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皆苦,無欲則剛——誰能不落入慾望的牢籠?
提 示
人要到「無欲」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歷史上有些人,「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任何權勢拉攏他,理都不理。但是中國政治上有一個傳統的手法,只要在人上者,肯「禮賢下士」,管你什麼人,都要吃癟、投降。有人認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來,奈天下蒼生何?這時候你想想,覺得還不錯,不妨出來試一試。功名富貴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怕「禮賢下士」。只要以禮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來入彀中。不過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僅是這樣亂用,禮也是一把刀,有時要把自己殺掉的,這要特別注意!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慾望的,無欲則剛。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只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真能剛正,才可以做頂天立地的人。
——《論語別裁》
所謂「無所求行」就是大乘佛法心超塵累、離群出世的精義。凡是人,處世都有所求。有了所求,就有所欲。換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有求就有得失、榮辱之患;有了得失、榮辱之患,便有佛說「求不得苦」的苦惱悲憂了。所有孔子也說:「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如果把孔子所指的這個意義,與佛法的精義銜接並立起來,便可得出「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的結論了。倘使真正誠心學佛修禪的人,則必有一基本的人生觀,認為盡其所能,都是為了償還宿世的業債,而酬謝現有世間的一切。因此,立身處世在現有的世間,只是隨緣度日以銷舊業,而無其他的所求了。這與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乃至孔子所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都是本著同一精神,而從不同的立場說法。但是後世學禪的人,卻以有所得的交易之心,要求無相、無為而無所得的道果,如此恰恰背道而馳,於是適得其反的效果,當然就難以避免了。
——《禪話》
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會如此愛惜生命?這就是欲的本身,「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循環不已。眾生愛已命的欲最嚴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所以,以人類文化來說,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現象。若論及愛情的哲學,愛情的出發點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慾與貪念呢?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生死的原因。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有了愛欲之心以後,更產生自私的佔有慾,然後,合於我心意的就是順境;達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違境。順境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違境就產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來的,與欲相違,或是慾望不滿足,便耿耿於懷,渾身不自在,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貪求和物慾掉入名利的牢籠呢?
——《圓覺經略說》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合掌,代表了所有的手印
※南懷瑾先生:財富多了,就會快樂幸福嗎?
※佛法越來越深時,魔眾就會故意製造違緣
※識自性眾生,見自心佛性
※地藏菩薩才是最大的財神,能滿一切所求!
TAG:拜佛去 |
※南懷瑾老師講述:有求皆苦,無欲則剛——誰能不落入慾望的牢籠?
※「無欲則剛」,真的可以無欲嗎?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想開了都沒那麼重要
※分手之後的痛苦,都是慾望在作祟,你得學會「無欲則剛」!
※終能牢牢地長在身上,成為無欲則剛的真實力
※想離婚又不敢離婚的女人,都需要培養這種「無欲則剛」的心態
※愛一個人,要想輕鬆,得知道什麼叫「無欲則剛」
※失戀不是壞事,它教會了我成長,讓我明白了什麼叫「無欲則剛」
※鍾馗,無敵身軀 無欲則剛
※生活中如果有人告訴你,無欲則剛……
※張震如刀,無欲則剛!
※無欲則剛,知足常樂
※無欲則剛,知足自安
※高城: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無欲則剛話莊子
※美玉有方 無欲則剛
※金鑫塔羅:看起來無欲則剛,實則內心柔軟的三大星座!
※啟功藝術作品 無欲則剛
※馬英九用iPad寫書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寒鴉詩文】無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