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顛覆了我對戰爭片的認知
昨天下午,在萬達CBD,我們提前觀摩了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映後,在影評人周黎明的主持下,諾蘭與中國導演/監製黃建新進行了一場簡短的對話。
50億票房神話締造者吳京導演,原定也要來參加對談,但卻因臨時有事沒有出席,網友調侃的「跪談」局面並沒有出現。對談內容後面講,先聊聊個人感受。
從左至右:周黎明、諾蘭、黃建新
這不是《血戰敦刻爾克》,更不是《敦刻爾克之泰坦尼克》
敦刻爾克撤離的事件,是英國人很熟知的歷史,如諾蘭所言,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故事,並且,在他當導演之初就想把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之所以擱了這麼多年,首先是因為導演經驗不夠,更關鍵的是想填補一種空白,找到沒有被別人講過的呈現方式。
我想,諾蘭做到了。是戰爭題材,宏大敘事,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大製作,但《敦刻爾克》與我們設想中的不太一樣,或者太不一樣。
《敦刻爾克》不是一部常規的戰爭片,按照諾蘭自己的話來說,是一部懸疑驚悚片。這裡沒有戰爭背景信息的交代,沒有戰略戰術的展現,沒有常規戰爭片的敘事結構。當然,也沒有好萊塢英雄,諾蘭用了好萊塢最貴的演員湯姆·哈迪,卻幾乎只是讓他露了兩隻眼。
湯姆·哈迪
更沒有像一般戰爭片,過多地渲染悲情、人性光輝、主角光環。一顆炮彈落下,死掉的人一個鏡頭掠過,還往往是遠景。對傷殘、死亡的悲情時刻,幾乎沒有用近景、特寫來展現。反正死得再慘,我也不多分點鏡頭給你。
你想看一部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電影,對不起,沒有。一切都很快,很簡潔,真的沒有時間渲染悲傷。
從敘事上,《敦刻爾克》也沒有遵循好萊塢三幕劇式的戲劇結構。沒有你慣常觀影經驗中的起承轉合到高潮升騰,再來一個激動人心的結尾。所以你想看一部類似《血戰鋼鋸嶺》的戰爭片,對不起,也沒有。
《敦刻爾克》整體上沒有強烈的戲劇性,但戲劇性又時時都在,一切都是未知。你會一直被迫沉浸於一種緊張、恐懼中,不知道敵機啥時候會來,炮彈會不會擊中船,船會不會沉,是死是活。加之影片強大的聽覺系統設計,帶來了最接近軍人心理的真實感,震撼也來自這種真實的、沉浸式體驗的積澱而形成的衝擊力。
我們都知道諾蘭最擅長玩時間。燒腦的《記憶碎片》兩條線反向發展,最後匯聚;《盜夢空間》嵌套式,多層夢;科幻片《星際穿越》涉及多維時空。《敦刻爾克》是一小時、一天、一周的時間設計,海陸空三種空間中,不等的事件時間交叉剪輯在一起,打亂白天和夜晚,剪輯著重把握人物心理的點。
在空間設計上,海陸空並行,陸地上多為遠景,注重強調大面積的軍人;海上的鏡頭多全景,展現逃生到軍艦上的士兵,心裡依然提心弔膽,或碰到救援群情激動;海底的鏡頭多近景、特寫,影調昏暗,瀰漫著死亡的壓抑氣息;在空中,角度變化最極致,花式展現英軍和德軍的飛機對抗。
總之,諾蘭一直在尋找一種新的闡釋空間,一種別人沒做過的戰爭表現。最值得一提的是,常規的戰爭片,雙方慘烈的交戰場面一定是最能生髮戲劇性、製造節奏、必不可少去展現的。
但,《敦刻爾克》採用了非常極端的方式,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德軍。你能看到遙遠的敵機,敵機落下的炮彈,但你看不到德軍的面孔。整部電影,諾蘭只在結尾給了德軍一個鏡頭,還是處於模糊的後景中。
《敦刻爾克》幾乎看不到德軍,看完不傷感,只有情緒上的滿足
在映後交流中,諾蘭表示,他在劇本階段就做出了不近距離表現德軍的決定,他希望通過迫擊炮、戰機還有轟炸機等等的方式來展現,希望人們有一種自己就在沙灘上的感覺。
總之,核心出發點,還是不要把《敦刻爾克》拍成戰爭片,而是一個關於撤離的懸疑驚悚電影。不顯示敵軍的面孔,只是在很遠的地方能夠瞥見一些敵人,反倒更害怕。
從某種程度上說,《敦刻爾克》有一種「終極」戰爭片的意味。電影當中呈現了很多的細節,但是情感極端儉省。《敦刻爾克》的情感表達甚至有點阿基·考里斯馬基的味道。
