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茶大紅袍
大紅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大紅袍茶」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大紅袍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
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品質優異。中國特種名茶。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除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禪茶韻味。注重活 、甘、清、香。
生長環境:
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在18~18.5℃之間;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斑岩,中部為礫岩、紅砂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
採摘工藝
大紅袍的採摘與一般紅綠茶不同,其鮮葉採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交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盡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帶露水采;不同品種、不同岩別、 山陽 山陰及乾濕不同的 茶青,不得混淆。
2005年中開面採在5月16日,高山區5月18日後(2004年5月11日開採)。從採制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採摘的時間是5月11日,中開面為5 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
製作工序:
大紅袍的製作工藝結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工藝,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複雜的茶類。其製法極為精細,基本製作工藝包括:萎凋→攤晾→搖青→ 做青→ 殺青→揉捻→烘乾→毛茶等工序。
萎凋
萎凋是鮮葉喪失水分的過程。其標準為新梢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5%。此過程對大紅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關係極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時,將鮮葉置於谷席、布墊等萎凋器上,攤葉厚度1~2kg/m2。陽光強烈時要二曬二涼,曬青程度以葉面光澤消失,青氣不顯,清香外溢,葉質柔軟,手持茶梢基部,頂葉能自然下垂為度。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紅袍品質的重要階段,是一個繼續萎凋和發酵相結合的過程,其技術性極強,一方面促使多酚類化合物發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進行速度。做青時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迴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含物質氧化與轉化。搖後靜置,使梗葉中水分重新均勻分布,然後再搖,搖後再靜置,如此重複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質特徵。搖青次數和時間,視青葉的變化(香型與葉色)而定,俗稱「看青做青」。在後半階段,必要時輔以「做手」,彌補搖青不足。「做手」乃甩雙手左右將葉互碰,反覆數次,但不可使勁用力,動作力求自然。一般搖青規律先輕後重,靜置時間先短後長,多搖少做。優質原料,則只搖不做。
判斷做青適度與否,通常 於亮處透視第二片葉,以葉面呈亮黃色,葉緣呈焦枯色,近葉緣之葉內呈淡黃色,靠近主脈及葉柄處呈淡黃綠色,俗稱「三節葉」為做青葉的理想狀態。前期較嫩原料,葉片由於失水不平衡而收縮面葉下凹的「湯匙形」,以手觸之,柔軟如棉;後期原料硬化則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氣逐漸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轉化,即謂之蘭花香,具有幽而清,濃而不濁、香甜撲鼻之感。做青在岩茶製作中佔有特殊地位,費時最長,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過急,苦水未清,則會給茶湯滋味帶來不良影響。
殺青
殺青是結束做青工序的標誌,是固定毛茶品質和做青質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採取高溫破壞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葉的繼續氧化,同時使做青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為後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礎條件。其殺青標準:葉態干軟,葉張邊緣起白泡狀,手揉緊後無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氣去盡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時需快速出盡,特別是最後出鍋的尾量需快速,否則易過火變焦,使毛茶茶湯出現混濁和焦粒,即俗稱「拉鍋」。殺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溫,後期低火低溫出鍋。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響茶葉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時應做到:殺青葉需快速盛進揉捻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裝茶量需達揉捻機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滿桶;揉捻過程掌握先輕壓1~2次,即採用輕-重-輕,以利桶內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初揉後即可投入鍋中復炒,使茶條回軟利於復揉,又補充殺青之不足。並使已外濫的茶汁中之糖類、酶類等直接與高溫鍋接觸,起輕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韻昧,時間雖僅30s,卻對品質起很大作用。復揉除使條形緊結外,還能提高茶湯濃度。復揉手法與初揉相同,揉20餘下即可進行「走水焙」。
