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大美馬堂村》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大美馬堂村》

【郭進拴原創】大美馬堂村

我的好朋友王海水先生是一個善於發現美、弘揚美的攝影家。我先是看到了他於2016年4月2日在微信朋友圈中發的一組美輪美奐的古樹群、石頭房照片,又接到了他的電話,約我一起去看古樹林、石頭房。於是,我於雨後初晴的2016年8月4日上午,欣然與王海水先生和《平頂山日報》的記者一同前往。

帶著一身長途顛簸的疲憊,頭昏目眩,口乾舌燥,投入這清秀清幽的河南省寶豐縣觀音堂林站馬堂村的懷抱,再愜意不過了。這裡青山環抱,綠水掩映,翠竹成林,岸柳成行。放眼望去,遠山疊翠,溝壑縱橫,奇峰聳立,鬼斧神工,聽翠谷鳥語,嗅千葩飄香,看古樹名木,觀山溪石屋。幽谷清溪,若斷若續,流泉飛瀑,如雷如鼓。煙雲中的馬堂村,意境超然,神秘莫測,險峻中蘊含著柔和恬淡之情,古野處透露著清秀質樸之美。

熱情好客的老宋安排我們到他家新修的別墅喝茶、吃西瓜。稍事休息後,我們沿著山路前往古樹群探奇攬勝。

因了昨夜的一場大雨的淋瀝,霧迷神爽,嬌滴如荷。山如仙女,在雲霧中翩翩起舞,美不勝收,若隱若現。山谷里亂雲飛渡,撲朔迷離,遮得那山影濃濃淡淡,若有若無……忽然雲開霧散,眼前撲面聳起一柱石峰,無根無底,凌虛歷空,巍巍直插天宇;陡峭絕危,像是天神振臂,一劍削成。煙雲慢慢飄來,巨峰漸漸隱去。看那邊雲霧裡又顯露一座山峰,像是一片島嶼,在雲潮霧汐里浮浮沉沉,隱隱現現。一會兒,太陽從雲層里一躍而出,嵐霧紛紛跌落谷底。群峰燦若金鑲玉配,更是讓人神盪魂馳,目迷心醉。山下嵐霧又起,流雲朵朵,若仙衣飄舉,風煙片片,如神袖拂搖。引我於瑰麗奇幻的境界里遨遊,彷彿自己也羽化登仙,身在天上。想那深邈幽邃的山底,可是雲的家園,霧的故鄉?雲霧在那裡蒸騰著,翻卷著,飛升至半空,又被微風吹散,漫天浮游著又白又亮的銀片,又輕又柔的羽紗。

美輪美奐的山道,為秀美的馬堂村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還給村民創造了一個健身、步行、觀景、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我正在如痴如醉地觀賞美景,倏然聞得一聲鳥鳴,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繞樹的山村小溪,又似純真少女那清亮的聲音,不沾風塵,遠離躁動,讓我有一種回歸童年故鄉的直感.

循著聲音,抬眼望去,在柳樹的枝叉上,我發現了它.顯然它是一隻麻雀,一隻出「飛」不久的小傢伙,還帶著一種嫩黃和膽怯,絨毛細軟,尖喙如鉤.它就站在那樣一棵樹上,小眼睛四處張望,帶著一絲驚恐與不安,一聲又一聲地叫著,清亮地打磨著我悶悶的心空.

鳥不飛,人不動,就這樣相隔數米對望,我有我的心事,它有他的期待,那一刻,我的大腦中掠過許多詩情畫意的念頭.在這樣一個霧氣氤氳的清晨,葉片上那一滴晶亮的露珠知道,我這樣一個散居城市的人與這隻鳥交換了多少融情的眼神,它一聲又一聲把我扯回童年,扯回滿眼的桑葚樹、大黃狗、抱玉河、泥坯房的鄉間……

在童年的記憶里,喜鵲枝頭躍,黃蔦屋後跳,小燕房梁呢喃,麻雀檐下聒噪.還有那布穀聲聲春播鬧,夜貓子晚間擾人好覺,長尾巴的、小如泥丸的、綠羽長喙的、灰紅藍褐的……數不勝數,應有盡有,不知何時便會撲面而至,在你耳邊或清亮或喧鬧,叩醒你惺松的睡眼和走神的面容。

再往前走,斑鳩「咕咕」,山雞奔走,白頭翁結群,黃鸝、鴿子、八哥、翠鳥、杜鵑出沒,雁、鴨、鶴、白鷺紛紛登場,爭相表演,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留住一聲鳥鳴,就是留住一種心情,就是這喧囂濁世的羈絆中獨辟幽徑一條,通往靈魂的星空聆天籟,接地氣;留住一聲鳥鳴,就是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給漂亮顏色的小金魚換換水,給花竹修修枝,讓優雅的心境追趕一下工作的腳步;留住一聲鳥鳴,就是在大山深處多植一棵樹,多建一個窩,讓燕雀歸來時不再嘶啞喉嚨後絕望而去;留住一聲鳥鳴,就是用初戀的浪漫構築愛的小家,一個氣球就有孩子天真的笑聲,一朵玫瑰就有妻子欣慰的笑容,與怨懟訣別,與閑適的幸福乾杯;留住一聲鳥鳴,就是暫時拋棄凡事與舊友,持書坐地一讀,把史問今,聆聽教誨於溪畔沙堤,欣賞柳釣水月之美,絲弦管竹之韻;留住一聲鳥鳴,就是在寬容、淡定的心態駐足青春的腳步,經營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常存善念在心頭,常留時間承歡父母膝下……

