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閱讀心理健康文章、發表評論
免費諮詢強迫、恐怖、抑鬱等心理問題
為了閱讀方便起見,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性格和人格的基本概念。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給的定義是: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間相互區別的思維、情感反應和行為模式的整體特徵。人格的研究涉及到兩個方面:第一是關於個體在人格特徵方面的差異;第二是研究人格特徵如何構成整體。我們說一個人外向、樂觀、自信、有活力、懶惰、害羞,都是有關人格的評判。精神病學把人格的偏離正常叫做人格障礙,這裡不做贅述。性格(charactor)是指人的慣常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思維和行為方式。我們說一個人忠誠、善良、堅定,是對性格的評判。由於受蘇聯和西方心理學影響,有人把人格和性格混用,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日常生活中,人們把二者混用,習慣於性格這一說法。
在臨床工作中,常常會討論或思考某精神疾病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礎,比如說性格內向的人,是否容易出現那種精神疾病?人們也常常會問:這樣的性格是不是容易得抑鬱症、那樣的性格是不是容易得精神分裂症?看到強迫症就會把患者與完美主義人格特徵聯繫起來,如此等等。也經常有強迫症患者擔心,追求完美是不是強迫症的原因?
在《強迫症的認知-應對治療》一書中,就目前學者們如何解釋強迫症的病因學一節中,有關人格與強迫症的發病的關係,我是這樣寫的:
26%的強迫症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特徵。但並非具有強迫人格特徵的人,一定患強迫性神經症。強迫人格的形成除與家族遺傳史有關係外,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均可能成為患病的風險因素,有些(而非全部)患者的父母即具有強迫性格,如過分的愛清潔、怕臟等,影響患者的人格特徵的形成。
導致強迫症發作的易感性人格特徵有:
(1)按部就班,墨守陳規,缺少變更和靈活性,做事嚴謹,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2)做事過分仔細和重複,過分注意細節,心思過於細密,因此有可能造成做事拖延。
(3)過度投入但不知調節,沉浸於瑣碎事務而難以自拔,責任感過強,以致忽略了休閑活動和親朋好友,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
(4)追求完美,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或衡量他人。
(5)在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上同樣拘謹而固執,強迫自己或他人遵循嚴格的道德原則或完美主義標準。
(6)難與他人合作,對別人做事不放心,認為別人做不好,寧肯自己多費時間和精力。
(7)常伴有A型性格或敵意,競爭性強,常有緊迫感等。
(8)常伴有焦慮障礙,心境常處於低落狀態。
有精神疾病與人格特徵的關係的研究報告,提示人格特徵與精神疾病存在統計學的相關關係(但不一定是因果關係,也不一定有密切關係)。比如,最近有一項研究提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人格特徵的避害(harm avoidance)得分高和自我調整(self-directedness)得分低與焦慮癥狀相關。
儘管如此,從病因學的角度來講,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特定的人格特徵是導致某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的病因。還是以強迫症為例吧,部分強迫症患者存在完美主義的人格特徵,但是,並非有完美主義就一定導致強迫症。上面我提到」26%的強迫症患者具有一定的強迫人格特徵「,這隻能說人格特徵與強迫症有一定的共存關係,但還有74%的強迫症不具有強迫的人格特徵。因此,其它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如遺傳、環境、教育、大腦發育、大腦神經遞質等。也正如我們在研究精神疾病的遺傳特徵時,發現成人強迫症的遺傳度在27%-47%之間,不是100%,又提示還有其它因素的參與。
目前,精神疾病的確切發病原因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就像案件偵查一樣,在真正的罪犯被找到之前,很多人都可能是懷疑對象;而在精神疾病的病因被找到之前,研究人員可能會「撲風捉影」,任何因素都可能被認為是病因或風險因素。或許有些因素會被誇大,比如有人認為性格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如網路中寫道:」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證實,性格與精神疾病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性格脾氣有很大關係」。有些人甚至用「研究證明」一詞來混淆視聽、提高可信度。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很難確定哪種人格特徵更傾向於得哪種精神疾病。
一個人的人格或性格特徵本身又不是孤立的因素。它們不僅受遺傳、家庭、學校團體、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受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也為孩子的人格發育提供一個好的環境。關於生物學因素,臨床觀察發現,大腦的Tau蛋白沉積不經引起記憶功能受損,也會改變一個人人格特徵。另外,人格或性格特徵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人際環境、遇到困難時的社會支持系統的效率等。如果我們只是研究人格(性格)與精神疾病二者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其實忽略了其它諸多因素。
因此,沒有必要為自己的某些人格特徵(性格)擔心。一個人的性格還不被認為是某種精神疾病的根本病因,也不是治療的阻礙。
有心理問題的人,常常不能及時就醫,或者是常常投錯醫生。這會直接導致:1、患者的痛苦得不到及時或恰當解決;2、增加患者的醫療成本;3、降低患者的社會功能。
希望幫助更多的人,請大家轉發出去,讓你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們和更多的人關注我們的主題,就相關問題進行溝通、交流。
作者簡介:胡憲章,醫學博士,1984年畢業於新鄉醫學院的前身豫北醫學專科學校。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後赴美國分別在國立衛生研究院、walter Reed和大學精神科,從事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和生物學標記的研究,從事過神經元保護的研究。自1996年以來,還致力於強迫症心理治療方法的探討,借鑒國外研究成果並結合中國文化特徵,在臨床實踐中,創立了療效顯著的強迫症的認知-應對治療。
※老沈早報,8月27日,星期日,農曆七月初六!
※設計行業手機必備APP,少了可不行
※劇透!《權力的遊戲》:維斯特洛大陸最後靠它戰勝了夜王
※在日本自動販賣機和便利店都快飽和了,快來看看他們的解決方式!
※iphone不需要清理後台嗎?
TAG:公眾號 |
※精神疾病與腸道炎症密切相關,益生菌可能治療精神類相關疾病
※冒險者的基因,也與肥胖和精神疾病有關
※對精神疾病的描述-關於抑鬱症和自殺的研究
※精神疾病也能夠傳染?耐人尋味的群體性癔症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挑戰及未來方向
※促進精神疾病康復的五大因素
※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抑鬱症屬於精神疾病,不是精神病!但諱疾忌醫到重度就是精神病!
※聰明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腦疾病或腸道疾病?
※失眠不僅是精神疾病的癥狀
※精神疾病治療中的安慰劑效應
※患有哮喘、花粉症的人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
※精神分裂可能不僅僅是精神疾病,或許和感染的病原體有關!
※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如何影響甲狀腺功能檢查?
※10種偽裝成正常性格特徵的精神疾病
※基因組與信息技術將揭開精神疾病——雙相情感障礙的迷霧
※男性青少年肌肉力量弱,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自殺風險高!
※擁抱,治療精神疾病的一劑免費良藥
※認知行為治療精神疾病的療效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