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光死後,如果讓恭親王鬼子六繼位,大清歷史能否改寫?

道光死後,如果讓恭親王鬼子六繼位,大清歷史能否改寫?

我們都知道,恭親王奕欣是洋務運動領袖,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的初衷是為了使中國經濟和軍事上更加強大,但是甲午戰敗給洋務運動帶來了衝擊。洋務運動本身的問題:過於碎片化,過於地方化,中央政府沒有統一的戰略,未能在現代工業、尤其是輕工業上進行投資,在財政金融上也面臨困難。

在晚清的歷史上,洋務運動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晚清的精英們睜開眼睛看世界,並且主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奮起直追的一次壯舉。我們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洋務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踐行者。

而洋務運動的發起者和最強有力的幕後主持者,卻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當初,道光皇帝在選擇儲君時,曾在咸豐和奕訢之間猶豫不決。恭親王奕訢則表示希望國家能夠自強,應該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同時他還大力支持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以此來增加國家的實力,趕超洋人。可惜的是,最終道光皇帝還是被四阿哥咸豐孝順,慈悲的假象所迷惑。道光認為,咸豐繼位以後,一定會愛戴大清的子民,就這樣,道光皇帝最終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咸豐皇帝。在道光的眼裡,咸豐有德,奕訢有才。最終,他錯誤地選擇了「有德」的咸豐。對於這個選擇,道光的心裡應該是充滿矛盾的。所以,在立儲的遺詔中,史無前例地同時提到了兩個人: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就這樣,有才的奕訢敗給了有德的奕詝.

傳統史家對咸豐帝的評價在其父祖之上,認為其資質在清代諸帝里可居中流偏上,缺憾是體質薄弱而又縱情聲色,因此英年早逝,逝世時年僅31歲。

而奕訢卻活到了光緒二十四年(公曆1898年),終年67歲,成為大清王朝最後一位辭世的皇子。此時距道光帝逝世達48年,距咸豐帝逝世達37年。他在咸豐一朝備受冷遇,直到咸豐去世,他利用慈禧與肅順的矛盾,與慈禧聯手發動北京政變,終於以議政王的身份掌握國家政權,一度成為清王朝的「政府首腦」。

其間奕訢重用湘淮軍閥,引進西洋長技,使清王朝出現了迴光返照的「同光中興」。假如道光帝選定奕訢為皇太子,那麼他將有可能在位五十年,僅次於康熙和乾隆,這樣一來,歷史上就沒有北京政變、垂簾聽政、帝後黨爭之類的變動及由此而給歷史帶來的影響,中國近代史必將改寫!

恭親王奕訢是當時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他從當時清朝漏洞百出的制度入手,一心想改變清朝的治國理念,例如總理衙門的設立,就和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恭親王奕訢的想法是有利於清朝發展的,但是,他卻遭到了當時閉關自守,愚昧無知的王公貴族們的排擠,被他們罵成是「鬼子」。

恭親王奕訢,無論在軍事謀略和遠見上,都與當時封建的王朝大不相同。他自幼在體能方面就非常出色,而且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咸豐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每次出去打獵,恭親王奕訢都是打獵最多的一個,而咸豐每次都因為自己的箭法太差空手而歸,還美其名曰的說是因為怕傷了懷孕的動物,不忍心捕殺。

在體能方面,咸豐就輸給了恭親王奕訢一大截,而在治國理政方面,咸豐也是草包一個,一次,道光皇帝問兩個人在治國方略上面有什麼想法,由於腦子裡沒有東西,咸豐什麼方略都答不上來,於是便直接跪在地上使勁的磕頭,說自己日夜都在祈禱皇阿瑪萬壽無疆,根本就不敢想別的事情。

奕訢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他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大國的和平,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他主持軍機處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亂。所謂的「同治中興」,外部靠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內部靠的就是奕訢。很多人將清朝的中興寄希望於奕訢,可是後來奕訢幾乎所有重大政治問題上都有頭無尾,清朝改革的頂層設計大多成了「半拉子工程」、「爛尾樓」,雖然清朝的徹底失敗的標誌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其實這個結果在二十年前奕訢主政時期已經定了型。