今天的一聲鳥鳴,穿透了鋼筋水泥的堅悋,一如情人的手撫慰我火熱的胸口,讓我重拾那雙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聆聽真實如菊的聲音,這一聲聲久違的聲音,就像輕盈的天使,時響耳畔,常記心頭,清涼我一夏的心空,讓我這樣一個散淡的文人找回真我,找回快樂……

我們傾聽著鳥兒們唧唧啾啾地歡唱,在這種溫馨和幸福中開始新的一天,實在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兒。這些長長短短、起起落落的鳥語佳音,彷彿天外之音,是那麼親切而遙遠,抖落我遙遠年代的點滴回憶。

馬堂村的早晨是在鳥兒的鳴叫聲中掀開序幕的。黎明時分,黑夜逐漸淡薄時,第一聲鳥鳴,便驚破了山區的寂靜。各色鳥兒開始繞著各自築巢的枝椏或屋檐,跳躍盤旋,嬉戲歡歌。率先醒來的是最活躍的麻雀,這些被稱作「家雀」的鳥兒是馬堂村最樸素的精靈,在熬過了漫長的黑暗後,成群結隊地在竹林的枝椏間,不甘寂寞地跳著唱著,它們細碎婉轉的叫聲,傳遞著、洋溢著群棲的歡樂,之後便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鳥兒,便各自吐放著不同的佳音,從四面八方與它們開始了應和。這些鳥聲時而來自樹端,時而來自地上,時而逼近,時而遙遠,樹梢上喜鵲發出的是短促而清亮的聲音,屋檐下燕子的呢喃有些柔軟,白頭翁的和聲快慢參差,間或夾雜幾聲低沉鬱悶的「咕咕、咕咕」聲的,那肯定是斑鳩,也有三兩句若有若無的交談著的,那應該是極具靈氣的畫眉吧,只有烏鴉總是停留在一個地方或保持一種姿勢,每次開口唱時,也總是重複著一個調子不變,儘管如此,烏鴉的鳴叫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般單調。

這樣美好的清晨,清脆悠揚的鳥鳴聲便將貪睡的人們吵醒,蒲公英在等著燕子,月季花在等著斑鳩,而風信子是最幸福的,幾個星期之前它便已經在和布谷鳥一起戀愛了,這一刻我的歡笑聲與鳥鳴聲融合到了一起,太陽緩緩地升起來,拂過樹林,最後落在溪畔的沙石身上,這種有著歡快和明凈的美,構成了我最幸福的部分,也成為我生命中無法遺忘的幸福片段。此時讀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我意識到,自己居然就是在那樣詩意盎然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的。

馬堂村到處是山林,所以有鳥兒的生存之所,它們在枝杈、房檐下築巢,繁衍生息,清晨,它們會站在高枝上,一遍又一遍地用婉轉清脆的喉嚨歌唱著,暮色中,每當炊煙裊裊升起,鳥兒們歸巢的熙攘聲也傳遍了山村。

在馬堂村東沈家自然村,有一片千棵以上的千年古橿樹、櫟樹,濃郁蒼勁,盤根錯節,堪稱「天然大氧吧」,我們步入樹林,頓時有涼颼颼的感覺。這裡還有明清古村落石頭房等等。沈家東接柳樹溝擂鼓台,西有泉源溝,南靠馬寨山,北鄰南石河,是一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我的頭頂幾乎被大大小小的樹冠、樹枝、樹葉蓋得嚴嚴密密,藍的天和強的陽光只能零零星星地從很小的間隙中望到,而透過來的光線射到那層層疊疊的樹葉上,形成了美麗的光斑,花蝴蝶一般在飛。陽光照耀,頭頂上是一層層綠的光暈,那層光暈以下,光線似乎很吝嗇,那麼明亮耀眼的陽光,通過那厚厚的一層過濾,幾乎沒有多少能照到地上。

那片古樹群,它們的根在地的深處盤根錯節,在地面上也相互纏繞,根的脈絡在整片古樹群的範圍里延伸,一道道的坎坎坷坷,是生命延續的記錄,它們的生命有多久,從這裡可以找到答案。我看到那棵老橿樹的樹根從樹榦離地面一米高的地方就已經伸開去,那粗壯的根條像老人身體上的經脈,突出在地面上,根須伸得很遠,與櫟樹的根交纏在一起,與榧樹的根交纏在一起,與銀杏樹的根交纏在一起,在地面上打了好幾個結,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共生體。是它們的相互依存,使它們抵禦了各種自然災難。那片古樹群在這上百年、上千年的生命中,一定會經歷幾次,甚至幾十次、幾百次生命的洗禮吧,風、雪、雷、洪水還有火等自然災害的考驗,從那些大樹身上的斑駁中,從它們的斷枝殘柯中可以找到答案,那棵老櫟樹被大火燃燒過的軀幹已經嚴重佝僂,幾乎沒有了樹皮,可是它沒有倒下,樹枝上仍然掛滿了生命的綠色。

