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畫的教化與悅情功能

中國畫的教化與悅情功能

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載有「成教化,助人倫」,這成為後世論中國畫具備教化功能的直接參照。所謂教化功能就是指含有道德、政治、教育的內容,使人潛移默化達事明理的社會功能。

早期中國畫教化的社會功能是相當凸現的。畫論家們將其教化功能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認為其反映社會的價值標準,甚而關係到治政理國,並以此作為評定繪畫的主要內容。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記載「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就準確論述了這一點。

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畫的教化功能有著重大影響。孔子的儒家學說實質上要建立一個「法先王」的秩序等級分明的理想社會體系,而其中繪畫等文藝活動是實現儒家聖王之治的重要手段。儒家思想就要求繪畫的立意要重視倫理並有積極的現世精神,無論人物或花鳥題材都要「薄者勸誡於其中」。同時,儒家思想還強調繪畫重視傳統,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才能使觀者曉理達意,起到教化之功效。

中國畫還有許多佛教、道教題材的繪畫,主旨是宣揚解釋宗教的教義、教理,使人們信教拜教,這也是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

中國畫的教化功能還常常與畫家的修養品行聯繫在一起形成統一。認為「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人品不高畫品亦不足觀」。也就是說,中國畫能夠起到教化功能的前提之一是畫家本身必須具備獨立完善的品格和氣節。如清代鄭燮畫竹石,瘦石磷峭,竹枝勁秀,並云:「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象徵畫家的高潔風骨以及對勞動疾苦深切關注。中國畫的教化功能其中蘊涵著對畫家的德行品格、學識修養的追求和完善。

中國畫雖有其教化功能,但並非是冷冰冰而僵硬的說教藝術,中國畫更多展現的是審美與情感體驗的悅情功能。中國畫的悅情功能是表現在主客體兩個方面的功能,其一是「悅」,也就是讓觀者客體進行品味和體驗,享受繪畫帶來的審美愉悅。其二是「情」,這裡強調的是主體的自娛自遣,抒發感情與冶養性情。

隨著中國畫自身發展的成熟,悅情功能越來越佔據主流地位。從五代設立畫院之始,這種性質的創作就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兩宋畫院大量創作和發展山水畫和花鳥畫,而人物畫反而少了,這也反映了中國繪畫中悅情功能的提升。五代的花鳥畫無論是宮廷畫院的「黃家富貴」還是在野文人的「徐熙野逸」都體現了繪畫創作中最為關鍵的「悅」與「情」的統一。

中國畫的悅情功能還體現在兩個重要的傳統文化的觀念上。一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二是由其衍生的「以物寄情」觀念。

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觀念主要認為天地自然萬物宇宙與人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統一的生命整體。也可以理解為人與天地萬物在審美和道德精神上是相通的。「料得青山應似我」的天人合一的意識建構,成為中國畫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基點。藝術家和觀賞者在觀「物」的同時也都是觀「我」,這使得中國畫能在審美體驗中獲得「物我交融」心靈感悟的境界,這也使得在中國畫在創作過程中達到「物我兩忘」縱情自然的精神升華。

中國藝術也常常通過「以物寄情」來傳達深摯的情感。中國畫中的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是典型的以物寄情,借物抒志的繪畫主題,它們作為人格情操的象徵載體來寄託藝術家對於高風亮節的自我追求,觀者將其作為精神審美的完善而進行體驗和欣賞。

中國畫藝術還有其他的一些功能,如認知功能,交換功能等,但最重要內容就是教化功能和悅情功能,一個側重於社會實用功能,一個側重於藝術精神功能,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包含,互不可缺,構建起中國畫獨特豐富的價值和意義。

整理自網路;插圖:趙春秋國畫小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圖文教程:工筆荷花畫法步驟
董其昌書法欣賞:《菩薩藏經後序》
美文:靜靜的,聽雨,聽你
中國畫創作參考圖譜:狸貓百圖(2)
現當代名家:豐子愷經典漫畫欣賞

TAG:國畫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曾用來教化中國女性的「教材」,憑什麼能成為畫中神品?
關帝的教化
精舍教化,精與神的妙用
發揮好道德教化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的作用
正大光明:略談道教的教化與傳播
道教傳播:在教化與取悅之間
能成就無量福道的教誡教化
儒家教統:教化、教育與宗教
佛教故事丨愛抱怨的小和尚,被老和尚用一袋鹽教化!
「七品琴師」治縣,全靠音樂教化
《論語》之《子適衛》中的教化觀點
隨順當地文化 方便教化眾生
印祖一生教化的八句精華
褚遂良|唐代書法的「廣大教化主」
李亮德:易經風水術是聖人教化造福世人的工具
李亮德:易經風水術是聖人教化造福世人的工具
宣化上人教化眾生截然不同的方法
道教化煞凈宅十二葯精及咒語!
褚遂良:唐代書法的廣大教化主
生活佛教化,佛教生活化—索達吉堪布淺談接地氣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