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七夕 錯過多可惜

七夕 錯過多可惜

七夕節句之花 桔梗、女郎花、芒草

七夕是有非常明確記載源於中國,流傳和影響了亞洲很多國家,並都已在當地形成自己的節慶形式的節日。

在一本名為《公事根原》的書里,說日本在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七年(755年)開始乞巧的儀式,這個時間對應著唐玄宗天寶十四年,面對安史之亂的狼煙,唐代的繁華象張愛玲在《對照記》中說的那樣,從「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凋年已經遙遙在望。」

五代佚名畫家《唐宮乞巧圖》(北宋摹本)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為我們描述了那種富麗堂皇:「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遣唐使把七夕的節俗帶回日本與原本就有「棚機津女」(織布的巫女,織成布後獻給天神,以求天神保佑豐收的習俗)的信仰融合起來,讓七夕成為他們的一種宮庭文化。從日文漢字「七夕」的發音是「たな(棚)ばた(機)」就可以看出這種融合的痕迹。聖武天皇天平六年七夕,在清涼殿舉辦了詩會,所成詩作都彙集在《萬葉集》中。那之後,七夕詩會便成為了宮殿傳統。

嵯峨御流花道里有「對船」這種插花形式,二隻削成船模樣的竹筒,吊在空中,船頭相對,左載織女,右載牽牛,從花材上看得出這組花是以左船為主體,上面懸掛著源自中國代表五行的五色絲繩,木(青)、土(黃)、火(紅)、金(白)、水(黑)對應著儒家文化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七夕之花主花用桔梗,配以女郎花、芒草,體現季節的色彩。

《說文解字》說,「節,竹約也」。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引申為節省、節制、節義。古人以「節」命名的時光,是節日,本是讓人進行自我約束的特定時間,現在我們可以這樣看待節日的存在了,它必須是生活的一部分,應需而生,讓人從中得以反觀自醒。

男耕女織,中國古代女子人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織布。《孔雀東南飛》里,漢未建安,曹操稱雄天下的年代,廬江女子劉蘭芝的良好家教就是「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織布在女子教育中甚至要先於通音識文,然而這樣嫁到夫家,只是被當成住家工「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織布只是開始,還要做一年四季全家人的衣飾鞋帽,詩里劉蘭芝被休回家後被逼答應嫁給太守之子,母親質疑她「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舉」。她「左手持刀尺, 右手執綾羅」。「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也不能就說劉家平門小戶這樣,到《紅樓夢》里,侯爺府家的女兒史湘雲還是要挑燈做針線活到三更天累得要在薛寶釵跟前掉眼淚。

《孔雀東南飛》的現實經濟背景,是漢代實行以布帛作稅,所以「織女」的稱謂並不是燦爛星河中點綴的詩情畫意。再早一些的樂府詩《上山采靡蕪》里,棄婦見了前夫,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娶的新婦織布並沒有舊婦手快,驚呆了。「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連與《孔雀東南飛》同屬樂府詩雙壁的《木蘭詩》,開篇也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的一身武藝,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退在織布一尺之後。

所以也是在那時出現了關於牛郎、織女這對傳說中的情侶的確切文字記載。南北朝時梁朝文學家任昉編寫的《述異記》中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稍後一點時間,南朝梁太子蕭統選編的《古詩十九首》中選了「迢迢牽牛星」一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逃避到人間的仙女,最後還是被抓回去繼續織布,給了人間無處可逃的織女們,得到了七月初七這樣一個可以全休的日子。《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作別家裡的另一個織女小姑時,沒有忘記叮囑「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詩中所提及的初七嬉戲,在同時代的崔寔所著《四民月令》有記載:「七月七日,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

之後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里寫的更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乞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東晉劉歆《西京雜記》里,記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其後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也記錄了:「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古典七夕節最重要的一個場景:彩樓在此時開始出現,海市蜃樓般的描畫出那時女性們慢長、沒有盡頭的勞作生涯中的值得盼望的快樂時光。

南北朝梁的顧野王彙編《輿地誌》里記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這種大張旗鼓度夕的方式,盛於唐,延續至宋元,東傳至日本。

