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和《敦刻爾克》一樣厲害的戰爭片還真不少!

和《敦刻爾克》一樣厲害的戰爭片還真不少!

上個世紀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共捲入了61個國家,全球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傷亡人數近億,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的最大浩劫之一。

電影也曾是被用來是宣傳戰爭的工具,而在戰後,許多導演也通過影像的方式對戰爭進行反思。即將在9月1日全國上映的《敦刻爾克》正是這樣一部影片,克里斯托弗·諾蘭從「太空」回到了「地球」,用獨特的敘事結構重新演繹戰爭狀態下人的恐懼。時光君以盟軍VS法西斯的形式,為你盤點各國藝術家對戰爭的思考,帶你重回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噩夢。

盟軍之英國篇:《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第十部長片,也是他野心最大的電影,這種野心不僅體現在故事上,也體現在手法上。諾蘭面對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選擇尊重歷史,拒絕用過度戲劇化的方式去表現,三條不同的時間線的故事來回拼貼是影片的獨到之處,這種對時間的處理抓住了這樁歷史事件的核心——時間。

在被壓縮的時間裡,表現出的是人在戰爭前的渺小,對於未知的恐懼。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厄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陰冷的海岸和潮濕的艦船是你唯一的「藏身」之地,戰爭可怖的一面並沒有被放大,因為它本身就已經足夠可怕。

盟軍之英國篇:《桂河大橋》

提起英國的反戰片,《桂河大橋》絕對是一部繞不開的電影,影片圍繞被日軍和英國戰俘的故事展開。一個本來嚮往藝術日本軍官,一個逃出戰場的美國軍人,一個堅持理性和自尊的英國軍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立場在東南亞的戰俘營里激烈碰撞,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身份中掙扎,他們都是戰爭的提線木偶。

這部反戰傑作當年摘得7座奧斯卡大獎,影片跳出了簡單的正義與非正義視角,從人性的角度表現三位主角在身份對立外作為人的溝通,進而反襯戰爭對於個體本身就是荒誕的存在。結尾鏡頭一升,整個戰場像沙盤一樣展開,人類又開始新一輪的互相殘殺,令人唏噓。

盟軍之美國篇:《細細的紅線》

「哲學系」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是一位擅長拍「悶片」的導演,哪怕是動靜大如戰爭的題材在他手裡依然如此,但你不可否認,《細細的紅線》是反思戰爭最深沉的電影之一。絕大部分反戰電影都是以個體的主觀戰爭體驗為入口,來實現對戰爭的批判,本片也是如此,片中的每個個體都有足夠細緻的內心刻畫。

所以這部影片實際上是反戰爭片的,它依然延續了傳統電影中宏大戰爭場面,但卻給予觀眾完全相反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導演的立場所致,也可能是戰爭中最真實的最痛苦的一面。

盟軍之美國篇:《硫磺島的來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過許多戰爭題材電影,但這部是最獨特的,它從美國人的角度拍攝了一部審視日本文化的影片。影片難能可貴的是走出了戰勝或戰敗這樣簡單的結構,而是從文化根源上探尋日本戰敗的原因,再將其升華至人道主義角度進行批判,的確顯示出了東木的境界。

相信看完這部電影,絕大部分觀眾對戰爭都會產生幾乎生理性的抗拒。伊斯特伍德的另一部表現這場戰爭的影片是《父輩的旗幟》,這部影片完全是美國內部的文化、社會視角展開,兩部影片一內一外都對戰爭進行了獨到的解讀。

盟軍之美國篇:《辛德勒的名單》

這部影片雖然已經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但是在這裡依然有必要提起,因為辛德勒,因為他的堅持。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黑白的影像帶你重回史上最殘酷的集中營,在一片黑暗之中去尋覓僅存的人性之光。辛德勒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善舉超越了國籍的界限、頂住了時局的壓力、恪守了最後的底線,這種底線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證明,它的名字叫做人性。

戰爭和政治時常將人性擺弄在鼓掌之間,辛德勒某種程度上是幸運的,他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在時局中找到恪守靈魂的方式,而大多數人呢?

盟軍之法國篇:《大幻影》

讓·雷諾阿的這部傳世名作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也是一部極其精彩的越獄電影。與榜單中的其他影片不同,本片是一部以一戰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三名被俘法國飛行員與德軍之間的故事。《大幻影》這一片名點透了人們對一戰的印象,不知道為何會有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卻持續了四年之久。

影片中角色都對得起「軍人」這兩個字眼,無論敵我雙方都保持著體面,甚至惺惺相惜,人性的偉大超越了敵我的對立。影片結尾,越獄的法國士兵跨過了德國國境線,追捕他們的德國軍官說道:「別開槍,他們已經在瑞士境內了。」相信所有觀眾都為偉大的人性動容。

盟軍之法國篇:《鋼琴家》

猶太導演波蘭斯基在戰火中度過童年,他的這部影片就是一本濃縮的猶太人受難史。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演一位波蘭猶太裔鋼琴家,戰爭爆發後,全家被納粹趕到專為猶太人建造的猶太區,他的家人都慘遭納粹殺害,而他寄居在友人提供的避難處逃過一劫……影片中還有一位發現他的德國軍官,但曼妙的鋼琴聲喚起了人性,在德國軍官的幫助下,鋼琴家終於熬到了戰爭結束。

