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女兒節?
七夕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充滿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故事哀婉又動人,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為此留下詩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中國古代盛大的七夕節,從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達美好願望、實現美好訴求的重要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農耕為主的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以「乞巧」為主要訴求的七夕節逐漸衰落了下來。近年來,隨著西方情人節的傳入,以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潮的興起,讓國人感到了外來文化帶給我們的衝擊。人們驀然回首,發現我們的「七夕節」不是也有一個牛郎織女的浪漫故事嗎?於是 「中國的情人節」橫空出世,要和西方的情人節一較高下。
但是,七夕節雖然有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貫穿,就其節俗來說,主角始終還是女性,注重的是中國傳統家族社會關係而並非情侶關係,被強行扣上「中國情人節」的帽子是否妥當?想要讓七夕節涅槃重生,讓七夕節在現代節日體系中再次確立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將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如何定位,如何重新構建七夕使之適應當今社會需求,也是一直在討論的話題。七夕的新定位究竟是「情人節」還是「女兒節」還需要我們結合七夕的歷史背景以及當今的社會需求來謹慎判斷。
接下來,我們將從七夕的演變、七夕的節日習俗了解中國古人是怎樣看待七夕的。
1
七夕的演變
七夕乞巧的風俗和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密不可分,更是根植於華夏先民以星象計時的原始天文知識。可以推測,這種風俗和傳說可能在還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就已經形成。 早在先秦,《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記載了華夏民族的先民對織女星的觀察,並將其作為七月來臨的標誌。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開始根據織女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形態來判斷季節和農候。
到漢代《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說明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的故事已經廣泛流傳。西漢時期劉歆所撰《西京雜記》卷三中首先記述了漢宮「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卷一中「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由此可見乞巧的風俗在西漢初期就已經形成。東漢末年,崔寔的《四民月令》首次確鑿無疑地將「七月七日」作為一個固定的風俗節日來進行描述。
晉代周處所撰《風土記》以及南朝梁人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比較全面的記錄了早期的七夕風俗。魏晉南北朝時期乞巧、拜星、牛郎織女故事等主要節俗事項已經逐漸成型,延至唐代,更成為不少文人騷客的歌詠對象。
宋代,七夕空前繁盛,並湧現了「摩睺羅」、「谷板」、「種生」等諸多新事物,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對此有著詳細的介紹,從中可以看出來自西域風俗的影響。此後,七夕節俗日漸寥落,只有在東南沿海易代仍有延續和發展。
2
七夕的民間習俗
七夕作為我國古代十分盛大的節日之一,民俗活動自然也是十分的豐富有趣,女性們作為七夕的主角其主要的活動自然是「乞巧」。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 每逢七夕之夜,古人都要將庭院打掃乾淨,院中張掛錦彩,陳設香案,祭獻瓜果。為了離天庭更近,有利於觀星祈願,在富貴人家及宮廷里,女子們還「結綵樓,等高台」,到更高的地方祭拜織女,希望能有一雙織女般的巧手。為了滿足女性們對「心靈手巧」的追求,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乞巧方式。
丟巧針
過去七月七日盛行一種遊戲,將碗中盛滿清水,曝於日下,其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女孩們選取最細的繡花針,屏息凝神,小心投入碗中,漂浮在水面上。陽光會把針的影子投到碗底,如果影子投到碗底。如果針的形狀像一把剪刀、一朵花、一片雲或者一根線,這就代表她將會成為一名巧手。
結喜珠
蜘蛛因善結網被視為得到織女眷顧的徵兆。每年七夕前夕,女子們要四處搜尋蜘蛛,放在精緻的盒子里,藏在供給織女的瓜果和鮮花中。
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物應該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里融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位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各種與七夕有關的花樣。
穿針乞巧
丟巧針並非七夕唯一檢驗針線活兒的遊戲,七夕之夜,婦女們還會肚子和新月穿針,展示技藝,乞巧求福,順利穿過者為得巧。所傳之針並不普通,而是專門用金、銀、鍮石(黃銅)等材料製作的多孔針,魏晉以前有五孔針、七孔枕,盛唐以來皆用九孔針。
谷板
七夕之夜,少女可以有很多與織女傳說相關的浪漫活動,少年們也沒有被遺忘,他們可以仰望他們的英雄牛郎以尋求引導。牛郎出身於普通的農民之家,所以紀念他的活動也與稼穡有關,其中廣為流傳的就有「谷板」。每年七夕前些日子,人們會找來平板,在上面鋪上土壤,撒上種子,每天精心看護,如果種子發芽,人們就在板上放上各種微縮的房子、井、牛、農夫,營造出一個生動的農舍環境。這與我們當代所流行的盒子劇場等手工DIY有著異曲同工之妙,DIY的傳統原來自古有之。
種生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夕前幾日,人們會在瓷盆里撒上豆、粟等種子,精心照料,等待發芽。一直等到漲到幾寸長的時候再把它們剪斷,用紅線、藍線束成捆,拿到市場上去賣。巧手的婦人可以把它們從根上剪斷,理得很齊,就像是仍在生長似的。宋代之後,「巧芽」之名取代了「種生」,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磨喝樂
