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蠻族大遷徙不敢上陣!羅馬本土重裝騎兵竟是樣子貨?
進入公元4世紀之後,歐洲開始了蠻族大遷徙時代。這主要是指各族日耳曼人在整個歐洲南下的超大規模行動。歷史學家一般將大遷徙時間段定為為公元376年至公元800年間,主要為日耳曼人與北歐人的南遷。遷徙的尾聲階段也成為古典時代至中世紀早期時代的分水嶺。
大遷徙使得本來就處在在內戰與動亂的羅馬帝國遭受到了更大的外部軍事威脅。過去數個世紀中,日耳曼人經過與羅馬人充分接觸之後,掌握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與軍事裝備。當時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逐步解體,部落軍事首領與軍事貴族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而人口的增長也促進日耳曼人需求更多的土地與生產資料。也有歷史學家指出,當時氣候也出現了一個小冰河期,變冷的氣候促使日耳曼人各部落為了生存,向南大規模遷徙。而羅馬帝國往日的榮耀——羅馬軍團,正如以上所述,在不斷的內亂與叛亂中逐漸衰退。
同時,來自東方的匈人也開始大規模西遷,阿蘭人、薩爾瑪提亞人大量地加入了匈人入侵的軍隊。哥特人則在匈人的威脅下,直接傾巢向色雷斯地區轉移。這使得羅馬帝國在匈牙利平原與色雷斯平原上的軍事壓力陡然提高。
羅馬人的壓力還遠非止於此。在公元4世紀至5世紀的羅馬帝國,大量的各路大遷徙民族,比如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阿勒曼尼人、倫巴第人以及北方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等等,不停的組成遷徙浪潮,大量湧入今天英國、西班牙,法國、德國南部、義大利北部、匈牙利、保加利亞一帶。羅馬帝國邊境線上,出現了一條西起西班牙西部,北至大不列顛地區,向南深入今天的法國,向東橫穿德國,橫跨匈牙利,止於色雷斯地區的綿長而可怕的遷徙潮。
大遷徙民族中的哥特人正在渡過多瑙河
在面對大遷徙民族時,羅馬具裝鐵甲騎兵在一些小型戰鬥,諸如356年在科隆附近與阿勒曼尼人的戰鬥表現出色。當時,羅馬副帝尤里安僅帶了200名斯科拉瑞的具裝鐵甲騎兵及160名弓騎兵趕往前線。在行軍路上,他們及地方軍擊敗了人數眾多的阿勒曼尼人,並僅是因為「裝備太重沒有進行有效的追擊」。
但在隨後357年與阿勒曼尼人在斯特拉斯堡展開的大決戰中,情況有了變化。阿勒曼尼人國王克略多瑪的軍隊數量接近羅馬軍隊的3倍,但騎兵的質量不如羅馬騎兵,他很清楚羅馬騎兵質量上的優勢,而一年之前大股日耳曼人軍隊剛被尤里安鐵甲騎兵擊敗過。因此他狡猾地安排了一部分輕步兵穿插在自己騎兵的陣型中。他們所在地是大片的小麥田,正好得以隱藏。國王命令,一旦他們的騎兵與羅馬人的鐵甲重騎兵交戰,他們就匍匐著,攻擊鐵甲重騎兵沒有保護的坐騎腹部和腿部。
當時,羅馬的鐵甲具裝騎兵及弓騎兵被布置在右翼,但其實還有另一支之前提到過的,擊敗過阿勒曼尼人部隊的200人斯科拉瑞鐵甲騎兵被布置在尤里安的身邊。戰鬥開始後,羅馬軍隊首先開始調動自己的右翼騎兵。弓騎兵們拍馬上前,向敵軍發射箭矢騷擾日耳曼軍隊的左翼騎兵,並在他們追過來前撤退。這正是過去羅馬的東方敵人們慣於使用的「帕提亞戰術」。但日耳曼騎兵也許是不願意暴露他們麥田裡埋伏著的輕步兵,所以忍受著傷亡穩住不動。
公元357年的斯特拉斯堡會戰
