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而衰:宋朝之後,中華古文明為何走向衰落?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一起來關注吧!
崖山之後無中國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周易》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又有人說,宋之後,再無中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惜哉,如此繁榮富庶的大宋,卻沒有一個同樣統一的漢人王朝來繼承,自宋以後,中國至今再也沒有達到如此的盛世。
那麼,為什麼宋朝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同樣繁榮富庶的王朝呢。
答案顯而易見,是因為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崛起,打破了宋朝,使得中國還來不及被一個新的漢人王朝代替便被異族滅國。
但如果冷靜的思考下,宋朝的滅亡,和宋朝統治者之間也有著脫不開的干係。
外族的崛起,前朝的歷史因素,和源於宋代統治者對武器的深深恐懼。
也難怪,自唐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國內一直都是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度過的,而這不安定的環境是因為把握軍權的武將擁兵自重,和中央政權對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控制力減弱。
這種環境從唐中期一直持續到了北宋立國的二百多年間。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直到趙匡胤登基後這一歷史才算終結,但終結這個歷史的趙匡胤,和開創這個歷史的安祿山一樣,都是把握著可以對抗中央的軍人。
趙匡胤不想再繼續這無望的惡性循環,結束它的辦法只有一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讓人們不再憑槍杆子,而是憑筆杆子進行競爭。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因此,宋代政治設計的第一個特點是對武力的全方位防範。開國不久,趙匡胤就「杯酒釋兵權」,戲劇性地解除了幾位最有實力的將軍的軍權。接著,他又在制度設計上費盡了腦筋,從方方面面限制武將的權力,降低武官的地位。在宋代官僚制度設計中,文官陞官很容易,武官晉陞卻非常緩慢。除了給武將戴上無形的枷鎖,趙匡胤還破天荒地給武器也加上了鎖鏈,禁止武器的法令後來發展到了可笑的程度:連民間祭祀、社戲時所用的儀仗刀槍也被禁止。
除了對武將大力防範,趙匡胤也沒忘了給文臣套上籠頭。精明的宋太祖設定了「兩府三司」的政治制度。
兩府三司,即宰相所在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管內政行政和軍事,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宋朝宰相和前代比起來權力小了很多,從漢代、唐代宰相的諸事皆統到宋朝宰相的只管文官行政事務,處處體現著趙匡胤對於保障皇權安全的重視程度。
運用分權和制衡之術,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對皇權形成威脅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權分割成幾塊,將軍權交給樞密院,部分行政權交給新設立的「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又設「三司」專門管理財政,分掉了宰相的財權……雖然代價是形成有宋一代難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趙匡胤終於排除了一切使貴族階層死灰復燃的可能,獨攬軍、政、財一切大權,達到「百年之憂,一朝之患,皆上所獨當,而群臣不與」的乾綱獨斷境界。在專制集權的方向上,趙匡胤做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極限。有宋一代,繼秦朝之後,實現了專制政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升級。
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藩鎮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所謂中央集權,是指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專制主義則是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裡,君主主宰一切。
秦漢時代,中央集權制就已經確立起來,但專制主義還未至登峰造極的程度。宰相權力的變化就是一個例子。漢代的宰相,權力相當大,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到了宋代以後,宰相的權力就越來越小了,權力越來越集中到皇帝手裡。可以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如果熟悉歷史,那麼大家可以看見,自王莽以來到北宋,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臣篡君,曹魏篡漢,李唐篡隋,趙匡胤自身也是黃袍加身逼迫柴氏母子交出了皇帝寶座,而「篡位」這個傳統直到遇到趙匡胤,才正式終結。
國家這個建築的構造的形式會形成一個影響深遠的框架,宋朝的國家機關特點由上而下,逐步的改變了中國人的性格,宋人不再以疆場上建立功勛為榮,宋朝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做人莫作軍,做鐵莫做針。
