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高票房背後還應該關注什麼?
藝術上的評價不是唯一標準
——對國產紀錄電影《二十二》的觀察與思考
中國藝術報記者 趙志偉
紀錄電影《二十二》預告片
當商業故事片《戰狼2》的國內總票房突破50億元,一舉刷新華語電影票房新紀錄時,原本不被市場看好的紀錄電影《二十二》也在紀錄片領域開闢出一番新天地——截至目前,累計票房超過1.5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2015年上半年,乘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天南海北的東風而登陸大銀幕的美食題材紀錄電影《味道中國》,總票房不到百萬元;即便是去年口碑不錯的《我們誕生在中國》,總票房也只有6600多萬元;今年8月,比《二十二》稍早公映的自然紀錄電影《地球:神奇的一天》至今總票房也才3600多萬元。而且,相較於400萬元的製作宣發成本,紀錄電影《二十二》現在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績,「性價比」之高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紀錄電影《二十二》中的老人
一段「難以忘卻的紀念」
8月14日,《二十二》公映首日,全國排片量僅有1.5%,收穫395萬元票房。當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前往觀影。僅就現場觀眾的反應而言,尤其是到影片結尾處,聽得出有人鼻塞欲哭,更多的人靜默不語,幾乎所有的人眼睛直盯著大銀幕,少數幾個起來走動幾步後便駐足而立,靜靜地跟隨著影片的滾動字幕,時間一分一秒地跳動,直到放映完全結束……這樣的場面實屬罕見。
當然,也有例外。有觀眾表示:「沒等『90後』歌手換上流行曲風將《九重山》唱完,我就離開了電影院。在這樣一部電影最後配上這樣一首歌,有點荒誕。」也有觀眾認為,《二十二》其實並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儘管整體給人的感覺還是克制和平靜的,但「《二十二》的抒情和情緒化難掩內容的蒼白膚淺」。
不過總體看來,觀眾「點贊」的聲音還是佔據主流。特別是32.1%的上座率,幫助該片突出重圍:第二天票房上漲為1314萬元,第三天這個數字達到2592萬元,全國排片一路走高,最高時上升到10.9%。如此一來,紀錄電影《二十二》僅僅3天的票房收入,就超過了近兩年來國內口碑不錯的紀錄電影《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我的詩篇》《搖搖晃晃的人間》的票房總和。而這,更加遠超該片導演郭柯的預期票房——600萬元。
「說不出話,哎」「我看的過程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哭的是心疼老人家的經歷,笑的是老人家的樂觀,佩服她們的堅強」「看的時候雖然不太懂,但也哭了兩次」「看完電影,心底就壓著一口氣,吐不出來咽不下去。全片沒有情節,沒有講解,也沒有情緒渲染,只有敘述和陳述的字幕,平靜卻有力量」「看了是對自己殘忍,不看是對真相殘忍」等等,類似的情緒化觀後感,在網路留言中幾乎處處可見,大多是普通觀眾對《二十二》的直觀表達。
「『慰安婦』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同時,她們也是普通的個體。紀錄片中的每位老人,其實都是普通人,她們現在過的生活也是普通的生活,因為有了傾聽和記錄,才匯聚起了一個時代不能忘卻的記憶。」網友「彤言」的評論,道出了這一群體的共同心聲——對一個民族而言,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紀念」。
紀錄電影《二十二》中的老人
放棄思考,是一種偷懶
從目前見諸媒體的眾多報道和評論來看,除了這些或長或短、觀眾個人化較強的情感表達,以及內容大同小異的「導演專訪」外,更多的是商業影評人或准職業影評人從各自角度為這部「現象級紀錄片」爭先恐後地發聲,甚至進一步打分評級。以滿分10分為例,有亮9分的,也有隻給1分的。知名影評人風間隼,給出及格分6分。「影片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資料性其實不強,更大的意義在於保存了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實況。」風間隼認為,「對於這樣一個敏感的議題而言,『為什麼拍』和『拍什麼』其實同樣重要,遺憾的是在片中我們聽不到半句提問以及拍攝者的反思,只任由老人們在鏡頭前尷尬和淚流滿面,這樣的處理似乎有些不妥。大量的抒情空鏡頭尤其讓人生厭,意思是『你懂的』。過分依賴成見,放棄思考,放棄表達,這本身就是一種偷懶,背離了紀錄片表達世界多樣性的本分。」他的表態,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些影評人的態度和傾向。
拋除個人或群體成見不論,截至8月24日下午,《二十二》的豆瓣評分為8.9分,高於故事片《戰狼2》的7.4分。豆瓣電影數據顯示,《二十二》有超過67000人評分,其中給出4星和5星評價的佔比88.7%;而《戰狼2》雖有超過34萬人評分,但給出4星和5星評價的比例僅為62.6%。顯然,《二十二》的口碑或美譽度更高。在豆瓣評分中,只有0.6%的人給《二十二》1星評價。
「如果可以打零分,我必將給出零分。這是一部壓根就不應該被拍攝的影片。」影評人吳李冰的聲音,代表著一小部分人的意見。「滂沱的雨水,浮泛的空鏡,斜射進屋宇的束狀陽光,焦灼的特寫鏡頭──這些最虛矯、最輕蔑、最無情的骯髒影像,是對那些被拍攝、被圍觀、被注視者最洶湧澎湃、最殘暴的鞭笞。」吳李冰的讀解,與普通觀眾的觀感恰恰相反,認為這些被導演有意選擇並放大的客觀影像,並非「沒有情緒渲染」,而是更加「殘暴」。
