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中年男手裡也有一隻保溫杯
這些天,許多人都在吐槽中年男人的保溫杯。有朋友打趣地問我:宋朝的中年男人有沒有用保溫杯啊?我默默地給他看了一幅宋畫——
你看,圖中的那個中年男人手裡是不是提著一隻保溫杯子?看款式,還挺現代嘛,跟今日你用的很是接近。又有人問:那個杯子是P上去的嗎?不是。此圖為南宋梁楷《八高僧圖》系列的其中一幅,不信你可以找來看看。
當然,我說那是一隻「保溫杯」,是故意蹭熱點的。準確地說,這其實是一個裝水的水瓶,用竹筒做成的,有蓋,不過應該沒什麼保溫效果。
那麼宋朝有沒有保溫杯(或保溫瓶)呢?讓我先講述一個記錄在《夷堅志》中的故事:「張虞卿者,文定公齊賢裔孫,居西京伊陽縣小水鎮。得古瓶於土中,色甚黑,頗愛之,置書室養花。方冬極寒,一夕忘去水,防為凍裂。明日視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凍,獨此瓶不然。異之,試以湯,終日不冷。張或與客出郊,置瓶於篋,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後為醉仆觸碎。視其中,與常陶器等,但夾底厚幾二寸。」
張虞卿得到的那個瓶子,裝上熱水能夠「終日不冷」,顯然是一個保溫瓶。不過《夷堅志》是志怪小說,所載故事多為鬼怪傳說,換言之,張虞卿未必真有其人,他得到溫水瓶之事也未必真有其事。我們不能拿《夷堅志》的記載來證明宋朝出現了溫水瓶。
那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開封城內,「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干,夜深方歸也」。這些「提瓶人」之所以到了三更才出門做生意,是因為下半夜,辦公事私事的人下班歸回了,他們通常都會買一碗熱茶喝,暖暖身子,所以生意很好。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提瓶人」所賣的茶湯,一定是熱騰騰的,否則,在「風雪陰雨」的大冬天,誰又會掏錢買一碗冷茶來喝?
現在我們就來考證一個問題:宋朝「提瓶人」手中提著的茶瓶究竟能不能保溫呢?
先來看一張宋畫——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
此畫中便有一名賣茶湯的「提瓶人」。她手裡提著的茶瓶為陶瓷製品,套在一個似乎是藤編的籃子里。藤器有隔熱保溫的作用,將熱水瓶套在藤器中,顯然可以防止散熱過快。再仔細看,我們還會發現,那個藤器下方,還有一個小孔洞,那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呢?我們再來看一幅清代畫師姚文瀚臨摹宋人的《賣漿圖》——
此畫中,也有一個賣茶湯的「提瓶人」,她手裡提著的茶瓶,我們看得很清楚,原來安在一個帶提手的小炭爐上。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的藤器底部,應該也裝著一個小小的炭爐。這樣,即使在冬天,也可以讓茶瓶內的茶湯保持熱度。也就是說,宋朝是有保溫瓶的,只不過保溫的原理主要不是靠減少散熱,而是靠持續加熱。
宋人使用的可保溫的器皿,還有幾種。一種叫做「注子溫碗」,這種酒器中間為注子,即盛酒的酒壺;注子四周還有一個溫碗,只要將溫碗放滿熱水,就能使注子中的酒保持一定的溫度。見下圖:
還一種有保溫作用的器皿,用於盛食物,叫做「孔明碗」,由兩碗相套而成,兩碗間留空,外碗底有一圓孔,可注入沸水,使碗內食物保持溫度,這樣,在大冬天吃飯,擺在桌上的飯菜就不會那麼容易變冷。下圖就是「孔明碗」了:
點擊展開全文
※梁山好漢最愛逛勾欄
※宋朝的台諫有什麼特點?
※說一聲狀元有多難:張謇兩考秀才、五考舉人、四考進士,總算成了
※1991年張學良呂正操紐約秘晤:談話內容震驚
※古代的官員有沒有受過專業的法律訓練?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