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縣地名用語的文化密碼

夏縣地名用語的文化密碼

山西夏縣地處黃河流域中游,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南接平陸,北鄰聞喜、垣曲,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省澠池縣相望。夏縣古稱安邑,因中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被稱為「華夏第一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優越的地理環境,勤勞的人民,淳樸的民風,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使夏縣地名擁有了厚重的文化信息。夏縣目前有11個鄉鎮,257個行政村,607個自然村,其中鎮6個:瑤峰、廟前、裴介、水頭、埝掌、泗交;鄉5個:胡張、尉郭、禹王、南大里、祁家河。

一、反映歷史文化、神話傳說

1、反映歷史及傳說事件

夏縣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三皇五帝開始,而五帝最著名的軒轅黃帝,早已在夏縣安邑一帶活動過,黃帝戰蚩尤就是一例,黃帝向嫘祖求婚也是一例,它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可以說夏縣地名為我們展示和記錄了歷史的足跡。

1.1「其毋村」:母系社會的見證

比如其毋村。其毋村是母系社會時的一個部落。母系社會為群婚制,母親地位重要,人們都只認識其母親而不知道他們的父親,古時「母」、「毋」不分,故名「其毋」。

1.2與「大禹」有關的地名

遠古時期,夏縣是大禹生活和治水的地方之一,許多地名反映了這一事件,如:郭道村,原名「過道村」。相傳,大禹治水經過這裡,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為民治水取名「過道村」,後來橫洛渠決口,過道村面臨被洪水淹沒的危險,該村法門寺一姓郭的和尚在關鍵時刻,將寺門牌取下堵水救災,被大水沖走而亡,人們為懷念他,故將過道村改為郭道村。

東洋橋、西洋橋,古時是一片茫茫大水,後來大禹治水後,洪水歸流河道,人們在此搭橋一座,附近村有許多放羊人從此過橋上山放羊,故起名羊橋,後人們覺得羊橋不雅,改為洋橋,住在橋東邊的村莊叫東洋橋,住在西邊的村叫西洋橋。

公元前二十二世紀末,舜禪讓王位於禹,禹兒子啟創建了華夏第一朝,與這一事件有關的地名,如:禹王,據《帝王世紀》記載,夏禹建都於此,故名夏王城,後又名禹王城,1980年簡稱禹王村。

據《史記》記載,商、周、秦、漢時期,禹王城相當繁華,與長安、邯鄲、淄博齊名,為當時中國的四大名城之一。為紀念大禹治水,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至二十五、九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是古廟會。

郭里,因該村處在原禹王城廓以內,得名「廓里」,後簡化為郭里。廟後辛庄,在禹王城村北兩公里左右,是禹王皇城中的紫禁城,紫禁城中間有一個金殿,俗稱「金溝」。

據《明嘉靖年間重修禹廟碑》記載,該村原名郭里庄,屬郭里派生村,後因人口增多村莊擴大,改為郭里辛庄,後因和郭里鬧矛盾又改為辛庄,為區別於縣南的幾個辛庄村,又因該村位於金溝三官廟後,終定名為廟後辛庄。

大台,該村原為禹都糧胎(藏糧的地方),後又人家居住在此,取名胎村,後人為趨於雅化,改為台村,由於有一部分人從該村遷走,故改為大台村,遷出的人形成的村莊相對大台村起名小台村。

西趙村,當年禹王朝的官員們居住在張南、王村一帶,每當天蒙蒙亮時,大家在這裡集中一起到禹王城朝拜,於是起名「霧明朝村」,後不了解此背景的人「朝」念cháo還是zhāo,常常就念成了zhāo,這裡的方言又把朝(zhāo)與趙(zhào)區分不開,於是就把「霧明朝村」簡化演變為趙村,又為和縣北趙村區別,就叫成了西趙村。牆下,禹王建都時築有城牆,該村在城牆外面,且地勢較低,故名牆下。

1.3反映韓、趙、魏三國魏都歷史事件的地名

公元前四零三年,晉分韓、趙、魏三國後,開國君主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夏縣禹王城)共計七十年,魏都設在此時,為確保都城安全,此地駐有京都中軍衛隊和哨兵,肩負守衛和保護京都安全之大任,是魏文侯的心腹之師,甚有軍威,後在此立村名為中衛村;

守衛都城的哨樓即現在的樓底村;下張村為國君出訪和迎賓的禮儀之處,當君主或軍師出訪或出遊歸來,在此「下旗帳所」,即在這裡把旗幟從車上卸下,人在馬上下來,迅速搭起帳篷進去休息或暫住,在此建村時,將「下旗帳所」簡稱「下帳」,後演變為下張村;

