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滿冠」與梳

豆瓣日記:「滿冠」與梳

本文作者「擷芳主人」,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滿冠」是明代?髻(?音dí,不是鬏)頭面中非常重要的一件首飾,戴在?髻的背面,造型類似筆架,上下緣皆呈波浪狀,頂部正中高聳,有尖拱突起,兩邊逐漸降低。為了適應?髻的外形,整體向後呈一定弧度的彎曲,背部有長簪腳,用以插入髻中。《三才圖會》這樣解釋「滿冠」的得名:「若滿冠,不過以首飾副滿於冠上,故有是名耳。」女子冠髻的背面不能沒有飾物,但又不能像正面那樣複雜繁瑣,滿冠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全套?髻頭面里,滿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插上去之後使冠髻背面看起來飽滿穩重,同時還省去了插戴多件首飾的麻煩。明代滿冠造型別緻,所用裝飾題材非常豐富。

明 雙鳳穿花金滿冠

明 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滿冠

明 金累絲嵌珠寶鸞鳳雙龍紋滿冠

滿冠雖然漂亮,但它出現於何時、最早的功能是什麼,文獻里尚未發現詳細的記載。明人吳珫《三才廣志(記)》有一條「滿冠笄」:「滿冠笄以代梳者,後世以金銀為之,或以珠玉。」在「滿冠笄」的前面則是介紹「櫛(即梳)」,只不過提到的是早期櫛(梳)的不同材質與功能,而作為首飾的梳篦是如何發展的並沒有涉及。吳珫說滿冠的出現是為了取代梳,這個梳應是指唐宋之後用來固定髮髻或作為裝飾的梳子,他可能認為最早的滿冠應和梳篦一樣使用牙、木等材質,後來才逐漸以金銀珠玉來製作。需要注意的是,「滿冠笄以代梳者」是指滿冠代替了梳的部分功能(定髻、裝飾),而不是說滿冠從梳子演變來的,類似的例子如《北戶錄》:「鶴子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靨,形如飛鶴狀。」吳珫很明確地將滿冠歸為笄(簪)類,從名稱上就把它與櫛梳區分開來。

明 吳珫《三才廣志(記)》內頁

吳珫沒有為自己的觀點說明理由或出處,但滿冠屬於笄(簪)類的判斷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從考古發現中也能印證這一點。同?髻頭面里的很多首飾一樣,滿冠也不是到明代才出現,1986年江陰城東街道山觀地區南宋窖藏出土了一批金銀首飾,其中有一件被定名為「花卉鎏金銀簪面」,它的外形、紋飾均與明代標準樣式的滿冠無異(尺寸稍小)。研究者推測,山觀窖藏可能是南宋末年被埋入地下的,一同出土的其他首飾也與這一時期的風格基本吻合,因此這件「花卉鎏金銀簪面」應該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滿冠式發簪(簪首)。出土或傳世的元代玉器中也有幾件是典型的滿冠樣式,以往被定為嵌飾或玉佩。可見最遲在南宋,滿冠便已經定型,此時還沒有成為頭面中的主要配件,故而在宋元墓葬中發現的並不多。早期的「滿冠」或許有另外的名稱,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南宋 花卉鎏金銀簪面及同時出土的其他首飾

元 花鳥紋玉飾(兩件)

吳珫「滿冠代梳」的想法很有可能來自宋元明時期婦女腦後的插梳。 梳子原本是梳理頭髮的工具,從誕生後不久就被人們當做首飾使用,這一做法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之後歷代相沿,至唐、宋達到頂峰。由於梳齒要插在頭髮中,梳背便成了裝飾的重點,唐代延續了先秦以來的半月形梳背,並將之發展到極致,所施裝飾極為華麗精美。宋元的梳背則以虹橋形為主,主體裝飾延伸到梳齒的兩端。

良渚文化 玉背象牙梳

戰國 雲紋玉梳

西漢 雙面雕木梳

唐 花卉紋鎏金銀梳

唐 伎樂飛天紋金梳

南宋 纏枝牡丹紋玉梳

元 花鳥紋金包背玳瑁梳

梳背的變化與髮髻、發冠的改變有關,不同形態的梳背也會對插戴方式產生影響,如唐梳由於梳背與梳齒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插戴時既可以露出部分梳齒,也可以完全沒入發中,絲毫不會影響梳背的裝飾效果。而宋元梳為虹橋形梳背,若插入發中太多則梳背兩端將被頭髮遮蔽,若梳齒入發太少又不夠穩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梳子在梳齒部位加上一根長長的簪腳,如安徽南陵鐵拐宋墓M1出土的兩件銀梳即是一例,這樣做可以讓梳子像簪釵一樣牢牢地固定在髮髻上。

