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霸半個世紀已分勝負,漢朝與匈奴爭鋒近兩百年才告一段落
當紀元前三至前二世紀之交, 北亞細亞內陸地帶完成統一的主權支配之時, 漢族中國也隨楚—漢之爭結束而再度統一於勝利者漢朝,長城內外兩個世界的對立形勢, 使因兩大帝國相繼成立而愈形明顯。
激流對沖的最初形勢顯然於漢朝不利, 遭受全國性內戰破壞的社會秩序須待重建, 若干政治上矛盾未能解消, 疲敝的民生等待復甦, 而當時漢朝所遇見的匈奴人, 卻正是匈奴勢力發展到強盛曲線頂點的時代。
白登之圍,漢高祖劉邦死裡逃生
匈奴當冒頓—老上—軍臣祖孫三代單于時期, 成為亞洲最強盛的大國, 稱霸東方一個世紀, 「 匈奴」 這個名詞, 一時代表了權力與榮譽。 然而, 這一顆光芒萬丈的巨星, 最後終被漢朝照耀人類世界更澈亮的光明所掩蓋。
轉變的明朗化在紀元前二世紀後半, 漢朝第五代皇帝武帝之初, 與匈奴第四代軍臣單于末期。 當時, 漢朝已經過半個多世紀穩健政治家們長期執政, 國家統一性漸漸強化, 社會財富大量聚積。 漢朝這種因安定、 繁榮而茁壯的情況, 與匈奴統治者反因和平而沉湎於逸樂, 正好成為正負數加減的強烈對比。
自 「和」到「戰」,下大決心非輕而易舉,決策當局的慎重為可以想像。武帝繼位後第六年(建元六年,紀元前135 年),第一次大規模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是否揚棄和親政策, 便被否決。 兩年之後第二度再公開辯論, 經過五次申說理由, 五次反駁之後, 贊成兵 的 意 見 才 被 確 定 采 納。
於 是 乃 有 這 一 年( 紀元前 133 年) 有名的馬邑誘敵, 一反過去消極的警戒態度, 而主動引誘匈奴人大舉入侵, 漢朝則埋伏三十萬步兵與騎兵, 準備圍殲。
這個計劃結果雖因被匈奴識破而未成功, 但兩項目的已經達到, 第一, 因此激怒匈奴,宣布 「 絕和親」 , 以絕交責任推卸於匈奴, 激發漢族敵愾同讎的心理; 第二, 試驗成功漢族已有面對強敵的膽量與勇氣, 轉變了向來恐懼匈奴的觀念。
從白登之圍到馬邑之謀——漢匈和親
事實上, 當漢族以容忍心情維持和平的時期,對假想敵的將來必然決裂,早已在想像之中, 只是不能確定何時決裂而已。 因此, 準備也早在和平時期已經著手, 對匈奴與本國戰鬥力、 國力總和的不斷評估、 敵情研判, 一旦決裂時
如何應付的對策設計等, 都從未放鬆。
最重要的, 是戰備問題。 漢朝初年迫使政府必須妥協與和平,正面防線拉得太長, 都須配置守軍, 也顯得兵力不足,巨額軍費支出與加強邊防軍力, 又在剛接收支離破碎殘局時為力不從心等, 都是原因。
但最主要的, 還在缺乏如匈奴一般的機動騎兵, 以及馬匹。 六十多年和平時期, 便被充分利用於改善迎接戰鬥的條件, 戰略物資儲備是努力方向之一, 提倡養馬又是另一個重心。武帝繼位之初, 民間養馬運動尤其至於 「 眾庶街巷有馬, 阡陌之間成群」 的盛況。 戰馬供應來源充沛, 使大規模騎兵部隊的編組、 訓練與發展成為可能,該便是武帝改於變 「 和」 為 「 戰」 的前提。
漢—匈對立期間一項容易忽略的現象:匈奴熱心於吸引漢人歸附, 漢朝同樣歡迎匈奴人來奔。 《 漢書》 功臣表的記錄:武帝繼位最初廿年, 以功勛封侯三十二人中, 匈奴人投降者竟佔了十八人之多, 數字超過漢族自身。
這固可解釋為對匈奴征伐已展開期間的特殊現象, 但武帝之父景帝時代, 亦即漢—匈和平共存期間, 十八位功臣侯中匈奴人仍占其八, 則漢朝如何鼓勵匈奴人來歸為可知。
所以當時的情形, 是匈奴利用漢人對付漢朝, 漢朝也利用匈奴人對付匈奴, 和平期間邊境間歇性若干次衝突, 雙方便都各有本族人參加。這些投奔漢朝的匈奴人, 在幫助漢朝了解匈奴的功效上, 都曾提供最大價值。 漢朝所欠缺的, 已只是實際進入情況時的克敵信心, 而試探性馬邑誘敵的結果, 正解消了這項疑慮。
