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咸陽作家鍾憲政解讀平涼崆峒山:一部永遠不可能完全讀懂的經典

咸陽作家鍾憲政解讀平涼崆峒山:一部永遠不可能完全讀懂的經典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於此,讓崆峒山名聞天下、飲譽海內外。

天下崆峒有五,以有玄鶴出沒者為真。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南十一公里處的崆峒山,因常有玄鶴棲息、出沒,故當名副其實。

關於崆峒山,有很多美麗而動人的傳說。一萬八千年前,女媧娘娘見平涼居華夏之中,便於此地煉五色石以補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沒法處置,忽聞涇水潺潺,不覺靈機一動:有水無山,豈非美中不足!於是用所剩五色石精心妝點,便有了崆峒山。蒙天地之造化,奪鬼斧之神工,氣勢磅礴,雲繚霧繞,崆峒素有「西來第一山」之美譽。

廣成子曾修道於崑崙,後覺崑崙雖仙氣有餘,卻靈氣不足,又聞女媧造崆峒,於是雲遊到此,不忍離去。又千二百年,廣成子修成至道,並用「翻天印」將崆峒與諸山相連,使其既保持了北方的雄奇險峻,又兼容了南方的鐘靈毓秀。

後赤松子駕鶴西遊,見此山雖天經相連,卻地脈未通,於是又作法,打通了地脈。自此天連地通,讓水有源而九曲流暢,讓山有根而百草傳芳。此後位於東台附近的山洞中,便常有玄鶴出沒,稱之為「玄鶴洞」。於洞外後人又補建一堂,名曰「招鶴堂」。

是華夏鼻祖,黃帝雖生於山東,卻長居軒轅之丘,丘土為黃,故稱軒轅黃帝。降神農、敗蚩尤,黃帝雖一統華夏,卻因未聞至道,而引以為憾。聞崆峒山隱者廣成子得至道之精,而真風遠照,於是沐浴齋戒,前往求之。見廣成鶴髮童顏、仙風道骨,黃帝再拜稽首曰:「聞子遠達至道,敢問其要若何?」廣成對曰:「善哉問也!夫道者竊冥昏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搖汝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焉!」

一席話廣成子頗為玄虛,似懂非懂,又半懂不懂,黃帝揣摩其意,似覺要人儉以養德,靜以修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既靜且遠,乃可長生。然黃帝胸襟廣闊,要為天下芸芸眾生,謀福求利。靜悟三年後,他終於心領神會,於是設干支以計年月,著《內經》以療百病;定刑律以懲惡揚善,興農桑以豐衣足食,從而讓華夏民族從此告別野蠻,走向文明。

後人感其誠,於東台建問道宮,該宮為崆峒之山魂,至此崆峒山名聲大震。

因聞至道於崆峒,黃帝長壽而善終,從而為後人所敬仰,奉為偶像。於是自古至今,問道宮香火日盛。

後秦皇、漢武,亦西臨崆峒,以求長生。殊不知新陳代謝、生老病死,乃不可抗拒之自然規律。長壽可矣,長生不能!秦皇長生,焉有漢武?漢武長生,焉有魏晉?長此以往,哪會有現代文明?且無論秦皇、漢武,終因凡心過重、野心太大,故均不能擺脫權力的困擾、榮華富貴的誘惑,從而做到「抱神以靜」,因此既無長生,亦無長壽。

跟秦皇漢武比,唐太宗李世民,要明智得多。感於少林十二棍僧救駕之功,對佛教、對僧人,他恩寵有加。不遠萬里他支持高僧玄奘法師,去西天拜佛求經;於香山修玉華行宮,他供玄奘法師潛心釋典譯經;又於長安建慈恩寺、修大雁塔,以藏經卷。

不料此舉無形中,卻冷落了道家,後經魏徵提醒,他這才恍然大悟:佛教雖好,卻來之於異國他鄉,而道教文化,才是中國之國粹。況道教始祖老子李聃,與他同宗,於私於公,均怠慢不得。於是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並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同時還降旨賜崆峒黃金五百兩、白銀五千兩、封地萬畝。要佛道兩教和睦相處,永世不得相爭。

領旨謝恩後立即破土動工,仁智禪師建軒轅宮、舒花寺、法輪寺、蓮花寺、棲雲寺、凌雲塔等多處寺廟、道觀、塔院,從而讓崆峒山氣勢更加磅礴恢宏、規模空前,並僧道和諧,美談千古!