白張村是當時魏文侯彪悍騎師的駐地,因所住的帳篷全為白色,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很是壯觀,建村時遂命名為白帳村,後改為白張村;馬村,魏文侯的騎師駐紮在白張,而馬廄設於此,這裡地勢平坦,芳草萋萋,非常適宜戰馬休息,所以命名為馬村,意為養馬之地。

尉郭村,夏王朝和戰國時的魏國建都於禹王城,他們將軍們的住地都在城外這一帶,「尉」是官名,即「尉官」,「郭」古文指城廓,可知這裡是尉官居住的城廓,後來此地形成村莊,命名為尉郭。

1.4與韓信有關的地名

韓信嫻熟兵法,善於用兵,是一位著名軍事家。劉邦派韓信王前往這裡圍剿魏豹,韓信率三軍來此駐營,三軍各駐一方,一軍駐偏北高台上,稱上北師;一軍駐於偏北較平坦的地方,在高台之下,稱為下北師;

一軍駐於偏南方,稱為南師,後建村分別成了上北師村、下北師村、南師村,沿用至今。全村,韓信在此屯兵習武,圍剿魏豹,將軍灶設於此,後建村時,為銘記該地這一段歷史,便取名為「爨」村,即燒火煮飯之地。

因「爨」字書寫筆畫較多,難寫易錯,人們編了個順口溜:將改字分解開記,「興」字頭,「林」字腰,「大」字溝(屁股),用「火」燒。解放後,人們覺得它筆畫繁稠,書寫麻煩,於1981年經縣人民政府同意,將 「爨」改寫為「全」,就成了現在的全村。

後韓信滅魏戰爭取得勝利後班師回朝,但軍中一些老弱病殘者無力回府,便將他們就地安置,百姓為紀念韓信,在此處建了一個韓王廟,因留下的人都是韓信的部下,就在他們姓氏後面加上「韓王」二字,成為村莊名,如:陳喬村(陳韓王、喬韓王)、雙廟村(雙廟韓王)、樊韓王村等,由此可知這些村莊均始於漢代。

1.5與李世民有關的地名

隋朝末年,李世民打天下時率部從潼關、芮城過黃河,一路奪關斬將,直逼夏縣境內討伐叛逆,叛軍敗北,李世民窮追不捨,直逼中條腹地唐回一帶,發覺追捕路線有誤,即刻勒馬回頭朝太寬河方向追去,因唐軍在此掉回頭,固有「唐回」之稱,時因唐軍駐守兩地,所以從唐回河上游調頭的稱上唐回,從唐回河下游調頭的稱下唐回;

秦軍從唐回調頭追至太寬河馬排溝附近,與叛軍相遇,戰鬥激烈,秦軍戰死將士很多,戰馬不忍離去,誓與主人共存亡,戰鬥結束後,秦軍清理戰場時,也將戰馬集中清點和撫慰,因此此處成為「馬排溝村」;

當時一支先鋒軍和大部隊失去聯繫,在深山老林里,深怕有叛軍伏擊,所以不敢怠慢,積極習武練箭,展示軍威,後來人們把這練箭之地叫「武箭坪」,當地方言「箭」「家」發音相似,久而久之,就演變成「武家坪」;探馬溝村是李世民定河東時,駐紮在此的探馬隊被隋朝官軍所殺,後來唐太宗為紀念探馬隊而定名的。

2.紀念歷史名人

夏縣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明源遠流長,古老的黃土地孕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夏縣的許多地名,就是為了紀念這些歷史人物。

2.1紀念巫咸、巫賢父子的地名

北山底是巫咸故里。史載商代有巫咸、巫賢父子二人,精通陰陽八卦,熟悉風水地理,後二人都在商朝做了大官。

縣誌記載,巫咸是商第九代帝王太戊時官至左丞相,巫賢是十三代帝王祖乙時官至右丞相,巫咸巫賢父子住過的地方稱巫咸里,父子作丞相後,改為商相坊,清朝又叫南商里,因位於瑤台北葫蘆山下,所以俗稱北山底,久而久之,就以北山底代替南商里。

2.2紀念晁錯的地名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他主張納粟受爵,建議募民充實塞下,以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但這些政策傷害到各諸侯的利益,受到奸臣誣告,被貶到夏縣,後來全家被斬,株連九族。

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蓋了一座晁錯廟,並把他所在的村子叫做「上晁村」,因廟南北各有一村落並立,所以分為南上晁村和北上晁村;西下晁村因晁錯曾在這裡居住過,且該村地處夏縣西部低洼之地而得名;如意下晁、如意上晁皆因晁錯死後葬於此地得名,位於墓下邊的村取名如意下晁,位於墓上邊的村取名如意上晁。