那片古樹群還是鳥的天堂,鳥叫聲此起彼伏,這裡「啾啾」,那裡「咕咕」,枝枝杈杈間,大大小小的鳥兒飛來飛去,跳來跳去。王海水先生用500毫米的長鏡頭照相機朝上瞄,在他的鏡頭裡,看得非常真切,色彩斑斕的伯勞鳥、身材臃腫的大山雀,還有長尾巴的山斑鳩都在他的鏡頭裡定格。也就是在古樹群盡頭底下,是一個小小的村落,零零星星地散落著十幾棟石頭房子,大多是古舊的老房,屋頂是黑黑的瓦片,屋身也是灰撲撲的,與老樹的樹身一個顏色。 這些石頭房子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如同一幅幅圖畫,內容異彩紛呈,不是親眼所見,真是難以相信。這裡的石頭一石一態,一石一畫,充滿了美意。有的半黃半咖啡色,有的半灰半百合色,有的半白半乳黃色,還有的由黑、白、灰和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顏色點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變了顏色,看上去光滑似玉,一摸卻十分粗糙,像是用一顆顆沙粒堆積而成。有的石頭其形似珍禽異獸,如神話人物,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半個村落都籠罩在這片古樹群的樹影底下,非常靜寂,幾聲狗叫隱隱約約傳來,大概到了午飯時分了吧,幾家老房屋頂上的煙囪冒出了淡藍色的煙霧,在輕風中裊裊婷婷。

其中有一棵矗立在村中的古樹,它的樹圍竟有3米多,高達17米,枝繁葉茂,濃蔭蔽天,所蓋之地有50多平方米。相傳已有千年歷史,雖然樹榦老態龍鍾,盤根錯節,但仍然生機勃勃。這一棵老櫟樹,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神樹」。據介紹,像這樣的古櫟樹,這裡原來有3棵,1958年大躍進鍊鋼鐵時砍掉了兩棵,這一棵正準備砍掉時,一位村民突然從人群中沖向了大樹,攔腰抱住了老櫟樹,大喝一聲:「誰要砍掉老櫟樹,就先把我砍了!」從此老人天天守著這棵老樹,才把「神樹」保留至今。後來,全村的老百姓就全部行動了起來,不分晝夜,輪流守護,誓與古樹同生死,共存亡,這才保住了這片古樹林。

老櫟樹就在沈家自然村中心。如果說這裡是一個大盆景,那麼,大櫟樹就是這個盆景中不可不看的點綴。毫不誇張的說,馬堂村整個景區就像一幅自然天成,形神兼備且充滿藝術感染力的中國山水畫。大櫟樹西的泉源溝,溪水緩緩流淌,明凈如鏡,附近的神象潭、石鍾峰、錦雞峰、觀音洞、香爐峰與周圍村舍阡陌構成了絕世田園風光。走到古櫟樹下,當您在冠如華蓋的巨大樹蔭下,慢慢端詳,細細品味。此時,您神清氣爽,身心俱靜,能夠感受到這神靈之樹如母親般對您的安撫和慰藉,深深沉浸在這綠色的愛意和溫馨之中,塵世間的憂愁與煩惱頓時消失殆盡。您看著眼前這棵虯根如虹,挺拔蒼勁,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樹,如同看著一位鶴顏童發、面容安詳的百歲老人,心中充滿了敬意與感慨。您想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生命中的風雲際會,時間裡的滄桑與感動,您可能還會想到很多很多。純樸的當地村民會告訴您,相傳古櫟樹為唐代所種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古櫟樹高達17米,樹圍3米多,可以投下數百平方米的陰涼。您想,這是怎樣一種精神境界,又有著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啊。還有那十餘米長,一米多粗的貼地橫出的樹榦,如巨人伸出一隻力舉萬鈞的手臂,又似一條蓄勢待發,急欲騰飛的巨龍。那藤蔓交錯的虯枝,那在微風中如珠簾般飄拂的鬚根,無不使您心旌神搖,產生無窮遐想。

古櫟樹西側的小河,就是泉源溝。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抬頭間,隔岸相望,對面有一幽靜的小村落,猶如畫屏,民舍幾重,雞鳴犬吠,炊煙裊裊;四周奇峰環列,田野飄綠,阡陌縱橫。

據當地老百姓傳說,從前,在這座山北面的一個溝岔上,住著一個靠打獵為生的小夥子,名叫泉源。有一天,源泉在北山坡上打獵,突然,看見山下有一隻老虎,正在追趕兩個採花姑娘。源泉急忙從山坡上跑下來,一下跳到虎背上,手起刀落,只聽「咔嚓」一聲,老虎腦袋被砍落在地上:兩個採花姑娘得救了。他剛要回北山坡上打獵,又見從天上落下來個手拿龍頭拐杖的白須老頭。老頭一邊笑,一邊拽著兩個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泉源見這兩個姑娘剛脫離虎口,又遭到這壞老頭子的耍戲,心裡一陣火起,大喝一聲:「住手!」說完,就一個箭步衝到那個壞老頭的面前,奪下龍頭拐杖,照著那老頭的前額狠狠打了一下,那老頭的前額立刻起了個大疙瘩。他痛得大喊一聲,放開那兩個姑娘,一甩袖子,向空中飛去,一轉眼,就不見了。沒過多久,晴天響起了雷聲,那雷聲由遠而近,越來越大,只見那兩個採花姑娘嚇得渾身亂顫,她們焦急地說:「壞事了!壞事了!」

