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的核武器——碘125粒子定點爆破腫瘤
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近距離治療是腫瘤放射治療中近距離治療的一種技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近些年來,隨著125I等低能量放射源的開發,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計算機技術在臨床醫學中的廣泛應用,放射性粒子植入這一治療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
適應症:1.所有部位的實體惡性腫瘤;2.惡性腫瘤術後複發及轉移;3.惡性腫瘤放療後不敏感或放療後再次複發(包括肺癌、骨軟組織腫瘤、乳腺癌、直腸癌術後、盆腔惡性腫瘤、腦轉移癌、惡性腫瘤致上腔靜脈綜合症等。)4.年齡大,心肺功能或全身狀況不佳而不能耐受手術的惡性腫瘤患者;5.惡性腫瘤手術當中局部植入(肺癌手術中局部植入、盆腔腫瘤術中植入等)。
由於粒子植入治療患者無明顯副作用,所以同時可與多種常規治療相聯合,如化療、生物治療、靶向治療等等,可以互相增敏,提高療效,加快腫瘤消除速度。
在參與治療的病例中,5厘米以內的肝癌、肺癌等病灶,單純粒子植入60天內病灶可明顯縮小,而聯合介入化療一般30天即可明顯縮小,CEA、AFP等腫瘤標誌物會顯著下降。
對於一些特殊部位的腫瘤,如出現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胰腺癌、骨轉移癌頑固性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的患者意義重大,可迅速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另外放射性125I粒子的外殼由鈦合金製造,與人體有高度的相容性,可以永久存在於身體中,不引起排異反應,無需手術取出。
碘125有何優勢?
1
與手術配合的互補效應:手術中加用植入放射性粒子是最常用的途徑,最大效果是腫瘤整體的殺滅,並能預防局部複發。
2
提高腫瘤治癒的徹底性:腫瘤侵潤鄰近重要臟器時,即使能切除瘤體也只是一種姑息手術,預後很差。手術中加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在淋巴通道、殘存腫瘤組織和腫瘤接壤部位上植入粒子,有望獲得徹底的治癒效果。
3
減輕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後併發症:術中穿刺技術植入放射性粒子對正常組織的創傷極小,無需充分顯露手術視野和避免盲目的大範圍脂肪清掃操作,能較大程度地減輕手術創傷和對正常組織的干擾,患者術後的康復順利。在腫瘤的姑息切除中,用穿刺技術植入放射性粒子,操作簡單、無需顧慮腫瘤的殘留大小,極大減少正常組織的誤傷程度、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相應減少、減輕了患者的術後護理難度和工作量
4
無法手術切除及應用化療、外放療效果不佳的腫瘤,應用微創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達到手術切除的目的。
5
不損傷機體功能及形態。
患者許XX,女性,84歲,因「發現左上肺結節1年」入院,2015年11月體檢發現左上肺斑點狀影,無明顯不適,未予重視。2016-12-8因感胸悶氣閉複查胸部CT示「左上肺佔位,肺癌」。
2016-12-9肺穿刺活檢取病理示「鱗狀細胞癌」。鑒於患者年事高,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病多,家屬拒絕手術、化療及體外放療,姜主任憑藉其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了「I-125粒子植入」的治療方案,取得家屬同意後於2016-12-12行微創治療技術「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術」。術後2016-12-14出院休養,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及術後均無不適反應。
2017-1-17(第二張圖片)患者返院複查,患者胸悶氣閉明顯改善。複查胸部CT示:左肺病灶幾乎消失,粒子(白色小點)繼續起作用。
2017-7-18(第三張圖片)患者返院複查,胸部CT示:左肺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癒狀態。
※西醫腫瘤內科治療對病人有什麼負面影響
※專訪艾徳摩CEO彭思穎博士:雙人源化小鼠模型,助力腫瘤免疫藥物研發
※目前唯一明確病因的惡性腫瘤,有這三個癥狀一定要注意!
※閉右眼驚覺左眼失明 原來是眼球後暗藏乒乓球大腫瘤
※腫瘤耐葯的新模式
TAG:腫瘤 |
※論定期體檢的重要性!52歲男子腹腔腫瘤破裂積血2000毫升
※3歲女童腹腔長巨型腫瘤 直徑約15cm包裹多個臟器
※2018腫瘤領域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領域獲201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2.13 幾毛錢1斤的它,降四高、防血栓、抗腫瘤!
※女子長120斤腫瘤無法走路,20名醫生耗時5小時切除
※33種癌症、超11000份腫瘤樣本,癌症基因組深入分析出爐
※嵐皋縣醫院為一患者成功切除3.6斤腫瘤
※2018年中華臨床跨組學精準醫學人才培訓班·腫瘤精品班
※3歲孩子接受了72輪腦腫瘤化療
※2024年10大抗腫瘤葯企預測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76-頭頸部腫瘤放療:放射物理學、放射生物學、臨床原則
※DS8201:4種癌症,86.3%的患者腫瘤都有縮小
※1.87公斤「世界最大腫瘤」,醫生花7小時成功移除
※小丑魚生腫瘤影響進食 巴西男子花1000美元請獸醫做手術
※影響因子超過240權威期刊發論文:185國36種腫瘤的全球分析
※預測:2024年10大腫瘤葯公司,5大最暢銷的腫瘤藥物
※美國女子卵巢內長巨大腫瘤,重達120斤
※11歲女童罹致命腦癌 醫生放棄手術腫瘤離奇「3個月消失」
※SHC014748M在惰性B細胞惡性血液腫瘤患者中的I期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