周黎明疑惑,電影中沒有人情世故,是否是英國特色。諾蘭表示,英國的電影,不大願意呈現多愁善感的故事。此外,《敦刻爾克》故事本身就是充滿了情緒的,情緒非常飽滿。所以,需要一種簡單、冷靜、客觀的視角去處理,讓歷史的事實承載情緒就可以了。
一個年輕的水手被誤傷快死了,但其他人情感表現很克制
但另一個角度上說,沒有人情世故,沒有多愁善感,也就少了一些激發觀眾同情心的東西,顯然走不了《泰坦尼克號》式大筆墨渲染悲情時刻的路子。《敦刻爾克》最煽情的一點,是將軍一回頭,幾百艘民間小船出現在海面的那一瞬間,而僅僅那個瞬間,就足夠撩撥愛國主義這根弦了。
從撤離士兵的視角來說,他們本身存在著一種「戰敗」、「很沒用」的自我質疑。黃建新表示,他很明白諾蘭的一些設計和傳達,影片中對這種士兵情緒最佳的展現細節,是在火車上,有人敲窗戶,士兵們羞愧不敢抬頭,再抬起頭來,發現一個老人手裡拿著啤酒,笑著歡迎他們歸來,那個時候我們感受到了在戰爭環境所有人性最寶貴的東西。
「我覺得人們或者是觀眾,他們的同情心應該是通過看這些人物角色的命運來感受的,我們只是希望把這個故事講述出來,給大家呈現一種真實感,讓大家能夠相信,看完電影最後不會太傷感,而是一種情緒上的滿足」,諾蘭表示。
迷戀膠片,抗拒CG的諾蘭導演,幾乎記不得電影中哪裡用了特效
熟悉諾蘭導演的影迷都知道,他非常迷戀膠片,《敦刻爾克》也是用膠片拍的,70mm的膠片。
諾蘭解釋,如果要呈現一種非常真實的感受,而非風格化的感受,於他而言,用電影膠片是最佳選擇,因為膠片的顏色、清晰度等非常真實。他從小看了很多遍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膠片對他來說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品質。
在迷戀膠片的同時,諾蘭還抗拒CG。網上流傳的段子,「遠景人物,用紙殼;宇宙場景,靠繪製」。他對待CG的態度是能不用就不用。
在諾蘭看來,特效或者動畫是非常人工的東西,高於現實的東西可以用特效,但像《敦刻爾克》這樣的歷史事件,攝影語言、採用的鏡頭,基調必須是真實的,讓觀眾可以聞得到、聽得到、看得到周圍的事情。
《敦刻爾克》中只在某些場合用視效,如飛機鏡頭的合成用了一些特效,是2D的技術,不是數字特效。諾蘭想不起來用了多少視覺上的特效,只記得身邊的視覺特效師一直試圖通過攝像機捕捉真實畫面。
諾蘭的電影敘事密度大,擅長埋藏豐富的細節,一遍看不懂很正常,即使第一遍看懂了故事,很多細節需要第二、三遍才能發現。《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等等都如是,但是,《敦刻爾克》不太一樣,更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適合在電影院去看,最好是IMAX廳,聚精會神,你會有非常沉浸的體驗。
【文/洛神】
版權聲明: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台
※諾蘭的戰爭片《敦刻爾克》確實是很難懂嗎
※你的敵人是誰?沒有敵人的戰爭片《敦刻爾克》
※《珍珠港》記憶中最深刻的愛情戰爭片,遠比《泰坦尼克號》更感動
※幾十年前的主旋律戰爭片怎麼樣?看《地雷戰》《地道戰》就知道了
※艾默里奇戰爭片《決戰中途島》曝新劇照
※申報奧斯卡,但我看過最頂級的戰爭片是它
※《紅海行動》VS《戰狼Ⅱ》:戰爭片,就要拍出讓人心疼的感覺
※從《戰狼2》、到《解放了》,啟泰文化的「戰爭片」煉成術
※就憑貨真價實的謝爾曼和虎式坦克大戰,這部戰爭片也要看
※這部慘烈的戰爭片,讓我們見證了英雄的誕生
※《血戰鋼鋸嶺》:歷史戰爭片,第一次把我惹哭了
※同樣是戰爭片,《紅海行動》卻在這方面遠超吳京拍攝的《戰狼2》!
※波黑、塞爾維亞與中國將合作翻拍經典戰爭片《橋》
※一部被遺忘了的戰爭故事片,戰鬥真實激烈,這才稱得上真正戰爭片
※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同樣抗日戰爭,對比我國,有什麼不同之處
※艾默里奇執導戰爭片《中途島》美國開機
※是什麼讓戰爭片很「燃」-淺談《紅海行動》
※戰爭片《殺戮部隊》首曝預告,改編阿富汗戰爭真事
※你看《紅海行動》是戰爭片?其實它還可以這樣寫進作文里
※這部戰爭片堪稱現代版《兄弟連》,連《使命召喚》都向它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