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三百句 第四句 治國之道

論語三百句 第四句 治國之道

讀書破萬卷,不如精一書。

一書熟讀後,萬書不難懂。

成人習國學,經書是鑰匙。

詩書易禮春,論孟學庸孝。

一天讀一句,一年通一書。

人貴空心學,聖賢都可學。

第四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字詞句義

孔子說:對人民,以法制禁令引導,以嚴刑峻法劃一,民苟且避免違令觸刑而沒有廉恥;用仁德道義勸導民,用禮儀品節整齊民,民有廉恥而各歸於人格榮茂。

格:人格榮茂。至,達到。

重要概念

格:木長貎。長當讀zhǎng。《說文》如此解,則本意的格字為形容詞。司馬相如《上林賦》「夭蟜枝格」,李蒼注引《埤蒼》曰:「格,木長貎。」相對於幼樹而言。夭蟜枝格,是獼猴在樹中的干枝上頻繁欠伸之義。格是指全樹之形。若格是與枝並列之詞,則有訓格為本的。本末,是對樹榦樹枝較為抽象的指名,格枝,是對樹木干支的直接指名。則木長貎,是形容發育成熟的樹木的全息。樹在初生時與草差不多,其植株的地上部分只有莖葉,無所謂本末、枝格。及發育成熟,性狀全部呈露,柏樹是一形、柳樹是一形、桐樹是一形、杉樹是一形;繼續生長,只有樹體的增大,而性狀不再有大的變化。此時的樹形稱格。格者,木長貎者,樹木發育成熟、性狀全部顯露貎也,有時也可指全樹。

據此,此處的格字,是也就是人呈顯出人之格、人格之義。道德是自正的,人去體道體德,是以主體去無所不至地對應道德,所以可理解為動詞的「正」之義。先儒訓正,是不明格字之義而對人格的抽象。

GIF/681K

有恥且格,直譯是有羞恥感而且人格。格有干、枝、葉等隨長隨短無不合宜而呈其自性之義,在此處是形容詞,卻一時沒有找到現代漢語的對應辭彙,只好綴上榮茂二字。

朱子格物之格字,作動詞用,則與陸子所說的「是者知其為是」、「是物之原是」之第一個「是」義近,可說是止於是,是至於是,是之內涵宥於是;與實事求是之「求是」義近。不同的僅是,用格字,有既不可不思,亦不可詭辯甚至不可抽象地作形上的表述之義;有全息地識其原是之義。

格物,朱子作窮至事物之理解釋。我理解,格的結果是獲得被格之物的全息。在體道上,帶有宗教性;在認知上,則不能停留于思,還須經實驗修正所思。宋儒停留在前項上,沒有開出科學的認知途徑。格竹子,就是識知其直觀的特殊性狀和普遍性狀;再由此而識知其性如此的天道所命。

徐復觀子對格字有精深考證和思索,對理解格字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有啟發。可參讀《先秦人性論史》第253-256面。我在《恭讀大學》一書中,作了進一步的考證,我堅信對格字所作解釋是正解。

簡議

1

以仁德為本

一切為了人的福祉,以此來疏導人走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路,則當如何就如何,結果是提升了人的人格尊嚴;以峻法嚴刑為本,一切為了統治的方便,以此來逼人走與統治者表面沒有衝突之路,人可能被制服壓服於一時一地,但結果是逼迫人們玩法避罰而無恥。以此追求社會和諧,就像是在追風。以德立政,是一切法的精神。依法治國,是為了約束一切社會成員的行為而歸於德,絕不是為了統治的方便,更不是僅僅對著被統治者。

2

在秉德而立的良好制度下,民德可自歸於厚而無不榮茂。

這個思想,曾長期為中國一統前和一統後的統治者所尊奉,儘管一統後在全局上,雜有嚴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指導下的法令政策。尊奉的好與不好是一問題,尊奉不尊奉是另一問題。正因為總是有所尊奉,一直到清亡之後的一段時間,明君良吏都知道不擾民是善政,民德自會歸厚。如今在「造福一方」的口號下,暴虐地擾民之事成了見怪不怪之事了。欲民知恥且歸人格榮茂,空想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江經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兩江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為學之道三部曲——論語體貼之十四
顏淵第十二《論語》
論語說文之二十三——藏頭詩
升官發財之道——論語體貼之三十四
貞讀《論語》2道千乘之國
賢人政治——論語體貼之三十五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論語》名句點評之二
佟老師講《論語》 ——《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一小節
漢榮講《論語》:《鄉黨篇》第十 十一篇
《論語》10條為人處世之道,讀一句感悟一句!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庸也第六》第三小節
弘揚傳統文化——《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四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02
《論語》淺述‖里仁第四
《論語》名句點評之一
國人應知的《論語》十二名句,要背誦的喲
漢榮講《論語》:《鄉黨篇》第十五篇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02
君臣相對論——論語體貼之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