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昔日南京自然勝跡和人文景緻的《金陵十八景圖》

昔日南京自然勝跡和人文景緻的《金陵十八景圖》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侄子。性暴躁,好使氣罵座,少年時曾與叔徵明相訟,一度系獄。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令穰、伯駒、孟頫),筆力清勁,岩巒郁茂,布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名在文徵明之下。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譽,唯構圖時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疊,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郁茂。

自六朝以來的1700多年間,南京曾十代為國都,是一座備受歷史眷顧的城市,歷代文人墨客都不吝惜在這片土地上揮毫潑墨。建業情懷,金陵風物,那些附著在歷史虛境上的形聲色意,所謂楚秦王氣、南朝煙雨、趙宋殘陽、明朝宮闕、天國風雨者,或托於古巷,或附於丘阿,或以詩表,或以詞生。凡此種種,都在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文化意味。

享譽「六朝金粉,十代故都」的金陵,山明水秀,形勝天成,歷代名流俊彥紛至沓來,尋幽探勝,盡情領略山川風物之美。受宋人所繪《瀟湘八景圖》的影響,明代以後,不少有識之士相繼以圖畫、詩文等形式,著力表現「金陵八景」「金陵十六景」「金陵二十四景」乃至「金陵四十八景」等。這些繪畫作品儘管表現的是畫家心中的神采意象,但大多帶有特定時代的藝術特徵、人文烙印或地理風貌等,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證史性或補史作用,因此價值意義非同尋常。史載,明代畫壇「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曾經繪有《金陵十景圖》,然而迄今已不見畫影蹤跡,不過他的侄子文伯仁也畫過《金陵十八景圖》冊頁,這很可能是現存最早的上述類型的金陵畫作之一了。另據清代《石渠寶笈續編》等典籍記載,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圖》繪於「宣德箋本」上,原先流傳於民間,入清以後歸藏於北京皇宮淳化軒。晚清覆滅後,該畫冊流出宮外再度藏於民間,現為上海博物館典藏。

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圖》為十八開紙本設色冊頁(每開尺幅為22.8×20.5厘米),每開圖繪金陵一勝境,畫上依次題有: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長干里、白鷺洲、青溪、燕子磯、莫愁湖、攝山(亦名棲霞山)、鳳凰台、新亭、石頭城、太平堤、桃葉渡、白門、方山、新林浦等十八個景名,其中濃縮了當時金陵山川風光的精華所在。該畫冊第三、六、八、九、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七開上均署款「五峰」,而第十八開中則落有作者款識:」隆慶壬申(隆慶六年即1572年)端午,五峰文伯仁寫金陵古今名勝十八景」,各開冊頁均鈐有朱、白文不一的「德承」、「五峰」、「伯仁」、「畫隱」等印鑒。

在《金陵十八景圖》畫冊的創作中,文伯仁主要採用「高遠」、「深遠」、「平遠」法布景入畫,並參糅了王蒙、文徵明等前輩名家的筆墨意趣,勾、勒、皴、擦等皆較為細密精緻,而且蘊含著不少個人的天真率性。畫面中除以水墨表現外,文伯仁多施以淺絳、石青、花青、花綠等色彩敷染、點。所作構圖疏密開合,繁簡有致,筆法遒勁清脫,墨色幽秀淡雅,意境清新雋永,富有小中見大之態勢。山水城林交相輝映,歷史與自然融為一體,乃南京人文地理的重要特徵。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圖》冊頁,為人們了解「華夏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昔日的自然勝跡和人文景緻,提供了形象鮮活的圖畫文獻。

【明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

三山聳立在金陵西南郊、長江之南,但見江天一覽,秀色無限,令人心馳神往。唐代詩仙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詩中,曾經吟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千古絕句。

古代名士周隱居金陵東郊鐘山的草堂,周后來因為抵不住世俗誘惑而棄草堂應詔入仕、不再歸林。南齊文人孔稚在《北山移文》中憑藉山神口吻,對周的行為進行了無情嘲諷:「風雲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金陵南郊名勝雨花台。相傳南朝梁代雲光法師於高台上虔誠講經,因為感動上蒼而落花如雨,故而得名。這一帶還是人們春日踏青、重陽登高的遊覽之地。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曾經三次登臨該台,眺覽金陵山川秀色,並且賦詩多首抒發情懷。

牛首山雄峙在金陵南郊,東西二峰宛若牛首雙角,自然風光十分秀麗,歷史典故軼聞較多,還是釋門禪宗分支「牛頭宗」的發祥地和開教處。春花爛漫的季節里,滿山蒼翠蔥鬱,令人賞心悅目,因此引來踏青者無數。乾隆皇帝在冊頁中欣然題詩:「石闕誠如天闕披,但司馬未足當先。峰對峙青雲表,盪銘辭緬陸。」

長干里位於金陵城南,自東吳起這裡就是官民聚集、商肆繁茂之地,也是公元前472年范蠡所築的南京母城——越城濫觴之地。西晉左思在《吳都賦》中記載:「橫塘查下,邑屋隆誇。長干延屬,飛甍舛互」、「水浮陸行,方舟結駟。唱棹轉轂,昧旦永日。開市朝而並納,橫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