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是政治上的一對搭檔,民間還曾傳出過兩人的花邊新聞。

今天,關於兩人的桃色新聞,我們暫且放下,來關注一下兩人在政壇上關係。

咸豐帝死後,慈禧太后迅速和恭親王奕訢形成了政治聯盟,並順利扳倒了肅順等八大臣,掌控了朝政。

自此,也就開啟了「同治」王朝的時代。

不管是叔嫂同治,還是伷俚同治,總之天下權力糾紛暫時停止了,進入了一種相對和諧的時期。

然而,隨著恭親王奕訢權力的增加,他漸漸迷失了自己,甚至敢反駁慈禧太后的某些提議——雖然有些提議確實不好。

但是,他的某些舉動還是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強烈不滿。

時間一長,慈禧太后便打算教訓一下這個曾經幫助自己奪得天下的小叔子。

於是,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暗中指使某位御史彈劾了恭親王奕訢。

如果是在平時,慈禧太后肯定會對此人嚴加訓斥一番,然而進行處理。

然而,今日非同往常,敢對自己的權力說三道四的人,慈禧太后必定不會進行保護,而且還藉助這次機會,對恭親王奕訢進行了嚴肅批評。

很快,同治帝在自己母親的授意下,下了一道責罰恭親王奕訢的詔書。

詔書中指責恭親王奕訢貪污、驕橫、徇私枉法、獨攬大權、妄自尊大(後兩者性質很嚴重)。

最後,同治帝革去了恭親王奕訢的所有官職,僅保留了他親王的爵位。

此事已經傳播,立馬引起了朝野內外軒然大波。

後來,經過群臣的一致求情,慈禧太后才恢復了恭親王奕訢總理大臣的官職,但依舊革去了「議政王」的頭銜。

然而,在嘗試過慈禧太后淫威之後,恭親王奕訢並沒有吸取教訓,不久之後又在「天津教案」和修建圓明園的事宜上,和慈禧太后發生了衝突,險些被同治帝革去親王頭銜。

當然,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在幕後進行操縱。

經過幾次內部鬥爭之後,慈禧太后徹底掌控了朝政。

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會對慈禧太后的權力構成一絲的威脅。

當時很多人把大清的希望放在奕訢,曾國藩也對其寄於厚望,但是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趙烈文卻早就看出奕訢的本事有限,判定在此人手中大清必不可救。

據《能靜居日記》記載:

同治六年七月九日,曾國藩在於與趙烈文談論中政局時:趙烈文說:「在上海見恭邸小象(奕訢的照片),蓋一輕俊少年耳,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鎮壓百僚。」曾國藩說:「然。貌非厚重,聰明則過人。」趙烈文說:「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見時局之不得不仰仗於外(指封疆大吏),即曲為彌縫。昨與倭相(倭仁相國)爭持,無轉身之地(迴旋餘地),忽爾解釋(消解),皆其聰明之徵也。然隨事稱量輕重、揣度形勢之纔則有之,至己為何人,所居何地,應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會。……身當姬旦(周公)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餗之虞,非淺智薄慧、塗飾耳目之技所能倖免也。」

——這番談話時曾國藩尚主兵東南,與奕訢尚未有深入的接觸,但趙烈文從奕訢的八面玲瓏,能求全於一時,卻沒有政策原則,沒有戰略遠見,看出奕訢不能擔起中興重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扒翻天 的精彩文章:

慈禧埋葬清朝,是為了報複葉赫那拉的仇恨?
發不發動百團大戰,日軍都不可能放棄屠殺我們同胞的五一大掃蕩
屌絲李自成的逆襲,卻把自己搞成了千古罪人?

TAG:娛樂扒翻天 |

您可能感興趣

趙匡胤死後,為何繼位的是他弟弟趙光義?看看他兒子們就清楚了
秦始皇死後,如果是他的大兒子扶蘇繼位,秦朝還會滅亡嗎?
如果繼位的是朱允炆父親,朱棣敢造反嗎?朱棣:我又不是傻子
如果康熙之後不是雍正繼位,而是八阿哥繼承大統,歷史會被改變嗎
兩皇子爭儲位,他因兩細節而脆敗,如果他繼位,清朝歷史將改寫
差一步成為未來天皇,德仁皇太子登基之後,愛子還能繼位嗎?
皇帝死後,為何繼位的是弟弟而不是兒子?真的是他兒子無能么?
又是匈奴來犯又是王爺造反,漢文帝繼位後真是忙乎!
皇帝去世,如果太上皇還在,太子能順利繼位嗎?
孫權繼承繼位後,怎樣對待嫂子大喬的?只能說孫策白疼他了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他是如何對待大嫂的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康熙臨死前,為何不讓老八繼位?雍正繼位後才知道原因!
皇子想爭皇位,帝師:你能力差,哭就完事了!皇子照做後順利繼位
君主立次子繼位,不久又後悔,長子以為父親看好他於是造反,結果卻把父親坑死
皇帝駕崩後太子即將繼位,先皇卻又活過來,大臣卻堅持太子繼位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助雍正繼位後,為什麼要逃跑?你都不敢信!
漢宣帝繼位後,為何不追封自己的祖父劉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
胡亥死後,子嬰繼位,為何卻說秦朝是二世而亡?
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清朝會有怎樣的結局?
同治帝死後無嗣,繼位者是如何確立的?揭密慈禧選光緒當皇帝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