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參禪的心路歷程

我參禪的心路歷程

文/敬雲

對禪的認知

它不是什麼?

它(禪)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他……既無定相,亦無方所,更無古今,絕對沒有人我、是非、美醜、好壞、善惡、忠奸、黑白……等一切相對的二元。它,什麼都不是,要找它嗎?上下、內外、中間覓總無。

它是什麼?

它(禪)是你、是我、是他……道在屎尿——無所不在,時時處處,渾成大用,遍界不藏,什麼都是,當下即是,到處都是,無有不是,不用去找,境上施為渾大有。

其實,這樣說禪,是什麼、不是什麼,是知識、是觀念遊戲,保證不是(會)禪。要真會禪嗎?古人逗機的方法很多,我這裡亦有一個,有興趣,不妨試試看:

把自性歌唱上幾遍,或把六祖壇經讀上幾遍;已唱、已讀更好(這是前方便)。然後把壇經無相頌中的「菩提本自性」下一句作為給自己的逗機。如果心裡空朗朗的,那就不要念出這一句;如果起了念,就狠狠地說出下一句:「起心即是妄!」如是參、看。兩句之間,差距越大越妙,在下句不接上句之間,體驗一下其中的真味,哪裡還有是什麼、非什麼?如果「進入狀況」,我這方便亦是多餘。

參學的動機

——我為什麼參禪?

1、起始:由興趣而引發。

2、後來:覺人生太苦,不想活了。

3、而今:已經發現了它,正和它一同踏上歸程——返鄉之路。

參究主題

——參禪參個什麼?

未見老師以前

沒有謁禮老師以前,這段時間很長,可以說是瞎子摸象。初聽人說參「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我「參」了不知多久,其實是在妄想,落到想陰里而不自覺,想來想去想不通——父母未生我以前還沒有我,有什麼面目?我都沒有,誰去參?古人所謂「飯籮邊餓死人,臨河渴死漢」,大概就是指像我這樣的參禪人。

後來又聞聽參「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這麼多話頭,參哪個?真箇是「蚊子叮鐵牛——沒有下嘴處」。不遇明師亦徒然!眼睜睜看著大好時日一天天空過。

禪,是佛的心。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我知道,知道有什麼用?他是他,我是我,佛沒有把心傳給我,我始終是一個黑漆桶。禪,參不透,無法參,疑情生不起來,縱然生了,亦很容易被打斷。

蓮社、精舍、講堂……都在念佛,也跟著念佛吧!明朝四大老勸人往生凈土,所遇到的佛教徒,好像都是念佛人。可是,念佛念得心不甘、情不願,非常乏味。西方凈土十萬億,怎麼去?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妄然!不念還好,越念妄想越多;念,就是妄,怎麼會不多呢?

三十餘年覺空過,最後(退休前)落到「行在彌陀、解在般若,既矛盾又統一的行解不相應」里。

拜見老師以後

謁見老師以後,不用參了,亦不必參了。老師和盤托出,就是這。古人千山萬水吃盡苦頭去找,虛雲老和尚「燙著手,打破杯……」悟了,所悟的就是在老師跟前的那種極為稀有的原本心態。

老師說:現在這種時代不適合參話頭了,除非你有大福報,否則當你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時,你見樓梯不是樓梯,那一步下去……見汽車不是汽車,那太危險!

老師的禪,是安祥禪,誰誠敬信夠,能信受奉行,誰就能疾速成就,且已有何老、吳寬裕師兄……等,獲得老師印可。老師曾戲稱自己的禪是「老婆禪」,婆心慈悲之殷切,逗機說教,方法簡單明了,古往今來實屬罕見,十方智者,曷不快入此宗?

參學的過程

1、初參:

初參等於零蛋,我既未出家,千山萬水去尋覓,亦沒有遇到過明師,若說僅憑一點點興趣,高興時看看禪故事(公案),或把一大堆的話頭念來念去,像點名似的,連「玩味」都談不上。

2、中參:

這段時間很長,卻乏善可陳,比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還要差,用苦行僧那種「食才接氣」差堪比喻,所幸沒有「斷氣」,否則就沒有今天了。

這段時間的末尾,倒是有一點點「似則似、是則不是」的禪滋味。學打坐、調身、調息、調心、挨香板、參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一期結束,我自己宣布:禪對我關門,我與禪無緣。

3、後參:

天無絕人之路,山窮水盡處,極其可貴的因緣使我幸而遇到現在的老師。

初次謁見老師,一如磁鐵相吸,之後怎麼覺得自己痴獃獃的?原先滿腦子的問題,不是準備把它都倒出來嗎?怎麼一見到老師這麼多問題都不見了呢?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不見不信,見了不由你不信),那就是千古難求、萬劫難逢、極難值遇的「心心相印,以心傳心。」

