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定武蘭亭序宋拓故宮藏本 (刻本)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人。因官至右軍將軍,又稱王右軍。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古人評價他的書法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由於年代久遠,難以認定王羲之有真跡流傳下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都是後人摹寫、勾填的,或者從石刻上拓(tà)下來的。墨跡摹本有《蘭亭序》《奉橘帖》《喪亂帖》等,刻本有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行書集字《聖教序》《金剛經》,草書《十七帖》等。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蘭亭序虞世南本(摹本)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 王羲之《蘭亭序》帖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最燦爛的瑰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 農曆三月三日 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餘人在會稽山(在浙江紹興西南)上

??? 一個叫蘭亭的地方舉行消災祈福活動(即「修禊」)。大家分坐溪水兩旁,飲酒作詩,王羲之受命為眾人的蘭亭詩作序。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周圍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遊目騁懷」,「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既「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又樂而生悲,「臨文嗟悼」,於是乘著灑興,用蠶繭紙、鼠須筆書寫下這一文學和書法的名篇。其中有增刪塗抹的痕迹,可見此帖是即興之作。待到他醒過酒來,「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總覺得不如那一本好。

??? 傳說唐太宗在世時把《蘭亭序》「置於座側,朝夕觀覽」,死後把它帶進昭陵做陪葬。不過好在他於貞觀十年(636年),曾讓人摹拓十本以賜近臣。一般認為在所有臨摹本中,馮承素的墨跡摹本最為近真,較好地表現了王羲之書法的形貌與精神。我們現在欣賞的,正是這一摹本。

??? 筆畫? 全篇各種筆法兼備,各種筆畫的起止、轉換、頓挫都極其圓熟,各得其宜,各顯神采。多數筆畫以中鋒運筆為主,顯得勁、穩健,字中某一突出筆畫尤其如此,如「群賢畢至」的「畢」的一豎, 「少長成集」的「少」的一撇,這種筆畫稍有一偏側就成為敗筆了。但是也偶爾用偏鋒側鋒,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帶左右」的「帶」的多個起筆,可以見出各種不同的尖穎,盡顯纖細精巧之狀,蘊涵嫵媚秀麗之風。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藝術情趣難以達到這種境地。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筆畫的神奇變化,看出王羲之當時書寫的精神狀態。我們看「茂林修竹」的「茂」字,點畫有輕有重,遊絲連綿,行筆靈活連貫,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堪稱筆墨舞蹈。

??? 結體,體式變化多端。《蘭亭序》里,字的筆畫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許多橫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順著字的自然形態來書寫,不像其他帖里那樣嚴整、規矩。其中「之」「以」「也」「為」等字都有重複,但都有意或無意地變換了字的形態,絕無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個,個個別具情態,即開篇六行而論,其中三個「之」字寫出了三種體式、三種風格。古人早有評價:「凡(總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許字,悉無同者,是時殆有神助。」

??? 章法,書寫時順勢而下,沒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間或寬或窄,有些字列旁邊有添字,還有多處塗改,在率意之中顯出天然之美。篇中偶有筆畫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體頗大的字.顯得整中有變,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評價其章法時說:「若千丈文錦,卷舒展玩,無不滿人意。」豐富多彩的筆畫和多姿多態的結體,造成滿篇飛動的神采,如同創造了一個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百花園。這是王羲之創造力煥發的表現。

?? ?《喪亂帖》是王羲之給友人的書信,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王羲之《喪亂帖》行草,摹本,白麻紙。縱28.7厘米。8行,62字。

??? 既然是書信,就有信筆而書的特點。不過仍可見出筆法的精深造詣。其中有方筆,如首列字的橫畫起筆,顯得斬截、勁利;有圓筆,如第五列「復」字的右半邊的起止筆,顯得溫潤、含蓄;有粗筆,如第七列的「臨」字左邊一筆,顯得厚重;有細筆,如第三列的字,顯得輕靈、秀氣。另外,筆畫有直有彎,直筆勁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彎筆畫成弧線,柔和、優美,如第三列「絕」字的末筆,第六列「哀」字硃筆。細看任何一筆,均妥帖得宜,無論運筆如何多變,無一敗筆,如第四列的「當」字就多有轉折,筆法不亂。當然,這些筆畫也是交疊使用的,有時同一個字里就有多種筆法同時存在。相比較而言,《喪亂帖》的筆法與《蘭亭序》有所不同:《蘭亭序》的筆法更精巧、纖細,仍有有意作書的意味;《喪亂帖》的筆法更加率意、天然,這是由書信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

??? 在結體方面,基本上採用往左傾側之勢,比《蘭亭序》字的傾側感更強。橫畫右端上提,豎畫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墜。「勢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穩,其實很穩,顯得生動活潑而不呆板。第六列「賓士」兩字動感很強,若有賓士之狀。第三列「摧」字結體奇特,而別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許是無意中的創造,但宛如精心設計、安排的。有些字雖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結體的和諧、美感。