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個密閉的焙間中用培籠進行。在各個不同溫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復揉葉經歷高、低、高不同溫度的烘焙,達六七成干下焙。整個過程10多分鐘。速度快、工作緊張,故又稱「掄水焙」。
簸扇、涼索與揀剮
走水焙下焙後,簸扇去片末,然後攤涼5-6h,以增進後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澤沙黃而浦潤。再經揀剔去除梗與茶朴,即可復培。
燉火與趁熱裝箱
揀剔後的茶條先以90~100℃的培溫復焙1-2h,再改用70~90℃低溫「文火慢燉」。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過程、對增進湯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氣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後趁熱裝箱,也是一種熱處理過程,對品質也有一定良好影響。
精製工序
大紅袍的精製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揀→分篩→復揀→風選→初焙→勻堆→揀雜裝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應根據擬生產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訂不同產地、不同季別、不同等級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應遵循執行標準、穩定質量、兼顧全局、統籌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則。
等級標準:
級別 | 外形 | 色澤 | 整碎 | 香氣 | 滋味 | 湯色 | 葉底 |
特級 | 緊結、壯實、稍扭曲 | 帶寶色或油潤 | 勻整 | 銳、濃長或幽、清遠 | 岩韻明顯、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氣 | 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 | 軟亮勻齊、紅邊或帶硃砂色 |
一級 | 緊結、壯實 | 稍帶寶色或油潤 | 較勻整 | 濃長或幽、清遠 | 岩韻顯、醇厚、回甘快、杯底有餘香 | 較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 | 較軟亮勻齊、紅邊或帶硃砂色 |
二級 | 緊結、較壯實 | 油潤、紅點明顯 | 較勻整 | 幽長 | 岩韻顯、醇厚、回甘快、杯底有餘香 | 金黃清澈、明亮 | 較軟亮、較勻齊、紅邊較顯 |
除了等級,根據茶青產地不同,還分為:正岩,即茶青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品質最好;半岩,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周邊;洲茶,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附近的鄉、鎮。
選購標準:
茶葉鑒別
可以從外形、顏色、香氣、滋味等四個方面來鑒別:大紅袍外形呈條索狀,成品茶顏色綠褐油潤或是背青帶褐油潤,沖泡後湯水呈橙黃色;雖然不同廠家工藝的差別,大紅袍的香氣千姿百態,但大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岩骨的花香,而且大紅袍入口醇厚回甘,具有岩韻當中特殊的地域特徵。 [2]
大紅袍與鐵觀音區別
1.都屬 青茶系,皆為烏龍茶,按地域分,大紅袍是閩北烏龍, 鐵觀音是閩南烏龍。
2.鐵觀音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沖泡後湯色金黃或偏淺綠色。
3.大紅袍香味較濃,口感醇厚,略重於清香鐵觀音,香氣清雅,喉韻甘滑; 大紅袍外形成條狀,色澤紅褐,初一看上邊還有一層白色.泡到杯里茶水也是發紅的,還帶煙火味,高檔大紅袍在煙火味下還有陣陣花果香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原創,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
※注意時間!別再讓茶傷害你了
※你懷疑自己泡茶方法不對?其實不是你的問題!
※一起來學茶知識之關於烏龍茶的地位
※泡茶怎麼把握茶葉量、水溫、時間三個要素?(建議收藏)
※六大茶類如何搭配紫砂壺?
TAG:江南茶語 |
※大紅袍:印象中那抹中國紅
※茶中貴族—大紅袍
※「國之瑰寶」大紅袍!
※走進中國十大名茶-武夷大紅袍
※紫砂泥料沖漿「大紅袍」的玄機:大紅袍是朱泥里最紅的
※大紅袍之牛欄坑肉桂
※茶人必知:母樹大紅袍、純種大紅袍、拼配大紅袍的區別在哪裡?
※武夷山之大紅袍茶葉蛋
※茶文化與武夷岩茶大紅袍
※古樸漢韻 大紅袍紫砂與銅鏡藝術的完美融合——記省大師路朔良朱泥大紅袍《銅鏡井欄壺》
※武夷三味岩茶 黃玫瑰大紅袍品種中火濃香型
※大紅袍-武夷岩茶之王
※大紅袍不是紅茶嗎?
※王國興:何為「拼配大紅袍」?為你揭秘市場上商品大紅袍的「拼配茶譜」
※茶界大熊貓,我的名字叫「大紅袍」
※山水大家王旭東披上大紅袍
※半壁江山——大紅袍
※為什麼大紅袍不是紅茶?
※清新茶樂:《武夷大紅袍》
※解密大紅袍,大紅袍得名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