現在部分少數民族女性仍在使用傳統樣式的梳子,有的在梳背兩端綴有銀鏈和銀針,其作用與簪腳類似。

唐、宋梳插發示意圖

安徽南陵鐵拐宋墓出土銀梳

現代 侗族苗族女性的梳子

鐵拐宋墓M1的年代據考古人員推測應在北宋哲宗元符(1098-1100年)至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之間,但從出土的南宋至元明時期的梳子來看,加綴簪腳的做法沒有形成定式,可能是因為梳子的材質多種多樣,不是所有材質的梳齒(如木梳)都適合加裝簪腳。另外,宋元流行梳子前後平插的方式,導致裝飾重心從梳背兩面向頂部的梳脊轉移,梳脊部分漸漸增寬,包鑲式梳背成為主流。梳齒部分足夠承擔固定的功能,也就不再需要額外增添簪腳了,因此宋元的梳子沒有朝著簪釵化方向發展。

元 連珠紋金包背木梳

將梳子插在腦後,既可作為裝飾,又能攏束頭髮,並對頭頂髮髻起到一定的承托作用,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梳子是女性髮髻後部不可缺少的飾件,歷代寫實或非寫實題材的雕塑繪畫中都能看到。

明代以?髻頭面作為婦女的正式首服,但插梳之制並未消失,只是不再佔據頭飾中的重要位置。一些日常場合里,梳子也可以和?髻搭配,如《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描寫潘金蓮:「頭上戴著黑油油頭髮?髻,四面上貼著飛金。一逕里墊出香雲一結,周圍小簪兒齊插。六鬢斜插一朵並頭花,排草梳兒後押。」便是在腦後?髻下插著一枚梳子。而滿冠恰好是戴在?髻背面下方,也有將?髻與頭頂髮髻進行固定的功能,因此很容易引發人們的聯想。與?髻頭面相比,明代婦女髻後插梳的現象已較前代大為減少,使得吳珫等文人認為,女性是用「滿冠笄」取代了傳統的梳子。

咸陽平陵十六國墓陶俑

《搗練圖》局部

北宋《紡車圖卷》局部

元《消夏圖卷》局部

明 四季花卉金梳背

明 鑲玉嵌寶金背木梳

明 王洛家族墓出土的?髻(背面)與金滿冠

鐵拐宋墓M1加有簪腳的銀梳乍看上去和明代有長簪腳的滿冠頗為相似,但它們之間並無直接關聯。首先,二者所突出的裝飾位置不同,兩件銀梳均為平插入發,明代以及宋、元的滿冠皆是立式插戴,展示正面圖案;其次,歷代梳篦都是圓弧形梳背,梳齒底部則為平直排列,滿冠式發簪的外觀大都呈山峰或火焰形,上下緣輪廓均看不出梳齒或梳背的演變痕迹。要從梳篦變成形制完全不同的滿冠,必須是某一細節的改變得到普遍接受並被後世繼承,在廣泛流行的基礎上經歷長時間的演化,出現更多的細節改變直至最終脫離原本的樣貌(在此期間還會誕生各種過渡形態),很顯然,從梳篦的發展歷史來看還沒有出現過如此重大的變化,北宋後期至元初這段時間也難以實現這樣的「進化」過程。

由山觀窖藏的「花卉鎏金銀簪面」可知,滿冠式發簪的出現應早於南宋末年,之後便和傳統插梳並行發展,直至明代後期因冠髻的改變而逐漸從女性的頭上消失。

明 金嵌寶梵文滿冠

(全文完)

本文作者「擷芳主人」,現居株洲,目前已發表了9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擷芳主人」關注Ta。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即使有政府扶持,日本忍者界仍在遭遇「人才短缺」
比《你的名字。》更感人的日本動漫來了,我們終將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豆瓣日記:TFBOYS被鬧解散,粉絲當家做主的時代到了嗎?
豆瓣相冊:夏天去香港看海
一個女孩要想平安長大到底有多難?——寫給我的男性朋友們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昆蟲日記 豆娘記
鏟屎官日記
王源的日記,千璽的日記,王俊凱的日記,網友:信息量好大!
記璇的順產日記
《清華園日記》-季羨林看腿日記
魯迅的三種日記
春:閑趣日記(五)
原心日記:天使與惡魔
「氣象日記,獄中日記,旅行日記」等 古人寫日記始於何時?
陳繚煙的日記
【草堂論賤】小鳥日記
樺的花園日記—早春球根季
花卉日記之人蔘盆栽
散文詩:春天日記(二)
蘑菇の日記:春天的秘密
鏈犬日記#星期日
周末日記
荷鋤日記
日記(一):那些花兒
日記:辟穀戰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