在統治者精心設置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下,宋人如統治他們的人所期盼的那樣,變的崇文抑武,男人們不再具有尚武精神,他們沉醉在案頭書牘之中,在日復一日的淺吟低唱中把流光送走。他們的體質越來越差,性格也越來越細膩。正如梁啟超所說:「重文輕武之習既成,於是武事廢墜,民氣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溫溫如菩薩,敢敢如馴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切的變化自然是趙匡胤所希望看到的,它保證了趙家的權利,但它同時也是以整體民族、國家的安全為代價的,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身處北方野蠻民族的重重威脅之下,趙匡胤卻依然制定這麼一套束縛中國人手腳的制度,可嘆可惜。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終宋一世,未能北上中原,恢復失地,宋朝統治者也始終沒能像漢武帝劉裕、宋武帝劉徹一般對北方異族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沒有降服手下將領的膽魄,就不斷給他們製造約束,甚至犧牲優秀將領的性命。岳飛在對中原的作戰中屢立戰功,但高宗卻出於對自身皇位和趙家利益的考慮埋葬了這位軍事奇才,可見宋朝從始至終都沒有一位真正雄才大略的帝王。宋朝統治者的短視和宋朝的疆域一樣,遠遠達不到漢唐兩朝。
對內統治崇文抑武,對外外交更是寧可屈辱求和,而不肯來一場大戰來打出皇帝與大宋的國威,年年以歲幣絹帛換取和平,是不想戰爭使武將賺取資本,而高宗對金俯首稱臣接受金國的冊封更是有著對朝內武將的擔憂,在那種國難當頭,天下亂局的時候趙構關心的依然不是收復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的抓緊自己的皇位,對可用的軍事將領又打又拉,打是因為武將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拉是因為金人虎視眈眈必須靠他們保護自己的皇位,而等到俯首稱臣接受冊封得到金人對自己統治的保證後,那軍功赫赫的岳飛也就無用了。
宋之後的元朝、明朝、清朝,更使得中華文明遭遇毀滅性打擊。
如果說宋朝只是使國民普遍在氣質上變得更文弱,那麼元朝則徹底打斷了中國人的脊樑,後者對國民性的改變是摧毀性的。中國文明最大的一次倒退,應該說是從元朝開始的,蒙古人一直比較殘暴,靠暴力統治。
元代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上層文化遭遇到了毀滅性打擊,下層文化或者說俗文化首次取代雅文化,成為主流。忽必烈就曾發出疑問:「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雖然後來忽必烈決定以漢法治漢人,但對漢人的禮法傳統,始終不予重視。有位著名的外國學者曾說:「韃靼統治不但壓迫了為其犧牲品的人民,並且凌辱而且消磨了他們的靈魂。」
可悲可嘆,可惜大宋登峰造極的文明無人傳承,堙沒在了異族的鐵蹄之下。
《周易》中說:盛極而衰、否極泰來。
意思是萬事萬物到了最繁榮最強盛的時候必定會轉向衰落,同樣,苦難至極後氣運也會逐漸好轉,就好比月亮的陰晴圓缺。
中華文明到了趙宋之世,真真是應了我們古人的這句話。
趙匡胤決定以白銀贖回燕雲十六州,而並沒有選擇以軍事力量去奪回,而在他之前,後周世宗柴榮打的遼國準備放棄燕雲十六州的。趙匡胤不對遼發動戰爭不僅是因為他知道對遼開戰的困難,更源於他對武將的擔憂,如果對遼作戰成功,那麼戰爭中立功會不會如他一樣再來個黃袍加身呢,這個誰也不知道。他更不能兔死狗烹。
宋朝是一個不幸的朝代,他所面臨的鄰國個個都是武力強大且驍悍的異族,可偏偏他的開創者又建立了一個處處束縛自身手腳的文化制度,趙匡胤沒有看清時勢的變化,執著於自身所處時代的經歷,五代開始起,中原王朝就失去了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優勢地方,處處由北方民族的軍事威脅。
惜哉嗚呼。
公元1279年,南宋與元朝的最終決戰,宋朝傾盡全力對北方民族一戰,終於在王朝末世拿出了那可歌可泣頑強不屈的烈性,憶往昔崢嶸歲月,漢武唐宗。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後語:大量朋友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註是一種態度!
TAG:司馬談史 |
※為何說大清朝走向衰落是從乾隆帝開始的?
※何炳棣:如此輝煌的大清帝國為何會走向衰弱?
※強盛的大唐王朝,為何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就迅速走向了衰敗呢
※清朝為何會在乾隆後期走向衰落?
※心酸:承載中華文明的美國唐人街,正逐步走向衰落,甚至從此消亡
※繁榮的唐朝,是楊玉環的出現而走向衰亡的嗎?
※崇禎皇帝如此崇尚節儉,為何大明王朝還是走向了覆滅?
※曾經輝煌的國漫為何走向衰落?
※繁華盛世的大唐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大清王朝真正走向衰落的是從乾隆還是嘉慶呢?
※西夏王朝為何走向衰亡?為何主動放棄與蒙古帝國聯盟?
※康乾盛世為何走向衰敗?看看乾隆奢侈浮華的品味就明白了
※睥睨東亞的清朝為何在乾隆後期走向衰落,僅僅是因為窮兵黷武嗎?
※北周滅齊,呂梁喪師,陳朝不可挽回的走向衰弱
※安史之亂讓唐朝從繁榮走向衰敗
※明朝在位最長皇帝,也是最具爭議的皇帝,帶領明朝走向中興也走向了衰敗
※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何突然走向衰落?唐玄宗墓前一樣東西揭露真相
※稱雄漠北的鑌鐵帝國,契丹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深淵?
※漢宣帝劉病已:為了情,立傻子當太子,大漢王朝從此走向衰落
※南北朝天下大亂,作為南朝最強大的劉宋王朝是怎麼走向亡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