???在章法方面,由於是書信,所以更為率意,動感更強,字與字的連貫性更強。從整體看,是由靜向動、由徐趨疾、由整變「亂」的。書寫速度前後有所變化,首列似是緩慢的,寫得稍規矩。從第三列開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運筆如飛,最後的兩個「頓首」均合為一字,已是匆匆不暇的了,表現出「不知何言」的激動與感慨。這是王羲之書寫時逐漸進人動情狀態的表徵。他書寫此帖時的心情與書寫《蘭亭序》時有所不同,寫《蘭亭序》時的心情以輕鬆歡快為主,寫此帖的心情是「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這讓我們感悟到書法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遭遇)萘毒,追惟酷甚,號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蓋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補充: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蘭亭詩集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作者小傳】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初為秘書郎,庾亮請為征西參軍,累遷長史,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征為吏部尚書,不就,授護國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晚年稱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釣為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有詩文集十卷。清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誠東晉君臣之良藥";贊其"蘭亭詠詩,韻勝金谷"。於此可見王羲之文學成就。又以擅長書法名世,草隸尤精,筆勢飄若浮雲,矯若游龍,論者評為古今之冠。他所創作和書寫的《蘭亭集序》,既是書苑珍品,也是文壇傑作,千百年來向為人所盛讚和傳頌。

【題解】浙江紹興西南渚山上的蘭亭,周圍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於蘭亭,飲酒賦詩,各抒懷抱。羲之除賦詩二首外,事後並為詩集寫了這篇序。序文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抒發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玄學盛行、崇尚清談的東晉,王羲之能反對"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可謂獨標一幟。本文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辭琢句的駢文已逐漸風行,這篇序文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辟蹊徑,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一致。

【注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

[2]會(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禊(xì細):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4]群賢:指謝安等與會的名流。

[5]少長:指王凝之等九位與會的本家子弟。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過了一生。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8]晤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捨"。

[11]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2]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5]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岭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儘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1、右將軍令稽內史王羲之

代謝鱗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迺攜齊契。散懷一丘。

悠悠大象運。輪轉無停際。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制。宗統竟安在。即順理自泰。有心未能悟。

適足纏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瞰綠水濱。

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靡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猗與二三子。

莫匪齊所託。造真探玄根。涉世若過客。前識非所期。虛室是我宅。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

相與無相與。形骸自脫落。鑒明去塵垢。止則鄙吝生。體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方寸無停主。

矜伐將自平。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

合散固其常。脩短定無始。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於今為神奇。信宿同塵滓。誰能無此慨。

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2、司徒謝安

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此言執,寄傲林丘。

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垂霧,凝泉散流。

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物景,微風翼輕航。

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

3、司徒左西屬謝萬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蘿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響。條鼓鳴音。元萼咄潤,飛霧成陰。

司冥卷陰旗。句芒舒陽旌。靈液被九區。光風扇鮮榮。

碧林輝雜英,紅葩擢新莖。翔禽撫翰游。騰鱗躍清泠。

4、左司馬孫綽

春詠登台。亦有臨流。懷彼伐木。肅此良儔。修竹蔭沼。旋瀨榮丘。穿池激湍。連濫觴舟。

流風拂枉渚。停雲蔭九皋。鶯語吟脩竹。游鱗戲瀾濤。

攜筆落雲藻。微言剖纖毫。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

5、行參軍徐豐之

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

清鄉擬絲竹,班荊對綺疏。零觴飛曲津。歡然朱顏舒。

6、前餘姚令孫統

茫茫大造。萬化齊軌。罔悟元同。競異摽旨。

平勃運謀。黃綺隱几。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地主觀山水。仰尋幽人蹤。回沼激中逵。疏竹間修桐。

迴流轉輕觴,冷風飄落松。時禽吟長澗。萬籟吹連峰。

7、王凝之

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

細縕柔風扇,熙怡和氣淳。駕言興時游。逍遙映通津。

8、王肅之

在昔暇日。味存林嶺。今我斯游。神怡心靜。

嘉會欣時游。豁爾暢心神。吟詠曲水瀨。淥波轉素鱗。

9、王彬之

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淥水揚波。載浮載沉。

鮮葩映林薄。游鱗戲清渠。臨川欣投釣。得意豈在魚。

10、王徽之

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秀薄粲穎。疏鬆籠崖。

游羽扇霄。鱗躍清池。歸目寄歡。心冥二奇。

先師有冥藏。安用羈世羅。未若保沖真。齊契箕山阿。

11、陳郡袁嶠之

人亦有言。意得則歡。嘉賓既臻,相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焉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四眺華林茂。俯仰晴川渙。激水流芳醪。豁爾累心散。