泉源奇怪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兩個姑娘說:「我倆本是天宮的仙女,聽說這裡風景優美,就偷偷來到這裡。不想,遇見了惡虎,多虧你救了我倆的生命。都怪我們眼饞,一路遊玩,誤了時辰!玉帝派老壽星下來捉拿我倆回天宮治罪。我們害怕玉帝刑法,不想回天宮。正在老壽星拉我們的時候,你跑過來把他打跑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玉帝,玉帝肯定要下令讓雷神來燒死這一帶的生靈。

泉源聽她倆這麼一說,吃驚不小:「難道就沒有什麼辦法,搭救這一帶的生靈嗎?」

兩個仙女說:「只要有捨身去死的人,跑到南面那座禿山頂上,把雷火引開,使雷火不能漫延,就能保住這一帶生靈了。大哥你遠遠躲開,我倆到禿山頂上去引雷火吧!」

泉源搖著頭說:「不!老壽星是我打的,禍是我惹的,還是讓我去引雷火吧!」他說著,就拿著那個龍頭拐杖,急忙向南邊的那座禿山上跑去。他跑得快,不大一會兒,就登上山頂。他高喊道:「雷神噢!老壽星是我打的,那兩個仙女是我放的,禍是我惹的,與別人無關!你那雷火,朝我身上打吧!」

這時,雷神正好來到禿山上空,他舉起雷鑽和閃錘,只聽「轟隆」一聲雷響,把泉源的身體打了個粉碎,雷火在禿山頂上熊熊燃燒起來。雷神轉身到天宮,交差去了。因為當時這座山上沒有樹木和花草,雷火還沒燃燒到半山腰,就熄滅了。

泉源雖然被雷火打死了,他死後這座禿山的滿山遍野,卻長出了一片片樹木。人們都說,這些樹木,是泉源被雷火打碎了的皮肉和頭髮變成的。最大最高的那棵神樹就是老壽星的那根龍頭拐杖變成的。那兩個仙女,見到這種情景,感動極了,兩個人合計了一下說:「泉源是為咱們倆和大夥死的,他死後,皮肉頭髮都變成了樹木,為人民造福。我們倆就變成了花草,好給泉源作伴,也能為人們造福。」

從此以後,這座禿山才有了樹木和花草,人們為了紀念泉源,就把這裡西邊的河改名叫泉源溝。只見泉源溝口的老櫟樹軀幹虯曲,枯似焦炭,一塊塊皺裂的樹皮就像是氧化了的黑鐵鎧甲。整棵樹就像是一個佝僂著身軀的老人,曾經年輕挺拔過的軀體已目趨萎縮和暗淡,然而它還在風雨中站立著,站立在生命和死亡之間,成為一道風景。它那曾經闊大渾實的樹冠,有幾根枯枝橫斜交匯著,但它還是展露給世人以新的希望和生機。

初次見到古樹的人都會為它捏上一把汗:樹上的一根枝條也就手臂粗細,實在是孤單、孱弱,彷彿隨時都會被死亡的手指掐斷。可是,一年,又一年,多少人步履匆匆地走掉了,它依然堅挺如故。於是,它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一種象徵,成了人們共有的欣慰。

我默默地為它祈禱。這裡的一位老人說:這棵樹啊,是樹中的神!

據說這裡原有一座觀音堂,塑有觀音菩薩像,香火很旺。觀音保佑著這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吃穿不愁。有一年古樹林因雷電起火,觀音菩薩站在空中,向古樹林灑下甘露,很快撲滅了大火,終於保住了這片古樹林。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在觀音堂一代大屠殺,附近成千上萬的村民躲進了這片古樹林,抗日游擊隊在觀景台架起了從日本鬼子手中奪得的大炮,待把鬼子引入伏擊圈後,萬炮齊發,打得日本鬼子鬼哭狼嚎,落荒而逃。

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鳥語花香?工作之餘喜歡讀書,我最愛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樣一種溫柔而虔誠的心態啊!一位老人,借著微熹晨光,披衣而坐,默默立於窗扉間凝神細窺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擾,沒有上前採擷,也未用一卷膠片記錄花朵淺眠的模樣,他願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來呵護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開,這更是一種尊重,無言,卻浸透在凌晨清淺的天光里,提醒我們,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蟲一鳥,皆是倔強而美好的生靈,懷著尊重與珍視,去欣賞,才能領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動。

今天,我在馬堂村,終於可以慶賀的是我又看到了鳥兒的歸來,又聽到了鳥兒的歡唱。過去我為鳥鳴的離去而傷感,今天我為鳥鳴的歸來而喜悅,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鳥兒在,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呀!

