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氣沉腳跟,入地三分」鬆氣沉底練太極

「氣沉腳跟,入地三分」鬆氣沉底練太極

學練傳統太極拳,修鍊太極內功,不是僅靠練好多少個套路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師指點,在做好各項身法,外三合和「備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氣、行氣、運氣。「以意導氣,以氣摧形」,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氣沉丹田」,是援用傳統氣功的練法,我們練拳人的更高的標準,前人就此也有說過,叫「真人之呼吸以踵」,意思是至高境界的修鍊者呼吸是有腳跟在進行。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

怎樣才能氣沉腳底呢?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指點,只要身法正確,日久氣自然下沉丹田。也就做到了老子講的「空胸實腹」,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這個過程純任自然,不可用意氣,不可強為,否則容易出偏。丹田位於臍下1.5寸,丹田是儲存能量的倉庫。練內功先要將氣從胸沉到丹田,在丹田涵養儲存,不使上浮。古人講「胸腹掏空」就是這個意思。氣沉丹田,絕不是故意把氣引到小腹,沉到小腹,留在肚裡,更不能鼓腹。氣有意沉小腹會漲氣、傷身。當年孫祿堂老先生小腹練的堅如石硬,他去山西見到宋世榮前輩(宋是懂氣功的),宋老先生告訴他氣不能練到小腹,留在小腹會傷身。要鬆開,沉到腳底。可見,氣是不能刻意練到小腹,更不能用意留在小腹。

要氣沉腳底,先要備好身法,做到四正,外三合、內三合,全身備五弓。身正、鬆開和貫穿是氣沉腳底的前提條件。身正就是按照太極老前輩確定的八條身法和郝月如先生提出的十三條要領把身體練的符合規矩。

鬆開是各關節都要松展、鬆散、蓬鬆,骨肉分離,骨升肉降,全身六面渾圓,八面支撐。松不是懈,不是軟塌,是一袋麵粉上面提著口松下去的感覺。

貫穿是全身各關節、骨節打開,氣能通過去。是「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是「勁起於腳,行於腿,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要貫穿命門是中樞、是橋樑,是非常關鍵的穴位。命門這個地方很隱秘,是個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因為人平日里是不用命門的,一生可能都排不上用場。然而,要練內功則必須要練命門。找不到命門,氣就過不去命門,就不能和腳底相連,也就不可能貫穿。

《拳譜》上講「氣沉腳跟,入地三分」。當然,氣沉腳跟和氣沉腳底湧泉還是有區別的。氣沉腳跟有點力沉腳底的感覺,是松沉勁、框架力。《內功經》講「足為勁之出也,凡一放一松,無不從足底湧泉湧起。勁之入也,一收一緊,無不從足底湧泉而伏」、「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為妙也。底者,湧泉穴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沉至底之勢方妙。」

太極先人講「勁起於腳,行於腿,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講的多好啊。曾讀到過一篇採訪陳家溝老拳師的文章,這位老拳師曾透露,不是氣沉丹田,是應氣沉腳底。把這一秘密一泄無遺。

氣到腳底打人就不用手上力了,全憑腳底意氣勁。手不帶力,對方就找不到你的支點,就不知道你的意圖和動向,是藏在裡面,可怕,讓人難琢磨,不敢動,這叫「不知彼」。

不知彼,就沒有把握和勝算。氣沉腳底也是引進落空。「引進落空合即出」,能引進落空,就能放人出去,也就到了懂勁階段。再進一步用功練到一定火候,就會觸之即彈,隨感斯應,連意念、思想也不用了,就到了隨心所欲的神明階段了。

太極養生堂好書推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南少林八寶門丹田功
下功夫練好拳架樁功,使內勁和動作融合起來!?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