一個擺設而已。在這樣一個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許一家獨大,不僅是平常百姓出頭很難,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絕非易事。
而桓溫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桓溫是一個梟雄,但與曹操、司馬懿這樣的梟雄不一樣,桓溫更看重的是「名」,無論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
要評判桓溫的一生,就不得不說他的功與過。
一、少年意氣
桓溫出身於譙國桓氏。桓氏從漢朝開始就是名門望族,發展到桓溫的父親桓彝這一代時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達」,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為抵禦反叛朝廷的蘇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軍將領韓晃以及江播等人所殺,身為桓彝長子的桓溫時年十五歲。父親桓彝死後,桓溫「枕戈泣血,志在復仇」,三年後江播病死,桓溫於是裝作去弔唁,胸懷利刃,在葬禮上手刃江播三個兒子,報得父仇。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一方面桓溫行事果決,像一個快意恩仇的俠士;另一方面,桓溫不會被世道的條條框框所約束,敢於建功立業,為常人之所不能為。
二、滅成漢
公元346年,桓溫趁成漢內亂,率軍西伐。此時的桓溫已經娶南康公主為妻,受宰相何充、會稽王司馬昱賞識,接庾翼的班,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鎮守荊楚之地,成為東晉重臣。而此時的成漢政權經過一系列內亂之後,帝室與各大士族之間矛盾重重,成漢皇帝李勢殺人奪妻,殘殺忠良,荒淫無道,正是桓溫滅成漢的大好時機。
桓溫率領袁喬、周撫、孫盛等人抵達彭模,聽從袁喬「全軍而進,棄去釜甑,齎三日糧,以示無還心,勝可必也」的建議,率軍直取成都。恰好這時候的成漢大將昝堅犯了個致命錯誤,以為桓溫會從犍為進軍,便率人在犍為等著,沒想到桓溫已經打敗成漢大將李權、一路殺到成都城下,等昝堅反應過來的時候桓溫距離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遙。
李勢親自率軍與桓溫戰於成都城外,桓溫戰事失利,損了手下大將龔護,自己的馬也被射死,晉軍大驚,想要撤退。但是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很多時候歷史就是被一個巧合、一個小人物甚至是一個小錯誤改變的,桓溫也是通過一個小小的誤會扭轉了整個戰局。手下擊鼓的士兵以為是要進兵,把本來的鳴金收兵變成了擊鼓進軍,袁喬則趁機拔劍督戰,激勵士氣,頓時間晉軍士氣大振,大破李勢軍隊,從而攻進成都城,趕走李勢。
公元347年,李勢順理成章地上降表,輿梓面縛投降桓溫,桓溫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便滅了成漢政權。
成漢的滅亡有歷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溫不過是給本就風雨飄搖的成漢政權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過滅亡成漢政權,桓溫聲名顯赫,聲威大震,光是這一個功勞就足以使他傲視東晉朝野,成為東晉最能打仗的一個統帥。
三、北伐
滅了成漢後,桓溫基本上控制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剛好在這段時期,東晉掌權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繼離世,入朝輔政的是此後與桓溫相愛相殺的會稽王司馬昱。司馬昱清心寡欲,擅長輕談,但他包括許許多多的當朝名士都不允許桓溫一家獨大,於是司馬昱找了一個人來制衡桓溫,這人是殷浩。
東晉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諸葛亮,「於時擬之管、葛」。論排場,殷浩足夠大,隱居十餘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論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對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溫的屢次要求北伐呼聲中,司馬昱以殷浩為統帥,率荀羨、謝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勛,制衡桓溫。殷浩重用羌人降將姚襄,結果反為他所賣,中了姚襄埋伏,大敗而回,成為一時笑柄。
殷浩失敗後被廢為庶人,東晉朝野這才意識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溫一人而已,桓溫也藉機獨攬大權,開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溫率四萬大軍從江陵出發,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萇、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軍與桓溫戰於嶢柳,這一戰十分慘烈,苻生左衝右突,表現勇猛,但桓溫率軍力戰,殺退前秦兵。之後桓溫駐軍霸上,鄉親父老都執手大哭「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後來桓溫糧草不繼,麥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國,退兵過程中損失慘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這次北伐雖然失敗,但是意義十分重大,這是西晉滅亡以後,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戰鬥過程中射傷苻萇,苻健、苻雄、苻萇三人都在不久後死去,前秦開始進入苻生的暴政時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溫率軍攻打洛陽。此時的洛陽由東晉叛將周成佔據,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陽。於是桓溫與姚襄在洛陽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設下埋伏,靜待桓溫,但是桓溫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計謀。姚襄此計不成,只好與桓溫正面交鋒,雙方交戰於伊水,姚襄大敗,周成投降,桓溫入主洛陽,修繕園陵。
桓溫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個東晉士族都在與桓溫抗衡,阻撓北伐大計,桓溫再次因糧草不繼而退兵,數年後的洛陽又得而復失。
第三次北伐發生在公元369年,這次的對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桓溫帶著桓沖、袁真、郗超、朱序等將,率領五萬大軍一路北上高歌猛進,所向披靡,連敗前燕大將慕容忠、慕容厲、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慮遷都回遼東龍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時候,桓溫遇到了戰場上最強的對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吳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輩出的兩晉南北朝時期都赫赫有名,戰功卓著,這時候已經成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暐的重用後,與桓溫相峙於枋頭。
