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實在美味,誰會去吃這些不可描述的食物!
吃貨研究所專欄 第 75 期
人類在發掘美味的道路上可謂一騎絕塵,彷彿駕駛著一列馬力全開的小火車。看看這些外形難以描述的食物吧,相信總有一款適合你。
溫馨提示:下文有些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介意者可快速划過。
圖:pinterest.se
? 土筍,富含膠質的「小肉丁」
一說起土筍,很多人便會立刻聯想到閩南地區的著名小吃「土筍凍」,沒錯,它就是以生長在灘涂地帶的土筍為原料做成的。「土筍」其實是一種低級的海洋底棲生物,它們是屬於星蟲動物門的可口革囊星蟲,現在一般稱為弓形革囊星蟲。
弓形革囊星蟲(P. arcuatum) 圖:wikimedia.org
土筍在我國東南沿海俗稱海丁或泥釘。它們身體呈管狀,直徑如手指一般,長約6-10厘米,體表灰褐色或淺黃褐色,周身遍布不完整的鉤環,吻部細長如火柴梗,可以自由伸縮和膨脹,末端生有密集的深色乳狀凸起,細看不可名狀。
土筍棲身於沿海灘涂約10厘米深的泥沙中,種群密度較大,每平米至多能有百餘條。產地居民食用土筍的歷史十分悠久,據《閩小記》中記載:「閩人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噀也」。土筍凍的做法據傳起源於福建泉州,歷史上最出名的產地要數晉江安海。
土筍凍的傳統做法是:將鮮活的土筍放入清水中浸泡,待其吐凈泥漿後,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接著洗去殘餘的雜質,再放入鍋中加清水猛火旺煮片刻,最後連同土筍和湯汁舀起倒入碗中冷卻成型即可,和製作皮凍的原理相似。
土筍凍色澤晶瑩剔透,口感鮮彈爽滑,透著股淡淡清鮮,一般配上醬油、甜辣醬、陳醋、芥末或是蒜蓉同食,早已成為了風靡一地的街頭小吃。土筍還適合涼拌或是和油蔥、韭菜花一同清炒,淋上香油,撒上蒜碎,入口鮮脆有嚼頭,還真對的起它中文名的「可口」二字。
? 沙蟲,鮮美堪比天然味素
土筍有一個遠房小表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沙蟲,正式名稱方格星蟲。人們常常將它與土筍混淆,同屬星蟲動物門的沙蟲體型更大,長約10-20厘米,體表光亮無毛,一般為亮肉粉色,管狀的體壁上縱肌和環肌相互交錯形成網格狀紋路,這也是方格星蟲名稱的由來。
方格星蟲(S. nudus) 圖:wikimedia.org
沙蟲棲息於溫暖海域的潮間帶或泥沙質海底,漲潮時鑽出攝食,退潮後則藏身洞中,受到擾動時會迅速縮回沙洞深處,因此不易採挖。沙蟲在我國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沿海,其中,尤以廣西北部灣北海市出產的最為著名,因此方格星蟲也被稱為「北海沙蟲」。
沙蟲在低溫季節會潛入泥沙中,只有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間才會在灘涂上現身。它們對生存環境十分敏感,因此也被譽為「環境標誌生物」。由於近年不合理的濫采亂挖,譬如用高壓水槍采捕,加之生存環境的污染,使得沙蟲野生資源大幅下降,即使人工養殖技術已比較成熟,沙蟲的價格也依然節節攀升,一公斤沙蟲干價格高達數百元。
