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衡:面對人工智慧無須惶恐

任衡:面對人工智慧無須惶恐

每一次產業升級過後都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慧在導致部分人失業的同時也會創造很多新的就業崗位。選擇符合時代潮流的專業和職業,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反而能享受到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

儘管在人臉識別等細分領域已經具備領先地位,但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的建設還是遠遠落後於美國。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要建立集技術研發、示範應用、產品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為一體的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打造人工智慧創新孵化中心,促進產融對接。

1997年深藍(Deep Blue)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戰勝世界頂尖圍棋棋手李世石,百度機器人小度在《最強大腦》戰勝「人類最強大腦」的代表王峰,菜鳥網路全自動化倉儲,谷歌無人駕駛,京東無人機配送……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的認知,重建人機相互協作的關係。史無前例的自動駕駛正在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還在翻譯、寫作、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洶湧而來,它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

毀滅還是新生?

霍金曾在演講中再三強調:「不要發展人工智慧,這將導致人類的毀滅。」是霍金在危言聳聽,還是人工智慧真有這麼可怕?其實,科技的進步一直都是以相互的毀滅作為驅動力。1945年人類在廣島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到了第二年就研製出了第一台可以編程的電腦――ENIAC。這在當時可是劃時代的驚人發明,居然有了一個可以自動編程的計算機。科學家對它的期望很高,期望有一天它可以比人腦還要聰明。

1956年,美國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正式提出「人工智慧」這一名詞。他們希望在這個領域研製出的電腦能和人類一樣有創造力、想像力,可以和我們對話甚至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因為硬體和基礎數據發展緩慢,人工智慧一直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並且一度淡出我們的視線。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的發展,人工智慧又重新回歸我們的生活。

電商平台總能把我們想要的排列在最前面;影像和語音辨識系統,讓我們和電腦的互動變得更簡單;無人駕駛汽車在很多公司都已經進入了測試階段;矽谷的很多投資公司已經用人工智慧取代了昂貴的分析師;甚至攸關性命的醫療診斷也讓人工智慧介入,為我們提供專業的建議。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矽谷有超過550家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創業公司,從風險投資機構那裡獲得超過50億美元的投資。谷歌、Facebook、亞馬遜、微軟這些公司在去年共完成了77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併購,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完成了34個。

你還能領到下個月工資么?

根據一項研究標準,如果某項職業有66%以上的工作內容可由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完成,即被視作「可被取代的工作」。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期表示,10年後將有9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杞人憂天呢?其實,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與人類的「角逐」就沒有停止過。但從過往的經驗看,改變過後往往伴隨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出現。那麼,這次的人工智慧浪潮還會和以往一樣么?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離職前曾表達了對科技進步造成工作崗位流失的擔憂,同時他還引用了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在未來來10年內,美國有47%的工作職位會被高科技取代。麥肯錫在研究了800個工作類別、2000個工作職位之後,得出如下結論:現在的技術可以讓45%的工作自動化;在60%的不同職業中,會有30%的工作被機器所取代。

當然,在這個悲觀的氛圍里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福布斯》雜誌認為,10年之內會有90%的工作流失的說法實在是太誇張了,甚至牛津大學所預測的47%的職位會被取代也言過其實。他們預估,到2030年,美國勞動崗位最大可能流失40%。

前些天我和一位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聊到這個話題,他面帶愁容地問我,他的學生再過幾年也要進入職場,要怎樣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專業才能保證他們有工作?學軟體編程?我說不,現在人工智慧設備已經在自己編寫程序了,甚至比高級程序員寫得還要好。那麼,做記者寫文章?美國的一家公司,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利用軟體開發的模板、框架和演算法,瞬間就能撰寫出上百萬篇報道,《福布斯》雜誌都是他們的客戶。那學法律做律師總沒問題了吧?人工智慧現在已經把所有的案例、法律條文矯正這些文書工作都做完了,現在的初級律師已經很難找到工作了。那學醫呢?IBM的智能機器人對「華生」癌症的識別率已經遠超人類,達芬奇手術刀更是僅用2分半鐘就完成了以往2個小時的腦部手術,5年以後三分之一的手術將由機器人操刀。

那什麼工作不會被取代呢?越是和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越不會被代替。比如基礎教育系統里的老師和管理者,還有健康醫療里的醫護人員。他們往往需要人在現場透過眼神交流和肢體互動來傳遞和感受人性的溫暖,他們被取代的可能性很低。其實,每一次產業升級過後都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也無須惶恐,人工智慧在導致部分人失業的同時也會創造很多新的就業崗位,選擇符合時代潮流的專業和職業,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反而能享受到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

人工智慧在中國的發展

人工智慧自1956年首次提出,迄今已有60年的歷史。中國的人工智慧起步於1987年,到現在只有30年時間。但得益於國家對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早在2012年中國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利數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人工智慧領域專利最多的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入都已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中國2017年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大概為135億元。預計到2018年,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3.3億元。

中國語音識別企業科大訊飛,影像識別公司海康威視等都已成為行業的領軍品牌。在消費互聯網領域,阿里巴巴、京東、騰訊從商品推薦到物流配送都已經大量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並將其運營版圖擴展至全球。百度在人臉識別領域的成績獲得世界認可,在人臉識別技術兩個最為權威的國際評測中,都獲得了第一名的佳績。騰訊則推出了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一分鐘內就可以將重要資訊和解讀呈現到用戶眼前。

人工智慧是一個「強者更強」的產業:數據越多,產品越好;產品越好,所能獲得的數據就更多;數據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產品就會更好。在這個良性循環里,中國目前已培養了大量人才、市場份額以及能夠調動的數據。李開復此前也表示,人工智慧將是中國引領全球發展的最好機會。

儘管在人臉識別等細分領域已經具備領先地位,但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的建設還是遠遠落後於美國,人工智慧在各個環節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共贏機制。在高端人才的儲備上,中國只有不到25%的人工智慧從業者擁有超過10年的行業經驗,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50%。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目前仍以單打獨鬥為主,缺乏協同,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動缺乏有效協調,無法形成發展合力。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要建立集技術研發、示範應用、產品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為一體的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打造人工智慧創新孵化中心,促進產融對接。而打造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就是為了提升人工智慧的集群式創新能力。去年至今,政府頻繁出台相關規劃方案,要求培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骨幹企業,培育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建立人工智慧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和標準化體系,打造人工智慧市場應用規模。

(作者系工信部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景網 的精彩文章:

賀倩:用開放的心態迎接人工智慧
張鑫:互聯網正在改寫傳統經濟學理論
陳鴻斌:日本還能履行《巴黎協定》的承諾嗎
自主品牌搶佔風口期:補齊細分市場沖「百萬輛」
豪華D級車市場增速加快 奧迪A8L最受企業家歡迎

TAG:全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鄧群策任衡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