遐想逸民軌。遺音良可玩。古人詠舞雩,今也同斯歡。

已上十一人,各成四言五言詩一首。

12、散騎常侍郗曇

溫風起東谷,和氣振柔條。端坐興遠想,薄言游近郊。

13、前參軍王豐之

肆眄岩岫,臨泉濯趾,感興魚鳥,安茲幽峙。

14、前上虞令華茂

林榮其郁,浪激其隈。泛泛輕觴,載興載懷。

15、穎川庾友

馳心域表,寥寥遠邁。理感則一,冥然元會。

16、鎮軍司馬虞說

神散宇宙內,形浪濠梁津。寄暢須臾歡,尚想味古人。

17、群功曹魏滂

三春陶和氣。萬物齊一歡。明後欣時康。駕言映清爛。

亹亹德音暢。蕭蕭遺世難。望岩愧脫屣。臨川謝揭竿。

18、群五官佐謝繹

蹤暢何所適,回波縈游鱗。千載同一朝。沐浴陶清塵。

19、穎川庾蘊

仰懷虛舟說,俯嘆世上賓。朝榮雖雲樂,夕斃理自回。

20、前中軍參軍孫嗣

望岩懷逸許,臨流想奇庄。誰雲元風絕,千載挹遺芳。

21、行參軍曹茂之

時來誰不懷。寄散山林間。尚想方外賓。迢迢有餘閑。

22、徐州西平曹華

願與達人游,解結遨濠梁。狂吟任所適,浪遊無何鄉。

23、滎楊桓偉

主人雖無懷,應物寄有為。宣尼遨沂津,蕭然心神王。

數子各言志,曾生髮奇唱。今我歡斯游。慍情亦暫暢。

24、王元之

松竹挺岩崖,幽澗激清流。蕭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

25、王蘊之

散豁情志暢,塵纓忽以捐。仰詠挹遺芳,怡神味重元。

26、王渙之

去來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真契齊古今。

已上十五人一篇成

侍郎謝瑰 ? ?鎮國大將軍掾卞迪 ??王獻之? ?行將軍羊模 行參軍事卬丘髦 參軍孔熾

參軍劉密 山陰令虞谷 府功曹勞夷? ?? ?府主薄後綿 前長岑令華耆 前餘令謝滕

府主簿任儗 任城呂系  任城呂本? ?? ? 彭城曹禮

已上一十六人,詩不成,罰酒三巨觥

蘭亭詩集後序? ?? ?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淳之則清,淆之則濁耶?故振轡於朝市,則克屈之心生;閑步於林野,則寥落之意興。仰瞻義唐,邈然遠矣;近詠台閣,顧探增懷。聊於曖昧之中,期乎瑩拂之道,暮春之始,褉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乃藉芳草,鑒清流,覽卉物,觀魚鳥,具類同榮,資生咸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快然兀矣,復覺鵬鷃之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複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諒歌詠之有由。文多不載、大略如此,所賦詩亦裁面綴之,如前四言五言焉。

蘭亭集序匯評

李密

永和中,王羲之修禊事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序以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則當時篇詠之傳可考也。今觀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孫統、王彬之、凝之、肅之、徽之、徐豐之、袁嶠之十有一人,四言五言詩各一首。王豐之、元之、蘊之、渙之、郗曇、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桓偉十有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王獻之、謝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後綿、華耆、謝藤、任凝、呂系、呂本、曹禮十有六人,詩各不成,罰酒三觥。謝安五言詩曰:"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而羲之序乃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蓋反謝安一時之語耳。而或者遂以為未達,此特未見當時羲之之詩爾。其五言詩曰:"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此詩則豈未達者耶?(〔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

六朝文章靡陋,獨王逸少高古超妙,史言韓昌黎"起八代之衰",吾謂不當先退之而後逸少。(〔清〕張習孔《雲谷卧余》卷二)

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清〕吳調侯等《古文觀止》卷七)

六朝談名理,以老莊為宗,貴於齊死生,忘得喪。王逸少《蘭亭序》謂"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有惜時悲逝之意,故《文選》棄而不取。(〔清〕喬松年《蘿藦亭札記》卷四)

六朝間散文之絕無僅有者,不過王右軍陶靖節之作數篇。……此序臨河興感,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即仲尼樂行憂違,在川上而有逝者如斯之嘆也。(〔清〕陳衍《石遺室論文》)

逸少經世之才,時不能用,而文章高潔,又為書名所淹,惜哉。(〔清〕高步瀛《魏晉文舉要》)

羲之之文,真率蕭閑,不事琢磨,寥寥短篇,詞意重沓。(錢鍾書《管錐編》)

《蘭亭序》 法書之美學解讀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祓稧"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游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41人。那日,天晴氣朗,名士們分坐在溪水兩旁,飲酒賦詩,51歲的王羲之,乘興而書,完成一篇《蘭亭詩敘》。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寫得既遒媚又飄逸,各個字勢縱橫變化,無一處相抵觸,好比以線穿珠,大小參差而不失其重心,其中"之"、"以"、"也"等字,都有重複,特別是"之"字,寫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樣式,達到了藝術的多樣與統一。被稱為"行書之龍"的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的《蘭亭序》(指神龍本),傳為唐馮承素雙勾廓填本原題為:"唐模蘭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龍年小印,故稱"神龍本"。自唐以降,被奉為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蘭亭序》,得到唐太宗和歷代名人雅士的推崇,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王羲之傳論》中說:"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闡釋了其書法點畫的精到和結構的神妙,由此奠定王羲之在我國書壇上的地位。宋代黃庭堅《山谷題跋》:"《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耳。"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各成一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隨著王羲之書法地位的隆升,自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始,大凡名家,幾乎沒有不臨《蘭亭序》者。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它總是以這一恆定的書法形象及其造就的意境影響著無數古往今來的崇拜者,並且作為中國書法主流的典型象徵,升成為永遠追攀的書法高峰。1965年郭沫若的《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引起了關於《蘭亭序》真偽以及王羲之書法本來面貌的論爭。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否定《蘭亭序》為真跡,以商承祚為代表的肯定《蘭亭序》為真跡。雙方爭論的關鍵問題:"(蘭亭)有無隸書筆意以及如何理解隸筆。"這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學術問題,只有系統地掌握材料,抓住主流和關鍵,才能對問題的解決有所推進。