當時的我,豈只是獃頭鵝?簡直是大笨牛!愚昧、無知、不識貨,明珠投懷不知珍,依舊貪看天邊月。無價大寶到了手,不識是啥又滑落。若非老師大慈悲,早給屁股上踢一腳。

讀過法華經上的巨富長者和窮子的故事比喻嗎?自己就和那懷寶迷邦的窮子差不多。

參學的體驗

心態的轉變:

醫術上可以給人換個心,但是換了心的人,他的思維、言語和行為,依舊是老樣子。

修心、傳心或開悟,會使人完全改變。「雖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關鍵是他從師父那裡印證、契入、自肯,獲得了極為難得的原本的心,找回了長劫輪迴中迷失已久的真實自我。

原本的心,是生命的共相,是一切理、一切事發生的根源。心生萬法,萬法唯心……離開原本的心,則一切不有。

所以,師父傳心,或修行致悟,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全部存在,全不存在,唯證乃知,述諸語言文字,的是多餘。

觀心的體驗:

當守本真心守不住時,退一步用觀心(觀妄心)法門,看是什麼東西在心體上來無影去無蹤。觀:只管看,念起不隨,出頭即斷,古人所謂「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即在此處用力。(臨濟更絕: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適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從有念觀到無念時,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到此要確認、要自肯、要守住它、要保任它。因為,這即是本心,是一切生命的共相、佛與眾生不二的基點,是無師智、自然智,是不學而知的良知現前。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現象,皆在此空空朗朗的心體上幻生幻滅,唯此無生、唯此不滅,須臾不離,隨時都在,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這不是生命的永恆相是什麼?

此處不執,不入斷滅;念即無念,無念而念;長空不動,白雲任飛。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諸法空相,唯覺不空;自覺自在,自在自覺;用心如鏡,過化存神。恩師垂教,倍感親切。

誠敬信行是修行的動力能源

禪學會成立,老師曾特彆強調誠、敬、信、行的重要。

老師和我們之間,沒有絲毫差距。身為弟子的我們,如果沒有「電阻」,那就很容易和老師的心印相符——與法相應相合。

證道歌云:「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否則便是「中下多聞多不信」,自生「電阻」;和老師之間的電阻愈大,自己迷失得愈遠,業愈重而障愈深,五陰蓋覆真如,原本自性,如何得顯?

所以「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忠臣、孝子,人人可做,問題是自己肯不肯做、願不願做?事實擺在眼前,凡是聽老師的話,照著老師的話去行的人,都很快成功了。只要一打折扣,不是停滯,便是退步(失),甚至像斷了線的風箏,非常可悲!我執、自以為是、因循、懈怠……自己給自己築起重重障礙,如蠶作繭,自我陶醉,千佛出世,徒喚奈何。這就是老師一再地慨嘆,幾乎要和我們割席斷交的原因。

想想看:誠、敬、信、行所獲的安祥法益是誰?連這一點基本認識都不具,那不用修心了,修亦是盲修、白修。

一定要提升興趣

有個死囚,臨刑之前,國王召他來:給你一碗油,如果從城東門到達城西門,油不漏掉一滴,就免你一死。囚從東門到西門,油未失落一滴。國王復召問:大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你看見什麼?囚答:只注視油碗,其它一概不見。

從這個故事,可知:

(1)十字街頭好修行,但要有「如救頭燃」的認知,和為了救命不認同一切外在事物的決心;

(2)入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不與萬法為侶,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任何的外在,連自己亦忘掉。如果做不到,就是不善用心,就要加倍努力沖關;一定要行深般若以泯事,照見五蘊皆空,方好歸家穩坐。

(3)天天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天天穿衣未曾掛著一縷紗。眼見如盲、耳聽如聾、口說似啞、食不分別,用心不到這種地步,瓦特不會發明蒸汽機,愛迪生不會成為發明大王,王冕不會成為畫荷聖手,章太炎亦不會成為大學問家。學禪乃超凡入聖、超佛越祖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故必須把注意力凝聚成焦點,才能「制心一處」,才能綻開心之花、收穫法之果。老師一再強調:學禪必須是唯一的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

要深深體認自己是活在錯誤之中

人,受感官的欺騙、愚弄,早已嚴重到自己毀滅自己的地步。三惡道的沉淪、三善道的不解脫,魔之所以為魔,無明、無知、愚昧,皆是活在錯誤里而不自覺。

法華經比喻為「火宅」,而愚子樂著。

楞嚴經上佛告阿難:見與見緣,如虛空花,本無所有。又說:汝今見我及汝,並諸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病眼見空花,空中無華,病眼見有。

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萬法,空里來、空里去,眼前的一切現象和過程,是條件組合的浮光掠影。

楞嚴經上又說:見色便見心,心色不異故……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物我一如,有大我而無小我,進而了了見:終日見,無見;終日聞,無聞;終日說,無說;終日知,無知……若有,即是滯礙、是妄執、是病根。

信心銘剖析得更好:「止動勿動,動止無止。」這與自己肉眼所見的動是動、靜是靜,豈非大相違背?「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瞧我們的肉眼:極大看不到,極小見不著,不大不小(眼能見者)全看錯。如此,還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嗎?所以一切色相即非色相……如果自己不能堅信和肯定,那就是不善用心、法眼不具。試觀壇經機緣品永嘉見六祖「本自非動,豈有速耶?」便可悟知和釋然。

眼睛若此,其餘感官亦然。百病從心生,所以佛說「汝意不可信」。這樣看來,自己一無是處。所以六祖說:不見他人過;老師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確,自己除了原本真心(摩訶般若)一塵不染、最贊、頂好之外,還有什麼可取的呢?

