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貴勤:敏而好學 是為孔子
GIF/20K
先哲孔子博學多才,但他除了身材高大,腦袋有點「圩頂」之外,並無太多異於常人之處。孔子說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天上不會掉餡餅,同樣地,天上也掉不下來知識。那麼孔子是怎麼學習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是值得我們永久借鑒的呢?
勤學
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奮是學習之道第一法則,再聰明的腦袋如果怠於學習,總躺在自己過去的成績簿上不思進取,最終只能落得個江郎才盡的結果。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謙虛地稱自己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但實際上孔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年少的孔子對「禮」表現出超乎常人的興趣。
孟釐子臨死前誇讚孔子,「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
孔子對自己的勤奮好學倒是不謙虛,他曾自信滿滿地對弟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代表,一生勤學不倦。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此時的孔子年約七十,他認為自己學習《易》晚了點。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對弟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甚至不無遺憾地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正是有了勤學不輟,為孔子的博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尚師多聞多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字經》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世人無常師,能者為師,無論長幼尊卑,只要人有而我不知的都可以向其學習,而不問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等等。
孔子曾經拜年僅七歲的項橐為師,「後生可畏」傳為天下美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所謂「見多識廣,勤學好問」,見得多可以提供知識的廣度,而不懂就問可以提高辨識度,逐步練就一雙慧眼,為此要求我們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勤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僅僅勤學多問還不夠,還要善學。那就是要勤于思考,學會舉一反三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竹林七賢的王戎年七歲時就能認識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有此識見就是勤思得來。
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不求甚解,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刻舟求劍」式、或者晉惠帝「何不食肉糜」式的獃子,於實際生活和工作毫無益處。
精解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愈來愈專業化、精細化了。醫學上講求精準醫療,扶貧開發要精準扶貧,那麼學問之道也應講求精解。
而先哲孔子早就是這方面的翹楚。
《孔子世家》記載了孔子向師襄子學習《文王操》的故事。
孔子學習這首曲子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慢到師襄子都覺得他有點吹毛求疵。每次老師催促他可以進行下一步了,但孔子覺得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領悟其深邃意境。
直到孔子悟出曲作者是周文王時,師襄子震驚不已,辟席向學生下拜,「師蓋雲文王操也。」
孔子學琴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務求精解的學問之道。鍥而不捨,不單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此精益求精,則學問與能力必然進階。
點擊展開全文
※接你 不怕水遠山高
※什麼是讀書之前應該學習的事?
※張載:無憂樂之擾者 不取困辱 能忘榮利
※如何立志?諸葛亮這樣囑咐外甥……
※處暑:暑氣至此止 警惕「秋老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