迷信和盲從《蘭亭序》是國人認同權威的傳統心理導致。恰恰是權威的認定熄滅了無數個人創造的火焰,徹底地背離了王羲之藐視權威的本體精神和敢於比肩古人的氣概。我們無須仰視《蘭亭序》,而當清醒地正視它的時候,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它的藝術價值所在。無論稱其嫵媚或靈動,還是讚歎整帖充溢著的天然情趣,而在其書體的背後,成功的精靈卻是王羲之的個性和人生態度上那股"放浪形骸"氣質的張揚。有趣的是王羲之從事書藝,乃其餘事,毋須以鬻書維持生計,或許《蘭亭序》正是以這般超脫的心態來書寫的。倘若如此,其書法風格和書寫時的心態正吻合於"自然"。

《蘭亭集》是一本由37首詩組成的詩集,關於《蘭亭集》的來由是這樣的: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當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孫統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躒,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眾人沉醉於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人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

蘭亭集序

1、背景知識

1)、王羲之(321-379)  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蘭亭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3)、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稱"後序"或"跋"。

2、文章講析

這是一篇山水遊記散文,語言清新洒脫,注意文章中的景語與情語;文章不論記敘還是議論都頗有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晉時期,玄學風行,在山水遊記中體悟、探討人生道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1)、講析第一段:(修禊)之樂。 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記敘蘭亭盛會的?

第一句:時間、地點、集會的原因。

⑴.古代紀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將春禊視為其志,得到孔子的讚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後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容也改為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第二句:與會者

第三句:蘭亭周圍地形環境

⑴.帶:名詞動用,像衣帶一樣圍繞

第四句:宴飲之樂

⑴.流觴曲水:也稱為"曲水流觴",春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引溪水進入彎曲的水渠,人們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於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動,使(水)彎曲

⑵.次:旁邊

⑶.一:一些,一點

⑷.幽情:深藏內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氣

第六句:作者的主觀感受。

⑴.仰觀,俯察: 古人觀照自然、人生的兩種方式。

⑵.所以:用來

⑶.遊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

⑷.極:窮盡

⑸.娛:樂趣

⑹.信:實在,誠

2)、講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是如何逐層闡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會盛況,引起人生感悟。

⑴.與:結交,交往

⑵.俯仰:社會人事周旋應酬

第二句:兩種生活態度:"晤言一室"與"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對面交談

⑶.因:就著

⑷.放浪:放縱無拘束

第三句:兩種生活感受:"快然自足"與"感慨系之"

⑴.趣:通"趨",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將至:"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子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⑷.之:往,到達

⑸.系:附著

第四句:過渡深化:生之無常--死之無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時間很短

⑶.猶: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⑸.況:何況

⑹.修短:壽命長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結論,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莊子·德充符》)

3)、講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編輯蘭亭詩集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句:指出古今興感相同這一現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興感之由)象符契一樣相合

⑵.不能喻之於懷:心裡卻不明白是什麼原因(為何嘆息悲傷?)

第二句:批駁"死生一體"的觀點,解釋"興感之由"。

⑴.固:本來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體

齊彭殤:把長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莊子·齊物論》)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於困境之中。

⑴.由:通"猶",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結集的目的:引起後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共鳴。

⑴.述:陳述,創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4、深化遷移

1)、文章思路  (修禊)之樂--(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學思想及相關文化背景

⑴.(討論)作者的死生觀: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

⑵.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生命的短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視人的社會存在和現世存在,認為道德仁義遠較個體生命重要,思考現世生活遠較思考死亡重要,對死亡採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度,從而忽視了個體生命面對死亡時所應有的態度。西漢以後,經過統治階級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士大夫將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倫理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作為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希望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也是儒家那種視而不見的風範。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為一體" (《莊子·大宗師》)

道家的莊子對死亡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談特談死,"死生"一詞在《莊子》一書中至少出現過24次。他意識到死亡的恐懼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與生的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底層。與儒家對死亡的視而不見不同,莊子創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來作為他的人生理想,最終用虛幻的理想境界掩蓋了現實人生的苦難,也掩蓋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莊子說"生死存亡為一體",他以自然天命作為生死的本體,主張將個體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狀態,讓人在混沌的世界中聽從天命,取消生死差別,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反過來掩蓋了他哲學中死亡意識的光芒。

