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筆架山覽鷺江美景 入內厝澳看紅磚民居

上筆架山覽鷺江美景 入內厝澳看紅磚民居

??

內厝澳不似龍頭路福州路那般熙熙攘攘,遊客雲集,卻在午間不經意飄散出的醬油水氣息中,流露出生活的味道。在不少鼓浪嶼人眼中,這是小島上最具老鼓浪嶼社區情調的一方區域。在這裡,無論出身富貴,還是清貧人家,孩子幾乎都在一起上學,自然而然打鬧在一起,成為玩伴。直到飯點,喊回家吃飯的吆喝聲在各個窗口和門洞間此起彼伏,孩子們才不情願地各回各家。

「我從八市嫁到內厝澳也有50年啦,有的人家可能會記不上名字,但孩子或許是同學,親戚可能是工友,互相聊聊就發現總會沾親帶故。」王安娜說,她推薦的是以內厝澳為中心,既能登山又能觀海的線路。

這條線路首先從內厝澳碼頭出發,這一帶原是工廠的聚集處,玻璃廠、塑料廠、燈泡廠等都在附近,往島內走去就來到老鼓浪嶼人稱為「下腳店仔」的去處,作為連接海邊和居民區的必經之地,這裡曾集中著日雜和餐飲店。向前經過水產研究所舊址,上筆架山。「筆架山頂有一處兩塊石頭相疊,我們都稱它叫『二層』。」王安娜說,從「二層」往四周眺望,可覽鷺江美景,也能觀內厝澳的紅磚民居。

從筆架山下來,就來到老鼓浪嶼人常說的「光華」,也就進入了內厝澳居民區。「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光華』這裡是自來水集中供應點,還有肉鋪、米店,居民來來往往,好不熱鬧。」王安娜回憶著,這裡還有一位「馬上伯」(閩南語音譯為「媽送伯」)。人人都記得媽送伯,不僅是他的食雜店裡售賣「風吹餅」,還因為這裡是郵遞局的投遞點,兼公共電話點。每當有電話響起,電話那頭急著找人,媽送伯就會一路小跑,幫忙到指定的門牌號里喊人來接電話。

儘管內厝澳以民居偏多,但也有幾棟大戶宅院散落其中,王安娜記得的就有婆家的祖宅黃家園、許家園和「紅樓」等。「我記得許家園的建造者好像姓翁,他同樣是『十八腳桶』那一帶居民樓的第一代主人。」王安娜說,「紅樓」則是一位做珠寶生意的林姓美國華僑建造,後來作為內厝社區居委會的辦公場所。

穿過內厝澳,途經「樹蘭花腳」,也就是原先的講道堂所在處,登上雞母山。在雞母山一帶,能觀賞「殷宅」殷承宗舊居、同英布店老闆卓全成的故居等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別墅。而別墅旁,那幽靜的山間小路也是遊覽的一大看點。與安獻堂擦肩而過,往山下去,就到達美華沙灘,回到內厝澳碼頭。

推薦線路1

推薦人:王安娜

內厝澳碼頭(原玻璃廠舊址)?下腳店仔?水產研究所舊址?筆架山「二層」?內厝澳居民區?雞母山?殷宅?安獻堂?美華沙灘

>>名片

王安娜,69歲,18歲嫁入鼓浪嶼後居住在內厝澳路57號黃家園。儘管如今已經搬離,但她時常回去看看老宅,看看鄰里厝邊。

>>旁白

「這條上上下下的私家線路把鼓浪嶼的特色『一網打盡』,有山光海景,也有民居別墅,最特別的是那縈繞在內厝澳街巷間的氣息味道。」

記憶最深的琴島故事:

內厝澳黃家園

由丹麥華僑建

鼓浪嶼的每一棟別墅都有故事,王安娜嫁入的黃家園也不例外。這座兩側有六邊形角樓的建築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由黃氏兄弟建造。據說,黃家一共5兄弟,是丹麥華僑,創辦了黃鏡堂公司,主要從事航運生意,並在內厝澳路、打鐵巷和開元路一帶置辦房產。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黃家人中有幾位參與了中共地下黨工作,並協助掩護中共地下黨員。王安娜說,如今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別墅正在維修,等待迎接新的歷史。

