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道看從性功入手者當從「止念」到「止息」
唐末五代·呂洞賓:「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敲爻歌》)
元明間·張三丰:「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雙修之第一步功也。」(《證道仙經》)
《性命圭旨》:「呂知常曰:『一息暫停,方可奪天地造化。』程伊川曰:『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長生?』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奪天地一年之氣數。』此三老者豈虛語哉?」
如何修性,如何修命,如何性命雙修,這是丹道的頭等大事。談一點粗淺認識:從性功入手者當從「止念」到「止息」,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了性命雙修之坦途。
1、金元間·丘長春論「止念」與「心定」、「慧光生」和生「慧」的關係
丘長春指出:「學者急須止念,念止則心定,心定則慧光生。慧既生矣,還須自涵於不睹不聞,無聲無臭之中,久之方返於虛無真境。」
修「止念」即修靜功,即修性。修止念修到念止,則「心定」,即修清靜之功達到高層次——入定。此際必「慧光生」。「慧光」者,即本性(元性、元神)之光,此光有多種稱謂,除「慧光」外,還有「性光」、「靈光」、「神光」、「天光」、「圓光」等。慧光生必生「慧」(獲得智慧、大智慧和這樣那樣的功能)。
丘長春的這條語錄將「止念」與「心定」(入定)、「慧光」和「慧」的關係講透了。從修性入手修鍊者走的都是這一條路: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識神讓位於元神,丹家謂之「心死神活」。
這就是一條規律。世界上辦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摸清規律,按規律辦事,修仙、修丹、修真或者籠統地說修行、修持,也絕不因其特殊而例外。
對丹道有深入研究的胡孚琛也講明了這個觀點,講得很精彩:「丹道修持最要害的步驟是『入定』,入定以見『五彩神光』為效驗。」「先師嘗云:『光通陰陽界』,就是說人體修鍊到見五彩神光,就可以打通色身和法身的界線,人的意念也就可以激發潛能了。當人的意念可以對色身和法身產生實際作用時,便是『神通陰陽界』,至此則可天人合一,參贊天地之化育。」(《性命法訣十二講》)」
2、丘長春上條語錄之後還隱藏著一位尊敬的客人
這位客人就是「元氣」,也稱「先天炁」(還有其它一些稱謂)。當修持者「慧光生」,見到那「園陀陀、光爍爍」的慧光時,這位尊敬的客人即姍姍來遲:元神不可見,見之於元神之光——慧光;而當修持者忽然生「慧」時,正是這位尊敬的客人對元神施加影響之時。
請看宋·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是如何說的:「性之初見如星大,園陀陀、光爍爍,……故金丹之士,才見此物分明,便是元氣產矣。」「元神見,則元氣生。蓋自太極既分,稟得這一點靈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為之?亦氣凝而性靈耳。故元性復而元氣生,相感之理也。」
因此「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三者之間的關係實為如下關係:「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先天炁生)生慧(先天炁作用於元神,元神因之靈驗)」。
3、從以上兩條可以看出從修性功(止念)入手最初可取得四個成果,如何把握其中兩個成果至關重要
第一個成果是念止見慧光;第二個成果是入定(見慧光為入定前提);第三個成果是招攝來先天炁(「元氣生」);第四個成果是生「慧」(獲得智慧、大智慧和這樣那樣的功能)。
這四個成果中的兩個,一是生先天炁,另一是生慧,如何把握這兩個成果至關重要。
錯誤做法:剛生「慧」後,不是「慧而不用」,而是在「慧」上大做功夫,結果就走上「只修性,不修命」的不歸路(走這條路的人真不少,等到要回頭時已晚矣!)。
正確做法:念止,生先天炁,進而生「慧」後,「慧而不用」,緊接著依靠已招攝來的先天炁修「止息」(停止呼吸),即由止念到止息。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性命雙修之坦途。
4、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攝來先天炁(見第2、3條),卻只能稱「修性」,而不能稱「性命雙修」
從丹道看,修元神就是修性,而修先天炁就是修命;擴展開來說,修元神(修心)、修慧光、修慧就是修性;修先天炁、修形、修身就是修命。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攝來先天炁,為何只能稱「修性」,而不能稱「性命雙修」?
