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宣金銅佛除了價值昂貴,還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圖1 _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明永樂,2013 香港蘇富比秋拍拍品。圖/ 本刊資料室
2013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來自義大利私人收藏的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圖1),以2 億3644 萬港元落槌,不僅刷新了中國金銅佛像的成交紀錄,也象徵著市場對於永樂時期的藏傳佛教造像有著極大的熱情和關注。
永樂和宣德時期宮廷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是明代藝術發展中最為特殊的一個環節,台座上多帶「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銘款,可知其明確的製作年代;加上精湛的工藝和濃厚的異域色彩,不斷吸引著世人目光。也由於永樂、宣德兩朝所造的藏傳造像在風格上極為相近,故常並稱為「永宣造像」。
永宣造像的製作背景
在經曆元代蒙古貴族統治過後,明代初年,藏傳佛教仍在民間繼續流傳,但來自宮廷與皇室的贊助卻趨於沉寂。在明太祖朱元璋掌政的時間裡,難以在宮廷中發現製作藏傳佛教文物的跡象。直到明成祖朱棣繼位,始強化與西藏間的聯繫,也成為永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發展的契機。成祖不僅邀請西藏高僧得銀協巴、昆澤思巴、釋迦也失等入朝覲見,舉行法會;還如元代帝王般數次接受西藏上師的灌頂儀式,封予崇高的法王尊號,再次大力推動了宮廷藏傳佛教的流行。
圖5 _ 毗瓦巴像,明永樂,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相較於豐富的傳世之作,漢文史籍對永宣造像的記載卻極為有限。《明太宗實錄》僅條錄成祖賜贈佛像予朝覲藏僧之事,對於造像的製作詳情,則未能有所記載。幸賴近年公布的《西天佛子源流錄》,為永宣造像的製作源起提供了新的線索:「永樂乙酉,因『圓融妙慧凈覺弘濟輔國光范衍教灌頂廣善西天佛子大國師』智光上師推薦法尊班丹堅錯於朝,太宗文皇帝遣使馳驛詔至殿廷賜坐。與語大悅,賞賚恩寵特加。於是奉命按經依法,教令各工製造壇場諸法儀像、鈴杵供器,即奏遣使西域,請取西番大字藏經,刊板印施,散於西土,功德無邊……」
資料顯示,永樂三年(1405)班丹堅錯奉成祖之命按經依法,教令工匠製造「壇場諸法儀像」,乃文獻中成祖敕令製作藏傳佛教造像的最早記錄。結合後續成祖屢修藏傳法會與大量賞賜入朝藏僧的情況來看,永樂宮廷對於西藏佛教造像的大量需求,應是永宣造像的製作緣由。
傳世名品與風格特徵
目前傳世的永宣造像猶多,從傳世的作品來看,造像的題材相當豐富,包含佛、菩薩、女尊、護法、本尊、上師等多種類別,並以菩薩像所佔的數量最多。以下將藉由數件傳世名品,一探永宣造像的風格特徵。
圖2 _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明永樂,2006 香港蘇富比秋拍拍品
2006 年在香港蘇富比秋拍現身的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圖2),來自著名英國收藏家斯彼尓曼(Jules Speelman)舊藏。佛像頭額低而方,肉髻高聳,呈三角錐形,有頂珠、小螺發。五官布排較為平均,鼻樑高挺,唇部略帶笑意。寬肩細腰,肩膀寬而厚實,穿著右袒式袈裟,裸露出挺實的右胸。袈裟一端掛於左肩,披覆左臂,右胸下露出僧祇支,下身的袈裟覆蓋腿部,平瀉於台座上。台座樣式採用仰覆蓮座與須彌座結合的形態;仰覆蓮座是永宣造像中常見的台座形式,由仰覆蓮瓣和連珠組成,兩層的蓮座上半部略小於下半部,蓮瓣豐滿而立體,飾有卷草紋。佛像身後是寬大的舟形背屏,裝飾鏤刻繁複,由外到內可分成火焰、蓮花、卷草、身光四層結構。此件永樂坐佛不僅體量龐大,品相完整,且飾有華麗的背屏與須彌座,堪為永樂佛像的代表之作。
