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公使覲見大清皇帝時,英法美俄鞠躬五次,日本為何鞠躬三次?
作者:金滿樓
鴉片戰爭以來,英法等國公使一直要求覲見,但清廷總以皇帝年幼的理由加以推脫。直到同治皇帝親政後,覲見才得以成行。
在《越縵堂國事日記》中,晚清名士李慈銘記載了一段外國公使初次覲見大清皇帝的情形,其中曰:
「六月初五日。是日巳刻,上御紫光閣見西洋各國使臣。文武班列,儀衛甚盛。
聞夷首皆震慄失次,不能致辭,跽叩而出。
謂自此不敢復覲天顏。蓋此輩犬羊,君臣脫略,雖跳梁日久,目未睹漢官威儀,
……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後,蓋神靈震疊,有以致之也。」
作為當事人,日本使臣副島種臣的回憶似乎更能反映出當日的細節:
「29日晨……7時,由寶鋆、毛昶熙引導大使(副島種臣)及鄭(永寧)至紫光閣傍行幄中伺候。
8時帝出宮,9時御紫光閣,寶、毛兩大臣引導大使及鄭自閣之左階升,左門進(鄭捧國書,在大使左肩後一步隨行)。……
大使及鄭開始進前,斜見寶座時,脫帽,作第一揖。再進至中央,正面對寶座時,作第二揖。又進,至御座所在之黃案前中央,立定,作第三揖(此為進見三揖)。……
鄭在大使左肩側後一步,寶、毛兩大臣分立黃案兩側,俱面北而立。去黃案數步之正北面設壇。
壇上設高座,帝坐其上之龍椅上。座之左右,恭親王及皇族御前大臣侍立。軍機大臣、六部尚書、文武顯官,則在自壇下至黃案間之兩側分別對立。……
大使以國書放置黃案上後,作一揖,陳頌來意,由鄭譯述畢,又一揖。
帝有復書,恭親王跪接,自階而下,至黃案前,宣稱:貴國大皇帝國書,朕收到了。
大使作揖,恭親王復班。……
帝又下敕語,恭親王又跪奉,下壇宣稱:貴國大皇帝安康否?兩國交際事宜,親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公平商議可也。
大使作揖(此間揖無定數),隸親王又復班。
事既畢,大使又一揖。鄭隨從背行後退,至中央盡頭處一揖,仍背行,至將見不著御案處,又一揖(此為退出三揖)。
於是戴帽,仍由寶、毛兩氏前導,至時應宮憩息。」
此處有個細節頗值注意,按總理衙門與各國使節的約定,覲見時不行跪拜禮而行五鞠躬禮,但日本使節副島種臣行的卻是三鞠躬禮,這顯然是一種破格的禮遇。
清廷此舉,似乎有一種「中日同文同種」的政治示好之意。
對這次的覲見,英法美俄等國公使大體滿意,但唯獨對覲見地點提出質疑,其理由是:
覲見地點紫光閣乃「接見貢使的地方」,清廷的做法是故意將各國使節降格為昔日貢使,因而他們提出了更換覲見地點的要求。
按:從歷史上看,紫光閣並非清帝接見貢使的唯一地方,譬如乾隆就在熱河行宮接見馬戛爾尼;
而一些貢使來京後,遇大朝、常朝之期,往往與清廷大臣們隨班覲見;如不遇朝期,則在便殿接受召見。
英法等公使對此問題的非難,目的是想讓清帝將太和殿作為外國使節的覲見場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中規模最大的殿宇,高約27米(連台基約35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是明清兩代帝王舉行登基、朝會大典等重大禮儀的場所。
列強的要求被清廷斷然拒絕,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法國新任公使施阿蘭乘機要挾,清廷以文華殿作為覲見地點作為讓步。
1900年「庚子國變」後,列強再次提出在太和殿舉行覲見儀式的要求,幾經交涉下,雙方最終約定以乾清宮為覲見地點(其地位僅次於太和殿)。
(節選自金滿樓:《晚清原來是這樣》,現代出版社2017年新版)
點擊展開全文
※民國時期的大學治理
※魯迅作品中三個疑問簡釋
※林遵:收復南海諸島的國共雙料將軍
※陳昌浩與西路軍
TAG:文史精華 |
※安倍在日本新天皇登基後首次前往覲見:彙報國事,參觀皇宮
※曾國藩初次覲見慈禧,就知大清氣數已盡,並在日記中寫下了一句話
※當年鄭和下西洋,帶回來了外國的美女覲見,為何會被朱棣拒絕?
※乾隆時一英國大使覲見,禮物遭無視,外國人:這是最後一次機會
※《三國機密》初次面見群臣覲見,劉平能扮演好天子嗎?
※呼韓邪單于的三次入朝覲見
※曾國藩第一次覲見兩宮太后 回去後在日記里如此評價
※新上任的英國首相多次拒絕覲見女王,女王:我加冕那年,你剛出生
※清朝時期外國使節為何屢屢在覲見禮儀上與中國發生衝突?
※漢朝人的驚詫:呼韓邪單于每覲見一次 皇帝不久就會駕崩
※曾國藩覲見慈禧太后,為後世留下了十二字,慈禧聽後估計要被氣死
※軒轅集在羅浮山修鍊成仙,法術高強,應唐宣宗之召,前往覲見
※關東第一大漢奸,為日服務51年,覲見天皇,傾家蕩產為日捐贈飛機
※晚清最後的尊嚴:西方使者覲見皇帝該行何禮?
※溥儀覲見日本人收到三件寶物,帶回滿洲後全家大哭,視為畢生大辱
※皇帝召他覲見,他趕忙將15個兒子送去當和尚?皇帝知道後大笑
※民國最牛悍匪: 謝文東! 座山雕都很怕他, 曾跪拜、覲見日本天皇!
※晚清珍貴照片揭秘,美國總統的女兒坐轎覲見,最後一張是盛裝出席的婉容
※此人寫出了唐朝版的隆中對,李世民連派四批人召其覲見
※清朝大臣覲見皇帝,為何要拍一下袖子再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