2.3紀念介子推的地名

裴介是介子推故里。春秋時期,此地為杏花庄、梁家莊,隸屬晉國。春秋時各諸侯爭霸,晉獻公一死,宮中混亂,公子重耳為避殺害,四處逃亡,途中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救了公子,流亡十九年後接替王位,即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侍臣,卻忘了介子推,後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便親自去請,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後晉文公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與其母被燒死於大樹下。介子推死後,介公一族將其遺骨從綿山遷回故里。

晉文公為緬懷「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遂將杏花庄、梁家莊並為一村,賜名「陪介」,後又取「陪」字諧音「裴」作為村名,改為裴介村。

2.4紀念司馬光的地名

三賢庄是後人為紀念司馬光、歸暘、張謙三位賢人而得名。司馬光是宋朝宰相,著有《資治通鑒》,死後歸葬於故里。元朝翰林直學士河南人歸暘辭官後,因平生羨慕司馬光,便居住於司馬光祖墳附近,至老年得病,宗人迎其回故鄉,他執意不回去,死後葬於司馬光墓北半華里處。

後來,山東臨朐人張謙精於理學,仰慕歸暘,於明洪武初年來夏縣,任教諭之職,死後葬歸暘墓旁,三賢庄因此三賢人而得名;司馬村原是司馬光的故里,在明嘉靖年間名司馬里,後改為司馬村 。

2.5紀念其他名人的村名

曹張村相傳是三國時期曹操和大將張郃在此駐兵屯田,操練兵馬而得名。這裡曾是一座非常繁華、富甲一方的文化商業古鎮,城內商業之興隆,古建之宏偉,廟宇之繁多,文化之深厚,街市之規模,在晉南一帶赫赫有名,屈指可數,堪稱「河東第一鎮」。

姚村是為紀念舜帝而得名。村內有一舜帝廟,因舜帝姓姚名重華,故把村名改為姚村。朱呂、大呂、小呂村都是為紀念姜太公而得名,姜太公姓呂名尚,因輔佐周武王滅商興周,建有奇功,死後被封為「神」,朱呂村為求神靈保佑在村口建了座呂尚廟,朱呂、大呂、小呂三村相鄰,所以都以呂尚廟的「呂」,取名為朱呂村、大呂村、小呂村。

3.反映神話傳說的地名

西陰村是中華名族之祖軒轅帝愛妃嫘祖的故鄉,也是我國植桑養蠶的發祥地。

傳說遠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桑樹林,因桑園茂密,遮陽成蔭,故名陰村,因該村在桑園西邊,故為西陰村,東陰村位於桑園的東邊,比之桑園西邊的陰村早見陽光,名為陽村,後陰村改為西陰村,陽村改為東陰村。

師村、轅村原為一個村,據傳宋元祐年間,發了一次大洪水,水從村中穿過,將村莊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曾是戰國時期魏國官員子弟上學的地方,故稱作師村;西段為黃帝戰蚩尤時,黃帝軒轅氏曾在這一帶集中兵力與蚩尤激戰,獲得全勝後,百姓為紀念軒轅黃帝為民除害,在這裡修了一座軒轅廟,依此稱為轅村。

二、反映地形地貌特徵

夏縣東有中條山,西有稷王山,鳴條崗橫卧其中。地形東西長,南北窄,東高西低,中間平,分為山區、丘陵、平川三個區域。自古以來,氣候溫和,水源豐富,中條山貫穿夏縣的東北部,溝壑縱橫,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河流水系,境內有涑水河等河流,白沙河從城南流過,紅沙河環繞城北,夏縣地名也反映了這種地形地貌特徵。

1、與山有關的地名

夏縣地名中與山有關的,如:北山底,因位於瑤台峰北側,村後緊靠中條山,故名北山底;南山底因位於中條山前沿瑤台峰及白沙河以南的山腳下而得名;

八峪因村子位於中條山前沿第八條溝沿,故名為八峪;西山頭因村居祁家河西高山處而得名;西溝村處山溝,依據當地方位取名西溝;文德村村址在中條山根,因郭姓人始居,取名郭家山底,後又有「門底下」俗稱。

清末民初村民講究道德,崇尚文化,借「門底」之諧音,將村名改為文德村;王峪口原叫峪口,因位於中條山的一個大谷口前而得名,後相傳乾隆皇帝在此轉危為安,給峪口村名前賜以「王」,從此更名為王峪口。