本來羅馬弓騎兵可以繼續進行這樣的消耗戰術,直至引出不願繼續遭受傷亡的日耳曼騎兵。但這個時候,羅馬右翼的鐵甲重騎兵直接對日耳曼騎兵發動了衝鋒。不知道這是否是尤里安的命令,如果是的話確實過於莽撞。因為之後無論是6世紀,或是10世紀,能熟練掌握使用具裝騎兵技巧的東羅馬軍隊,總是在合適的關頭使用他們,而非在戰鬥一開始就將他們投入戰場。因為很顯然,具裝騎兵很難在戰場上隱藏,一般也會是敵方重點防範的對象。這樣過早打出王牌確實會讓最昂貴的部隊冒過大的風險。
羅馬鐵甲重騎兵沖向日耳曼騎兵後,他們的長騎槍與重裝甲很快對輕裝的日耳曼騎兵呈壓倒性優勢。但這個時候,阿勒曼尼國王的計策奏效了,隱藏在麥田裡的日耳曼輕步兵沖了出來,趁著雙方騎兵在肉搏,用短矛刺入羅馬鐵甲騎兵坐騎那沒有裝甲保護的腹部。
結果,重騎兵們紛紛從馬背上摔下來,並被很快殺死。兩名鐵甲騎兵營的軍官當即陣亡,而騎兵司令也負了傷。這立即引發了崩潰,重裝騎兵們開始轉身向後逃離戰場,差一點沖亂中央陣線的右側。但他們最後被右翼羅馬軍團中兩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部隊「角盔營」和「臂環營」擋住了,並使他們冷靜下來。尤里安立即趕到,通過個人的鼓舞,讓他們重整旗鼓。但其中一個團的鐵甲騎兵仍拒絕參加戰鬥。事後,他們被尤里安進行了羞辱性的責罰。
斯特拉斯堡會戰中右翼羅馬鐵甲重騎兵遭到日耳曼輕步兵的突襲
最後,由於羅馬步兵的優秀表現,羅馬人仍獲得了斯特拉斯堡會戰的最後勝利,但右翼鐵甲重騎兵糟糕的表現還是被人所詬病。之前騎兵的失利有指揮布置的因素,但之後拒絕參加戰鬥,則是戰鬥素養的問題了。不過,之前對阿勒曼尼人取勝的200名斯科拉瑞鐵甲騎兵並不在這些表現懦弱的鐵甲騎兵之中,他們當時仍堅定地伴隨在副帝尤里安的身邊。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認為羅馬帝國晚期的斯科拉瑞騎兵的戰鬥力就一定可以保證。378年,災難性的亞得里亞堡會戰的慘敗,使得羅馬皇帝的保鏢衛隊——斯科拉瑞部隊之前所獲得的威望被一掃而光。
當然這場戰役失敗有多種原因。比如作為統帥的東羅馬皇帝瓦倫斯當然要負最主要責任,他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軍事錯誤——沒有與西羅馬前來支援的盟軍回合;處於地形明顯劣勢,卻盲目自信的強攻對方嚴陣以待的「車陣」;對哥特人兵力達到5000人的騎兵在外圍活動而一無所知;在8月初這最炎熱的時期將羅馬軍隊長期暴露在乾渴中,而對手在車陣中休息。但對於斯科拉瑞部隊來說,他們所犯的錯誤也難辭其咎。這些騎兵連同一些弓箭手突然對哥特人發起魯莽的攻擊,然後被擊退。他們被擊退後,本該撤回到步兵側翼,與其他騎兵一起對側翼予以保護。這樣當大批哥特騎兵趕到之際,羅馬步兵的側翼就不會因為沒有保護而遭遇直接衝擊。但他們卻懦弱地在戰役開始前逃離了戰場,將步兵丟給了敵人去屠戮,這正是整場戰役失敗最重要的關鍵點。
378年羅馬皇帝瓦倫斯與正在逃竄的羅馬騎兵
較早的文獻,常將亞得里亞堡會戰作為騎兵崛起與步兵衰落的標誌。但現在的大部分文獻則否定這一觀點,因為真正的騎兵時代到來則是兩個世紀之後的事情。歐洲與西亞騎兵戰術的不斷完善,一些關鍵性裝備——諸如標準意義上的硬質馬鐙的普及,都是在6至7世紀完成的,而非4世紀。