圖3 _ 四臂文殊菩薩坐像,明永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菩薩像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樂四臂文殊菩薩坐像(圖3)為其中的精品。菩薩梳有高髻,頭戴多葉寶冠,兩頰豐滿,臉上帶有笑意;上半身赤裸,僅披天衣,寬肩細腰的特徵較坐佛更加明顯。在身體肌理的形塑上,對於腹部和腰際肌肉的細緻起伏變化有精彩表現。菩薩身軀重心略向一側偏移,頭部和身軀呈S 字形的樣貌,呈現出典雅優美的姿態。菩薩身著的瓔珞與裝飾是辨識永宣造像的一大特點,其形制偏好運用雙股連珠,並搭配不同的寶石形飾物,從而產生多樣的設計變化。瓔珞主要由長短兩條項鏈組成,外側是較長的連珠項鏈,下端垂掛至腹部並連接寶石形的墜飾,內側的短鏈則由兩個呈圓形的雙股連珠圈組成,並在連珠圈的交會處,延伸出三條墜飾。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四臂文殊菩薩的保存狀況極佳,像內原裝填各色絲綢,以及一卷以金字書於紺青色紙上的《陀羅尼》咒文,是極少數能看到原來裝髒的永宣造像。
圖4 _ 二臂大黑天,明永樂,西藏日喀則薩迦寺藏
至於忿怒尊和祖師像,風格上則多顯豐滿壯碩,例如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的二臂大黑天(圖4)、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毗瓦巴像(圖5)。兩件造像均身軀粗壯,肌肉飽滿,表現強烈的體量感。此類造像上身多未著衣裝,只披有瓔珞和連珠構成的飾物,樣式上和菩薩像所示一致,上身是雙股連珠雙圈,搭配外側垂至腹部長雙股連珠項鏈,腰際掛滿雙股連珠串成的U 形腰飾,整體看來複雜而華麗。永樂忿怒尊或祖師造像和其他永樂造像相比,漢地元素佔有的比例更低,這或許是因為佛或菩薩造像在西藏有自己的風格譜系,故較不易受到漢地風格影響所致。受漢地風格影響較深的多褶式衣紋仍能看到,但幾乎只出現在飄帶的部分,其他的裝束仍多循西藏規制。
圖6 _ 佛坐像,明宣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初宣德時期的宮廷藏式造像,絕大部分沿襲了永樂造像的樣式,但造像臉部較永樂時更加豐圓,嘴角部分的笑意減弱,顯得較為莊嚴,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宣德佛坐像(圖6)與北京故宮綠度母坐像(圖7);衣物質地與摺痕的塑造更為優秀,也更能掌握布料下的軀體結構。宣德造像的面相、五官更趨似漢人形貌,原本永樂造像額角轉折分明的特色已然消失,身軀部分永樂造像寬肩細腰與肌肉細微處的起伏特色,也逐漸簡化。反而是永樂造像中,漢地風格最為突出的漢式衣裝和立體衣褶,到了宣德時期更臻完美,反映出宮廷藏傳造像風格中漢地元素的增加。
圖7 _ 綠度母坐像,明宣德,北京故宮藏
造像的風格顯示,即便永宣造像製作於漢地的作坊,但實際上受本地風格影響不多,僅衣褶部分較能突顯漢地元素,主體上仍保持西藏風格,且來源上應與西藏中部造像有較密切的關係。永宣造像與藏中造像,無論是五官的塑造還是健碩的身軀,均兼容尼泊爾與印度帕拉風格的遺緒,並在瓔珞與飾物的設計上,呈現出藏中特色,顯示出永樂造像的風格源流,應與西藏中部造像一脈相承。而且以幅員廣大的西藏地區來說,明廷特別與西藏中部的烏斯藏往來最為密切,特別是階級最為崇高並傳授成祖密法的三大法王,都是活動於藏中的高僧,這些現象亦一再顯示成祖時期在藏傳佛教教法或是文物的交流上,受到西藏中部地區的影響頗深。
總之,明初永樂時期對烏斯藏的懷柔政策、成祖與來自藏中高僧的頻繁往來,均成為永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建立的基礎。藏地三大法王的入京之舉,帶來明代宮廷與西藏的宗教交流機會,一方面將西藏的造像與密教經典輸入漢地,另一方面也使得藏傳佛教流行於宮闈之中,為明代的宮廷藝術注入豐富的新元素。永宣造像不僅是明代宮廷的造像精品,其流風深刻影響著有明一代的造像風格,並且反向影響西藏造像,藏中地區的來烏群巴造像,即是模仿永宣風格所製作的金銅造像。甚至直到清代,永宣造像仍是宮廷造辦處所追仿的對象,顯見永宣造像對於歷代人們的獨特魅力,堪稱佛教藝術中的典範之作。
點擊展開全文
※古籍藏書盛宴:齊魯大學奧古斯丁圖書館
※為何日本能收藏這些中國古代名畫?其中離不開這位日本學者9次到中國考察之功
※他的藏書串起300年教育史
※簽名書有無收藏價值 賣書的和買書的想法不一樣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