雖淵源、信仰各異,佛道兩教與人為善的宗旨,卻是相通的。雖未親臨,太宗皇帝卻悟出了佛道兩教之真諦、真正地讀懂了崆峒。於是輕徭役、薄稅斂、修水利、興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繁衍生息,這才有了名傳千古的「貞觀之治」。

雖貴為天子,卻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他不求長生,但求長治。既不奢望成神,亦不夢想成仙,大膽地汲取外來文化,卻又不盲目媚外,於是繼黃帝之後,他成了又一個得道的聖主明君。跟秦皇漢武一樣,他雖未成為一路神仙,但卻跟軒轅黃帝一樣,而成了一代聖賢。

明代高道張三丰曾隱居崆峒山,修道於蒼松嶺,因終得至道之精,被明成祖朱棣尊為真仙,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欲請其出山,永樂十年三月朱棣「御制香書」曰:「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雖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其至誠至尊之心,溢於言表。

倘三豐凡心未泯,當求之不得、欣然前往,然他畢竟早脫胎換骨、超凡脫俗,並不為名利所動。回書辭謝,三豐曰:「一葉扁舟出離塵,二來江上獨稱尊;三向蓬萊尋伴侶,四海灘頭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邊釣錦鱗;七弦琴斷無人續,八仙聞我亦來迎。九霄自有安身處,十載皇萱不負恩;煉丹製藥歸山去,哪有閑心捧聖文。」

據說原來渭水清澈,而涇水獨濁,《詩經》就有「涇水一石,其泥數斗」的記載。千曲百折,兩水均源於甘肅、流經陝西,又匯於高陵,於是在陝西高陵,便有了「涇渭分明」的勝景奇觀。

大清乾隆年間,平涼知府胡祖謨這才發現,這是樁千古冤案,於是決心為流經轄地的涇水平反。不遠萬里,他遍取兩河水樣,進行考證,成文後,又賦詩一首:

無數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儲冰壺

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

後經同年進士紀曉嵐幫忙,文、詩終於上達聖聽。命戶部查證無誤後,於文末乾隆御筆親批「刊謬是正」四字,至此涇水的不白之冤,始得昭雪。

從西周到大清歷經了數千年,我想被儒家奉為經典的《詩經》,豈能犯如此低檔之錯誤!是流傳有誤、是崆峒顯靈、還是歷盡數千年滄桑江河改道、清濁顛倒?

兩千零四年四月中旬,我的旅行計劃在家庭會議上被一致通過。當聽說我欲西去平涼時,除小孫子外,大家又無不表示懷疑。這也難怪,因為自古就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如果是有事,尚情有可原,而今卻是遊山玩水,似覺荒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出於對一家之長的尊重,大家最終還是跟我保持了一致。

四月十日冒雨,全家一行八人,我們驅車直奔平涼。孟夏的平涼初暖乍寒,加上下雨,一路上人稀車疏,路邊除「左公柳」(陝甘總督左宗棠命士兵所栽)的綠色還有點春天的氣息外,余皆似乎還在冬眠中沉睡未醒。出發時車上還開著冷氣,途中不覺被兒子換成了暖風,到達時更是不容分說,一家人又被瑟瑟寒風趕進了賓館。

雖不曾有什麼怨言,卻不難看出,大家的情緒已經跌到了冰點。不料借崆峒山的靈氣,第二天一早卻晴空萬里、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天氣。喜出望外,大家的心情頓時由陰轉晴,於是人補熱量車加油,向著崆峒山我們一路挺進。

車到山下,不由眼前又是一亮!下面的水庫中碧波萬頃,凌空的索道上纜車穿行;山頂雖是白雪皚皚,山腳卻是鬱鬱蔥蔥,跟想像中的黃土、大漠、戈壁形成強烈的反差,好一處福地洞天、人間仙境!

過了聚仙橋,沿平涇(平涼,涇源)公路,車子一路逆胭脂河蜿蜒而上。只見兩旁蒼松翠柏、奇花異草散發著陣陣的幽香,遠看山巒重翠,紅牆綠瓦點綴其中;近聞枝頭百鳥鳴囀,林中燕語呢喃;山上誦經之聲委婉,山下卻是流水潺潺,經雨雪洗禮的清新空氣中松濤、流水、鳥鳴、人語,共同協奏出優美動聽的交響樂章。

一個急彎後車子剛爬出柳暗,不料眼前又是一片花明、一片燦爛 。這燦爛不只緣於那漫山遍野、鋪天蓋地而來的桃花,還緣於那些披紅著綠、流連在桃花叢中的帥哥靚妹。桃花雖不鮮見,然天生地長、隱身世外、百畝一園的,卻難得一遇。在這裡人面桃花,相映成趣,在這裡「落花流水」,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此景只有天國有,人間難得一回覓。豈肯放過,為零距離親近自然、觸摸自然,一家人棄車步行、穿越在桃花叢中。是美的嚮往,是義的象徵,向來為詩人、為文人爭相傳頌,這裡是蟠桃園、是桃花源,還是一壺濁酒喜相逢的「結義園」?