今天,鳥兒顫悠悠的啼聲灑下,如含著露水的清亮的陽光,衝破了霧靄的阻攔,歡快的旋律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喚醒了整片大地,樹木張開了期盼的雙眼,露出含情默默的目光。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那是喜鵲的第一聲啼鳴,它響徹在清晨寂靜的天空中,聽起來十分悅耳,在喜鵲的號召下,鳥兒們開始了大合唱:麻雀用興奮的嗓音唱著,燕子在熱情地呼喚著,小黃雀在吹奏柔和的笛子,紅嘴藍鵲在炫耀自己多情的顫音,這些樂手們都陷入了喜悅之中。太陽光下,綽約的樹影間,鳥雀在枝頭自由地跳躍,它們竄高竄低,一聲接一聲不停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悅耳的鳴聲喚醒了馬堂村和諧的早晨,這些彷彿來自另一國度的精靈,用歌喉在歲月上寫詩誦愛,鳥影亮麗滿目,鳥聲婉轉盈耳,頓時將我們生活中的喧囂和煩躁漸漸消融,我們行在這樣美妙的鳥鳴聲中,鳥鳴人動,人動鳥鳴,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圖案。

有樹木的鄉村是清新的,有鳥兒的樹木是快樂的,有鳥鳴聲的馬堂村是幸福的,能聽到鳥鳴聲的人是幸福的。林語堂說:「各種鳥鳴悅耳異常,除以音樂比擬之外,實在不能用字句形容。」也許真如所言,文字是不足以形容這些鳥鳴聲的,且閉上雙眼,用心聆聽這聲聲鳥鳴,此刻,在到處有鳥雀的鳴叫聲中,在流蘇紗窗外的綠樹剪影間,讓我們深深地品味。

啾啾,啾啾。誰的歌喉這樣動聽?竟把那葉葉惑的為它作舞,在鳴唱中引來了百鳥和鳴。我面前又多了許多身影,這是何仙?這是何神的化身?竟有一鳳翔於空中。這是何神的化身?羽羽是那般美麗。它,它們!豈是斷了織女的梭兒?是盜走了彩虹的胭脂?還是把那上方的花兒一路攜來全扮在翅羽上。

你看那舞姿,再看那神態,細觀那輪廓,它們是誰?它們到底是誰?啊!它們是這塵寰上的精靈,才生的這般靈性。有你們的點綴,那花兒更艷。那風兒更歡!為你們作舞與歌唱。那清溪水流,那高山峻岭,那湖光山色,就連那一株株樹木都不隱藏對你們的愛,獻出它們的摯情。把這應有的摯愛,把這生存空間,把這美好的全部。全部與你們分享……

我,我獃獃地在想,在望,在思索,在暗品,品那歡聲留唱中的快樂。曼舞中製造的美好感悟,那永恆的畫面。風兒更柔了,天也藍了許多,更平靜了。山林竟成了它們展示舞姿的絹圖,那夏風之手筆,竟點點滴滴融進,縷縷絲絲無漏留印在上面。好美好美的圖卷,好溫馨好溫馨的景觀,又好斷魂的享受。感悟著,感悟著精精靈靈的享受。感悟著精精靈靈的奉獻,這是它們創造了自然,展示了自己的生存,才呈現出了今日的美好。

古人寄情山水,成為洗滌品格涵養性情的必備條件。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大自然的流水,在孔子心目中,具備著君子一切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夫水,偏於渚生而天地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乎不可曲進,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俱,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孔子把水描寫了九種形象,可見他對巨川大河觀察的是既深刻而又細緻的。

我本來性嗜山水,極愛出遊。只有家鄉的河,才是我真正領略和體會到了孔老夫子描寫的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志等九種形象。我是相信「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文章頗有奇氣」這句話的。馬堂村的河雖沒有名氣,但她卻有著別處都沒有的奇絕之處。我望著馬堂村的河,倍覺這碧波粼粼一河水的鮮活可愛;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我陶然如醉,神魂飛揚,彼時,縱有千種愁思萬般憂,也全部消溶在這一河碧玉里了!

我想,馬堂村小河的俏,恐怕全在於河流的曲折多姿,這裡是沙河的上游,也是沙河的源頭。行至流急渦回的前方,河的裙裾一閃,閃出了九曲十八彎,壁立灣畔的奇岩怪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居農舍,更添無限野趣。

漫步馬堂村,每一條鄉間小路上,都溢滿了花的芬芳。我踏著一朵朵紅雲過來,又踏著一朵朵白雲過去。我想把這滿河春色一攬胸間。我不願踏著紅雲走,因為她紅得太美,我怎忍心傷害她;我也不願踏著白雲去,因為她白得純潔,我又怎忍心踩碎她。但我要牽走這裡所有繽紛的雲,在山林小路上穿行。讓我播一路香氣,灑一腔情思,這才是我的性格,這才是我的所愛、我的所想。

我在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各種野花,像花地毯一樣的河邊漫步,望著兩岸美人髮絲一樣的垂柳,望著石階下落英繽紛的山花,心想:不僅搞藝術、做學問要師法自然,就是做人,不是也應該以自然為師嗎?常見大海,可使我們心胸寬厚、寬闊、寬容;面對高山,我們希望變得巍峨、挺拔、堅定。觀賞梅、蘭、竹、菊,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我們的品性;聆聽林濤泉聲,可以領悟大自然的整體和諧和生命節奏。人在大自然面前因無須戒備、防範而變得坦誠、開朗。這些均有利於我們形成曠達、愉悅的心境。故古人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而樂天者必長壽。