原因就在修性功招攝來之先天炁雖然對祛病健身有極大益處,但它的主要作用卻在修性,記住張伯端的話:「元性是何物為之?亦氣凝而性靈耳。故元性復而元氣生,相感之理也。」這就是第1條丘長春的語錄隻字未提先天炁的原因所在。從下文第11條可以看出:只有由止念進而止息,方能稱性命雙修。正因為如此本文才專門論述「從丹道看從性功入手者當由止念到止息」。
5、唐·司馬承禎論「初得小慧,悅而多辯」,必然導致「早終」
唐·司馬承禎(647-735)指出:「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然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備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
語重心長,講得多深刻啊!司馬承禎所說「慧覺」意即生「慧」(獲得智慧、大智慧和這樣那樣的功能)。生慧是一個由生小慧到生大慧的過程,是修「虛無之道」,「惟及於心」的淺層次的成果,離修「虛無之道」,「兼備於形」的深層次的成果還差得很遠。「慧」並非不可用,但「初得小慧」時之「慧」不可用。從丹經看,在煉神還虛,「三年乳哺」之後「慧」方可用,可大用!(見明·伍沖虛的《天仙正理·道源淺近篇》)
6、一些氣功大潮中的功能人的早逝值得我們警惕
《益生文化》主編陳全林在其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很值得重視:
「修道本為了生死,你有把握嗎?我在寫這一段時,正好接到南方某老朋友的丈夫的電話,說他的妻子已經成了植物人。我很感慨。她可是過去有名的大師,功夫很高,……多年前我認識她,她一直對我很尊敬。若來北京,會來看我。年輕的時候,功夫很好,有特異功能,可如今老了,精氣神不足了,連自己也救不了。
當年她給別人治腫瘤、治療糖尿病,很容易。去年(2008年),她打電話給我,說自己得了糖尿病,併發症嚴重,醫生是要她截肢,視力也不行了。本來她喜歡看我寫的書,如今,看不了。一年後,她成了植物人一樣的病人。讓人痛心,難過。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證道,了脫生死?而不是有某種功夫。功夫好不一定有道,也不一定能了生死。我見過不少前輩,到晚年,精氣神散了,所謂「功」也就散了,還不如平常的人,疾病更嚴重。」
在上世紀氣功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功能人,他們有這樣那樣的功能,諸如開天目,內視,遙視,透視,預測,體感,手感,治病,……。從丹道看,不管這些功能人習練的是什麼功法,大都是(有不明原因的例外)在性功(靜功)上有了相當成就:生「慧」啦!而生「慧」之因,如前所述,就在招攝來先天之炁。非常遺憾,這些已經能招攝先天之炁的功能人不少已經因病去世,甚至是早逝。原因何在?這個問題一直糾纏著我,這篇文章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
7、對「只修性,不修命」深層原因的分析
本文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引用呂洞賓的話「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既然是「第一病」,說明得此病很嚴重,而且患者不少!為什麼會得此病?「初得小慧,悅而多辯」,這是唐·司馬承禎指出的原因。一些功能人早逝引起我的震驚,我反覆考慮,覺得這背後還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修止念,從性功入手者,在見慧光、入定、生先天炁、生慧之後,實際上是來到一個岔路口,他們往往選擇走繼續修性之路(這就必然導致「只修性,不修命」),而不走另一條修止息(胎息)、修命之路(這就踏上性命雙修之坦途),原因不單單是因為他們禁不住「慧」的誘惑;
深層次的原因是從性功入手招攝來的先天炁有一個慣性,此慣性推動修持者繼續修性。一年、兩年、數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數十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看不出什麼惡果,但是惡果來臨時,功能沒了,先天炁耗散了,想救自己也救不了自己。誠如司馬承禎所說:「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
由止念轉而止息,並非想當然的事。光靠「無為」是辦不到的。充分發揮修持者的主觀能動性,下大力「窮理」,摸清規律,按規律修行才是正道。
氣功大潮中湧現的功能人多矣,但修止息,在胎息上有所成就並經得起驗證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我認為是「窮理」窮得很不夠,修持方向未能把握住。
8、呂洞賓對從性功入手修丹者的諄諄教誨
從性功入手修鍊最重要的是什麼?按理說,當然是止念,見慧光,入定,生「慧」。但是呂洞賓不這麼認為,他說:「如下手以清靜為功者,必從性始,要到澄湛地分,杳冥恍惚,便見真息發生,這守的乃最上事。其後工夫,甚速甚妙,不為些魔累擾阻。」(《純陽三書》,《呂祖全書》985頁)
呂洞賓諄諄教誨,從性功入手者「真息發生」,「守的乃是最上事」,實際上是說不要滿足於止念,要前進一步,由止念到止息,「真息發生」,這是「最上事」! 「真息」有眾多稱謂:「胎息」、「無息」、「神息」、「內呼吸」……
從丹道看,人出生後就啟動的口鼻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屬「後天呼吸」,是「凡息」,應當通過修鍊將其停止,而代之以「先天呼吸」——「真息發生」,即實現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不招攝來先天炁,休想「真息發生」,休想胎息!)。此之謂「奪天地之造化」。沒了氧氣,來了先天炁,人活得不知好多少倍!
