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修法隨法行(6):三、於法正修(3)
GIF/249K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6):三、於法正修(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三、於法正修
5.正修
(二)、毗缽舍那
云何毗缽舍那?
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
「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毗缽舍那是觀,要有所緣境,有一個所觀察的境界。
「由奢摩他熏修作意」,修毗缽舍那的這個人,先是修奢摩他的。最初修奢摩他,有的時候心裏面安住不動,有的時候又有妄想,有的時候可能是昏沈了,不斷的熏修,奢摩他的力量逐漸增長了,就得定了,叫做「熏修作意」,「由奢摩他熏修作意」。
「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成就了奢摩他的時候,在奢摩他裡面「如先所思惟法」,就是在奢摩他之先,先有八種思惟,這時候思惟這個法,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遍計執,就是思惟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我們生死大患來自我們的執著,執著都是真實的,若思惟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使令我們的執著就不執著了。這個「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在奢摩他裡面再思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沒有假名心裏面不能思惟,所以思惟的一切法也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它本身都是畢竟空寂的。
「如是如是顯現,而非其體」,只是如是顯現,沒有其體,「思惟其相」,這就叫做所緣。就是以言說法性為所緣境,以離言法性為所緣境。離言法性是依他起和圓成實。言說法性和離言法性都是所緣境,要這樣思惟。這就叫做毗缽舍那。
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那。
提出來如何修毗缽舍那。
「如理簡擇」,就是如前面講的法隨法行,依據佛所說的教去修行。這麼講也是有道理,我們容易做得到。依教,佛說是言說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就這樣按照這個道理去觀察,叫做「如理簡擇」。
「如理簡擇」是初開始,初開始粗略的這麼樣觀察。「最極簡擇」,是深入的、更微細的去思惟,思惟它是畢竟空寂的。思惟內容是無差別,但是初開始程度淺,叫做「如理簡擇」。長時期的思惟觀察的時候,程度進步了,智慧增長了,所思惟的就和初開始思惟不一樣。初開始也思惟名相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後來的思惟也是這麼思惟,但是不一樣了,就是能有有改變。如意的事也好,不如意的事也好,心裡都不動,這表示思惟有了力量了。最深刻而微細地去這樣觀察,叫做「最極簡擇」。
「極簡擇法」,又進了一步的時候,心裏面決定沒有猶豫。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心裏面所思惟的一切法,雖然是很分明的,但都是畢竟空的。心裏面就決定無疑,就是「勝解」的意思,決定無疑了。
「如理簡擇」是初開始的時候修毗缽舍那觀,「最極簡擇」就是進步了。長期的觀察,思惟簡擇再進步了,「極簡擇法」,最後心裏面決定是空的,「一切諸法自性本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就是肯定是這樣子。
「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那」,這中間還有一些文句沒有引來,就是略去了。那文中間略去了「黠了,通達、審察、聰叡」,中間四句話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復有差別:黠了者:了知自相故。通達者:了知共相故。審察者:謂能定取儘其所有、如其所有,先後漸次倍增廣故。聰叡者:先後漸次,於彼義中無忘失故。
這四句話都是智慧。「黠了」,就表示觀察法的自相。「通達」是觀察一切法的共相。
這個自相呢?就是它這一件事它本身的相貌,是不同於他法的。比如說燈的自相就和牆的相不同,燈有它的自相,牆有牆的自相;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這個自相就是別相,它本身不同於其它法的相貌。
大家都有這種相貌,共同的相貌,叫做共相。比如說無常,燈也是無常,水也是無常,樹也是無常,色法也是無常,心法也是無常,這無常就是共相。一切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這個空就是共相。
黠了相和通達相,更進一步的觀察思惟,思惟觀察進步了。就像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最極簡擇就是進步了,這是審察。審察也通達一切法的盡所有性,通達一切法的如所有性,也有這樣的解釋。
這長時期的這樣觀察,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智慧不失掉了,這個智慧成就了,叫聰叡。不失掉,不忘掉。書本打開了,「云何毗缽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這樣子思惟觀察,等到合上書本的時候,煩惱來了心裡就怕,一怕這正念失掉了。就是原來的智慧站不住,煩惱來了的時候,智慧就跑了。若是常常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時候,智慧不失掉。煩惱來了的時候,還能想「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還有這個智慧。假設奢摩他的力量夠的話,心裡不怕。「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在這裡看出來。「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那」,這個覺明慧行,在《披尋記》上有解釋。
在奢摩他的定裡面作如是觀,是名毗缽舍那。
韓清凈《披尋記》:如理簡擇至覺明慧行者:〈攝異門分〉說: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諦聖故。最極簡擇者,各別分別取諸苦故,謂生苦老苦等。極簡擇法者,依此處所簡擇契經等法故。所以者何?依止此故,先修所作。覺者,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明者,謂習所得慧。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勝決擇等增上了別,即於彼義轉增明了勤修習慧。(陵本八十三卷十頁)於中復有黠了、通達、審察、聰叡諸差別名,如彼廣釋應知。
