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篇:請說「紅色的球」,而不是「紅色」!┃讀《兒童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的作者H. 魯道夫·謝弗(H. Rudolph Schaffer),英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英國心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本書介紹和總結了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新發現和成果,回答了近些年來家長、老師和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兒童與成人相似但又不同,近些年關於兒童的研究話題歷久彌新,本書通過客觀的研究闡明了兒童發展的本質,語言淺顯易懂、結構清晰完整。
目錄:
一、語義(我們如何幫助?)
二、語法(我們如何幫助?)
三、交流(我們如何幫助?)
四、結語(別做「絆腳石」)
當媽媽試圖教自己的小寶寶說話,指著一條狗,說:「狗!」。你猜,孩子怎麼確定媽媽指的是整個動物,而不是某一部分、或跑的動作,或毛髮的顏色,或其它?
幾乎全世界的所有嬰兒稱呼母親的語音如此相似——ma ma 、mummy 、emma 、a ma、na na、e me?
(稱呼父親也很相似)
語言那麼複雜,我有時特別好奇孩子是怎麼如此迅速的學會了說話。
當孩子正在學說話的時候,我們又怎樣才能提供最恰當的幫助?
咱開始吧!
01
語義
當嬰兒5~6個月開始頻繁的發出咿咿呀呀聲音時,還不知道聲音可以有語意的。
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這些苦巴巴的等著說話的父母,偶然聽到一個類似「媽媽!」、「爸爸」的聲音就欣喜若狂!
然鵝,那只是偶然發出的聲音,他純粹只是因為覺得好玩兒,嘴裡不停的說著「babababa 」。
而且,除了「啊!呃!嗷!咿!」之外最容易發出的聲音就是「爸、媽」!
我們努力的為這新學會的類似「ma ma 、ba ba 」的語音主動的賦予意義——指著自己不斷的說「媽媽!」
終於有一次,孩子看著你,有目的的叫出了「媽媽!」
偶天啊!值得慶賀的時刻到了!
當然不只是慶祝學會了叫媽媽!
而是——
這位嬰兒終於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發現了聲音是有意義的!
然後,大多數父母就開始了「單詞課程」,也就是各種指認。
指著狗,說「gou 」!
指著球,說「qiu 」!
指著奶奶,說「nai nai」!
孩子很自然的,也很迅速的學到了很多「詞語」,就算他不會說,你問「燈在哪裡?」,他會抬頭向上看,「奶奶在哪裡!」他會看奶奶!
但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說「奶奶」的時候,孩子理解的指認對象是整個奶奶,還是奶奶的頭部,還是奶奶喝水的動作,甚至是衣服?
我們很多人好像並沒有憂慮這個問題!也幾乎不怎麼懷疑孩子會理解錯,或者認為孩子早晚會明白!
確實無需憂慮。當我們指認的時候,孩子無法判斷指的到底是哪一個細節,他會很自然的認為指的是整個對象。
這也是孩子最先學會名詞的緣由。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有時候孩子學會了「小狗」這一詞,結果他用這個詞稱呼所有的小動物(小貓、兔子等)。這個叫外延過渡。
還有時候,孩子洗澡時給他一個玩具鴨子,但是當他看見其他的玩具鴨子或者真鴨子的時候都不用「鴨子」這個詞。這叫外延不足。
不管怎樣,孩子剛開始學習語言時需要時間和大量的社會經驗。
那麼在這個階段我們怎麼幫助孩子?
1.指認的時候,不同場景中頻繁指認。
比如,鼻子。
讓孩子摸著媽媽的鼻子,說鼻子!
再讓他摸著其他人的鼻子、自己的鼻子,說鼻子!
孩子就能推斷出的就是每個人共同的特徵——「鼻子」,而不是特質「媽媽的鼻子」,再或者是泛指「媽媽的臉」。
2.指認的時候最先選擇物體的名稱,而不是特徵!
比如,先教「球」,而不是「紅色、綠色」,或者是圓形。
當孩子明白了名稱,那麼就可以附加特徵或動作,但不能去掉名稱。
即,一手拿著一個球,說「紅色的——球!綠色的——球!」!
而不是「紅色!」「綠色!」
否則孩子會迷惑加不耐煩:一會兒說球!一會兒說紅!這破東西到底是「球」還是「紅」?
02
語法
孩子不只是對語音、詞語,還對語法擁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天賦。
我們成人交談的時候幾乎都是用一種快速的語流來交談。
而孩子就能從中捕捉到一些頻繁出現的單詞、組合句子的規則,將其吸收進自己的大腦中。
這裡還包含對語流的斷句能力。
「走,寶貝!咱們去玩一會兒球!」
「會兒球是什麼?爸爸」
這是孩子斷句兒斷錯了。
不過大多時候他們是正確的!