所以,歷代聖者悟了,大智若愚,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唯我獨尊。

如此,才能既存在又超越,否則容易陷於沉淪。

如此,才能既出世又淑(入)世,因為無我而廓然大公。

如此,才能以無限的生命過活有限的人生,為而無為,無為而為;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生活的變化

人生態度

六祖沒見五祖以前,天天砍柴;見了五祖以後,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歷代祖師、禪師,未得法前,各有所務;得法之後,無事無為,除了以法為生命外,還有何事?自己未見老師前,茫茫然不知所措,「枕上思量千條路」;見了老師以後,千條路變成一條路——修行。

只有修行,人生才不落空;只有修行,才是人生的使命;只有修行,才能邁向生命的圓滿和永恆。

生死理念

剛學佛時,覺得人生太苦,不想活下去,想一死了脫。可是,看看那些生死自在的禪宗祖師,自己妄想頓脫?說念佛可以速得往生,我還不願意去死,因為,死得心不安!

及至修行能把握自己的心時,方知過去的自己是「電腦」,是虛偽的「表層意識」,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姦邪之輩,立即自清、肅奸、掃蕩邪惡。其實,也沒什麼,只是家務事嘛。心王登基無為而治以後,就逐漸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了。

博陵王問道中有一句話:人到無念的時候,生死自然停止。一般人死了,哭泣悲傷;修行人死了,是任務解除。雖然自己尚未修到頓脫境界,但已從理悟漸轉事入。理想決定目標,認識指導行為,生死概念對我來說,幾乎不存在。

生活境界

甘於淡泊,樂於寂寞,獨行於道,萬法無法與我為侶:我,須臾不離,隨時都在,萬古常新;萬法,條件組合,剎那生滅。獨行無偶,不獨立也不行了。

深信因果

經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老師說:「事事皆因果,不干他人事。」以此之故,深信因果,對眼前的一切遭遇,必能逆來順受;深信因果,絕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深信因果,必能敞開無限的心胸,該來的來,該還的還,無罪一身輕時,還有何事掛礙、何事縈心?深信因果,便知「法而如是」;深信因果,便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善有善報,惡有惡懟;深信因果,便能「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我的一貫行持

之點—觀心

若不觀心,法無起處;若不觀心,心不安祥;若不觀心,無有入處;若不觀心,得到也會失去;若不觀心,不入偏位,即入魔位。

老師在觀潮隨筆上說:「勸君勤觀心,一切不存在。」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秒秒不離的,就是觀心。

結論:

禪無形而有「畫像」,般若無言而有「素描」。過往祖師、禪德所禁忌不語、不輕易示人的無上大法,老師而今和盤托出、全部贈予,且一再使親近的弟子們體驗和品嘗。

老師的大慈大悲舉世無雙,沒謁見老師以前,三十年不悉禪滋味,見了老師才知從來不曾缺鹽醬。禪不是玄,不是稀奇古怪,不用尋覓,勿須打坐。禪是最近、最親、最尊、最貴、最普遍、最平常、最一般、最普通的唯一事實;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是你我原本的心態,亦是一切生命的基因和共相,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源頭。

誰發現了禪,誰的生命就會發皇。

誰擁有了禪,誰就擁有了一切。

想活得暢通無阻嗎?入禪去。

想自由自在,沒有憂悲苦惱嗎?入禪去。

想「唯我獨尊」不受干擾嗎?入禪去。

想邁向生命的圓滿和永恆嗎?入禪去。

……

禪,是絕對的真、絕對的善、絕對的美、絕對的好。

(選自《中華禪學》季刊1988年第二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凈廬蘇州共修答疑(八)

TAG:正心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我的心路歷程
佐媽的心路歷程
我的繪畫心路歷程
我學佛的心路歷程
一段心路歷程
我的路——一位年輕鴿友的心路歷程
懷孕媽媽的心路歷程
買房夢想的心路歷程
我想和你談談關於寫作的心路歷程
我的游泳歷程
一個胖子的心路歷程
堅堅出櫃的心路歷程
表情包:剁手的心路歷程
孤獨者的心路歷程
比起學習,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路歷程
情侶間的正常發展心路歷程,直戳內心啊!
深扒景甜張繼科這對跨界情侶的戀愛心路歷程!
本仁約翰的心路歷程
為腦卒中患者的「心路」歷程護航
一名跑渣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