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浙滬地區為什麼過七夕要吃巧果?

江浙滬地區為什麼過七夕要吃巧果?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江浙滬地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為什麼人們在七夕要吃巧果呢?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北宋時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麥面,這種製作傳統至今還被遵循、保留著。為什麼要用小麥面呢?這就跟前面提到的七夕節的目的有關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牽牛星與織女星距離最近,而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後(有時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國是農耕國家,因此,對時令、節氣的交替極為重視,夏商時,每至立秋,君主還會親臨祭祀現場。七夕節的設置其實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種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麵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麵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麵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麵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後,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後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七夕巧果,在歷年的七夕中已經成為一種戀人宣愛的方式,巧果就是甜蜜最好的代表。送戀人巧果,也成為表達感情的最好方式。與西方甜品蛋奶的花式烘烤相比,中式甜品更注重工藝的精細與變化,也許麵糰在蒸煮、油煎之前的頹然狀態,實在讓人想像不到它遇熱之後的神奇蛻變跟美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書網 的精彩文章:

《我的前半生》——生活殘酷,獨立才能贏得尊重
南懷瑾:善惡的問題,是道德哲學上的大問題

TAG:中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江浙滬地區名字最好聽且最霸氣的城市,單看名字就能愛上它
江浙滬地區,記錄多肉入夏前最美的狀態!
江浙滬地區墮民對主顧的固定服役權述論
鷹擊長空!中國空軍痛擊在淞滬地區的日艦!
2018年3月江浙滬地區養蘭建議
2018年4月江浙滬地區養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