宋代以後,慶祝七夕最重要的工藝品就是磨喝樂,又稱摩睺羅,這是街頭巷尾小孩都愛玩的玩具,據記載說,是用泥或木頭塑成的,放置在一個木底座上,底座都會塗金或者披紅黛綠,在裝飾有碧玉。後來人們無力支付如此昂貴的習俗,開始用蠟製作更小的玩具,如鴨子、魚、鵝等等負載水上,被稱為「水上浮」,作為七夕相互贈送的禮物。
拜魁星
除牛郎織女相會外,七月七日還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俗稱文曲星,主文章、文運,尤為讀書人景仰崇拜。為之七夕之夜讀書人還要祈拜魁星,其中宴飲賦詩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即可作為娛樂,又可以展露才華,遂成風氣。
(引自:劉宗迪 《七夕》)
3
七夕:情人節還是女兒節
七夕節曾是我國曾經十分盛大的節日,但近些年來卻幾乎被世人所淡忘。筆者二十多年來的淺薄閱歷,對七夕節的回憶也僅僅停留在「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歷代文人的詩篇中以及牛郎織女的故事之中。可見傳統的七夕節在當下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六個節日列入其中,傳統節日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保護。近些年來,隨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粉墨登場,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復甦也成為了當下人們重視的話題。2008年國務院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5·1長假調整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小假,對於中國傳統節日在當今社會怎樣過、如何能讓國人增加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關係到中國傳統節日能否保持生命力、繼續傳承下去的重要問題。
西方情人節在中國的成功給了國人以啟發,將七夕賦予了「中國的情人節」的意味。近年來每到七夕,全國各地的商家都使出渾身解數利用「中國的情人節」賣力的宣傳,但是與每年2·14情人節萬人空巷的景象來比,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群眾認同感上來說,都無法與西方的情人節相提並論。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七夕節不過是另一輪巧克力和玫瑰花的轟炸罷了。如此說來,根本不算是七夕節的再次「復活」。一個節日是否還具有生命力的判斷標準,應是節期里是否還重複上演著民眾約定俗成的活動。由此觀之,傳統意義上的七夕節早已無法適應當今民眾的需求,而將七夕與「中國的情人節」等同起來也並不是很合適。
七夕雖然由牛郎織女的浪漫故事有著淵源,但把它命名為中國的情人節還是非常勉強。首先,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於情侶而言未免太過殘酷。眾所周知,牛郎織女每年只能見面一次,對於追求「長長久久」的中國人而言這絕對算不上什麼好的結局。其次,無論是從七夕節歷史的演變過程,還是民俗活動來看,七夕的目的都絕不僅僅是祈求愛情那麼簡單。七夕節雖然是乞巧節,但其民俗中也包含著對自然的洞悉以及農耕生活的順應。第三,傳統七夕的民俗活動大多以女性為主角,雖然曬書、拜魁星等風俗是以男性為主,但其訴求又似乎與「乞巧」的主題相差甚遠,所以傳統意義上的七夕更符合「女兒節」的定義。
無論是「情人節」也好「女兒節」也罷,七夕節想要涅槃重生,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有文化認同更要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節日本身的習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七夕的節俗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所以七夕節的復活必然是要適應當今社會現狀的。
近年來,三月七日女生節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代未婚女性普遍出現大齡化的特徵,這些所謂的「剩女」顯然無法參與到「情人節」中去,又無法融入婦女們的行列,現有的節日里顯然沒有一個符合這個群體的需求。當今社會,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無論是未婚女性還是已婚女性,都需要一個契機,讓女生們暫時拋開當下的工作和生活,與自己的「閨蜜」們一起或是吐槽心事、或是回味一下自己的年少無知,都是一種很好的解壓的方式。現代女性同樣對美與幸福家庭生活有著強烈的追求,所以七夕節的重新構建依託女性群體,打造一個當今的「女兒節」,無論從文化認同的角度還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都要比「中國的情人節」更有吸引力。
最後,希望這個「當代女兒節」天馬行空的構想,能夠為重新建構七夕節提供一點小的靈光,讓我們的七夕節能夠真正的成為我們當代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當代的女神和女漢子們也一定希望有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吧!
參考文獻:
[1]劉宗迪 七夕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8
[2] 蕭放 文化復興與傳統節日的回歸 中國德育 半月刊 2017.2
[3] 張勃 七夕:中國傳統社會的女兒節 文化遺產月刊
[4] 韓雷 七夕:浪漫複製與婚姻短路 蘭州學刊 2011.8
[5]張勃 壓力下的憧憬——七夕節俗下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2.8
作者簡介
劉潔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2017級博士生。
TAG:北師大民俗學 |
※別人的七夕是情人節,當媽的七夕是勞!動!節!
※七夕情人節
※元宵節:七夕算什麼,我才是正統情人節!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七夕情人節相冊!
※七夕情人節,你選哪朵花?
※什麼?元宵節才是情人節?
※別再被騙了!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
※趙麗穎七夕節曬玫瑰!陽光小女人滿臉幸福,網友:一起過情人節啊!
※七夕:傳統情人節
※七夕:中國情人節,更應該是夫妻節
※你過兒童節還是情人節?
※朋友,七夕還當情人節過嗎?
※誰說七夕是「情人節」?明明是「單身女兒節」
※情人節叫板春節,你過哪個節?
※「四個人的情人節」就是 「啊?什麼是情人節?」
※離婚女人的第一個情人節加春節!
※十二星女期待什麼樣的情人節?
※比七夕更情人節的,是元宵節啊
※今天你過的是情人節?虐狗節?還是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