魏晉士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時至魏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期分裂動蕩時期,社會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中,整個社會都在生死線上煎熬、掙紮上。濃厚的死亡意識籠罩著這一個時代,魏晉時代的人對死的恐懼和由之引發的對生的焦慮,這種感受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舊的虛幻的群體社會徹底解體了,昔日士大夫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權威思想全面崩潰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士大夫的內心充滿對時光易逝和生命飄忽的無限感慨,死亡是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哀傷的幽魂,驅之不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阮籍《詠懷》)他們將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飄忽的輕煙,充滿對生之無常和死之無奈的感慨。

此時,玄學興起,玄學家致力於"援道入儒",力圖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規範建立在道家自然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之上。一般是在哲學上講自然本體論,在政治上調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遠、超絕,成為魏晉士大夫的精神寄託。以"竹林七賢"為例,三國魏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為當時名士,游於竹林,號為七賢。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據地以埋""。(《晉書·劉伶傳》)

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書·阮籍傳》)

嵇康"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與山巨源絕交書》)

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於對"人生苦短"的無奈,尤其是前者,對死亡意識的表現已達極至。總之,魏晉人的死生意識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的對死的恐懼及對生的焦慮,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觀照和思考,是對儒家生死觀的反叛和對道家生死觀的深化。它不憑仁義道德,也不憑自然萬物來消解人的個體存在,從而消解死亡意識,而是直接面對死亡思考,因此,魏晉時代是文化觀念充分開放的時代,不再單純拘泥於儒或道。正如李澤厚所說,是"人的覺醒"的時代(李澤厚《美的歷程》)。正是在人的覺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於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⑶.《蘭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段: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美的自然環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松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 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後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人們世代要面對這個令人痛苦卻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傳達出一種永恆的生命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蘭亭序》質疑

我認為現在的《蘭亭序》是偽造品。首先確切的原始的歷史記載全無,且在唐以前毫無《蘭亭序》的文字記載,而《蘭亭序》出現後的傳說又經不起推敲,字體亦非王羲之的。

顧名思義《蘭亭序》應為王羲之去世後兩百多年後《蘭亭序》出現時才開始傳說的蘭亭詩集之序。傳說王羲之應別人的要求重抄了幾遍《蘭亭序》送給他們,我想要《蘭亭序》的人必是與會者。王羲之當時的書法就很有名,這些要了王羲之重抄的《蘭亭序》的人必然會同《蘭亭詩集》一同展示給世人看並保管好、珍藏好、傳給後人.《蘭亭序》和《蘭亭詩集》由此而來一定廣為人所知和有所記載。但在王羲在世及其後的兩百多年間無有過此次集會的記載,此《蘭亭詩集》連一首詩甚至隻言片語從未見過有過歷史記載及流傳下來,更不要說全集了;就是蘭亭集會和《蘭亭詩集》的名稱也未有任何其他與會者說論過的記載,《蘭亭序》出現後的這些傳說可能是真的嗎?

據說《蘭亭序》藏在王家中幾百年來不為人所知,則由《蘭亭序》引出的上述《蘭亭序》的故事更不會為人所知。則這故事自然只能產生、流傳於唐太宗所推崇《蘭亭序》之後.這故事是真的嗎?

當時王羲之為有名的書法家,由他為賣扇的老婦人寫扇等傳說知人們都看重他的書法作品,而《蘭亭序》又是他最好的作品,《蘭亭序》寫出後與會的幾十人都看到了,果真是寫的那樣好,與會者幾十人難道有識寶鑒賞能力的一個也沒有?若有,必會引以為榮的將它廣為傳播,更不要說拍馬屁的了.《蘭亭序》由此而來當時就應為世人所知,藏在王家中幾百年來不為人所知可能嗎?這與王羲之還應別人的要求重抄了幾遍《蘭亭序》送給他們的傳說矛盾.若真的藏在王家中幾百年來不為人所知,只能是蘭亭聚會的人必然沒看重原稿《蘭亭序》之書法,若當時只要有一、兩個人看重了,必然當時就會廣為流傳了.

而有歷史記載的是唐太宗廣泛的徵集王羲之的書法,獻書法者湧現,但王羲之重抄的幾分《蘭亭序》無一和《蘭亭詩集》一同現身。在大家視王羲之書法為名家書法的短短兩、三百年間它們會全軍覆沒而失傳,這可能嗎?

傳說《蘭亭序》是王羲之是在酒醉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後來應別人的要求重抄了幾遍,怎麼(認真)寫也寫來不及原稿.寫狂草是有此可能的,而寫行楷有可能嗎?寫行楷的首要是持筆要穩,酒醉的情況下能將筆持穩寫好楷嗎?酒醉的情況下寫的字的筆劃會象《蘭亭序》的筆劃寫來那樣穩重嗎?酒醉的情況下必然是隨意寫,再看看王羲之隨意寫的字,與其天差地遠.傳說顯然非真也.《蘭亭序》出現後上述傳說可能嗎?

再看《蘭亭序》中許多字都未寫好,構架都不好。大家可以數一數帖中有多少字未寫好,重寫時就可寫好--象第一行的和、年、在、丑、暮、初、會就寫的不好,可重寫好;數一數帖中有多少寫得很好而難仿,王羲之自己都難再寫好之字--可以說沒有。為什麼還言王羲之後來又寫了幾十次均不及原稿呢?可能性有三。可能性最大的是二、三之合。為了質疑《蘭亭序》,說明此問題,幾十年後又開始寫毛筆字後十多天的2003年10月10日我臨了《蘭亭序》八柱第三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前面幾行 (見 《蘭亭序》部分原貼和我臨的貼),將我臨的和原帖的字一個一個的比較就知道了.