「所以長生者以炁」。(明·伍沖虛語)修止息,修胎息就是修先天炁,就是修命,就是修長生。既修止念又修止息,就踏上性命雙修之坦途。因此只有在止念之後止息,將胎息修出來,才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不修「止息」,將胎息修出來,怎能獲得「證道根基」以打通河車之路?又何以證得「玉液還丹」、「金液還丹」?「長生久視」、「陽神出竅」……也只能一一打上問號。(微信公眾號:陳全林)
9、內丹術傳統修胎息的方式:由止念入定到自然止息
內丹術傳統修胎息的方式同修先天炁方式一樣,離不開入靜入定,就是由止念到止息,具體來說就是:從性功始修止念,念止見慧光即入定,在恍惚竅冥中招攝來先天炁,在定境中突然止息(沒了呼吸),自然而然關閉了後天呼吸,進行胎息。
可見,內丹術傳統修胎息的方式也離不開止念見慧光入定,止念方能止息。止息,即關閉鼻口呼吸,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不是強制性關閉的。丹家稱之為「全天然」。內丹術傳統修胎息的方式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由止念到止息」,展開來說,就是:修止念,念止慧光現,入靜入定,恍惚杳冥中先天炁生而自然止息(胎息)。
有些話雖然有些跑題,不得不挑明。還有一種修止息的方式,就是不需入靜入定,閉氣,強制性關閉鼻口呼吸,亦可「後天返先天」,招攝來先天炁,並實現先天炁作用下的不用鼻口呼吸的胎息。這是晉·葛洪宣示的「閉氣胎息」方式,其從祖三國時期的吳人葛玄即用此方式做到了「入水不溺」:「每大醉及夏天甚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
請注意:我用電腦查了,葛洪的《抱朴子內篇》一文沒有「入定」、「大定」、「禪定」之類字眼, 2012/6/27我告訴了我友胡孚琛。
10、內丹術止念後突然止息一例
《丘處機秘傳大丹直指》:「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吸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陳櫻寧註:「此景乃調息之中,感覺氣穴之中,忽然一吸,氣息倒回元海,登時口鼻呼吸頓斷,好象沒氣一般,而不覺憋氣,此時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變為內呼吸(胎息)。若非親歷此景者,則不易體會,丹書或謂之『瓊鍾一叩』。」)
11、張三丰論從修性入手,止念進而止息(「妄念止,則真息自現」)為性命雙修第一步功,途徑為「凝神夾脊之竅」
元明間·張三丰:「學者誠能凝神夾脊之竅,守而不離,久久純熟,則裡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消其雜慮,降其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止,則真息自現。真息現,而真念無念,真息無息。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雙修之第一步功也。」(《證道仙經》227頁)
俊按:「凝神夾脊之竅」者,凝神特定之竅修性功以止念;「裡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者,通過凝神特定之竅修性功止念見成效:見慧光念止入定(出現慧光為止念入定標準);「妄念止,則真息自現」者,由修性功念止進而息止。這是由性功入手修止念,念止,見慧光,生「慧」之後,「慧而不用」,在先天炁生後緊接著修止息,實現性命雙修之第一步功。
張三丰:「『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二句,可渾講亦可析講。渾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道言淺近說》)俊按:「凝神」和「調息」看似二者無主次之分,實際上是以「凝神」為主;凝神者,入靜入定也,只有入靜入定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胎息。
12、張三丰和黃元吉強調一旦由止念到止息(修出了胎息)就要在持續修胎息上下功夫
一旦從性功入手由止念到止息,修出了真息、無息、神息、內呼吸、胎息之後又該如何進一步修持呢?
張三丰在《道言淺近說》中諄諄教誨:「每逢打坐,必要心靜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好一個「只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一旦獲得胎息、真息、內呼吸,從此之後「只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
清·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蓋元氣,母氣也,胎息,子氣也。……是知凡息一停,胎息自動,而生死由我矣。到得真息大動,而神仙果證矣。」「生等務要煉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變化之妙。……所謂真陽一氣之動,即此胎息所積累也。生等第一要積胎息,不但卻病延年,即仙體亦於此固結焉。夫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點擊展開全文
TAG:道山不老 |
※你只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自性功德就能夠慢慢開顯出來!
※呂祖《求心篇》,丹功性功講求修心之法,全文帶註解
※活性功效強10倍的人蔘酵素美白,戳中消費者哪些痛點?
※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開國將領的血性功勛
※服餌辟穀實修講座,傳授命功+性功!
※印光法師: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竹筍具有減肥和提高胰島素靈敏性功效
※日本生產最小最輕的HF+50MHz頻段1kW線性功率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