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種什麼樹?有綠化樹有消災樹還有宜子孫的樹!
種樹是個好事情,在古代,人們就開始做種樹這件事。從古籍記載來看,槐、柳、榆和梧桐這些並非名貴樹種且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的樹頗受古人青睞,這些樹都有自己美好的象徵,亦古人眼中的吉祥樹……
綠化樹——槐樹
槐樹在先秦時已為官方選定之綠化樹種。
槐,又名國槐,樹型高大,其羽狀複葉和刺槐相似。花為淡黃色,可烹調食用,也可作中藥或染料。莢果俗稱「槐米」,是一種中藥。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樹種花期不同,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花和莢果入葯,有清涼收斂、止血降壓作用;葉和根皮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療瘡毒;木材供建築用。種仁含澱粉,可供釀酒或作糊料、飼料。皮、枝葉、花蕾、花及種子均可入葯。
俗話說,「門前有槐,升官發財。」雖然這是一種迷信說法,但古人為圖個吉利,不論是官宦門第,還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總少不了槐樹。從栽植歷史來看,早在先秦時槐樹已為官方最早選定的綠化樹種之一。據《周禮·秋官》「朝士」條,周王的廷院有「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的說法。意思是,左右各栽植9棵棘樹,南邊栽植3棵槐樹。
古代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徵:古代漢語中槐官相連。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執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兗,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宮殿;槐掖,指宮廷;槐望,指有聲譽的公卿;槐綬,指三公的印綬;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蟬,指高官顯貴。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槐樹還是科第吉兆的象徵: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藉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槐象徵著三公之位,舉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孫後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
此外,槐樹還具有是古代遷民懷祖的寄託、吉祥和祥瑞的象徵等文化意義。
消災樹——柳樹
柳樹在東漢時被視為祛病消災之神樹。
柳樹,又名「楊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種。不論哪一種柳,長得都很漂亮,《詩經·小雅》中的《採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柳樹成為了民間吉祥之物。佛界認為,柳枝充滿神性,如南海觀音的形象為一手托凈水瓶,一手拿柳枝,為人間遍灑甘露,祛病消災。
古人迷信「柳可驅鬼」,故柳樹又有「鬼怖木」的別稱。南北朝時,民間已出現了門前插柳的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但柳樹栽植很有講究,如「前不栽桑,後不種柳」,而且具體的栽植位置又以庭院兩側為宜,以左為好:「東柳西桑,進益牛羊」。
在生物能源生產的同時,柳樹矮林還可起到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環境的作用。瑞典已成功地將柳樹矮林用於城市廢水、垃圾瀝出物、工業廢水(如貯木廠噴澆原木後的廢水)、下水道污泥和鋸沫等處理,主要是通過植物吸收來減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過多的養分,促進土壤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這個過程被稱為植物整治。
古人寫過很多關於柳樹的詩句: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雄《寒食》)
2.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遊:《釵頭鳳》)
9.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救荒樹——榆樹
榆樹是古代最具救荒功能之樹種。
榆樹是陽性樹種,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擇土壤,適應性很強。根系發達,抗風力、保土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快,壽命長。能耐乾冷氣候及中度鹽鹼,但不耐水濕(能耐雨季水澇)。具抗污染性,葉面滯塵能力強。
榆樹在先秦時已廣泛栽植。《詩經·唐風》中的《山有樞》詩里即提到榆樹:「山有樞,隰有榆。」既沒有槐的才幹功名又無柳的姿態風流的榆樹,之所以能贏得古人青睞,概因它是一種「活命樹」。
先秦時人們也已發現了榆樹的救荒功能。《神農本草經》稱,榆樹皮「久服輕身不飢」,將之與「槐實」、「枸杞」等,同列為「上品」。
因為榆樹有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時家家不忘栽上幾棵榆樹。東晉辭官歸隱的陶淵明,在院中便栽植了榆樹,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古人對榆樹的名稱也很在意。榆樹的果實(種子)榆莢,俗稱「榆錢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榆」條釋稱:「其木甚高大,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榆錢」諧音「余錢」,古人栽植榆樹,也有討口彩的意思,即所謂「陽宅背後栽榆樹,銅錢串串必主富。」