金陵西郊的白鷺洲,因長江、秦淮河水的不斷衝擊,而長久淤積而成水洲。平日江水蕩漾,蘆草密布,常有成群的白鷺或翱翔於天穹,或於洲渚棲息覓食,映入眼帘的景色殊佳,堪稱蔚然壯觀。

「九曲青溪」久負盛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曾經巡幸於此,他在欣賞畫冊後欣然題筆:「發源鍾阜入都城,大內經流幾曲清。妙舞新歌久閱盡,官蛙尚作舊時聲。」

燕子磯因為形如凌空飛燕、宛若鬼斧神工而得名,也是聞名遐邇的「長江三磯」之一。乾隆皇帝曾南巡於此,有題詠「插江當曰此雄磯,振翼翩飄儼若飛。此際漲沙成沃土,春來惟見麥菲菲。」便是這一帶地理形勝的真實描繪。

金陵城西側的莫愁湖,相傳由於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而名世,曾為明代「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家族的私園。莫愁湖畔因為秀麗景色,堪稱「金陵第一名勝」。而善良凄美的莫愁女的民間傳說,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

金陵東北郊的佛教名地攝山(亦名棲霞山),山中棲霞寺乃佛教「三論宗」的祖庭,綿延迄今香火不絕。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經多次駐蹕棲霞山行宮。每逢深秋時節,滿山楓葉,層林盡染,因而老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棲霞」的習俗。

聳立於金陵城西南隅的鳳凰台,相傳因為南朝梁代曾有鳳凰落棲於此、百鳥朝鳳而得名。後人嘗於此築台觀覽,訪古尋蹤者絡繹不絕。唐代大詩人李白其詩詠《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南郊的新亭(史載亦稱「勞勞亭」),昔為著名的送別之所。「永嘉南渡」以後,東晉丞相王導等人在此留下「新亭對泣」的成語典故。

石頭城位於金陵城西側,史載戰國時期楚威王在此始建金陵邑,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復建石頭城,有「龍盤鐘山,虎踞石頭」稱譽。

太平堤是金陵城北玄武湖畔的一顆明珠,湖岸煙籠、堤柳成蔭,別有一番景緻。乾隆皇帝欣然題詠:「太平門外太平堤,煙柳雙行葉已齊。蘸影后湖真恰當,碧蓮上下總凄迷。」

城南秦淮河上的桃葉渡,相傳為東晉才子王獻之迎接情人桃葉的地方。一曲纏綿動人的《桃葉歌》,更讓此地聲名大噪,膾炙人口的美好傳說綿延迄今。

宣陽門(亦名白門),相傳東晉建康(今南京)都城的南門,隋文帝掃蕩江南後,下令將建康都城夷為平地,故白門便成了昔日南京的懷古別稱。「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描繪《白門》中的六朝故跡早已不存,惟有遙遠的想像依存,更是令人抒發思古之情。

方山位於金陵南郊,相傳秦始皇東巡江南時,感見金陵王氣頗重,遂下令將該山頂端削平,藉以抑制王氣,該山亦名天印山。乾隆皇帝有詩嘆道:「方阜常隱者流,秦淮經下水悠悠。賀循迎得因張,曾幾分裨克複謀。」

長江之畔的新林浦,位於金陵西南郊牛首山西麓,景緻悠曠,水天一色。乾隆皇帝觀賞之後衷情感慨:「港出牛頭江水通,謝家江樹辨蒙。連朝近攬兼遐眺,總在德承幾幀中。」

發文不易,歡迎轉載點贊!

轉載內容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 歡迎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誌南京 的精彩文章:

TAG:方誌南京 |

您可能感興趣

明宋懋晉《西湖勝跡圖》冊頁!
明 宋懋晉《西湖勝跡圖冊》欣賞
《西洋鏡:燕京勝跡》——美國攝影師懷特兄弟鏡頭下的老北京
五台山勝跡靈峰古寺—觀仰天大佛
鏡觀天下:西子湖畔的文物勝跡讓人流連忘返——杭州
《煙台詩詞》第五期「江山勝跡」作品欣賞
古田舊城歷代人文遺勝跡——古橋
讀史札記-清乾隆《孝義縣誌》之勝跡
兩漢三國多勝跡(九)——古關古事
甘肅敦煌西域勝跡 雷音寺
林培養:千古江山留勝跡 一林風月伴高僧
?兩漢三國多勝跡(一)——秦地南來第一樓
華夏奇觀 麥積山勝跡
兩漢三國多勝跡——拜將壇風雲
江山留勝跡——兼與張元卿先生談《晉汾遺蹤》讀後感
前人題刻留勝跡 湖光山色映古今
再為名山添勝跡,永將風景傳後人——延福觀重光記略三
遠去的道林寺:六朝勝跡為何被當作「淫祠」強拆
隆回七江龍山寺,那一處昔日勝跡正緩緩走來
秦時明月6:含光初嘗六劍奴之血,顏路將打破無勝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