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7《道育萬物》(下)原創

7《道育萬物》(下)原創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注釋]得一:即得道。其致之:推而言之。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大意】往昔曾有得道者: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寧靜;神得道而靈妙;河谷得道而充盈;萬物得道而生長;侯王得道而天下安定、百姓幸福。推而言之(失「道」之下),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寧,恐怕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清靜,恐怕要被顛覆(以上正反對比)。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是無須誇耀的。不要求像寶玉擁有華麗的外衣;寧可擁有像石頭一樣堅實的品質。

【分析】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一半正反對比,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一半由此推及人間,正告統治者,必須從「道」出發,做到「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不把老百姓當作根本和基礎,就不會有高貴的侯王。老子在這裡既講辯證法,更突出道對於萬物的作用。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先生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天得一以清』……老子發現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了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在世界的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中,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關於「道」的規律極其重要性,李白在他的詩《日出入行》中也有所表達,我們不妨看看。

《日出入行》李白

第一層: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第二層: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第三層: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注釋】隈:wēi山的曲處。元氣:中國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被認為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四運:即春夏秋冬四時。汩沒:隱沒。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無際貌。羲和:傳說中為日神駕車的人。魯陽:神話人物,據說曾揮戈,止住了太陽運行。大塊:自然天地。溟涬:mǐngxìng)天體未形成前的渾然元氣。同科:同類。

【大意】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一樣地天長地久呢?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凋殘表示埋怨。哪裡有誰揮鞭驅趕著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皆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誰要你載著太陽落入大海的?魯陽有什麼德行,竟能揮動武器止住太陽?這些傳說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為一,浩然與元氣融為一體。

漢樂府中有《日出入》篇,詠嘆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於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這首詩反其意而為之,認為日出日落、四時變化,根據自然規律,人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律,只有委順它、適應它,同自然融為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

這首詩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隨著韻腳的變換逐漸推進與深化。第一層,從太陽的東升西落說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六條龍運載太陽神在天空從東到西行駛。李白卻認為,太陽每天從東升起,「歷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什麼「神」在指揮與操縱;否則,六條龍又停留在什麼地方呢?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是不能夠與之同升共落的。「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形象生動。第二層,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出於四時的輪迴更迭;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裡主宰。這四句是全詩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連用,突出萬物榮枯,純屬自然,無須怨天憂人。第三層,詩人否定羲和與大力士魯陽公的存在。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那麼硬要違背這種規律,就必然是自欺欺人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順應規律,同自然融為一體,混而為一,在精神上包羅天地,佔有宇宙。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李白深受老莊思想影響,崇奉道教。這首詩,明白表達了作者「道育萬物」,「人與道和」的思想,十分自如、貼切,情和理契合無間。

我國學研究會:研習中華經典,講讀詩詞名篇,引導家庭教育,書法古聖今賢,交流民俗藝術,倡導樸素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榆林市國學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算姻緣婚姻怎麼看嫁好老公的八字

TAG:榆林市國學文化研究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弘道育人 立德習書——李維君其人其書
外媒報道育碧正在開發一款開放世界「Tron」系列遊戲
絕地求生54連冠終結者居然是孤島驚魂5,難道育碧開始了用手做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