一、王羲之的書法水平有限--有那麼多可以重新寫好的字自己怎麼寫都都寫不好。

二、書寫者都知道一個人以自己的書體寫字,就是在沒有吃醉酒,持筆穩的情況下寫行楷,第一次寫來都總有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更不要說酒醉了時。特別是寫的上了幾十個字以上,更不要說三百多個字時更是那樣。他第二次書寫時就會比第一次有所進一步。不斷的寫就會不斷的去處那沒寫好的地方,越寫越好,這才是書法之正理,人人都是這樣。只有在臨習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人的字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臨都臨不好,臨來不及原帖。則這傳說可能就是有人藉此來諷刺王羲之的書法水平低,大大不及廣為流傳的非他寫的《蘭亭序》的書法水平,就是讓他來臨,按他的水平無論臨多少次,怎樣臨,都臨來不及流傳的《蘭亭序》。而編出這故事的最有可能就是流傳的《蘭亭序》本的書寫者或他的崇拜者。

三、因為王羲之的真跡字體與《蘭亭序》有很大的差別,書法水平大大不及《蘭亭序》,引起了大家的議論和猜疑,而編出那樣的故事是消除這議論、懷疑的最佳方法,又可進一步炒作、包裝《蘭亭序》,大造的輿論,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因為只有這樣傳說,才能使人相信王羲之寫的《蘭亭序》就是仿品那樣的好,連他都再寫不好了,所以大大的超過他的所有作品。也可能大家的疑問太大了,故將前代的上述諷刺故事加以利用,因為編那故事的人不在了,他也沒明說是諷刺,人們在崇拜王羲之和《蘭亭序》的情況下,更喜歡與其相關的趣聞軼事,特別是它們有強烈的神奇色彩時。聽的人自然不會多想是不是事實,是不是別有用心,只會朝好的方面想,當成《蘭亭序》的傳奇而信之、傳之,從而流傳至今。今人不正是這樣來信和傳的么。

《蘭亭序》出現於王羲之的第八代孫智永去世後,它是以智永的字體寫出來的。現在流行的《蘭亭序》的字體與流傳的王羲之的其它作品--碑帖上的字有很大差別,王羲之行筆很少用側鋒。它倒充滿了智永的字之風格,智永行筆就多用側鋒,與蘭亭序的行筆同,由此知是仿智永的字體之人書出,現在的《蘭亭序》決非原帖之字。我們常人用眼就能清楚的分辨出,更不要說找筆跡鑒定專家鑒定或編一筆跡鑒定程序,將蘭亭序各版本和王羲之、智永的字輸入電腦,由電腦來得出蘭亭序各版本的字與他們倆誰的字相似,相似百分比為多少,就可得出科學的明確結論。有趣的是書法領域至今是把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字體相同,一般好的智永的字排在四大名家等之後。對於書法作品現在是以歷史上的名望、傳聞軼事等來認定藝術性的高下,智永之所以排在他們之後的原因就在於此。此為這一切不是說明了傳統的傳說影響之大嗎。它完全左右了絕大多數人的頭腦,使他們失去了思考、分辨能力,完全被麻痹住了。只知一味的盲從。難道這不是活生生的現實嗎。

書該帖時王羲之怎麼會知道第4行會掉字而將第2、3行和3、4行的間隔加大,以備第4行上加"崇山"於3、4行之間。帖中將"癸丑"寫來佔了一個字的位置,古來無將甲子寫來只佔一個字的位置之規矩(只有注釋寫來為兩列處於一列正文的位置)。

《蘭亭序》中寫來筆劃彆扭,有仿的痕迹之字為"年"、"畢"、"少"、"管"、(惠風和暢之)"暢" 、(以極視聽之)"視"、"樂"等字。

人人都有好勝之心,這對任何個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當他認為的書法水平超過了前代、當代某些名家時,他一定會有所表現。特別是將某些人、某些事吹得神乎其神時,這些書家一定不服氣,一定會仿其作品來與其爭高下,證明自己確超過了他們,而將假品流傳於世,一決雌雄。這樣勢必產生出比王羲之的字好得多的書法作品。

王羲之為唐太宗所推崇,金口玉言稱為書聖,特別是他大量的徵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士紳百姓無不追捧之。唐太宗時代有了這大的震動朝野的造勢、包裝。各朝皇帝們自然更要維護歷史上最有名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的權威性。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皇帝說的話是不可更改、推翻的金口玉言,各個歷史時期的書法發展方向都要受到當時的皇帝的喜好影響,各代書法巨匠也不例外。後人改得了、改得動嗎?這就造就了王羲之在書法歷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故對於祖先留下的書法遺產,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但不應盲從,這樣才能判定那些帖確寫得好而臨之,學好書法。最重要的一條是要記住書法一直是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的。

一味的崇古必定摒棄書法發展中的新穎的更好的書體,勢必排斥超過前人的書法,將書法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孤朽的空間中,使其得不到發展,而使書法在工之器--筆墨紙硯越來越精良,書法的理論越來越完善,書法交流的範圍、速度古人無法想像的今天,書法藝術反而在走下坡路,還不如古人,成了電腦排字還比不贏刻板的,拿著原子彈的還比不贏拿大刀的。這樣問題可大了,這樣的書法之出路何在,還有前途嗎?

