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彭草書《滕王閣序》欣賞
文彭草書《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著名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明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曾任兩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他的詩文、書法、篆刻繼承家學,書法有青出於藍之譽。
文彭草書閑散不失章法,錯落有致,神採風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孫過庭之長,甚見功力。他對六書深有研究,據《印人傳》載所用牙章,親自落墨,請南京李石英鐫刻。文彭在印學上的地位要比在書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認的明清流派篆刻的開山祖師。
文彭工書法,初學鍾、王,後法懷素,晚年全力傾於孫過庭,以篆、隸最見精粹,尤精篆刻。他的篆刻婉約停勻,平正靜穆,典雅秀潤,雅而不俗,清而有神。文彭的行書所刻的雙刀邊款,受到後人高度評價。他在篆刻藝術上開宗立派,成為文人篆刻的開山祖師,影響深遠。文彭是繼王冕之後最享盛名的篆刻藝術家。王冕雖發現用石刻印,但沒能流傳開來。自文彭開山,文人篆刻藝術流派從此崛起。
明代中葉是中國篆刻史的一個轉折點,文彭正是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中國篆刻,自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至秦漢魏晉六朝,主要在於實用,還沒有文獻足以證明其藝術價值。自隋唐至宋代,雖然書畫藝術達到絢爛之境,印章藝術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到了元代,趙孟頫、吾丘衍雖為篆刻學的興起奠定基礎,而真正從實踐上「直接秦漢之脈」、在印學領域中扛起「復古出新」大旗的卻是文彭。
文彭在印學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力追秦漢,復古糾偏。
面對明前期平板悶塞、淺陋怪誕的印風,主張超越宋元,恢復秦漢印中簡括、空靈、平正、端莊的自然古樸的面貌,追求高雅古樸的格調。他主張治印:「刻朱文須流利,令如春花舞風;刻白文須沉凝,令如寒山積雪。落手處要大膽,令如壯士舞劍;收後處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針」。從文彭傳世的印章中,可以看出典雅、古樸、秀潤、簡潔、自然的風格。
重視傳統,借古立新。文彭主張化今為古,借古典之成果,創造自己的新格局。他從古代印章經長期的風化、剝蝕的極平常現象中,由殘悟全,領略到印章質樸、自然的「殘缺」之美,並引進自己的治印領域,主張以正確、純潔的篆字,匹配古色古趣、風化剝蝕的邊欄。這自然是一對衝突的審美情趣、若能渾融無跡地統一起來,其藝術效果更能引人入勝。這種注重形式藝術的審美觀,對時人後學影響極大。後來治印人敲邊去角的整印手法,蓋來源於此。
改革技法,運用新材。文彭所篆的印初為牙質,大半他寫好了印面文字,請李文甫代鐫刻。後來文彭遇一老翁攜帶佳石出售,遂向老翁購得印石四筐,歸而剖琢,其中多為「燈光凍」。自從得了這批佳石之後,他就不再刻牙章了。早於文彭近200年的王冕曾用花乳石刻印,但沒有推廣開來。自文彭以石作印後,石質印材被廣泛使用,文人治印,風氣大盛。文彭以精湛的技藝,成為印壇吳門派首領。他的學生何震也開創了皖派,此後篆刻流派紛呈,印藝大進。
在篆刻技法特別是刀法上,文彭也很有特色。從文彭現存的印作看,刀法嫻熟,能很好地體現筆意,同時又頗見刀味,所謂「非刀非筆,亦刀亦筆」者是也。另外,文彭還開創了在印側用雙刀法刻邊款的先例。其邊款字結體疏朗、骨氣洞達,筆調秀潤雅正,於淡雅中見深沉。刻邊款的發明,豐富了治印藝術的觀賞內容和審美標準。文彭把印章中的「刀」與書法中的「筆」結合起來,意義十分重大。後人所謂「印從書出」就是從此發展來的。
文彭所刻印章,印文不限于姓名、別號,常常精撰一些詩句文言,刻入印章,表現高雅情趣。他開拓了「閑章」的使用範圍。以之用於書畫上,則為書畫添彩,填補了書畫中多餘的空間,平衡了書畫的重心。文彭又在邊款中加刻年月、題記,刻入各種書法字體,闡明印章的意趣。文彭刻印雖多,只是因為時隔太久,傳世絕少。高氏樂只室所藏的朱文牙章「七十二峰深處」,是現存的唯一原作。文彭也沒有印譜專集傳世,今人只能在他的畫作和墨跡上尋求印跡。
點擊展開全文
※明代畫家徐文若《摹宋人八景圖》欣賞
※方增先:中國畫問題的根源在於畫家缺乏敬畏心
※七夕: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劉奎齡筆下的走獸,逼真靈動!
※一個似乎看似清貧,卻過著「小資」的藝術家
TAG:藝術luo |
※錯落有致:明代文彭草書《滕王閣序》書法欣賞
※經典碑帖:文彭草書《滕王閣序》
※文彭草書欣賞《五律詩軸》
※文彭草書《五律扇面》 ■李金豹
※青出於藍,文彭草書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