大自然永遠滋潤我們的心靈,激發我們的想像,豐富我們的創造。大凡大藝術家全都酷愛自然。貝多芬迷戀芬芳的田園,屠格涅夫熱愛遼闊的草原,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李太白把酒問月、笑傲江湖。試問大自然中之生物,哪一種不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隨便一株小草,隨便一棵樹,隨便一隻鳥,隨便一條魚,隨便一隻蝴蝶,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整體結構,它們的色彩,它們的姿態,和環境之間顯得那麼和諧、合理,天衣無縫。試想文學藝術作品的結構、氣韻,如能達到動植物那樣完美、那樣酣暢,那將是一種何等成熟的境界!因此,無論在為文、為人上、大自然永遠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我繼續沿著馬堂村的山道前行。那些遊人想帶走所有的花香,攬去滿山的美景,而我的慾望不就是那麼一點點:牽走一河繽紛的雲,與這河水談談我的心……我在想:我行我的山林小路,我牽我的繽紛雲、蒼翠綠。古人何所在?大自然才是永垂,才是不朽。請看,鄉路崎嶇蜿蜒,一路綠,一路香,一路鳥語,一路人歡。在這馬堂村的密林中,人們盡情吮吸著清新的空氣,享受著最鮮美的景緻。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人世的喧嘩,人世的塵埃,人世的角逐,人世的欺詐,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是多麼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啊!一切來於大自然,一切又必然最終歸宿於大自然。世態的紛繁,我們又何必再去計較呢?

於是,我在馬堂村緩緩行,去憧憬一個美,去享受一個美。我似乎感覺到醜陋、角逐、欺詐、塵埃,在這裡全部消失了。在茵茵的草坪上,是朝氣勃勃的小夥子;在繽紛的花叢中,是俏艷的姑娘們。他們愛這山,愛這林,愛這花,愛這景。他們與花爭艷!

我在馬堂村獲得了慰藉:大自然給了我自我,給了我智慧,給了我勇氣,給了我靈感,使我獲得了一個純真的心愛。

我們終於登上了主峰觀景台, 這裡是附近的第一高峰,登臨觀景台,高山森林皆在腳下,群山疊翠,雲海茫茫。這裡雨量充沛,小氣候特徵明顯,夏天平均氣溫比平頂山市區低6℃,是避暑的勝地;這裡冬天冰雪覆蓋期長,可以展開豐富的冬季旅遊活動。 這裡植物、生物多樣,保持了完整的生態系統。由於其主體部分是深山峽谷,歷史上人跡罕至,這才留下了這方粗獷自然、妖嬈靈秀、野趣橫生的凈土。這裡最主要的特色在於 野",那層層疊疊的山,鋪天蓋地的綠,曲曲折折的溪,花香醉人、鳥鳴空谷、雲霧飄忽。

撫摸依偎入懷的雲片,眼望在薄霧裡間歇出現的山花,遠有青峰錯落,近有俊鳥吟唱,也只有生花妙筆可以盡情描繪她了。不久,山上又扯起了霧紗,使人心馳神往,思緒如潮。環顧群峰,彷彿山山嶺嶺攜手比肩,圍著你翩翩起舞。少頃,便見山谷里蒸騰起絲絲水汽,如煙如絮,漸漸凝結為雲。這時太陽似露未露,而雲團已聚集如海灣小潮,湧入壑谷,牽聯融合,匯成萬匹白練、千丈銀濤,浩浩蕩蕩,漫卷而來,把所有的山峰全侵吞為海中島嶼,似沉似浮,若隱若現。而我們竟成了這神山仙島上失落佛塵的一群忘形仙翁。

一會兒,太陽從雲層里一躍而出,嵐霧紛紛跌落谷底。群峰燦若金鑲玉配,歷歷呈現眼前,於是幻化為海市蜃樓,蓬萊仙境。太陽漸升,雲霧漸淡,朝暉滿天,流霞四溢,再看看陽光下的馬堂村,我又覺得一下子從仙境歸來,重返人間,心下不免惆悵而又欣喜。那群峰突兀而立,嵯峨縱橫,若禽之遨翔,若獸之撲斗,像新筍迸土,像巨筆書空,奇雄秀錯,羅奇鬥巧,更是讓人神盪魂馳,目迷心醉。

馬堂村的天,就像孩兒臉,說變就變。剛才還是碧空如洗,眨眼間,黑雲滾滾壓在頭頂,一會兒就電閃雷鳴,山風裹著暴雨,劈頭蓋腦地猛澆了下來。放眼望去,遠山近水,煙霧籠罩,危崖奇峰,時隱時現。整個馬堂村。雲騰霧涌,似乎處於飄渺之中,好像是仙山瓊閣,我們則有騰雲駕霧之感。看著那濃墨潑灑的美妙圖畫,迎著醉人的清風,我們完全沉醉在了濃如醇酒的意境之中!

霧散天開,烏雲驚退,天色更藍,山水更美!一道彩虹,橫跨山澗,馬堂村更有一番風情。只見懸崖絕壁上,流水潺潺,飛瀑騰空,珠花翻飛,在艷陽下映出了七色虹霓,溢光流彩。

啊!此刻的馬堂村啊,你多像剛剛出浴的美人,梳洗打扮一新,容光煥發,轉眄流睛,顧盼生情,楚楚動人,你內在的美全都溢了出來,令人一見鍾情,不酒而醉!