《蘭亭序》人們一般都認為難仿,此為沒有細審、掌握此帖的運筆之故。此帖大多是驕揉造作的用筆尖稍彎的側鋒起筆,且在字中亦常用側鋒,象春、集等字的三橫,咸字的第一橫等均為側鋒落筆而成。這樣使使用中鋒者難仿。只要掌握了其運筆方法仿效之很快就可臨好。

一個人仿別人的字寫出的字必帶有他自己的書法的特點、風格。這一點他自己最看得出來,熟悉他的書法的人也看得出來。以一模一樣大小的字體臨摹出來的字看起來和原作幾乎一模一樣,使人難辨真假時,只要將臨摩的作品和原作用相機拍下或用掃描儀掃描下來輸入電腦,放大成比原作大一倍時,就非常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區別及水平的高低,更不要說放大兩、三倍了。對於畫及其它古董用此法也能明顯的區別出真品和仿品。我幾十年後又開始寫毛筆字後十多天的2003年10月10日為質疑《蘭亭序》而臨的《蘭亭序》八柱第三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前面幾行(見 《蘭亭序》部分原貼和我臨的貼),將它們放大一倍,立可看出兩種書寫風格迥然不同。

有關王羲之及《蘭亭序》的故事有根據否有待考證。

肖翼盜《蘭亭序》的故事及我對此盜的看法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多次派人前往請辨才相讓,皆不得。有大臣建議再派御使肖翼去,肖翼知道明說是說不動辯才相讓的,就假扮成書生,住在廟中與辯才談詩論字,書字,使辯才將他當成最好的朋友,騙得了辯才的信任後用激將法使他拿出《蘭亭序》來讓他觀看。一天趁辯才外出,肖翼乘機盜走了《蘭亭序》,把它獻給了唐太宗。

唐太宗多次公開求索不得,由下屬巧取豪奪而得到別人家傳寶物僅次一例。當時獻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的都受到重賞,而卻未見肖翼獻上騙盜得得的《蘭亭序》後受到嘉獎之記載。大慨唐太宗也認為他雖然為自己取得了一直想的得到而長期未能得到的心慕之物,但他的下三爛的騙盜作法太不光彩,不齒其之為吧。

肖翼盜《蘭亭序》為歷史上許多巧取豪奪別人家傳寶物的特例--為帝王盜奪。肖翼用的方法更陰險,他是以騙得藏寶人的感情,取得信任後下手。這使藏寶人在感情和財產上受到雙重打擊。由肖翼是以談詩論字,書字騙得辯才的信任的,可知他的書畫非同一般;同時他與《蘭亭序》又這麼相關,而未有他的書畫流傳下來,可知歷史上古董收藏家對肖翼之盜是痛恨到極點的,恥於收藏他的書畫。

若肖翼盜來不是獻給了唐太宗,而是擁為己有,或是送給了自己的老師、上司,人們又會怎麼說此事呢?會將它說成傳奇嗎?難道不會指責他的道德太差,行為太惡劣嗎。若肖翼盜的不是辯才藏的,而是你家收藏的《蘭亭序》,你會將它當成傳奇嗎?

反之,若肖翼是從宮中盜了唐太宗徵集到的心愛之物--《蘭亭序》,被發現後肖翼的下場難道不是被殺頭?人們會怎樣評論此事,會當成傳奇嗎?若是文物間諜現在從故宮博物院盜走了《蘭亭序》,對盜寶者來說必然是傳奇,故宮博物院會將它看成傳奇嗎?一句話,這樣的盜絕非義盜,是實實在在的小人之偷盜。從法律上講仍是犯法行為。

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蘭亭序六種》為例,其書寫水平不用放大就可看出書者的水平高低。它們的依次排名為《吳炳舊藏定武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八柱第三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神龍半印本》(個人藏)並立第二(它們出自同一源,為同一人所書)、《八柱第一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八柱第二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翁同和藏定武本。

《蘭亭集序》和《蘭亭後序》之比較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癸丑年三月三日,會稽內史王羲之,五十又一歲,會親友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蘭亭,參加者即時賦詩,當時所賦詩歌綴篇成集稱為《蘭亭詩集》,王羲之為詩集作序,即《蘭亭集序》。這次集會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精美文章,由於它的享譽之名,人們往往產生了一種誤解:《蘭亭集序》是集會的主要核心文章,而蘭亭集會的詩歌處於附屬地位。這其實是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主要因為「蘭亭集會」之後流傳下來的佳文,後世能常見到並且耳熟能詳的就僅有《蘭亭集序》,當然這也因為集會中詩歌的藝術性欠佳所致。然而《蘭亭集序》雖然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一次集會的主次位置上,它只是「蘭亭集會」所作詩歌結集後的附屬序言而已。