他們能發現「爸爸親親」(Daddy Kiss )和「親親爸爸」(Kiss Daddy )的意思完全不同,這些大多都不是成人特意教的,而是孩子自己注意和理解的。
對於語法,我們成人怎麼引導和幫助呢?
我們成人要先糾正自己的一些說話習慣。
日常用語里有大量的語法誤用、字詞省略、語言暗示等。
比如:邏輯字詞的省略。
「掉地上了就不吃了!」
「因為掉地上了,所以髒了!
髒的東西不能吃哦!」
「穿衣服,咱們走!」
「先穿衣服!然後咱們走!」
……
平時父母注意語句中的邏輯詞,那麼對孩子的語言邏輯感有很大的幫助。
再比如,減少模糊代詞。
「把那個拿過來!」
「在你最歡的兔子寶寶旁邊有粉色的床掃,能幫媽媽拿過來嗎?」
「看!那裡有一個小鳥!」
「看!寶寶的正前方一棵樹上有一個小鳥,它在吱吱叫,聽見了嗎?」
03
交流
如果以為會說話就能交流,那就錯了!
在語境中,語言是有交流規則的。
比如:
兩個2歲多的兒童聊天:
A:「Oh !襪子!」
B:「襪子!」
A:「襪子,是我的!」
B:「是我的!」
A:「不對!是我的!」
B:「臭臭的!」
……
他們很棒,學會了很多規則:
輪流發表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等對方說完了再說;
兒童要仔細的傾聽對方談話的內容,模仿或擴展其內容;
或者通過重複同一個話題來保持連續性。
我們父母要注意到,我們的談話中常常包含一下規則,可以由此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孩子:
1.接話:幼兒看似在交談,但大多時候其實各自在獨白,並沒有接對方的話。
這個不必著急,因為幼兒必須經歷「自我中心」的階段。
2.禮貌:輪流發言和傾聽對方的話,不打斷對方等。孩子年幼時缺乏耐心,如果對方說的時間超出了等待的耐心程度,必然會打斷,此時也不必過於強調禮貌。
3.真實:要保證我們說的內容是可靠的。但孩子會逐漸明白還有例外,比如玩笑、笑話、諷刺等。
4.元交流:這個最難,或者說發展的最晚。
兒童需要學會根據對方所掌握的信息量和理解能力、知識等,調整自己自己要說的內容。
但是一個人要想邊說話邊調整,那就得時刻「傾聽」自己說出的話。
一個7歲的孩子說:「媽媽!我們去了——呃,就是我跟思思去了那家商店,你知道的,那個咱家旁邊的禮品專賣店。」
發現了嗎?她似乎意識到了媽媽不知道「我們」指的是誰,所以補充說明了「跟思思」,還解釋了哪家店。
確實很像在「傾聽」自己,還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交流的有效程度,還用了很棒的語言修補措施!
這種「自我反思」式的交流就叫做元交流。
對於元交流,我們經常可以反問孩子:「寶貝,你覺得媽媽知道你說的『我們』是誰嗎?」
或者直接問「你說的『我們』是誰?」
* * *
結 語
幫助孩子提高語言交流能力,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別做「絆腳石」:
1.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的大致過程,不能拔苗助長!
2.過渡糾正,會打擊孩子的語言自我發展的信心!
3.要反思自己的語言惡習,糾正自己的語言毛病,擴充自己的辭彙量。為孩子提供優質的語言環境!
4.語言是自我表達的主要形式,所以請真誠交流,為孩子呈現最為真實的內心世界!
TAG:質疑Education |
※讀書《對偽心理學說不》
※一門關於顏色的神秘生意:從年度流行色到色彩心理學,彩通王國如何運作?
※《對偽心理學說不》
※兒童繪畫心理:兒童是怎樣理解繪畫的?
※心理學家:高明說謊者的六種表現,你被騙過嗎?
※心理測試:什麼樣的顏色,是你的幸運色?
※讀書交流——《心理學如何幫了我?》
※心理學角度看色彩,房間什麼顏色最好看?
※心理學:內心孤獨與空虛的三種表現,你中了幾條?
※鄧超不是摩根弗里曼,《心理罪》也不是《七宗罪》
※趣味心理學:秀恩愛,分得快,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魔咒?
※心理學:這三個生活常識被心理學證明是錯的,你都知道嗎?
※心理學:迷茫失意的時候,請你牢記這四句話
※一組漫畫,傳神體現了貓和狗的心理!還說你不懂寵物嗎?
※嚇尿!讓孩子看「殺豬」和「兒童邪典片」不怕有心理陰影嗎?
※心理文學:你知道臉型跟心理有哪些關係嗎?
※心理學: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是一種什麼樣心理?
※心理學:愛化妝女生的十種特徵,快來看看你女朋友屬於哪一種,別說你沒女朋友
※心理文學:教你怎麼讀心?
※從心理學看鄭爽:不是張翰,她自卑的真正原因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