當我們順著石級繼續前行時,一團雲霧翻卷著向我們襲來,四周茫茫一片,我們眼前剎時成了漫無邊際的霧都,在朦朧恍惚中,猶如置身於蓬萊仙境。近瞧,如棉絮平鋪,連接天邊;遠望,幾處山峰時隱時現,奇幻神秘。一陣山風吹過,那飄逸無定、若即若離的朵朵白雲,追趕著、奔逐著、嬉戲著、聚散著,一會兒似異峰突起,一會兒又如茫茫平川。它似仙女們那婀娜多姿的裙裾,又像錦織緞綉、團花簇簇的玉帶。它不停地飛轉、升騰,你擠我撞,排列組合,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絕妙奇景,使你怎麼也看不透它。停了一會兒,風起雲湧,猶如波濤翻滾,更是一番奇觀。神秘莫測的馬堂村呀,你把我們帶入了「虛無飄渺」的「太虛幻境」。

至此,我才悟到:有了雲霧,馬堂村才有了水汪汪的靈眼、震魂攝魄的神采。是雲霧,興起雄滔偉浪,浩浩天海,活了怪石,育起松柏,潤了翠峰,染了花叢,是她以精氣血脈融貫了偌大的馬堂村,使之疏密有致,幽谷夢峰,奇景幻變。馬堂村的一木一石,一亭一台,甚至每一片綠葉,每一泓清泉,都在向遊客宣洩著大自然的神奇和歷史的奧秘。馬堂村的奇絕風物何止這些?不論翠峰、深谷,不論奇石、綠葉,不論溪流、飛瀑、碧潭,處處都有豐饒的物品,處處都有奇麗的美景,你要我說我可真說不完。我覺得:此景只應天上有。

此時此刻,千般風物,萬種詩情,都奔來眼底,湧上心頭,凝成了高亢激越的最強音:美哉,馬堂村!

(郭進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平頂山學院客座教授、一級作家,現任河南省平頂山市文聯創研室主任)

【郭進拴原創】馬堂村觀音井的魅力

我的好朋友王海水先生喜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他於2016年9月10日從寶豐縣觀音堂林站馬堂村宋家村民組的溝口到山頂,又從山頂經馬堂村東沈家自然村回到溝口,前後幾個小時,共照了200餘幅照片。他在拍照時發現了和諧、兩將軍、七仙女、四兄弟、牛頭馬面、消息樹等奇觀,之前當地人並不知曉。當天下午下山時在老宋家裡被在這裡土生土長的老宋看到後,他激動的說:「我在這裡生長了幾十年還從未看出這些神奇景觀,你可真有慧眼啊!」從照片上我又發現了觀音洞、觀音井等神奇景觀。 初次聽到「觀音井」這個地名,我還以為是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廟。當我在老宋帶領下,來到宋家村民組山半腰的一處古井時,只聽泉水叮咚,頓覺涼氣襲人。山下肥沃的良田,養育著十幾戶人家。老宋說這個村子叫宋家,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這裡山半腰的的古井,當地老百姓也有人稱它叫觀音井。觀音井水質清洌甘甜,從來不幹不涸。據說這個井是當年妙善公主朝拜大堯山路過此地時挖的吃水井,妙善大師在堯山經神人點化涅槃成觀音後,人們就把這個井叫「觀音井」了。當年有人發現下邊是用大石頭砌成的圓形井洞,往下看時,井水上有個佛字,有時顯月亮,有時顯太陽,還有桃花、蓮花,甚是奇妙。鄉親們奔走相告,方圓幾十里的人們,也掂桶、提壺,雲集於此。他們用此水涮壺去水垢,提水回家與家人痛飲,能消災去病,健胃、清心、養神、延年益壽。據專家化驗,此井水富含礦物質、稀有化學元素,常飲對身體有保健作用。

我們細品著清冽甘甜的觀音井水,頓覺滿口清香,生津止渴。

這裡山多也意味著景美。綠色生態旅遊以及觀音文化活動組成的文化之旅方興未艾。徜徉其間,一種小家碧玉的美感撲面而來。

客觀地說,馬堂村既沒有像延安等地有名的紅色景點,也沒有像黃山一樣幽深的自然景觀,觀音文化也沒有在此凝結成像普陀山、大香山、白雀寺一樣震撼人心的民俗文化精華。

如何在旅遊業日漸升溫的時代中讓世人關注這塊優美的小家碧玉?這需要當地的決策者們另闢蹊徑,搞好古樹林、觀音洞、觀音井的開發。

馬堂村觀音井一帶地勢險要,水系縱橫。在觀音井 兩水交匯處有一泉眼,水質特別好,被當地人稱為「觀音井」。相傳,以前往來客商行人經過此地,都要歇歇腳,嘗口泉水。曾經有一對年過半百未得子嗣的富商夫婦,長期在一座山上採掘金礦,有一迴路過「觀音井」,在此喝水歇腳後不覺沉沉睡去,夫婦同時夢見觀音送子,回家後富商夫人果然懷孕,生下一子聰明異常。富商大喜,從此專心事佛,並欣然出資修建了「觀音井」。為了吸引眾人前來朝拜觀音,還在觀音井附近放置了一對金磚,揚言「百步之內有金磚」,準備送給特別有福氣的人,一時信眾如雲,附近的觀音廟香火鼎盛,夢想一夜暴富的人也悄悄前來反覆踏勘,仔細搜查,自然一無所獲。後來有一個外地商人路過,在井邊趴著準備喝水時,因一塊磚頭太滑,摔了一跤,恍然大悟,忙撿起磚塊洗凈,果然是一塊金磚。原來當地老百姓「百步」與「趴步」同音,因此成就了一段古商道上的財富傳奇,關於另一塊金磚的存留去向,在民間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與此相似的民間傳說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這個傳說體現了人們傳統宗族社會的價值觀和財富觀。

