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課堂:顯示器刷新率上不去?很可能是線材、介面的鍋
這篇超能課堂誕生過程是這樣的:某天某小編利用上班時間在「吃雞」(玩絕地逃生),用著最牛X的超級小鋼炮遊戲配置(i7-7700K+GTX 1080 Ti),按道理來說4K畫質下起碼流暢才是,可總覺得一卡一頓的,遊戲體驗十分糟糕,最後連「雞」都吃不成。檢查驅動、顯卡設置都沒有問題,某小編一時間犯了難,難道真的是技不如人?經過高人指點,終於發現了端倪,在遊戲顯示選項中,我們赫然發現4K解析度下屏幕刷新了最高只有30幀,原來是我們用的視頻輸出介麵線有問題!HDMI 1.4線材先天條件決定其最高僅支持3840×2160@30Hz或4096×2160@24Hz。換而言之,某小編用錯線材了,要想體驗完美的4K@60Hz還需DisplayPort 1.4/HDMI 2.0的線。那麼HDMI、DVI、DisplayPort不同版本線材又一一對應什麼樣的解析度和功能呢?我們將一一為你解答。
VGA的歷史
VGA介面的歷史可謂是悠久,誕生於1987年,發明者正正是藍色巨人IBM,採用模擬信號的視頻標準。VGA介面共有15針,分成3排,每排5個孔,用於傳輸紅、綠、藍三色模擬信號以及行場同步信號(水平和垂直信號)。
大部分都知道VGA解析度指的就是640×480,但並不清楚其實VGA介面其實能支持輸出1080P以上解析度的圖像,但是為什麼它被淘汰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VGA是模擬介面,傳輸的還是模擬信號,首先抗干擾能力差,長距離線纜會有畫面失真情況;其二現在的顯示器都是基於LCD背光、液晶面板,控制信號為數字信號,VGA介面的模擬信號要經過多次數模、模數轉換,轉換過程中部分信息被丟棄,造成畫質下降。但是對於舊式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來說,VGA介面就很方便了,畢竟顯卡輸出的模擬信號直接輸出到CRT顯示器控制輸出就可以了。目前很多工廠生產線、醫院醫療儀器仍會採用VGA介面。
逐漸式微的DVI
DVI介面全稱是Digital Video Interface,即數字視頻介面。基於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轉換最小差分信號)技術來傳輸數字信號,TMDS使用一定的壓縮編碼演算法將RGB每路8Bit的數據轉成成10bit數據,其包含有行場同步信息、時鐘信息、數據DE、糾錯等,經過DC平衡後,採用差分信號(什麼?你不知道什麼叫差分信號,請翻開《現代通信原理》課本第182頁好好複習)傳輸數據。
因為DVI擁有更為良好的電磁兼容性,可以實現長距離、高質量的數字信號傳輸。但是問題來了,DVI介面居然有五種版本,DVI-A、DVI-D(單/雙通道)、DVI-I(單/雙通道),我們該怎麼分?其實還挺簡單的我們記住下面這些就好。
DVI-A:A是Analog(模擬)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DVI-A完全是當時為了從VGA模擬時代想DVI數字時代過渡的兼容性產物,用了DVI介面形式,卻傳遞的是模擬信號。以往在一些在大屏幕專業CRT中能看見,不過由於和VGA沒有本質區別,性能也不高,故已經在廢棄的邊緣。
DVI-D:正宗DVI介面,D就是Digtal(數字)的意思啦,線纜中傳輸的是純正數字信號,因此抗干擾能力特彆強,而且畫質不容易失真。由於數字信號不需經過任何轉換,就能被LCD顯示器直接識別和使用,減少了數字→模擬→數字繁複的信號轉換過程,既節省了時間,又能消除拖影現象,在LCD顯示器誕生之初就被人所支持。
DVI-I:這個是個奇葩的純在,它既支持數字信號又支持模擬信號的傳遞,兼具DVI-A和DVI-D產品特點,明顯也是過渡性產品。
那麼DVI-D、DVI-A單雙通道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日常情況下看到的都是雙通道版,因為雙通道版DVI介面能提供更高的解析度和刷新率。單通道DVI通道包括了四條雙絞纜線(紅,綠,藍,時鐘頻率信號)。將RGB信號與H.V信號進行組合編碼,其每路碼流速率為原像素點時鐘的10倍,以1024×768×70的解析度為例,碼流時鐘為70Mbps×10,摺合為0.7Gbps。而一般DVI1.0的碼流在0.24Gbps到1.65Gbps之間。單通道DVI最大可發送的解析度為2.6百萬像素,每秒鐘更新60次。而雙通道DVI使用時可以提供額外的一組數據通道,稱為雙通道(Dual-link DVI)運作模式。DVI規格中規定以165MHz的帶寬為界,當顯示模式需求低於此帶寬時應只使用單通道運作,高於則應自動切換為雙通道。