作為猶太裔的導演,波蘭斯基並沒有過分誇張和宣洩自己的民族情緒,反而用極其克制、客觀的鏡頭冷靜的展現那段悲慘的歷史,觀眾與鋼琴家的視角保持一致,與他一道東多西藏,在殘酷的環境里求生,體驗戰爭之殤。

盟軍之法國篇:《禁忌的遊戲》

《禁忌的遊戲》除了開場的戲份,幾乎沒有正面的戰爭鏡頭,影片從兩個小孩的角度展示了戰時的生活。孩子們從充滿死亡和恐懼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唯一的遊戲是用偷來的十字架為死去的動物樹立墓碑,而這種遊戲舉動遭到了大人的責罰,孩子們留下純真的眼淚。

影片中兩位小演員的表演十分出色,一舉一動盡顯純真,但在戰爭環境下這種純真成為一件易碎品,折射出了世事的艱難,十字架的意象更凸顯出宗教式的悲憫。

盟軍之中國篇:《戰爭子午線》

孩子的視角往往最容易打動觀眾,許多表現戰爭殘酷的影片經常採用這種角度。《戰爭子午線》就是講述在戰火中出生的一代人,他們出生的那一刻摸到的不是奶瓶而是步槍,在殘酷的大環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一邊想念母親一邊走向戰場。

片中的幾處神來之筆將影片的境界拉高,導演把現代的場景與戰爭時代的孩子並置在一個空間里,不僅表現了被戰爭摧殘的這代孩子,也警醒觀眾珍惜今日手中來之不易的和平。

盟軍之中國篇:《三毛從軍記》

《三毛從軍記》是國內抗戰片中的異類,影片根據家喻戶曉的同名漫畫改編,也將漫畫的特點融入到電影的敘事手法之中,將小人物的命運與大時代的亂局並置在一起,荒誕之中泛出的黑色幽默,超越了以往同類電影里的狹隘視野。

影片的視聽表現手法多種多樣,默片式的段落、超現實主義情節在片中比比皆是,導演張建亞用一種張揚的視聽風格承載著時代和個體的瘋狂,而在這背後是對戰爭和時代的冷眼觀察。

盟軍之波蘭篇:《下水道》

《下水道》是波蘭電影大師「戰爭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聚焦波蘭抵抗軍在華沙起義失敗後的故事,懸殊的軍事差距迫使抵抗軍只能躲入下水道來轉移陣地,影片有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長是呈現抵抗軍在下水道里的絕望,沒有傳統電影里的英雄主義,只有士兵的意志在極端的環境下被一點點消磨。這裡沒有激烈的戰火,只有在無盡的黑暗中步履蹣跚。

瓦伊達用這樣極端的故事還原了歷史上悲壯的華沙起義,關於華沙起義的歷史爭議不是影片討論的重點,而是儘可能還原出普通士兵的遭遇,從普通士兵的角度展現了戰爭中最殘酷的一面。

盟軍之丹麥篇:《地雷區》

二戰時,德國用了幾乎只用了四個小時就佔領了丹麥,並在丹麥海岸埋下了大量地雷。二戰後期德軍潰敗,丹麥軍方迫使德國戰俘成為活體地雷探測儀,幾乎是用戰俘的肉身排雷,而影片就是圍繞十個年輕的德國戰俘排雷的故事展開,戰爭中的受害者轉在片中變為加害者。

這是一部丹麥德國合拍電影,兩國電影人坦誠面對自己國家的歷史錯誤。滿是地雷的丹麥海岸讓敘事充滿驚悚和懸疑的色彩,每走一步都可能伴隨著死神降臨。本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法西斯之義大利篇:《戰火》

幾乎是義大利戰敗的同時,新現實主義電影登上了歷史舞台,這些電影都是真實取景,許多演員也是非職業演員,精準捕捉到了被法西斯和戰爭蹂躪後,千瘡百孔的義大利社會,而羅西里尼的《戰火》便是這類影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其實是分段式電影,用六個精彩的小故事展現解放前後的社會百態,導演關注小孩、士兵、妓女、教徒等等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的命運,樸實的鏡頭極具真實感。戰爭雖然行將結束,但它帶來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

法西斯之義大利篇:《美麗人生》

《美麗人生》是一部笑著講悲劇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摘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也讓世人認識了義大利「笑匠」羅伯托·貝尼尼。影片的敘事基本可以分為兩段,前半段是典型的貝尼尼式鬧劇喜劇,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讓人艷羨,而後半段隨著全家被送入集中營,影片基調驟變,而不變的是貝尼尼的的滑稽表演,但語境不同,這時人們只能感受到其中的凄涼和父愛的偉大。