觀音原型是隨佛教從印度進口的慈航大士,進入中國後,被漢族仕女形象所代替。觀音是佛教和中國傳統道德相結合的化身,是東方博愛女神,常常被人尊稱為「東方維納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乃至在世界華人地區都廣泛受到尊敬和崇拜。我們平頂山市更是著名的觀音文化之鄉。由於旅遊產業能夠帶來一方經濟繁榮,今天,各地紛紛挖掘文化資源,打造旅遊產業,吸引八方遊客紛至沓來。那麼,觀音井,僅憑一個美麗的傳說,如何能傾倒眾人?在一本厚厚的《馬堂村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我們看到,當地把觀音井定位為「紅土地上的花果山」,以伏牛山旅遊發展大環境為依託,以突出生態開發理念為導向,以休閑農業景觀創意和觀音文化體現旅遊產品深度開發為核心,最終將觀音井百果園區打造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爭創國家4A級旅遊景區、伏牛山地帶「宜游、宜商、宜居的重要旅遊目的地,成為伏牛山地帶的休閑農業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的亮點與熱點之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以老宋等為代表的創業者有意地把觀音文化(或者說是宗教文化)與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相融合,不失為一個大膽的創意與有益的嘗試。而將「觀音井百果園區打造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力爭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伏牛山地帶「宜游、宜商、宜居「的重要旅遊目的地」,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大膽而高遠的目標。當地規劃者們清醒地看到了國內外的旅遊發展趨勢。從大區域範圍上看,馬堂村地處較為明顯的區位優勢;而且國務院《關於支持中原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的相繼出台,使旅遊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旅遊火候正在加快升溫,為馬堂村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有區位優勢和有利於旅遊產業開發的大環境,但是,如果沒有自身的魅力,它將永遠不會放射出誘人的光環。

觀音井的魅力在其相對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上。觀音井區域內有數條溪流縱橫交錯,流水潺潺,山林面積廣,植物種類較多,勤勞的村民在觀音井開墾出的生態果園錯落地分布在蜿蜒曲折的山地,果實成熟時節,水果散發出的芬芳充盈山澗,讓人流連忘返;站在觀音井北面的山頭,向西南方的山峰望去,山形宛如觀音卧像,其右側山形有如觀音聖手,當地人稱之為五指山;長期以來,觀音井附近的村民舉行祭拜儀式活動,淳樸的農家風情和純真的宗教文化水乳相容。當觀音文化、自然生態、農家風情巧妙結合,觀音井的魅力就逐漸顯現了。

在就學、就業、醫療、娛樂等方面因素的推動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快速。城市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家園。但是總有人在嘗盡環境惡化、壓力倍增、人情淡薄的城市生活後,驀然回首,更渴望一個清靜平和、環境溫馨的田園,找回一分卸下重負後生動真實的生活。這也應該是當前農家樂生態旅遊火熱的原因之一。據說,在一些城市,就有人在郊外常年租種幾畝田地,種些水稻青菜,平時請當地農人看管,周末或節假日則帶上一家老小到租種地過上自在的田園生活。觀音井現正在開發初期,不遠的將來,一到果實成熟季節,每天將會引來大批遊客採摘果品,親自體驗勞動樂趣,將會滿足人們對田園的嚮往。其實,人人心中都隱秘著一處田園。當人們被各種慾望充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就成了都市人普遍的心理需求。是什麼能讓躁動的心有一處寧靜的棲息地?是什麼能使不安的身心有所皈依?由此,我又聯想到了觀音這個美好慈祥的佛家形象。觀音是普渡眾生的神,她能讓人的心靈得到解脫。可俗世中觀音在哪裡?在寬廣仁慈的大自然中。那麼,馬堂村觀音井將如何給抵達此地的人以愉悅的心靈慰藉?當馬堂村觀音井以極其自然的生態和散發著陣陣幽香的百果迎接人們時,想像一下人們能在此露出久違的孩童般的天真笑容;想像一下人們能在觀音的注視中真誠地擁抱大地;想像一下人們在享受著「賞百花摘百果」的樂趣時,能在此得到一些感悟,一切的紛繁複歸簡單,喧囂復歸寧靜,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

這就是觀音井的魅力。但願不久的將來,觀音井就像傳說中觀音手持的楊柳凈水瓶,灑向過往的行人,讓人們在大地中獲得安寧與平和!(郭進拴)

原創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泉流韻 的精彩文章:

TAG:智泉流韻 |

您可能感興趣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謁范仲淹墓》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故鄉的桑葚》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郭萬梅原創散文《寫情書》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劉暢最新原創散文《拉薩紀行》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剪羊毛》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掏螃蟹》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三月桃花紅滿天》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二月二》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王國萍原創散文《扯不斷的那些愛》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鐵凝散文讀後感》
張俊芳的散文詩《富春山居圖》
涇川散文詩《桃花頌》
肖筱?散文《流淌》
韓樹俊散文詩集《姑蘇十二娘》出版
散文|《茶》
鄠邑文化‖屠新武:散文《我的語文老師》
散文|《荷塘雨》
散文三卷書香歲月《人間獻唱和方外飈歌》《儒雅張永久》《馮瀾散文:含淚的文字》《教授譚家堯》
汪川鎮王飛散文詩詞
《蘭亭集序》散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