孫綽《蘭亭集後序》,附文如下:「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停之則清,淆之則濁耶!故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於林野則寥落之意興。仰瞻羲唐,邈然遠矣。近詠台閣,願深增懷聊於曖昧之中,期乎於瑩拂之道。暮春之始,禊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乃藉芳草,鑒清流,覽卉物,觀魚鳥,具類同榮,資生咸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快然兀矣,復覺鵬鴳二物哉?耀靈促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矣系之,往複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日陳矣。感詩人之致興,諒詠歌之有由,文多不載,大略如此。所賦詩亦裁而綴之,如四言、五言焉。」

孫綽的《蘭亭後序》和王羲之《蘭亭集序》在情感上都是感嘆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樂極生悲。在惠風和暢、陽光和煦的日子裡,攜同友人,遨遊山林,飲酒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相互應和,極盡人生之歡娛,「快然兀矣,復覺鵬鴳二物哉?」但「樂與時去,悲矣系之」,樂極生悲,樂去悲來,「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世人莫不感於生死壽夭,莊子把「生死」和「彭殤」相提並論,認為兩者相同,豈不謬哉?「往複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日陳矣」,面對新舊更替的自然規律,無奈而悲嘆,「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在歡愉之際又感慨人生短暫,今明替移,宴歡之後,故人相別,時隔見遷,寥落悲切,再次相聚不知何年?

然而我們會發覺,兩者雖然在情感的抒發上頗為暗合,但二者感嘆的出發點卻截然不同,王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是從自然、人生的美好而短暫來感嘆,「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時不待人,時間瞬息輪迴,「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即逝,相聚須臾,樂去悲系,故「不能不以之興懷」,何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而高氏是從歷史變遷角度來抒發感情,作者希冀的羲唐盛世已經渺然遠去,面對的是政治凋落的南宋,士大夫們「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於林野則寥落之意興」,無法實現自己的報國之志,宏偉目標無法落實,則沉迷於台閣,「增懷聊於曖昧之中,期乎於瑩拂之道」,昏睡在紅粉暖鄉之中,來寄託自己的聊落之意。面臨這樣的社會,自然會有感於此:集會時的觥籌交錯,歡樂開懷,排遣憂情,寄情山林,可以以須臾之歡樂來舒遣心中之塊壘,但「耀靈促轡,急景西邁」時,盛宴也就要拉下帷幕,同志就要分別,殘陽如血的黃昏,友人執手相看,紛紛道別,悲寂寥兮。這與歷朝的變遷——由盛轉衰、由衰轉盛、盛衰相替又是如此的不謀而合,何等的相似,也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士大夫情懷。

清代的評論家也往往把《蘭亭集序》與當時「清談」的政治環境聯繫在一起,如《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一死生而齊彭觴,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清代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故蘭亭一會因未可等諸尋常小集。而排斥當日競尚清談傾惑朝廷之意,亦寓言下。」但是王羲之於仕途並不熱衷,希望隱居山林,喜好道家的「服食養性」。《晉書·王羲之傳》云:「羲之既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軍將軍,又推遷不拜。」「自兒娶女嫁,便懷尚子平之志。」並且「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更何況魏晉時代是文學自覺的時代,士大夫文人開始充分地關心自然和提倡自我。王羲之《蘭亭集序》更多地是率情而發,由感而寫,由自然的永恆感嘆自我的短暫,由歡聚的時短感慨離別的時長,不管是「所倦」、「所欣」片刻之間便成「陳跡」,從而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觸,這是自我的剖析,對人生、對自然的思考。清代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一五的評價就比較中肯:「或以右軍非把生死看不破,為當時清談誤國者箴。看來文中原無此意,就文論文,不必探求。夫隨時行樂,正是看破死生者也。樂極生悲,正見此會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襯之法。」

補圖:當前書法教學遺憾處(行書)

如何教學生欣賞王羲之書法以及完整版全文還註解蘭亭序

當前書法教學遺憾處(行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論筆墨程式的創新與發展
暉福寺 碑拓
關於「無正側」式用筆
中國傳統典故圖釋
異體字、怪字、難字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王文治行楷書法欣賞《宣靈王祠碑文》
趙孟頫之妻——管道昇書法作品欣賞並譯文
趙文斌書法作品欣賞
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必由之路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乾隆臨安知府王文治書法欣賞《節臨王羲之蜀都帖軸》
秀雅婉麗、規整雋潔:東晉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書法欣賞
丁耀文書法作品欣賞
王瑜書法欣賞
文徵明小楷書法並附譯文欣賞
趙之謙書法欣賞
羅琦嬋娟、婉媚遒逸:唐代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欣賞
袁克文書法欣賞
王羲之書法鑒賞
王羲之《聖教序》:歷代研習王氏行書書法範本
書法課堂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蔣夢麟書法欣賞:文人書法,端正文雅
乾隆書法欣賞《御臨聖教序》
文道書法藝術欣賞
清麗剛勁、嫻熟老成:唐代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書法欣賞
「淡墨探花」王文治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