另還有其它詞語如「埝」、「峪」、「坪」、「嶺」、「坡」等來表現地貌。「埝」指擋水的堤堰,夏縣地名中的高家埝因地處姚暹渠東側河埝旁而得名,毛家埝因村北有姚暹渠埝而得名;「峪」指山谷;「坪」指地勢平坦的地方;「嶺」指周邊陡峭而孤立的山;「坡」指傾斜的走道。

帶有明顯「山」跡的地名大都分布在地處中條山南麓衝擊扇區的瑤峰鎮;地勢呈「山、埝、川」,地處中條山南麓的廟前鎮;東靠中條山與泗交鎮相連的南大里鄉;位於中條山腹地的泗交鎮、祁家河鄉。

2.與水有關的地名

夏縣地名中與水有關的,如:上留村,地處中條山下,白沙河上游,每逢白沙河洪水衝下時,泥沙滯留於此,故名上留村。中留、下留位於白沙河出峪口的中游和下游,每逢發洪水,白沙河溢流,泥沙淤積滯留於此,分別得名中留和下留;

下埝底因位於赤峪河下游,地勢低洼,每逢暴雨,上游泥沙隨洪水衝下而沉積於此,故名下埝底村;石橋村原址在中留水庫中白沙河北側,因村南有白沙河大石橋一座,故名石橋村;灣里原名王保庄,因青龍河從村東繞彎而過,遂改為灣里村;

澗底河因該村兩側是山,村處峽谷,白沙河從村邊流過而得名;西滸村以前有古運糧河、青龍河、白沙河從村邊流過,在北彙集成一個池泊,該村在池泊以西,故為西滸,東滸因地處湖泊以東而得名;

水頭因位於涑水河旁而得名;水南因位於涑水河以南而得名;太寬河是黃河的一條小支流,其發源地由好多條小泉溪彙集而成,該行政村所轄21個自然村均分布於太寬河小流域谷地一帶,故稱太寬河;

沙流村位於涑水河畔,河西有一因河水淤積留下的大沙丘;泗交因四條溪水(窯頭河、王家河、南河、法河)在這裡交匯而得名;大洋村古時為一草原盆地,居民以牧羊為業,起名大羊村,後來地下水上漲,形成一片汪洋,遂改名大洋。

當然好多村名中直接就有「水」的足跡,如崔家河村、王家河村、上秦澗村、下秦澗村等。當然,隨著氣候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現在有的河流已不存在,但地名卻沿用至今。

3.反映地形地貌的地名

夏縣地名中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馬蹄古垛因該村所處山溝,其形似馬蹄狀而得名;井曹村因該村南面溝深似井,井順山勢蔓延成溝槽,故名井曹;圪塔村村西、村北由青龍河繞行而過,村東是一條五十米寬的大深溝,整體地形是四周低而中間似一棗核形的土丘,當地稱是「土圪塔」,村莊就建在這個土圪塔上,所以叫圪塔村;埝掌因該村三面均有大埝環繞,好似人的手掌,村址位於手掌中心,故起名埝掌。

4.與植物有關的地名

夏縣地名與植物有關的,如:梨樹坪,傳說很久前,這裡是一片荒原,後有人家路過此地,看到這裡地平草盛,土地肥沃,種植梨樹,幾年後,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黃梨,香甜可口,遠近聞名,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梨樹坪」;桑村因有一棵大桑樹長在村邊而得名;

棗園村舊址在西溝里,因溝崖上棗樹多且茂盛,整個村莊似棗園一樣,故名棗園村,後遷居嶺下,仍名棗園;麻岔村處泗交河與小溝河匯合地,村民有種麻傳統,故名麻岔村;

架桑村從前生長著很多桑樹,其中村邊有一棵特別大的桑樹,從根部分為兩股,且夾在一起,因此人們把村子叫做架桑村。苗村傳說過去一片荒蕪,無人居住,後胡人進入,需要馬場放牧戰馬,便試著在此種植草木,結果發芽成苗,鬱鬱蔥蔥,慢慢地此地就有人住下種植莊稼,形成村莊,故名苗村。

5.其他

夏縣地名還有以動物名稱命名的,如虎廟、龍卧、五龍廟、卧牛灘、牛家凹等。另外,夏縣地名中有許多以地理方位和面積命名的,如「東西南北中」、「上下前後」、「大小」,大多成對出現,體現地名的相對性。以東西對應的村莊如東陰、西陰;東滸、西滸;東洋橋、西洋橋等;