以往我們去電腦賣場總會聽見JS們口中說「你要什麼DVI線,18+1、24+1還是12+5、18+5、24+5的?」,可能你聽到的一瞬間,腦子裡就不知所措了。那麼教給大家最方便的辨認方法,只要+1的就是純數字介面DVI-D,+5的可能是DVI-I或DVI-A(都能傳模擬信號),18的是單通道,而24則是雙通道,最特別當然是12+5,這就是DVI-A啦。
DVI介面式微主要原因在於標準制定之初就先天不足,後續難以提升傳輸帶寬,而且DVI使用的3.3V,在顯示器驅動面板中還要轉換成LVDS,顯示器的驅動模塊就要做得很複雜,而且不易於小型化,所以在數碼設備逐漸縮小的今天,加之不能提供4K 60Hz的畫面,DVI介面被拋棄是遲早的事情。
電視機最愛的HDMI
隨著圖像顯示技術、顯示器發展,消費者越發覺得DVI這麼多版本、介面這麼大,提供的解析度並不高,而且用起來好麻煩,HDMI就應運而生。
HDMI全稱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多媒體介面),它的特點就是高清而且介面小,是一種全數字化視頻和聲音傳輸介面,可以發送未壓縮的音頻及視頻信號。由於具備音視頻同時間傳輸特點,這個特性被電視機製造商廣泛接納,成為數碼產品中出境率最高的介面,可用於機頂盒、DVD機、PC、筆記本、遊戲主機、數字音響與電視機等設備上。
規格初制訂時其最大像素傳輸率為165Mpx/s,足以支持1080P解析度畫質下60Hz刷新率;後來在HDMI 1.3規格中擴增為340Mpx/s,支持2K解析度60Hz刷新率,以匹配未來可能的需求。
HDMI也支持非壓縮的8聲道數字音頻發送(採樣率192kHz,數據位寬24bit),以及任何壓縮音頻流如Dolby Digital或DTS,亦支持SACD所使用的8聲道的1bit DSD信號。在HDMI 1.3規格中,又追加了超高數據量的非壓縮音頻流如Dolby True HD與DTS-HD的支持。
HDMI介面沒有DVI那麼複雜,全都是同一個版本,但是有形態大小之分。分為HDMI A Type、HDMI C Type、HDMI D Type三種,介面大小體積依次遞減。
HDMI A Type:應用於HDMI1.0版本,總共有19pin,規格為4.45 mm×13.9 mm,為最常見的HDMI接頭規格,相對等於DVI Single-Link傳輸。
HDMI C Type:我們叫mini-HDMI,應用於HDMI1.3版本,也是19pin,可以說是縮小版的HDMI A type,規格為2.42mm×10.42mm,為了適應尺寸變小,腳位定義有所改變。主要是用在攜帶型數碼設備上,例如DV、數碼/單反相機。
HDMI D Type:應用於HDMI1.4版本,總共有19pin,尺寸更小了,只有2.8 mm×6.4 mm,腳位定義也有所改變,整體長得跟Micro USB似的。比現在HDMI C Type介面小50%。
HDMI介面由於進入市場較早,而且性能好、介面易用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很快成為大部分電子產品的首選介面,可惜好景不長,HDMI標準未能快速跟隨市場的發展,不適用於內部連接應用以及未來超高帶寬需求,很快就被DisplayPort介面威脅到其生存空間。
獨領風騷的DisplayPort
DisplayPort是視頻電子標準協會(VESA)推動的數字式視訊介面標準,誕生於2006年5月,因此它還很年輕並且充滿了活力。DisplayPort對比HDMI介面的優勢很明顯,使用DisplayPort介面免認證授權費用(但相關專利集合公司有權收取合理而統一的費用),還有最主要的是能直接驅動TCON,大大簡潔化顯示器內部設計,液晶面板廠商們特別喜歡,所以你會看到某些顯示器同款多個HDMI就要多50塊。而且DisplayPort在發展中過程中,目標主要是主要適應於連接計算機和屏幕,或是計算機和家庭劇院系統。
DisplayPort可以說是最特別的一個,傳輸數據方式很有意思,是第一個使用數據包方式傳輸數據的顯示連接埠,一般數據封包傳輸在乙太網、無線通信領域很常見,它最大好處就是拋棄了時鐘同步信息,數據包根據包頭標籤找到自己的對應傳輸位置實現同步。而以往的視頻介面大都需要信號固定的時鐘發生器來進行數據同步。而DisplayPort引入的這種數據包封裝數據,使得定時同步信號、接受地址內嵌於數據包中,那麼其引腳數量就可以大大減少,但是可以實現更高的解析度,而且後期拓展非常方便。
由於DisplayPort非常特別的數據傳輸方式,因此其信號不兼容DVI或HDMI,轉換接頭都要使用轉換晶元。早在第一代DisplayPort 1.1傳輸帶寬就非常足,達到了10.8Gbps,可以支持2560×1600解析度及最高12bit的色彩,1080P解析度的色彩支持24Bit(這麼高都沒用啊,液晶屏幕不支持,原生10bit非常貴,市面都基本都是8bit靠抖動成10Bit的)。