「它只停留在對受害者晚年生活狀態的一般記錄,而沒有去思考造成她們全部人生悲劇的深層次原因,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都沒有,這就容易讓一般觀眾流於獵奇、圍觀,流於廉價的同情憐憫,甚至在價值選擇時會出現猶疑和失措。」上海戲劇學院以研究電影史見長的教授石川,對《二十二》非常不滿意,認為對一部電影不應孤立地評判,而是要放在一定的參照系當中加以比較分析,才能得到相對準確的結論。「好比只有跟瘦子站在一塊兒,才知道胖子到底有多胖。」
紀錄電影《二十二》中的老人
高票房,在於「話題製造和口碑營銷」
值得思考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二十二》也不例外。掌鏡紀錄電影《搖搖晃晃的人間》的攝影師薛明觀後評論說,「全片影調控制得恰到好處,很適合這個題材。靜態畫面的構圖比較唯美,搖攝方式的鏡頭過於頻繁,有點膩。我個人覺得這個題材適合以固定鏡頭為主,個別空間和人物適合用緩慢移動的方式來表現。結尾喪事這場戲是全片的敗筆,應該拍得更寫意,留給觀眾足夠的思考和想像。」但這,顯然是對影片攝影技術的探討,然而關乎藝術表達——很多觀眾表示,正是因為看了現在的影片結尾,「眼淚再也控制不住,默默地流了下來」。孰對孰錯?難以定論。
無論怎麼看,《二十二》的票房之高超過幾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導演郭柯本人。《二十二》並不是郭柯執導的第一部「慰安婦」題材紀錄片,在此之前他拍了短片《三十二》。一年多以後,當他決定拍攝這部長片時,全國公開身份的倖存「慰安婦」老人數量從「三十二」減少到「二十二」。「《三十二》拍完,在國內外的電影節拿了一些獎,但我一直在自我懷疑,甚至是自責,因為這部片子我用了很多『技術』。」郭柯曾對外表示,因此在拍《二十二》時,「拍攝老人們的真實生活」,就成為他的製作底線。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影片公映至今,依然褒貶不一。
紀錄電影《二十二》中的老人
「這樣的影片非要說出優缺點,太難為人了。」青年紀錄片導演金華青給薛明留言說,並不是掙錢的電影,都可以或值得從藝術層面去討論。實際上,用「好」或「不好」,已經很難對《二十二》做出合適的評判。在紀錄片研究專家、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看來,《二十二》能有這麼高的票房,在於它的話題製造和口碑營銷,「這部紀錄片本身關注的是很有歷史滄桑感的群體,她們曾承受的苦難無以復加,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悲劇,非常容易扣中觀眾的心理。」特別是影片上映首日選擇的是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應時應景,助推了口碑擴散」。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傅紅星執導的紀錄電影《周恩來外交風雲》在院線上映後,就曾獲得過3500萬元的票房成績。如果換算成今天的幣值,也將破億元。然而,雖然近年來國產紀錄電影市場行情日漸看好,但這從來不具備普遍性。據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拿到「龍標」的紀錄電影共有32部,進入院線放映的僅6部,「很多紀錄片從宣發成本考慮難以實現收支平衡,最終止步院線之外」。
儘管從2014年到2016年,國產院線紀錄電影的總票房分別為1815萬元、3163萬元、7795萬元,同比增長74%和146%,預計2017年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整體而言,目前院線紀錄片的市場表現,跟中國的大國地位還是不匹配的」。何蘇六從大局著眼,認為中國紀錄片未來還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攝影著作權人,攝著協喊你領教科書稿費了!
※七夕節俗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古詩中的七夕│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周振天:堅守軍人本色 秉持信仰寫作
※亦舒,比《我的前半生》更狗血的前半生
TAG:中國藝術報 |
※臘月二十六,應該燉什麼肉?
※如果改名,十二星座應該叫什麼?
※《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應該署誰?
※關於二月二,你應該了解這些
※追十二星座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如果讓你寫一本小說,排名前十的高手應該如何設定呢?
※十二星座最不該戀上誰,你的愛情應該避開什麼星座?
※就憑這首歌和這句話,《歌手》三顧茅廬請他值了,「六顧」也應該
※早晨第一杯應該喝什麼?
※薦書#致我的九零後同胞們:我們應該再讀一遍《論語》
※誰說一下拍結婚照前應該注意什麼?
※全智賢生二胎了,那高齡媽媽們想生二胎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麼好?這些食俗你應該要了解
※我應該回老家買房嗎?三四線城市房價大漲背後的真相是…
※香港四大才子都有誰?誰應該排第一?
※一個沒顏值的乞丐還當上皇帝告訴你,想要什麼應該怎麼做?
※十二星座應該怎樣「春」跑?(上)
※情侶婚前聊天記錄曝光:房子到底該不該買,應該誰買?
※房顫術後,患者應該注意什麼?
※買手機應該關注哪幾點?後悔看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