從小北台沿山道拾級而上,取捷徑我們直插景區的腹地——中台。開闊而平坦,中台周邊有停車場、有商店、有餐館,中間還有被稱為「中台鎖鑰」的三皇樓。是明代建築,呈正六角形,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琉璃封頂,樓中供奉著天、地、人三皇,故名「三皇樓」。樓前石碑上「崆峒山」三字金「筆」輝煌、龍飛鳳舞,詳看落款,方知是胡耀邦的手筆,遊人多在此休息、購物、用餐、攝影……

由中台南上,進朝天門,出藥王洞,眼前不覺又是一亮,心中也不覺又是一驚。原來上天有路,仰頭望去,其梯度不下六十度,一石階突兀眼前、沒入雲端,名曰「上天梯」。

既然有梯,不妨登臨天庭、做他一回神仙!於此不少人望而卻步,我卻豁出去了,連此峰都征服不了,還奢望寫什麼長篇?

在我的帶動下,家人也都跟了上來,尤其是八歲的小孫子,他還趕在了我的前面。

拾級而上時,不久就大汗淋漓、又氣喘吁吁。自古高山怕慢上。無奈中、不覺中,我只得放慢了腳步。就這樣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在數夠近千個台階後,我們終於登臨大頂。

方圓百米,不料大頂上竟是一片開闊、一片平坦,仰望頭頂藍天如洗,鳥瞰腳下卻是雲海茫茫,環顧群峰,一個個又猶出水之仙山島嶼。何須更向蓬萊島,此處令人慾掛冠。點根煙極目遠眺,直教人心曠神怡、直教人飄飄然欲神欲仙。

人在山中,山在霧中,空氣濕潤得抓一把幾乎可擰出水來。正陶醉其中,不料風起雲移,群島竟也跟著動了起來。亦真亦幻,時隱時現,流動的畫面更是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直教人浮想聯翩,甚至是異想天開。

少時雲開霧散,星羅棋布,錯落有致,七十二座石府洞天、八台九宮十二院的四十三處建築,盡收我的眼底,直教人如臨天庭,始知宇宙之博大、山川之厚重。在此情感不覺中得以陶冶、靈魂無意中得以凈化、境界無形中得以升華,流連忘返,陶醉其中,竟教人忘卻自我、樂不思歸。

徜徉大頂,一時興起,索來紙筆,即興揮毫,「無限風光在險峰」幾個大字,不覺躍然紙上。崆峒山道教協會會長、道管會住持李宗旭聞訊趕來,邂逅中方知他是禮泉阡東的鄉黨。

流連大頂,善男們絡繹不絕,信女們摩肩接踵;問卜者爭先恐後,解簽者煞有介事,走進天仙宮,只見香煙繚繞、遊人如織。

憑一張懸河之口,憑三寸不爛之舌,他們直說得施主們興高采烈、心花怒放,直至慷慨解囊。旁邊雖寫著「心誠則靈」,但真正懂得其含義的,卻為數不多。愚以為從政的廉潔奉公,經商的童叟無欺,求子的不重男輕女,求福的不損人利己,求學的不弄虛作假,是為心誠。心誠則事業有成、前程無量;心不誠則一事無成,豈在一簽之高下乎!

是一幅耐人解讀的山水寫意、是歷史的見證,不愧為人間仙境,除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除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崆峒山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洋洋洒洒七八萬言,記載著佛道兩教的興衰,記載著歷史的滄桑,山上還有木匾石碣二十多塊、石刻百零餘座。

為什麼各路大仙、高僧高道雲集於此?為什麼先聖先賢、帝王將相對此頂禮膜拜?同樣流經黃土高原,為什麼會有「涇渭分明」的自然奇觀?

為什麼,為什麼……崆峒山給人以無窮的思考,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是部經典,是部永遠不可能完全讀懂的經典,她留給我們的思考太多太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咸夜話 的精彩文章:

作家鍾憲政:咬文嚼字話漢語

TAG:西咸夜話 |

您可能感興趣

來到廣西桂林,你不可不去大圩古鎮,品讀時光與解讀經典的古建築
這才是「玉不琢不成器」的全歷史解讀!
喝「西北風」,為什麼不好?《黃帝內經》有明確解讀
經典解讀?杜平讓
喝西北風,為什麼不好?《黃帝內經》有明確解讀
古代皇帝不長壽 可不能全賴貴妃們 刀掌門給你解讀這裡的奧秘
解讀益陽古城牆,滿滿都是文化!
解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是神話,還是被神化?黃家駒,一個永遠無法被解讀的樂壇奇蹟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解讀《遠大前程》十三太保心中的遠大前程,你都看懂了嗎?
全面解讀六堡茶的功效,看完才知道這麼好
解讀:他是清朝的開創者之一,為何不愛江山愛美人?
從乾卦的來由解讀《易經》,從沒學過也能讀懂
周易-乾卦以「龍」為象,用「龍」象來解讀乾卦,為何?不可不知,不可不懂
抱朴君解讀道德經
關於「作」的解讀,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深度解讀:如果太陽再也不下山了會怎樣?
關於作的解讀,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解讀你不知道的「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