煎茶會中的七夕果供

到了明清兩代,宮中不再結綵樓,只有設瓜果宴拜織女乞巧的方式流傳了下去。

明仇英《乞巧圖》

清馮箕《乞巧圖》

德川幕府中期著名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所繪《名所江戶百景》秋之卷中的七夕祭

在宋代,七夕的瓜果陳設往往會鋪以苦楝葉,因為諳音「苦戀」,七夕風雅的底色雖然也是歡愉,但重點卻不在二情相悅。最喜歡的帝王詩人李煜還因為最大的惡意在這一天被賜服了牽機葯,凄涼的終結了他繁華落盡的人生。所以到了現在,除了文化性的追慕外,生活中不再需要拈針穿線的我們,對七夕這個日子,或者說,整個撲面而來夏秋之交的日子,還是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好好度過。

苦楝樹與太藺的插花 出自《花源氏五十四帖》

現在日本風雅文化代表的茶道、花道領域,七夕都是非常重要的「五節句」之一,於人日(一月七日)上巳(三月三日),端午(五月五日)之後,排在重陽(九月九日)之前。這一天,很多流派都會舉辦七夕茶會,供奉「節句」之花。

七夕煎茶會的茶席布置

今年沒有來自茶會的邀請,所以選擇去看了隅田川花火大會,天公不作美,但大雨中按時綻放的煙花,看著倒也別有興味,順帶琢磨了一下,從七月開始到八月末,花火大會如同春季櫻花前線、秋日紅葉前線般,綻放出一條此起彼伏的夏秋之交的縱貫線,中間串連著七夕(日本的七夕和七月半都是按照公曆日期為7月7日和7月15日,中國則是按照農曆)與盂蘭盆節。這段時間,經行之處,絕不會錯過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熱鬧。越是天氣熱到烈火焚油,人更要玩得鮮花著錦,那是傳統,也是文化,還是商業,更是政治。

仙台的七夕祭都是以一場煙火大會拉開序幕

花火大會之外,又在千代田區丸之內偶遇一場夏日祭,發現那些給兒童準備的撈金魚、吹氣球的活動,就是由辦公地點設在區內的環境省的公務人員負責的,小朋友免費參與傳統遊藝的同時也接受到很好的對節結用水、用電的宣傳。古典與現代生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的融合著。莊重嚴謹的傳統會台上,古典的踴舞團隊的老人們與現代舞者丸山正溫共同展現著「人人都能跳舞」的古老而理想化的主題。

在千代田區丸之內御所前搭起的彩樓,雖然不是為了七夕搭造的

如今,大部分的日本城市都在7月7日舉辦七夕活動。但那些還在堅守著古老傳統的地區,比如京都、仙台等地,依然要到8月初(農曆七月)才會有此起彼伏的舊七夕祭上演,這種歷史的錯位,讓七夕在日本變成了夏日往秋日蔓延的一條通路。

京都二條城崛川七夕祭的著名景觀「光之天川」 來自網路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古老的習俗因為一些原因中斷,就順理成章變為不那麼重要了,讓它這麼留在歷史中,每逢時節,跟風追露雲里霧裡懷想一下,就把自己和文化都打發了。

這確是現實,只不過,還是會覺得:雖然已經不那麼重要,但它也曾經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當下也正在別處的生活里繼續絢爛著,提醒我們,那樣蓬勃、肆無忌憚、流光溢彩而去的時光,才能讓人了無遺憾。

錯過多可惜。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漢宮秋月》訴宮斗:曲調這般焦灼,人心這般狠毒
天高雲淡 露濃於野
花事 風流的密鑰
露泣花枝 秋窗閑眠
只有芙蓉獨自芳

TAG:三聯生活節氣 |

您可能感興趣

記住這個時候是「黃金排便期」,錯過多可惜
狗肉,你還想錯過多久?
錯過了3.15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錯過
錯過再錯過,要想結婚這年你可千萬把握
不吃雞蛋有多可惜?5個好處,就這麼被你「錯過」了!
錯過這幾隻口紅,你可能錯過了夏天變美的機會!
如何安排好健身?這可真不簡單!至少這幾個要點你不可錯過!
寧可錯過千萬個她,也不能錯過一個它!
錯過了王源,錯過了胡一天,錯過了易烊千璽,千萬不要再錯過他!
你一定不可錯過的幾款小眾香
錯過了白敬亭,錯過了肖戰,錯過了胡一天,可千萬不要錯過他!
錯過買房,錯過比特幣,千萬不能再錯過這個暗號!
五月的劇不多,這些不可錯過
6個跡象表明你的血糖水平過高,可惜太多人錯過了!
想要緩解眼睛疲勞,這5個方法值得一試,錯過多可惜
太早結婚,你可能會錯過很多
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錯過崖柏,錯過緣分,但別錯過機會!
不再遺憾生命里有多少錯過
如果你到了多倫多,這些餐廳一定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