沙蟲的鮮美滋味源於體內富含的多種氨基酸,沙蟲干體氨基酸含量高達60%左右,尤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約佔乾重的15%-20%,儼然就是「天然的味精」。沙蟲憑藉其絕美的味道和脆嫩的口感被眾多食客所推崇,在調味品還不勝行的曾經,成為給菜肴提味增鮮的制勝法寶,以極致的鮮美滋味撩撥著人類清純的味蕾。
清炒沙蟲 圖:Flickr.com
沙蟲既可以鮮食也可以製成沙蟲干,在閩南,傳統的沙蟲做法包括清炒、清蒸、油炸、煲湯或煲粥。這類本身鮮美的食材通常都與清淡食材比如西芹、蘿蔔、菜心等配搭,處理方式更是避繁就簡,突出的就是其清脆細嫩的原本滋味。
? 海腸,更粗更大的海中丁
土筍和沙蟲都產自南方海域,而我國北部沿海出產了一種外形更加不可描述的海產,它就是名聲赫赫的海腸。海腸屬於環節動物門,但體表沒有完整的環節,正式中文名叫作單環刺螠[yì],它還有個形象而彪悍的英文俗名「Chinese Penis Fish」(夠直接....),就是傳說中的「中華diao魚」。
海腸主要分布於朝鮮半島周邊及黃海渤海海域的潮間帶,我國膠東半島居民稱它為「海雞子」或「海地瓜」。開春之後的海腸最為肥美,在山東煙台、威海一帶市場上十分常見,在鄰國日本和韓國海腸也深受人們的喜愛。
海腸整體呈長圓筒狀,身形肥厚,體長10-30厘米,直徑約3厘米,身體前半部有腺體可分泌黏液,在鑽洞時起到潤澤作用。體末端有橫裂形的肛門,在肛門周圍有一圈剛毛,就這形象,誰說造物主沒有幽默感。
烹飪時選用活海腸,用剪刀將海腸兩端帶突刺的部分剪掉,然後擠出內臟,沖洗乾淨後便只剩一根富含彈性的「肉管」了。海腸是魯菜中的重要食材,它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產地居民幾乎家家會燒一道「海腸炒韭菜」,這道菜有著「長久余財」美好寓意,「長」指的就是海腸,「久」便是為韭菜。
韭菜炒海腸 圖:Flickr.com
海腸本身口感堅韌有嚼勁,加熱久了容易變老,變得跟橡皮一樣嚼不動,所以烹飪海腸對火候要求較高,時間宜短不宜長。另一道非常有名的家常菜就是「海腸餡餃子」,餡料由豬肉、海腸丁、雞蛋和韭菜做成,口感脆彈飽滿,鮮香多汁。除了比較常見的吃法外,還有烤海腸、油潑海腸等等。
海腸餡餃子 圖Flickr.com
? 象拔蚌,做成菜叫做「前男友」
太平洋潛泥蛤(P. generosa),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象拔蚌,中文俗名來自於對它大象鼻子外形的描述。潛泥蛤屬「Panopea」一詞來源於希臘神話,她是希臘神Thespius和Megamede的女兒,所以潛泥蛤屬又稱為女神蛤屬,象拔蚌也就有了個美妙的中文名---「高雅女神蛤」。
「高...雅...女...神...蛤」.... 圖:Flickr.com
太平洋潛泥蛤是已知最大的鑽穴泥棲的雙殼綱貝類之一,它的兩片殼長約15至20厘米,其虹吸管最長可伸展至一米以上,這根肥大粗壯的「大肉棒」也是最主要可口的食用部位,整隻象拔蚌最大可長至四公斤左右。
GIF/1468K
象拔蚌噴水的畫面太美
象拔蚌的英文名Geoduck有「深挖」的含義,它們能將自己埋藏於一米深的泥沙中,靠粗壯的虹吸管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所以捕捉到它們可是個體力活兒,人們在海灘尋覓到象拔蚌虹管的蹤跡後,便會用隨身攜帶的高壓水槍衝掉象拔蚌上方厚達一米的泥沙,直到挖出象拔蚌。
人們在用高壓水槍捕捉象拔蚌 圖:modernfarmer.com
剛剛捕獲的象拔蚌 圖:geoduck.org