而桓溫遇到勁敵慕容垂後,再次遇到了糧草的問題,又與慕容垂幾次交手不利,只好率軍南撤。桓溫一路撤,慕容垂一路跟,終於在襄邑找準時機,與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夾擊桓溫,而前來增援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則趁機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擊桓溫,桓溫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敗仗。
此戰,東晉方面損兵折將,死傷三萬餘人,桓溫的第三次北伐以大敗而告終,給桓溫的軍事生涯蒙上了陰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樣意義深遠,前燕為求前秦的援兵,曾許諾割讓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敗桓溫後慕容暐反悔,前秦天王苻堅則以此為借口進攻前燕,從而統一北方。
桓溫既沒有祖逖的忠肝義膽,正氣凜然;更沒有劉裕的戰果累累,氣吞山河,更多的是東晉王朝內部的勾心鬥角、桓溫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戰機,三次北伐顯得不那麼純粹,不過是給政治服務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當時東晉王朝偏安一隅、得過且過的大環境下,桓溫殊屬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陽後,桓溫曾經上表請求遷都,東晉君臣已經偏安慣了,無人同意,才冠江東的孫綽便直言遷都是「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
東晉上下只是想窩在江南,得過且過,同時士族之間達成平衡,所以桓溫的數次糧草不繼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權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敗後,桓溫聲望大減。於是桓溫通過廢立皇帝來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溫廢掉晉帝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是一個典型的清談家,與桓溫既是好友又是政敵,當年司馬昱就是為了打壓庾氏才讓桓溫上位當了荊州刺史,之後桓溫持續坐大,司馬昱又不得不轉而打壓他,從好友變成政敵。司馬昱繼位後,戰戰兢兢,每次見了桓溫都以淚洗面,桓溫想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不成。
之後桓溫繼續剪除異己,先後害死司馬晞、司馬晃以及庾氏一族,連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謝安見了桓溫都以君臣之禮相見。
司馬昱在位僅僅八個月就病死,桓溫本以為司馬昱死後會將皇位傳給自己,沒想到詔書被王坦之、謝安一改再改,只等來了一個「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輔佐晉室。
桓溫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溫在姑孰病重,彌留之際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錫」的賞賜,但是謝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萬般阻撓,將詔書改了又改,終於熬到了桓溫病死。
終桓溫一生,有稱帝野心,離稱帝也只有一步之遙,但始終沒有觸及到這個目標。直到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在建康稱帝,才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風流
很多人認識桓溫不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斷」,而是因為辛棄疾的那句「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桓溫是個野心勃勃的梟雄,這在東晉的清談名士中顯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詡風流,但是桓溫才是真風流、真性情。桓溫自比劉琨,當老婢說他和劉琨長得沒那麼像的時候,桓溫「褫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梟雄敢像桓溫一樣這麼直白地說出這句話。
有一次桓溫穿著戎裝,好友劉惔問他「老賊欲持此何作?」桓溫回答「我若不為此,卿輩那得坐談?」,「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朝君臣崇尚「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無人懷念故土,雖然桓溫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認,從某方面來說桓溫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倘若晉廷上下一心,志在統一,那桓溫是不是會甘心做個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花,我就是桓溫桓宣武。
※八萬戰勝八十萬的秘密,淝水之戰的歷史真相
※本是一支「泥腿子」組件的軍隊,最終,卻成為了國家的「殺手鐧」
※我一直以為北宋再不濟也應該比東晉地盤大,結果很殘酷
※他貴為開國皇帝, 卻受人要挾得不到實權, 甚至母親還被人霸佔
※此人是民族英雄,他寫了一封信就挽救了整個國家
TAG:東晉 |
※魏蜀吳的託孤大臣,兩位因鞠躬盡瘁名垂青史,一位因奪權遺臭萬年
※魏蜀吳的託孤大臣,兩位因鞠躬盡瘁名垂青史,一位奪權變遺臭萬年
※同樣是使用方天畫戟,一人名垂青史,另一人遺臭萬年!
※東晉梟雄桓溫之霸氣名言: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麼也要遺臭萬年
※評點秦國「四大奸相」,本可名垂青史,卻因私德有缺而遺臭萬年
※他被稱為北洋之虎,一生清廉堅持六不做,晚年因一件事而遺臭萬年
※皇帝的老師究竟有多牛?同樣被腰斬,兩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三國演義》兩大謀士:一個名垂千古,一個遺臭萬年,原因何在?
※同樣是清朝的皇后,一個流芳百世,一個遺臭萬年,原因竟是這樣
※萬曆皇帝:遺臭萬年還是千古一帝?
※一對爺孫,一個遺臭萬年一個流芳千古,為何區別如此之大
※大將軍本能名垂青史,卻因為唐玄宗的一步臭棋,最終遺臭萬年
※同樣是投降,為什麼姜維可以名垂青史,而于禁則遺臭萬年?
※同是「顛覆」一個朝代,西施被後人千古傳頌,為何妲己則遺臭萬年
※祖孫兩人,一個流芳千古令人欽佩,一個遺臭萬年,稱「遺臭冢」
※毛主席一首詩造福兩個人,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他是皇帝寵臣,文武雙全,卻因一時貪念遺臭萬年
※這些帝王死後遺臭萬年,生前卻是藝術天才
※史上最痴情的奸臣,一生干盡壞事遺臭萬年,卻一生只娶一個妻子
※三國投降的八大名將,有七位都名垂青史,只有他一人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