相傳 ,很久以前的一個小村子裡住著一對善良的農夫,有一天,農夫出去打柴,看到路上躺著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者,便把老者背回家,老伴趕緊把家裡僅有的一碗米給老者吃,老者吃飽了,有了精神,看了看農夫的家說:「你們日子過的這這樣苦,還把僅有的一點米給我吃了,真不知怎樣感謝才好」。農婦說:「莫說感謝,天下窮人是一家,家裡人不幫助,還有誰能幫呢」。老者聽了農婦的話,很受感動,從懷裡掏出一粒種子遞給了農婦,說:「這是一棵榆樹的種子,把它種到院子里,等到長成大樹時,如果遇到困難,需要錢時,就晃一下樹,就會落下錢來,切記不要貪心」。農夫把這粒種子種到院子里,幾年長成了一株參天大樹,更奇怪的是樹上竟結出了一串串的銅錢。雖然有了這棵樹,老兩口還是靠種地維持生活,只是遇到非常困難或者幫助別人的時候,才到樹下晃下幾個銅錢來。這個消息很快傳了出來,被村裡的一個地主惡霸知道了,他帶著打手,氣勢洶洶的來到農夫家,把農夫趕了出去,霸佔了這棵樹。老地主來到樹下,抱著樹就晃了起來,樹上的銅錢像雨點一樣嘩嘩地落。地主從早晨晃到中午,最後被銅錢埋了起來,壓死了。從此以後,這棵樹就在也不落錢了。
次年,大旱,地里寸草不生,村民們眼看要餓死了。村裡幾個淘氣的孩子來到樹下玩,孩子們看到樹上一串串像銅錢一樣的綠東西,忍不住摘下幾片吃了,還微微的有點甜,於是村民們紛紛來到樹下,吃這種綠東西,奇怪的是人們吃了它以後,就不感到餓,還渾身有勁了,全村人就靠這棵樹度過了荒年。後來,村民們為了紀念這棵曾經救活了全村人性命的樹,又因為她長的像一串串的錢,就給她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榆樹錢」。這樣「榆樹錢」就成了榆樹的種子,它隨風飄下,不論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開花結果。多年以後,這個村子的周圍就長出了一片片的榆樹。從那以後一遇到荒年,人們就吃榆樹錢來充饑。這個村子有這種奇怪的樹,慢慢的遠近村民都搬到這裡來住,成了很大的村子,人們就把這個村叫榆樹村,人口越來越多,村子規模不斷擴大,就成為了榆樹縣,直到現在的榆樹市。
宜子孫——梧桐
梧桐在古代被視為「宜子孫」之祥樹
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稱。是我國有詩文記載的最早的著名樹種之一。關於對梧桐一樹的描繪,最早可見於先秦文獻《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句,成為梧桐引鳳凰傳說的最早來歷。說明在夏末周初,梧桐樹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關注。其後的《尚書》、《莊子》、《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均提及梧桐樹。春秋吳王夫差建梧桐園於園中植梧桐樹,梁任防《述異記》載:「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舊園也,一名琴川。」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為這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貴與高雅。《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琴的別稱「焦桐」即由此而來。
《風俗通義》所謂「孫枝」,就是梧桐的枝幹,之所以這樣起名是,明楊升庵《丹鉛總錄》是這樣解釋的:「凡木本實而末虛,惟桐反之。試取其小枝削之,皆堅實如蠟,而其本皆虛。故世所以貴孫枝者,貴其實也。」因此,梧桐被視為「宜子孫」,格外受到古人的喜愛。
梧桐在古詩中有象徵高潔美好品格之意。如:「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大雅·卷阿》)。」詩人在這裡用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瘋長,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徵品格的高潔美好。古代有「栽桐引鳳」之說。
古代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幹挺拔,根深葉茂,在詩人的筆下,成了忠貞愛情的象徵。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筆下孤獨憂愁的意象。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在唐宋詩詞中,梧桐作離情別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詩人以昔日的盛況和眼前的凄涼作對比,描寫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失去了楊貴妃後的凄涼境況。
這常見的四大樹種,你最喜愛哪一種呢?
點擊展開全文
TAG:關於歷史那些事兒 |
※如果你把發財樹當成街邊的綠化樹來養,它就可以長成街邊樹的樣子
※這種野果曾是皇室貢品,如今卻成為城市裡的綠化樹,無人問津!
※桑樹不是綠化樹種,網購桑葉成熱潮
※為什麼不能用其他綠化樹木取代楊樹?還要花時間和金錢去控制楊絮?
※「3種樹」很名貴,可卻是街上綠化樹,「撿」節枝條扦插,生根快
※還以為這只是一排綠化樹,沒有想到還藏著「花形果」,炒著很好吃
※小區綠化樹結的籽做成的手串,原來這東西叫佛眼菩提
※水果自由難實現?這種水果被當成綠化樹種植,即使熟了也沒人摘
※具有藥用價值的綠化樹種行情大好
※供應各種觀賞荷花種苗、綠化樹苗、另10噸冷庫招租五龍口荷園
※種植綠化樹種國槐的方法及其市場價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