老運動員回憶帆船之路

鼓浪嶼遊客中心

曾是帆船俱樂部

離開鼓浪嶼多年後,再提起兒時和大海做伴,苦練帆船的往事,許樂成仍然津津樂道——回憶都化做縷縷鄉愁,深深地烙在他的生命里。於是,當推薦線路時,他一再說起的還是從二中到帆船俱樂部舊址,以及途經救世醫院舊址的帆船練習之路。

許樂成回憶,如今的鼓浪嶼遊客中心就是曾經的帆船俱樂部,那時一棟樓里有op帆船隊和帆板隊。而他是在小學升初中的暑假裡,誤打誤撞進了op帆船隊。「當時,帆船隊的教練每年都到鼓浪嶼的小學裡招人,但始終沒挑上我。直到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我在帆船俱樂部前的海灘上看朋友訓練時,被教練叫去試看看,沒想到就練上了。」許樂成說,於是,每天下午第二節課下課,他就從八卦樓左邊的斜坡往下沖,「撞牆」後再從原筆山小學旁的小路狂奔到帆船俱樂部。

訓練時,許樂成一般把帆船往集美方向開,風向佳水流順時,路程可以稍微遠些,單程約兩三公里。到了周末,他還進行環島訓練,途經內厝澳、港仔後、大德記,再回到帆船俱樂部前的岸邊,花費約兩三個小時。許樂成說,駛帆船經過救世醫院舊址前,經常會遇上搭載棺材的小舢板。「醫院前有一個用石條堆砌的小碼頭,如果有人去世,兩位穿著白大褂的人就護送著棺材從碼頭出發,過渡到廈門去。」

20世紀90年代初,許樂成曾奪得全國級op帆船比賽的冠軍。「但隔年,我就隨家人出國了,也就不得不放棄了帆船運動。」許樂成說,如今每回踏上鼓浪嶼,走到這條熟悉的路上,對帆船運動的熱愛又湧上心頭。

推薦線路2

推薦人:許樂成

廈門二中?遊客中心?救世醫院舊址

許樂成,42歲,鼓浪嶼人,出生並居住在筆山路19號,1992年移居至美國。

「我喜歡鼓浪嶼獨特的氣息,春雨後的氣息,初夏覆盆子花朵的氣息……即使後來移居至國外,在異鄉的土地上偶然聞到一絲相似的味道,都令我激動不已。」

鼓浪嶼出生的美國人

多年後如願重返小島

許樂成記得,在1983年春天,那是他讀小學二年級的一天,鼓浪嶼的街道上出現了一對花甲的美國夫婦。兒時的好奇心讓許樂成忍不住走過去,出乎意料的是,美國夫婦倆用一口標準的閩南語問他,請問盧牧師的家在哪裡。「我說盧牧師的兒女就住我家,我的爺爺是許牧師。」許樂成說,他把夫婦倆帶到了他家,筆山路19號。

在家中,許樂成才知道,這兩位長者是李華德夫婦,兩人的父母原先都在救世醫院工作,是許樂成爺爺的同事。於是兩人都出生在鼓浪嶼,在島上上學,直到16歲才回美。他們在美國結婚成家後,幾十年來的心愿就是重返鼓浪嶼,此番終於得償所願。「後來,我們家跟這對夫婦一直保持著通信。1996年,我曾去他們美國的家中看望他們,這也是我們最後一次會面。」許樂成說。

徵集小貼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式坐月子,這些誤區你中招了嗎?
能洗頭能洗澡 台式坐月子入廈挑戰傳統觀念
僑批文化廣場下月竣工
健身房私人柜子租期還沒到 裡面東西卻消失了
小女孩貪玩在菜市場內走失 民警拍照她幫尋母

TAG:廈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