馬邑之謀示意圖
馬邑誘敵之後第五年 ( 元光六年,紀元前 129 年) , 漢朝在熾烈的戰鬥意志、 富裕的國庫財政, 以及充分的人力資源支持之下, 終於轟轟烈烈展開了建國以來無前例的第一次大 反 攻 與 大 遠 征, 漢 朝—匈 奴 間 全 面 戰 爭爆發。其後十年間漢朝對匈奴發動九次大遠征。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役, 漢軍固為大獲全勝, 但大會戰如此慘烈, 遠征軍自身付出的代價也約與匈奴相當。 據記錄, 漢朝兵士死於戰場數萬人, 尤其馬匹幾乎損失殆盡, 戰後歸國已不滿三萬匹。 所以,匈奴固受重創, 漢朝再圖發動遠征, 同樣成為不可能。 紀元前一一九—前一〇三年間, 漢—匈因此無戰爭, 而出現了和平的十六個年頭。 漢朝卓越的戰場指揮官衛青、 霍去病, 也都在此期間相繼去世。
《 史記》 匈奴列傳大書 「是後匈奴遠遁, 而漠南無王庭」, 正是漢朝武帝第九次遠征的偉大成就,同時也是十年長期戰爭的理想與要求達成。
強敵匈奴放棄戈壁沙漠以南廣大地區控制, 所謂 「 漠南無王庭」 ,和平維持了十六個年頭後(紀元前 103 年)戰幕重啟。以後, 漢朝接續再發動幾次漠北戰役失敗, 反而若干優秀將領多在這個期間與這種情況之下投降匈奴。漢朝將領率部投降匈奴的情形, 與相對方面匈奴領袖領導其人民脫離本族而投奔漢朝, 可謂相映成趣。
從戰到和, 和後再戰, 戰後又和, 武帝在位期間兩個階段的戰爭與和平,於對匈鬥爭方面的重要性都相等。和平實現, 直接便是下一次戰爭的準備。
漠北之戰
配合軍事勝利, 漢朝政略運用也大獲成功, 那便是有名 「 斷匈奴右臂」的 「 張騫通西域」 事業。 張騫奉派尋求西方強國夾擊匈奴, 正好於漢朝收復鄂爾多斯次年返國。 他的西域之行, 開闊了漢族眼界, 使歷史上的漢族中國與西方間開始有形聯繫, 觸發漢朝自此對西方國家的外交活躍。
匈奴東、 西兩側— — —東北森林邊緣與西域— — —經漢朝勢力不斷滲入, 匈奴本族與其帝國諸成員間矛盾便被充分利用。
繼最早脫離聯盟, 轉變為漢朝西域經營與方案重要一環節的西方烏孫之後, 聯盟中東方的東胡族烏桓, 北方的丁零, 西南方的羌族, 都受國際變局鼓勵而獨立, 並且反過來成為匈奴敵人, 特別是烏桓、 烏孫與匈奴不斷發生衝突。 所以, 當漢朝經過武帝、 昭帝兩代以至宣帝嗣位, 在漢朝開創的國際優勢下, 對匈奴大包圍攻勢封鎖線布置完成, 匈奴已陷入東、 南、 西、 北四面受敵的情勢。
在英明的宣帝嗣位之初, 漢—匈和平局再被打破, 而大變局中, 烏孫擔當了重要角色。 烏孫自參加漢朝陣線與接受漢朝領導以來, 成為漢朝西方事業的得力助手, 對匈奴負起騷擾與牽制的責任, 但也因此烏孫自身成為匈奴打擊的目標。
宣帝本始二年 ( 紀元前 72 年) ,漢朝在得到烏孫告急消息, 在履行攻守同盟義務的理由下, 動員十五萬騎兵遠征漠北, 另由校尉常惠指揮漢朝新疆駐屯部隊, 會合烏孫王親自率領的五萬騎兵, 以及其他新疆親漢朝諸屬國部隊, 組織聯軍, 切入準噶爾匈奴右部。
主戰場漢朝大軍越出國境二千餘里未見敵跡, 輝煌勝利的取得是在西戰場,西線聯軍司令官常惠原與蘇武同使匈奴,同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也同時被釋回, 是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匈奴事務專家。
這次右谷蠡庭之役, 展開紀元前一一九年以來最猛烈的攻擊, 匈奴陣亡三萬九千餘人, 牲畜被俘七十餘萬頭。匈奴右谷蠡庭一役慘敗, 又值國內旱災與酷寒交加, 人民、 牲畜非餓死、即凍死。