「如理簡擇至覺明慧行者:〈攝異門分〉說: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諦聖故。」這裡解釋和上面解釋的有一點不同,但是可以並存,上面解釋的其實也是《瑜伽師地論》裡面解釋的。
這個「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那麼叫做簡擇。「一切苦法種類」,「一切苦法」,人間的人,天上的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大家的種類不一樣。種類都不一樣,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通通都是苦,若有這樣的認識,這就是簡擇。
一般人人認為有人對我說好話,我心裡感覺快樂,這不是苦;不如意的事情出現,心裡很難過,這叫做苦。佛說不如意是苦,如意也是苦,這就是簡擇。
佛教徒因為不修四念處的關係,原來的凡夫的執著不動。我們也可以讀經,但是我們原來的思想不變動,還是對於快樂的事情不知道是苦,所以還要去追求;不滿意事情感覺不好,棄捨。但是佛的意思:快樂的事情也是苦啊!聖人就達到這個境界,對於世間上所有的事情都不介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把世間世俗諦的境界完全棄捨了。聖人的心在離一切相這裡安住不動。
所以這上面說「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若有這樣的認識,這就是簡擇,這實在是聖人的境界。
「最極簡擇者,各別分別取諸苦故」,各別的分別,人間的,怎麼的苦,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各式各樣的苦。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非苦非樂受也是苦。各別的去觀察都是苦的,這就叫做最極簡擇。
「極簡擇法者」是什麼意思?「依此處所」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緣境。去「簡擇契經等法」,用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一切佛法,來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的,這叫做極簡擇法。「依此處所簡擇契經等法故」。
「所以者何?依止此故先修所作」,一定以佛的法語為依止處,才知道怎麼做這件事。先要聞,然後要思惟,然後要修止觀。「契經等法」是很重要,不學習契經的話,什麼也不知道,對於佛法完全不明白。
「覺者: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現在解釋「覺明慧行」這個「覺」字怎麼講?「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能觀察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俱生」的智慧,與生俱來的智能,不是經過學習來的智能。沒有學習的時候,沒有讀過書的時候,也有智慧的,那就是與生俱來的,叫生得慧,也叫俱生慧。這種智慧當然有深有淺,有的小孩子讓他讀二加三是幾?他不知道,有的小孩立刻知道是五。這就是俱生慧有深淺,。
「明者:謂習所得慧。」這個「明」這個字是「習所得慧」,就是讀書了,我們學習佛法了,這個時候得到一些智能。習所得慧包括聞慧、思慧、修慧,就是這樣子得來的智慧。在生得慧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智慧增長了,那就是習所得慧。有的人生得慧很高,但是他不努力學習,慢慢的生得慧也沒什麼用了;若是後來若繼續努力就不得了。若是原來的生得慧很低,但是努力的學習習所得慧也會高,也會有增長。不是固定的,不是命定的。沒有定性的事情,這就是佛法可貴的地方,好好努力都有希望的,所以「明者謂習所得慧」。
「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勝決擇等增上了別」。「明」是聞、思的智慧。「慧行」是屬於修慧了。「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這個人能受持佛法,能夠讀誦經論,能夠「問論」,能和人家討論佛法,能宣揚佛法。「勝決擇等」有大力量的智慧,去觀察諸法實相,這個智慧就高了。「增上了別」,就是有力量的智慧。
「即於彼義轉增明了」,原來的俱生慧和習所得慧的明慧已經有一點明白道理了,現在慧行的這個智慧,在那個智能上又增長了、又進步了,「即於彼義轉增明了」。「勤修習慧」,還是不停下來的,還要繼續學習,繼續學習,所以智能就更廣大了,這叫做慧行。
「於中復有黠了、通達、審察、聰叡」的智慧。「諸差別名」,不同的名字。這個「如彼廣釋應知」,就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那裡有解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覺者: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明者:謂習所得慧。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勝決擇等增上了別,即於彼義轉增明了,勤修習慧。毘缽舍那者:謂即於前所了別義,審觀察故。」
點擊展開全文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四)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5):三、於法正修(2)
※唯識學與其它法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9):二、住攝善法戒(1)
※《菩薩戒本經》(5):四重戒(3)二、慳惜財法戒
※《菩薩戒本經》(7):四重戒(5)四、謗亂正法戒
※菩薩學處之斷除四黑法、修學四白法(2)——《粹煉精金》(音頻文字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3)二、慳惜財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5)四、謗亂正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5):一、住律儀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4):一、住律儀戒(4)
※法華玄義 |(171)六度菩薩,通別圓益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8):一、住律儀戒(8)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6):六、障法施戒
※241.佛陀讓文殊菩薩選擇最圓通的修行法門
※法華玄義|(034)菩薩佛界,亦九亦十
※53.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請法法華經淺釋
※法華玄義|(107)三藏菩薩,上草之位
※《菩薩戒本經》(3):四重戒(1)總標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1)
※【5.28南師語錄】:菩薩道的四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