最新的DisplayPort 1.4a規範,帶寬進一步提升至32.4Gbps的帶寬,可支持8K 60Hz 、4K 120Hz HDR超高解析度,我們可以預見DisplayPort介面很可能會率領未來高清顯示器的發展趨勢。此外DisplayPort還加入了顯示壓縮流(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技術、前向糾錯(Forward Error Correction)、高動態範圍數據包(HDR meta transport),聲道也提升到32聲道1536 KHz採樣率。
DisplayPort還有另一種尺寸的介面,Mini DisplayPort是縮小版的DisplayPort。而它的誕生也富有戲劇性,是蘋果公司覺得目前所有的視頻介面都太大、太蠢了,DisplayPort雖然技術先進,但是尺寸還是過大,最後蘋果將其精簡成於Mini DisplayPort。
DisplayPort目前發展勢頭很猛,幾乎所有電腦都會帶有該標準介面,稍微遺憾的是它依舊未能打破HDMI介面在電視機上的壟斷,成為一個更加廣泛的標準。
標準最先進的Thunderbolt3
Thunderbolt是由英特爾發表的標準,目的在於當作電腦與其他設備之間的通用匯流排,介面形式與Mini DisplayPort相同,最主要的原因是蘋果看上了Intel這個高速、多功能的傳輸協議,並且將其商業化、商品化。
2011年誕生第一代Thunderbolt,那時候帶寬就已經高達10Gbps,那時候人們更是熟悉的是Thunderbolt數據傳輸功能,往往忽略了還有視頻介面功能。Thunderbolt技術採用兩種通信協議 ,包含數據傳輸的 PCI Express ,以及用在顯示的DisplayPort,可完整兼容現有的DisplayPort設備。通過菊花鏈(Daisy-chain)形式連接最多六個周邊設備(多屏系統、存儲空間拓展),提供10W電力給周邊設備。
時隔兩年,到了2013年intel拿出了Thunderbolt 2協議,它是通過合併了第一代的兩條獨立10Gbps通道,使得最高傳輸速度翻倍到20Gbps。
再過了兩年Thunderbolt 3誕生於Computex 2015 ,帶寬再度翻倍至40Gbps 。Thunderbolt 3介面形式採用了USB Type-C型,Thunderbolt 3最大供電100W,整合兩個DisplayPort 1.2通道在內部,可連接兩個4K(4K@60Hz)顯示屏或一個5K(5K@60Hz)顯示屏。
可以說Thunderbolt 3是迄今為止最為強大的介面標準,它是目前集合顯示、數據傳輸、充電一系列介面標準,換用了USB Type-C形態介面以後,使得易用性更加,可惜Thunderbolt 3的控制晶元成本太高,目前線纜成本極高,同時只有高端主板、筆記本才會擁有這種介面,成為Thunderbolt 3介面普及的攔路虎。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期的超能課堂以後,對於這五種視頻介面有沒有新的認識,還能分得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嗎?記得別再像某小編一樣傻乎乎地用錯線纜了。
※Gamescom 2017:Bethesda公布《輻射4》等VR重製遊戲發售日期
※Cherry發布MX Board 5.0機械鍵盤,有個超大可調姿掌托
※重創之後的求穩升級,三星Note 8參數對比同門S8+、Note7
※?老平台能否戰10年?Ryzne 3混戰6年前中端處理器
TAG:超能網 |
※只是音箱還不夠 目前市面上那些最好的智能顯示屏
※什麼樣的顯示器可以讓你能看到更多的畫面,顯示器要選多大的尺寸?
※早孕試紙顯示兩條杠,但是卻不太明顯,不是偶然,胎兒可能來過
※最新研究顯示麥當勞的薯條能治禿頭?別扯了,不可能
※賺了還是虧了?你的2K顯示器可能是4K面板降質而來
※手機都是各種補光燈,顯示器怎能沒有,明基屏幕智能掛燈體驗
※你用著模糊不清的2K顯示器,有可能是用4k液晶面板降級而來
※只有原子厚度的發光器件為「透明」顯示打開的可能性
※僅僅是多一塊屏幕 智能顯示器能取代智能音箱類產品嗎?
※尺寸不夠,曲面來湊?華碩再推「大屏」電競顯示器,這一次不再是玩家國度
※這款上半年口碑很好的手機,性能強悍,畫面顯示效果很好
※性能全面,性價比高,這幾款顯示完爆電競顯示器,網友:實用
※最體貼的穿幫鏡頭,劉詩詩打電話也不謹慎,顯示的是桌面啊
※問答:電腦顯示器是解析度重要還是刷新率重要?
※B超單上這樣顯示,單胎轉雙胎的可能性很大,幸福來的太突然
※研究顯示,太陽能板道路不好,不是會傷人吧?
※泄漏的蘋果智能手錶4照片顯示了其他智能手錶所沒有的酷炫功能
※盲人怎麼就不能用顯示器了
※多顯示器真的能提高效率嗎?
※不知道這些使用技巧,你的顯示器就白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