匈奴大舉向烏孫報復, 結局卻招來更悲哀的噩運陰影籠罩, 《 漢書》匈奴傳記載右谷蠡庭會戰以後, 匈奴四面楚歌的窘迫際遇:然匈奴民眾死傷而去者, 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 於是匈奴遂衰耗, 怨烏孫。
其冬 ( 紀元前 72 年) , 單于自將萬騎擊烏孫, 頗得老弱, 欲還。 會天大雨雪, 一日深丈余, 人民畜產凍死, 還者不能什一。 於是丁零乘弱攻其北, 烏桓入其東, 烏孫擊其西。 凡三國所殺數萬級, 馬數萬匹,牛羊甚眾。 又重以餓死, 人民死者什三, 畜產什五, 匈奴大虛弱, 諸國羈屬者皆瓦解……
常惠(?-公元前46年),西漢大臣,太原郡人。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漢昭帝時回國,封為光祿大夫。出使烏孫,擊敗匈奴,被封為長羅侯。常惠誅殺殺害漢使的龜茲貴人姑翼,之後為典屬國。漢宣帝時為右將軍,漢元帝時去世,謚號壯武侯。史稱「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
匈奴自紀元前72年以來, 夏日赤地千里, 水草枯死, 入冬又大雪不止的可怕災情, 連續數年未解消, 地節二年 ( 紀元前 68 年) 時, 已達 「 匈奴飢,人民、 畜產死十六七」 的經濟全面崩潰邊緣。
雖然及時嗣位的第十二代虛閭權渠單于能從極端惡劣環境中搶救出匈奴, 堅定領導他的人民, 一時步上復甦之途, 但八年之後他去世, 更大危機再度來臨。匈奴暫時延緩了的瓦解趨向,終因內訌的不利因素而引起總爆發。
次代握衍朐鞮單于, 系氏族長會議於多數缺席情況下召開而通過, 其產生並非全族同意。因此匈奴最具實力者之一, 統治新疆殖民地的日逐王, 亦即讓位於狐鹿姑單于的左賢王之子, 便在前後任單于交替這一年 ( 神爵二年, 紀元前 60 年) 斷然宣告脫離, 率領本部人民及其隸下新疆北道諸屬國,向漢朝駐在新疆的政治代表鄭吉洽降, 鄭吉發動南道諸國五萬騎, 盛大接應日逐王前往長安。
鄭吉(?―公元前49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餘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自此匈奴勢力完全撤出新疆, 漢自樓蘭征伐以來半個世紀的西域爭取, 功德圓滿, 而匈奴則愈益嚴重的核心支配圈內訌, 註定已是帝國加速分解力, 大分裂悲劇演出成為不可避免。
匈奴三年大動亂,以東、西單于兄弟對立為結局。 鬩牆鬥爭下, 呼韓邪領導的東匈奴失敗,退出單于庭。紀元前 53 年,決定投降漢朝, 請 求 庇 護; 次 年 舉國集中漠南;紀元前 51 年,呼韓邪單于親自至長安正式朝賀與朝見漢朝宣帝, 分裂了的東匈奴人民隨同整族移入長城,漢—匈前後一個半世紀的鬥爭告一段落。
紀元前53年匈奴對漢朝承認屈服, 是一個延續整個民族生命的理智選擇, 卻也是氏族長大會上痛苦的決定。 《 漢書》 對呼韓邪單于召開這次會議,以及會中慷慨激昂的發言記錄, 有著生動記述:
呼韓邪議問諸大臣, 皆曰: 「 不可! 匈奴之俗, 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 戰死, 壯士所有也。今兄弟爭國, 不在兄則在弟, 雖死猶有威名, 子孫常長諸國。 漢雖強, 猶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 卑辱先單于, 為諸國所笑! 雖如是而安, 何以復長百蠻!」
左伊秩訾曰: 「 不然。強弱有時, 今漢方盛, 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 自且鞮侯單于以來, 匈奴日削, 不能取復, 雖屈強於此, 未嘗一日安也。 今事漢則安存, 不事則危亡, 計何以過此?」