以南北對應的村莊如南衛、北衛;南山底、北山底;南大里、北大里等;以中對應的村莊如中晉、西晉;中秦、西秦;中其里、西其里等;以上下對應的村莊如上牛、下牛;上留、中留、下留;上北師、下北師等;以前後對應的村莊如前葫蘆溝、後葫蘆溝等;以大小對應的村莊如大侯、小侯;大台、小台;大呂、小呂等。這些規律表現了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特徵:講究中正、對應。

三、反映社會文化信息

1、反映了重宗族的社會心理

漢族人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往往同姓同宗的人聚居在一起,這樣就出現了以姓氏來作為村落的名字。

夏縣有很多以首居者姓氏命名的,如:趙村、王村、南衛、北衛、張郭店、常村、馬喬、東張南、西張南等;還有很多依據首居者的姓氏和地理位置來命名,如:樊家峪、張家峪、韓家峪,尚家坪等。

眾多的姓氏命名,反映了人們的重宗族、重血緣的社會心理。當然,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一些地名已名不副實,如:董村由開始由董姓人居住,後來村落不斷發展,他姓漸盛,董姓不是主姓,分別以郭、尉、賈、張四個姓居多;司馬村主姓也不是司馬,而是姓盧為主。

2.反映當地的宗教信仰

在早期,人們修神蓋廟,寄盼神靈保佑來年有個好收成,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人們都認為求神拜佛等可以祈福避禍,保佑平安,夏縣地名中就有許多通過「寺」「廟」「神」等帶有宗教色彩的詞語來命名。

西關(丁社西)、韓、楊、裴四社西因村址在社稷壇以西,並以居住者姓氏分別劃分為四個社西;任寺後、車寺後、秦寺後都因村居縣城西南石佛寺背後而得名;大廟因此地原有一座土地廟而得名;

神頭嶺因該村西嶺上原有山神廟,廟內有神頭像,路人經此必跪拜祈禱,以圖吉利,故取名神頭嶺;佛峪因村所居深山峽谷中,有石洞,洞中有石佛,名老君洞,昔日鄉人多登臨拜佛,以求平安,故名佛峪;

陰庄,傳說古時候,禹王城的北關建有城隍廟,因在當時人們觀念中,城隍廟屬陰曹地府一類,後此地住有人家,形成村莊,故名為陰庄村。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許多寺廟都已不存在,但地名為我們真實再現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

3.寄託人們美好願望

人們都希望過上一種幸福美好、安居樂業的生活,夏縣地名中用幸福吉祥的詞語來充分體現人們的這種美好追求。文德村體現了村民講究道德,崇尚文化;

四辛庄建村時,人們都辛勤勞作,並以此為樂為榮,且希望後代永傳辛勤之風,故命名辛庄,因四姓(衛、張、任、秦)分別居住,取名四辛庄村;

興隆、興郎、興南、永興都寄託了人們希望能興隆、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西晉,相傳以前此地經濟發達、聞名遠近,有「西晉樓底下,全縣頭一家」,人們取「晉」寓意提升進取。

四、結論

地名就是人類文化和活動的獨特見證符號,夏縣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地名展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豐富足跡,真實地反映了地域歷史、地理、社會文化,又再現了夏縣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心理及信仰。

通過對夏縣地名的考察研究分析,我們可以探源夏縣地名中蘊含的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可了解當地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

當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有的地名已經名不副實,這有待於我們進一步考證研究。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精彩 的精彩文章:

滿腔詩意予花心
【老何雜文】感謝誤診
晉作傢具——幸福生活的民俗記憶
魅力在堅持中迸發
在海邊 主播:艾院

TAG:時代精彩 |

您可能感興趣

西餐用語小詞典:斯卡波羅集市
西餐用語小詞典:甜品(上)
六部門聯合發文:禁用「近視治癒」等宣傳用語
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讓你對語文更加充滿興趣!
英語、法語「一哥」爭奪史:誰才是世界通用語?
商務韓語單詞:市場管理專業用語
西餐用語小詞典:更多香料!
書法常用落款用詞和常用語(繁體字版)
《易經》的問卜用語——吉、凶、悔、吝 等
網路用語大全集
不會韓語更要知道的 護膚品韓文用語大全
畫牡丹題款用語精選
漫畫:求救的新用語
【日語學習】關於貓的慣用語
逆文化輸出 日本網站編寫中國ACG網路流行用語大百科
簡單的韓語日常用語:減肥
硬筆書法:金庸古龍6句經典用語
【韓語技能up】點餐用語
商務韓語單詞:金融專業用語
明星飯圈用語大pk,張藝興、張若昀、雷佳音、朱一龍,誰才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