但4世紀的改變則是不容忽視的。在該戰之後,騎兵——包括重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就連最重視傳統步兵的地區——羅馬帝國,其軍隊里,代表著精銳騎兵的「龍旗」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雖然亞得里亞堡會戰並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的軍事力量也只是暫時癱瘓,但該戰卻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之後,蠻族以個人身份大量進入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時代結束了,以哥特人為代表的日耳曼人軍事首領開始帶領成建制的本族士兵為帝國「服務」。隨後,羅馬的賽奧多西大帝,不得不給予西哥特人與東哥特人永久的居住點,讓其享有完全的自治權,並享有免稅權。同時,他們還獲得帝國服役的高額軍餉,並被成建制的納入帝國「邊防軍」的編製。此後,羅馬軍隊中的日耳曼因素變得異常強大,最重要的將領中日耳曼人也越來越多。
羅馬城的陷落
但之後,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的「反哥特」鬥爭卻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方向。在西羅馬帝國,哥特人軍事首領阿拉里克在狄奧多西大帝去世後,立即終止了所謂對帝國的「服務」關係,帶領軍隊南下希臘進行大規模劫掠。雖然他被西羅馬蠻族將軍斯提里科擊敗,但西羅馬皇帝霍諾留斯為權力之爭將斯提里科處決,導致後者麾下的蠻族士兵大舉投向阿拉里克。公元410元,已經喪失防禦力量的羅馬城被哥特人佔領。「永恆之城」——羅馬城終於被攻陷了。阿拉里克隨即進行了大規模劫掠。西羅馬帝國的局勢江河日下。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點擊展開全文
※馬槊到底是不是中國原創?「槊」與「矟」又有何不同?
※在先秦倒霉的最高境界:娶妻前趕上葬禮,然後媳婦就跑了!
※細數非洲部落奇葩武器,說起奇形冷兵器中國都要輸給它!
※沒有中國投石機與火藥,蒙古人根本打不贏西征?
※腓特烈大帝竟然是個吝嗇鬼?火炮運輸的馬匹都是向農民徵發的!
TAG:冷兵器研究所 |
※大唐陌刀應該什麼樣?砍騎兵真的能人馬俱碎嗎?
※為啥歷史上沒有犀牛騎兵、牛騎兵和猛獸騎兵?難道人類只能騎馬打仗嗎?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真相令人臉紅
※世界三大騎兵兵種大比拼,駱駝兵真能完克騎兵?
※步兵對陣騎兵, 為何很少去砍馬蹄?
※斑馬也是馬,為何沒人建立斑馬騎兵呢?非洲人:它比獅子還難馴服
※古代戰場上,步兵面對騎兵只能等死嗎?「卻月陣」讓騎兵全軍覆沒
※大宋面對遼金蒙騎兵威脅,為什麼沒有像漢朝那樣組建強大騎兵!
※古代戰場上騎兵,為什麼用馬而不用騾子?沒想到差別如此大
※為什麼蒙古騎兵的戰馬,馬蹄下都要釘一塊鐵?
※為何騎兵反坦克炮不再使用?老騎兵已經退伍,新騎兵仍是主力
※驍勇的蒙古騎兵為何不敢近戰,為什麼說歐洲才是真正落後蠻族
※二戰各國為何仍保留大量騎兵?這不是當活靶子嗎?真相併不是你想的那樣!
※特種兵打得蒙古騎兵抱頭鼠竄,朱棣五征漠北為何能保持不敗戰績
※如果能多有一些它 波蘭騎兵就不用悲壯的衝擊德軍裝甲部隊
※朱元璋竟是這樣打敗蒙古騎兵?太厲害了!
※為什麼古代騎兵要給馬釘蹄鐵?馬匹不會疼嗎?原來作用如此大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原來大有用處!
※駱駝騎兵為何會出現?騎駱駝跟騎馬打仗哪個有優勢?
※明朝軍事奇蹟:步兵追著騎兵打,蒙古鐵騎來了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