諸大人相難久之。 呼韓邪從其計, 引眾南近塞, 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
明年, 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洽准投降, 獲得漢朝同意庇護後, 紀元前五一年元旦呼韓邪單于親覲漢朝天子, 此乃是漢朝空前未有盛事。 對待一個已被制服的強大敵國元首, 該給予何等禮儀與待遇? 事先漢朝政府公卿會議多數主張 「 宜如諸侯, 位次在下」 ,但宣帝採納的還是 「 以客禮待之」 決定。
匈奴這個歷史上煊赫二百年, 以剛強不屈著名的民族, 終局不得不在漢朝武力與文明夾擊, 以及本國國內天災、 人禍的致命打擊彙集之下, 低頭向漢朝稱臣, 堪為浩嘆。
雙方對過去曾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與大鬥爭, 顯然都從心底一筆勾銷, 替代的已是純情友好與真摯親密, 東亞充滿了一片和熙康樂的太平盛世景氣。
《 漢書》 匈奴傳記載: 「 至孝宣之世, 承武帝奮擊之威, 直匈奴百年之運, 因其壞亂幾亡之厄, 權時施宜, 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是時邊城晏閉, 牛馬布野, 三世無犬吠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 後六十餘載之間, 遭王莽篡位, 始開邊隙, 單于由是歸怨自絕, 莽遂斬其侍子, 邊境之禍構矣。」 則波折重起, 須待紀元之初王莽時代的到臨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歷史:他是漢代名相,最終卻因侵佔土地問題栽了跟頭
※曾經結婚生子的她,離婚後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漢朝皇后的?
※官妓的悲慘生活:供人玩樂,朝廷官員享用還不用花錢
※上任宰相三年,不干事卻為後世稱道
※漢朝最南方的界限有一銅柱,刻下六字銘文:「銅柱折,交趾滅」
TAG:漢朝 |
※十年梅羅爭霸迎來分水嶺 足壇早已百家爭鳴
※完美世界最強十一人,諸聖爭霸,荒天帝只排第二!
※百年晉楚爭霸,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真楚漢爭霸:兩千多年前的象棋規則驚現海昏侯墓,此前已失傳千年
※世界上「慫掉」的2個民族,曾爭霸世界,今一個消失一個寄人籬下
※勇騎爭霸時代已經翻篇?北境之王終結火箭17連勝,本賽季要爭冠
※春秋這兩個國家爭霸幾十年,沒想到黃雀在後
※又一名老江蘇球員計劃退役,當初蘇粵爭霸悍將,如今只剩兩人!
※魏蜀吳三國爭霸,圍繞一個地方,打了幾十年的戰爭
※4大世界冠軍爭霸,世界第一誓奪4連冠,5朵小花要爆冷
※世界盃三四名決賽6大看點,127億碰撞,2大金靴爭霸,紅魔創最佳
※梅羅十年爭霸卻從未拿過世界盃金靴 俄羅斯成兩人最後的機會?
※元朝末年群雄爭霸,最後為什麼朱元璋勝利了
※落葉枯看笑東歐,千年爭霸史的八大主角
※法蘭西發家史:昔日小弟到爭霸五常只用了三百年
※元末群雄爭霸,為何朱元璋成最後贏家?全靠一59歲老頭的9個字
※喜從天降?19歲少年奪《星際爭霸2》世界冠軍,黃旭東:前途光明
※評選NBA近十年的超級巨星,小前鋒雙雄爭霸,控衛只有一個獨苗
※持續30年的美蘇太空爭霸,其實只是兩個人之間的比拼
※50歲葉玉卿近照,曾經的亞洲小姐,與葉子楣爭霸的一代美神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