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夕:中國人最浪漫的日子

七夕:中國人最浪漫的日子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人們說它是中國的情人節,

可最初它是中國少女的乞巧節,

而現在,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它是屬於所有心中有「愛」之人的節日。

七夕,中國人的浪漫日子

農曆七月七日是傳統節日中的七夕,七夕有很多名字,諸如七月節、乞巧節、少女節、女兒節、雙星節、神仙節、耕牛節等等,今天它漸漸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說文解字》釋七曰:「七,陽之正也。」《三五歷記》中說:「數起於一,主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在古人的觀念中,「七」這個數字是陽數,是吉祥的數字,「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虔仰,還體現著人文的生命關懷。古人認為,正月初七是人日,人的生命在這一天會得到最大的關注,而七月初七是神日,凡人在此日成仙,神仙也有的在這一天降臨人間。至於正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雙數的旨蘊更是寄予深遠。「夕」則是傍晚的意思。

「七夕」來源於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中國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核心卻基本一致,牛郎與織女銀河相隔,他們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傍晚通過「鵲橋」跨河相聚。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情話。

七夕:歲歲年年,天上人間

在中國古代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中,「牛郎織女」的傳說影響最大、最廣泛,而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星象密切相關,牛郎和織女原本是天空中的兩顆星辰,分別在銀河兩岸,東西分置,通常稱作「牽牛星(牛郎星)」和「織女星」,現代天文學上分別稱為天鷹座和天琴座。

天鷹座由三星並成一線,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顆,在它旁邊另外兩顆小星民間稱為扁擔星,這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的形象,牛郎星東南有六顆牛宿星,人們看作是牛郎牽的牛。天琴座有三顆構成三角形的星,被人們想像為織女織布的梭子,織女星東方的四顆構成四邊形的星,被人們看作是織女用的織布機。

天上星辰的名字和形象都是人間生活的反映。古人有把自然物體人格化的原始思維以及星辰崇拜、天人合一的觀念,所以把天空中的星辰演繹成了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牛郎、織女是中國幾千年來男耕女織、傳統田園生活的象徵。

在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中,牛至關重要,牛撮合了牛郎和織女的婚姻,並盡自己的最大力量來保護這樁婚姻,這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反映。傳統的農耕社會中,處處離不開牛,作為運輸工具時,人趕著牛;作為交通工具時,人騎著牛;作為耕作工具時,則是一人牽著牛,諺語說「一牛一犁好耕田」,人與牛的關係如此密切,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民間也把七夕作為牛的生日。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在傳說中還需要喜鵲在天河上搭橋,也就是「鵲橋」。橋樑是超越自然障礙的建築,變阻隔為通途,起連接、溝通作用,它促進人際交往,當然也為男女之愛創造方便條件,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愛情往往會和橋聯繫在一起,像許仙和白娘子的斷橋相會。

在鵲橋神話中,喜鵲成了天河橋樑的架設者,是使夫妻團聚的靈異之鳥。早在漢代,人們就發現,鵲巢在方向的確定和位置的選擇上都合乎建築科學,可以說喜鵲是鳥類中的建築大師,於是在幻想的神話世界中,去天河搭橋的任務就交給它們了。

在中國文化中,鵲巢還是家庭的象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並且把喜鵲看做家庭的守護神,甚至有「燒鵲置酒中,令家無盜賊」這樣的觀念。古人把喜鵲看做家庭的守護神,就賦予它促成分開的家人重新團聚的功能,鵲橋神話體現了古人的這種觀念和理想,也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的民族性格。

鵲和橋的意義重合,都與愛情、家庭有關,所以「鵲橋」成為古代表現愛情婚姻的專用語。鵲橋神話表達了對夫妻離散的同情,以及重建幸福家庭的強烈願望。而後世用來表達男女相逢的「鵲橋會」一詞,更是多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含義。

習俗:望月乞巧 寄語脈脈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一直是民間的習俗,同時古代女子在這一天晚上會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古時乞巧有以下幾種方式:

穿針乞巧丨也叫金針度人,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起始於漢代。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七孔針(或五孔針、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西京雜記》中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現有「金針度人」的成語,講述的是一位心靈手巧、心地善良的采娘,因渴慕更絕妙的手藝,誠懇祈求織女七天七夜,當織女將一根金針賜予她的時候,她的技藝果然比以前更好。現在此成語用來比喻把高明的方法傳授給別人。

浮針試巧丨又叫漂針驗巧、投針驗巧、投花針等,即把盛滿水的盂或盆放在太陽下,慢慢在水面上放綉針,看形成的圖案如何,以此檢驗女子是否心靈手巧。《帝京景物略》記載,七夕當天「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七月 乞巧節(局部)

喜蛛應巧丨和喜鵲一樣,喜蛛也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寄託。據說遇到了便有喜事,特別是喜蛛掛著精美的細絲從屋樑上垂下來的那一幕,人們叫做喜從天降。至於七夕的喜蛛習俗,從南北朝起俗之始,就體現了歷史的流變,不同時期的風俗是有所不同的。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朝視網之疏密,宋朝視網之圓正,而後世則多又遵循唐之風尚。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里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言:「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講,七月初七「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則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種生乞巧丨後漸漸演化為種生求子。種生也叫五生,所用器具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七夕的前幾天,將綠豆、小豆、豌豆、小麥等種子浸於盆中,等它長出數寸的嫩芽,再用紅、藍絲繩將之紮成束,到七夕時供乞巧稱為「種生」。這一習俗在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小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另有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也有用蠟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唐代婦女還流行在七夕購買蠟制的嬰兒玩偶,拿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種生求子是七夕節期間的漢族傳統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寄託著民眾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古代,七夕的乞巧種類有很多,除了上文所述的乞巧方式以外,還有「度巧」和「鬥巧宴」。前者是先讓女孩子進入夢寐狀態,再測其巧;或者以鑼鼓聲震女孩,她若猶能拾針穿線,謂之「度巧」。後者是元代宮廷宴會前的一個測試巧智的遊戲,方法是從結綵的樓上剪綵而散於台下,妃嬪宮女爭拾之,以所拾顏色的艷淡來定勝負輸贏。

除了乞巧,七夕還有曬書晒衣、拜魁星、為牛慶生、供奉磨喝樂、婦女洗髮等。

曬書晒衣丨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有兩處提到七夕曬書晒衣的習俗。書第二十五卷「排調」中說:「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日:『我曬書』。」七月七日,郝隆看到人人都曬書,就跑到太陽底下仰面躺下,露出肚皮來曬。別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我肚子里的書。」意思無非是誇耀自己「滿腹詩書」,可見其恃才傲物的品性。

關於晒衣習俗的記載則見於《世說新語·任誕》中:「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在七夕這天,自家的富貴親戚兼鄰居把綾羅綢緞都拿出來曬時,也把自己的破褲衩晾了出來,說自己也「未能免俗」。這無疑是對當時奢靡炫富風氣的辛辣嘲諷。

拜魁星丨七月七日據傳也是魁星生日。道教信仰中,魁星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拜魁星」儀式須在七夕之夜月光下舉行。預先用紙糊一個「魁星」,並準備好祭品。儀式開始前,先將香燭、清茶、素酒、水果、黃表等祭品在「魁星」像前安置好,之後鳴炮,以便敬請魁星爺降臨。然後焚香、上供、禮拜,祈求得到魁星爺的庇佑,保佑自己或者家人的考運。拜魁星之後,人們經常玩「取功名」之類的遊戲助興,以取得好兆頭。儀式的最後要將「魁星」像也和香燭黃表一起焚燒。

