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食不厭精」並非指吃細糧
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於是很多人覺得,連孔聖人都講究吃細糧精肉,那必是對的。其實,這先強調的是飲食過程中的從容,也是養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個時代追求精細,也是一種合乎營養學的飲食平衡。
網路配圖
食物的精、細不僅需要加工,還需要細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營養,更重要的是,在咀嚼這類身體的「加工」過程,能捨得花時間的人,肯定不會貪婪,大腦的「飽中樞」因為有時間完成神經反射,而足以感覺到飽,就此發放不再吃的神經命令。
所以,現代養生的一大要素是吃飯慢,按照現在的營養學規矩,每口能咀嚼30次為最好,這樣的咀嚼肯定避免了饕餮導致的過食,但估計沒幾個能做得到。之所以營養學家反對現在的快餐,鼓勵吃粗糧,一方面是因為快餐熱量高,更重要的是,粗糧因為咀嚼起來費時費力,更容易讓大腦有飽的感覺。孔子那個時代不懂現代營養學,但是他從容的人生哲學仍舊可以使他對飲食養生無師自通。
網路配圖
如果一個人一直吃細糧,那他就該增加粗糧的比例來改變飲食結構。相反也一樣,如果始終吃粗糧,就有可能纖維素攝入足夠,但蛋白質不足,他就需要多吃細糧甚至精肉。孔子那個時代也如此,之所以他提出「食不厭精」,就是因為當時的食物太不夠精了,「不厭」屬於一種生活追求。反之,如果像我們似的,被精細的食物包圍著,早就厭了。
網路配圖
那麼,在粗糧為主的生活中,吃幾頓細糧精肉是絕對合乎營養配比的,這個規則至今也適用,只不過我們的均衡周期不是一生,而是一個星期,無論是葷素還是粗細,最好能在這一周中找齊。比如前半周或者中午,盡情吃喝了,那麼後半周或者晚上,就應當回家吃,吃得粗點素點,這樣更利於營養的均衡。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花和尚魯智深為何把九紋龍史進當成生平知己?
※二戰秘聞:破解「偷襲珍珠港」密電的第一人居然是他
※遭受7萬人圍剿的上甘嶺一戰,讓美軍開始懷疑人生,稱中國軍人太可怕!
※晚清威力最強的火槍, 全長超過兩米重達30斤, 抗日戰爭竟還在用
TAG:掌上歷史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美食主題書展推薦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看完正確解讀感覺孔子太牛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五味不衡,百病叢生!食不厭雜,才能保持健康
※這水果形似芒果,被譽為「金珠果」,令人百食不厭,農民種了不捨得吃
※漲知識 食不厭精 腸病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