或許相比別的反戰電影,本片深沉不足,甚至略顯浮誇,但精彩的故事和豐滿的人物以及一些細節依然讓人為之動容。本片也征服了奧斯卡評委,摘得當年最佳外語片大獎。

法西斯之德國篇:《白絲帶》

《白絲帶》中的故事發生在一戰前,講述了一個德國小村莊里的詭異往事,各種惡性事件在小村子裡上演,而幕後黑手居然是象徵著純潔善良的孩子。這樣一部電影和二戰有什麼關係呢?影片結尾旁白講道,一年之後一戰爆發,而從時間上判斷,正是在這種暴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成為納粹意識形態滋生的肥沃土壤。

影片用一個完全前置的故事,讓觀眾深深體驗到是什麼樣的環境成為納粹思想成長的溫室,完美呈現出了導演邁克爾·哈內克的天才構思,影片也獲得了戛納最高獎金棕櫚大獎的肯定。

法西斯之德國篇:《我們的父輩》

嚴格來說這不是電影,而是一部三集的迷你劇,每集90分鐘,講述五個互為好友的年輕人在二戰中的種種遭遇。影片用內部視角展現德國青年在戰爭年代的境遇,充分表現了個人在戰爭面前的渺小,無論是誰最後取得勝利,這份勝利的榮光並沒有真的照耀到個體,他們只有犧牲和創傷,更何況德國是戰敗的那一方。

作為一部德國劇集,影片詳實的描繪了那個年代國家集體式的瘋狂,反思了造就這段歷史背後的緣由,除此之外,本劇更多的筆墨花在人物的精細刻畫上,讓觀眾從心裡上體會戰爭環境下人性的掙扎。

法西斯之德國篇:《浪潮》

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但卻是一部深刻的反思納粹的電影。一位主講「獨裁統治」的中學老師在學生身上做了一場實驗,在學生中間成立了名為「浪潮」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性是他們的準則,覺得新奇好玩的學生們樂在其中,卻不想這種類似納粹的機制發揮作用,最終造就無法挽回的悲劇。

我們大多數人總覺得歷史很遙遠,卻沒想到這種距離感會如此輕易被打破,納粹的幽靈遇到合適的土壤會再次復活,導演用這樣的故事警醒人們,我們與歷史上的悲劇可能沒有那麼遙遠。

法西斯之日本篇:《人間的條件》

日本左派導演也拍攝過不少反思戰爭的佳作。《人間的條件》是一部堪稱史詩的反戰電影,六部共長達九個半小時,影片講述仲代達矢飾演的梶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但軍國主義侵華後他被迫來到中國東北礦區做觀察員,心中恪守的人道主義被軍國主義踩在腳下,在蘇聯進軍中國東北後,他不得不為了生存走上逃亡之路。

影片從日本內部視角,控訴了軍國主義的殘忍和反人類,甚至還正面描繪了中國礦工的頑強抵抗,故事的核心還是在展示人道主義化身的梶,是如何被時局毀滅的,進而達到批判戰爭的目的。

法西斯之日本篇:《野火》

《野火》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尾聲的東南亞,日本戰敗已成定局,負傷的日本士兵田村成為累贅被部隊拋棄,他與同他一樣的傷病為了能夠活下去,在東南亞的土地上苟延殘喘,甚至上演了人吃人的慘劇。

影片中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描繪極端環境下的人與人的關係,傷兵在行進時的姿態幾乎與後來的殭屍片異曲同工,被戰爭璀璨的人身像一坨爛肉一樣做出最後的掙扎,人性和道德早就決堤,戰爭把人變成了魔鬼。

時光網出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time時光網 的精彩文章:

朱茵《二次初戀》發布會「狂撒狗糧」
你們來看比賽,我來看你們!
不虐狗,就說說愛情的第N種死法
好萊塢眾星致敬漫威之父斯坦·李
美版《死亡筆記》導演稱計劃拍攝續集

TAG:Mtime時光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諾蘭的戰爭片《敦刻爾克》確實是很難懂嗎
你的敵人是誰?沒有敵人的戰爭片《敦刻爾克》
電影:你不知道的《敦刻爾克》歷史真相!
關於戰爭史詩片《敦刻爾克》 這十件事你可能並不了解
我們熱愛生命,但我們不是真的懼怕死亡!——《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和歷史真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網友說出了事實!
《敦刻爾克》—戰爭永遠是用鮮血和生命來描寫的
《敦刻爾克》當中的沉船鏡頭是如何被重製與拍攝的?
都說敦刻爾克希特勒犯了最愚蠢的錯誤,看看這個你還會這麼想嗎?
二戰德國的戰爭失誤,遺憾在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這麼好看的電影,為何有很多人要抵觸?
假如希特勒聽從古德里安敦刻爾克的意見,二戰將會有怎樣的結局?
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失敗的戰爭中帶給人新的希望!
《至暗時刻》:影帝、神還原——敦刻爾克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敦刻爾克》的勝利被捧高,我必須要來「黑」一下!
從《敦刻爾克》到《不列顛之戰》,丘吉爾的《至暗時刻》還在後面
敦刻爾克大撤退,被渲染成二戰勝利基石,果真如此嗎?
如果希特勒全殲敦刻爾克的英軍,能否順利入侵英國?後果相當可怕
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敦刻爾克》之前,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不可思議的敦刻爾克撤退,德國為什麼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