為牛慶生丨據咸豐《武宣府志》載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謂之賀牛生日。」七夕這一天人們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關於此項習俗的來源,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傳說中的那頭老牛,勤勤懇懇陪伴了牛郎一輩子的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飛往天庭尋找織女,不惜獻出自己的皮,這種犧牲精神值得紀念。實際上,如上文所說,牛在農耕社會裡,扮演著任勞任怨、奉獻犧牲的角色,即使沒有牛郎織女的傳說,為牛設一個節日加以慶賀,也是很應該的。

供奉磨喝樂丨「磨喝樂」是梵文音譯,據傳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後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多為泥塑或木偶,加之以衣飾。宋元時期,供奉磨喝樂玩偶十分盛行。南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記載:「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七夕供奉磨喝樂這一孩童形象的玩偶,與唐代的「化生」一樣,表達的是當時人們「宜男」,也就是求子的願望。

染指甲洗頭髮丨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綿陽《鹽亭縣誌》記載:「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除了染指甲,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相當重大的節日,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無不是一篇繁忙景象。雖然現在七夕的很多習俗已經淡化甚至消失,但是習俗所象徵的美好感情和美好寄願卻會經久不衰。

七夕文化,源遠流長

關於七夕,人們自古就有許多記載和感慨,「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漢代一首很有名的詠牛郎織女的詩歌,「脈脈不得語」的感覺人們應該有所體會,心裡無數巨浪翻騰,眼中有萬般風情,卻開口不得。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代杜牧《秋夕》中的這一句詩,寫出了綿延千古的寂寞,誰會在身邊相伴,一起卧看牛女相會?

在諸多吟詠七夕的作品中,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算是佼佼者,「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雖然說「兩情久長,不在朝朝暮暮」點明了愛情的真諦,但是相愛的人怎麼會不渴求「朝朝暮暮」呢?白居易《長恨歌》里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七夕許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本來源於民間的傳說故事,經過道教文化一番改造,在清代《牛郎織女傳》中,牛郎織女變成了下凡「渡劫」「救世」的道教神仙。以「牛郎織女」故事為主調,「七夕」文化早已成為巨川,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七夕是中國人最浪漫的夜晚,如今,我們很難再月下穿針乞巧,也難以企及「卧看牽牛織女星」的閑適,但我們仍可以用別樣的方式表達。每時每刻,對自己身邊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把這份真愛滋養到每一個日子裡,過平凡卻溫暖的生活,這也許將是七夕最大的意義。

本文參考自《中國傳統節日》,轉載請註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原来“衣”与“裳”区别如此之大!
方克立:我为什么主张“马魂、中体、西用”
时令对:精彩绝伦,意趣盎然
这些诗词,画面感极强,犹若画中行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除夕,中國人最圓滿的節日
這個非洲國家被稱為「天堂的原鄉」,鈔票印中國人,過中國的節日
他是中國人眼中的抗日英雄,日本眼中的中國屠夫,曾活埋日軍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人最喜愛的小吃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硬菜」,第二是中國國菜,最後是中國人的最愛
近代中國三位最具爭議的人,日本人恨的牙根癢,中國人視之為國賊
日本人最崇拜的四位中國人,第一位打了日本人的臉!
《拳皇》系列最神秘的組織「飛賊一族」,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人
小米,五穀中的「穀神」,最養中國人的胃!
在中國最「火」的4位日本人:第二宮崎駿,第一位深受中國人歡迎
小日本最恨之入骨的三個中國人,特別是第二個,被稱為竊國大盜
中國人眼中最美的韓國童星:金賽綸墊底,金所炫第三,第一美上天
六大中國人最喜歡的國外主題公園,美國佔了三個,日本兩個,新加坡榜首
中國人眼中,最美的五位黑人女明星
日本人最愛的4道中國菜,最後一道中國人卻一臉「茫然」!
華佗,最早起「洋文名」的中國人
除夕丨中國人的團圓夜,人間最美是今宵
美國人眼中最會打仗的四位元帥:排名第一的是中國人,當之無愧!
日本黑道的中國人
日本網民:在白人眼裡,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都一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