太平洋潛泥蛤的原產地在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加拿大的溫哥華沿岸,起初,北美當地居民並不喜愛也不知道如何食用這種長相怪異的貝類。不知何時,居住在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亞裔喜歡上了這種貝類,隨後的三十年間,以日本、韓國和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便大量捕撈和進口象拔蚌。
亞洲人引領的食用象拔蚌風潮 圖:Flickr.com
處理時將蚌身從左右兩片外殼上剝離,除去內臟團,切下整根虹吸管放入熱水中汆燙片刻,就能輕鬆剝去虹吸管上深色粗糙的外皮,露出白皙有彈性的肉體,切成薄片直接生食或烹飪。象拔蚌的做法有很多,但總體都是突出其本身的清鮮原味,保留蚌肉堅韌的口感,常見的做法有煲粥、白灼、濃湯?、清炒等等。象拔蚌刺身這道料理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前男友」。
象拔蚌刺身 圖:huitu.com
我們平常食用的象拔蚌不止一種,太平洋潛泥蛤又稱加拿大象拔蚌,屬於較大的一種;另一種日本女神蛤(P. Japonica)也稱朝鮮象拔蚌,其個體較加拿大象拔蚌要小很多,但產量較高,目前國內市場上常見的日本象拔蚌大多產自朝鮮。
日本女神蛤在日料中屬於高級貝類,又稱海松貝Mirugai,壽司店裡的象拔蚌通常就是它,個頭雖小但肉質豐盈,彈性極好,因此很難握成壽司,十分考驗壽司職人的功力。
象拔蚌的風靡並不僅僅因為美味,雄渾的外形給人以心理暗示和無限遐想,東亞人的傳統認同里存在著一種「以形補形」的思維,所以象拔蚌尤其受到亞洲食客的推崇。
象拔蚌給人的心理暗示 圖:Flickr.com
所長說
讓我下車!這不是開往幼兒園的車!
本文來自果殼網
點擊展開全文
※讓老乾媽損失10000000的商業機密是什麼?
※讓我沒有想到,椒鹽金針菇卻吃出炸小河蝦的味道來,只因蘸了它
※蝦尾這樣做,麻辣鮮香,入味三分,一次做一鍋幾分鐘就被搶吃完!
※舌尖上的美食,這一道雖然有點血腥但確實好吃,愛狗人士請迴避!
※香酥可口的檸檬黃油雞翅,看著都留口水
TAG:吃貨研究所 |
※癌症都是你自己吃出來的,不想得癌,這些食物盡量不要吃!
※原來這幾種食物是吃了會胖的,不看都不知道,減肥的人一定不要吃
※這樣食物只要是「活」的就可以了,而且在這裡吃這個都不會分有錢沒錢任吃!
※你是不是心情不好,食不下咽?看看這些食物讓你胃口倍增!
※這幾種食物再好吃也不要在吃了,對身體非常不好,醫生從來不吃
※如果這5種食物擺在你面前,不吃你就會餓死,你是吃還是不吃呢?
※泰國的食物不好吃?那是因為你的旅行錯過了這些非吃不可的美食
※只有這5種食物,不吃你就要餓死了,那你是吃還是不吃呢?
※外國人真不會「吃」如此美味的食物都扔掉,看完這些你就懂了
※總覺得晚上不吃點什麼會睡不著,可再饞這些食物也不要吃,吃了會後悔
※如果你在減肥,這幾種食物就不要再吃了,你還不忌口?
※懷孕了那些你非常渴望吃的食物,也不是一口也不能吃!看看中招沒!
※不要限制你的想像力,看看這些食物你喜不喜歡?
※想要皮膚好,這些食物千萬不要吃,不然怎麼保養都沒用!
※這四種食物是不是「穿錯衣服」了,你們有沒有見過這麼不一樣的食物
※這些食物要少吃,對皮膚不好!
※這種動物可能不會衰老,可亂吃有毒食物,還幾乎不得癌症
※別吃這些食物了,這些食物最可能致癌啊,嚇得我再也不敢吃了!
※在市場看到這樣的幾種食物不要買,這幾種食物是不能吃的
※這些非洲食物看了你會哭嗎,寧可挨餓也不想吃的非洲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