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趙子賢先生《西和乞巧歌》
讀趙子賢先生
《西和乞巧歌》
趙子賢先生是我從小就非常欽慕的知名鄉賢。小時候,聽外公劉朝宗多次說起他為老百姓的事仗義執言、不畏強暴,檢舉、反對民國縣長王漢傑及劣吏彭仁山、齊牖明等互相勾結欺壓百姓、搜刮錢財,以及為解放西和所作貢獻等事迹,不由心生欽慕!最近,讀完由他纂輯的《西和乞巧歌》(香港銀河出版社2010年版),對他的學術成就和文化功績有了進一步了解,心中的欽慕之情又增加了幾分!
農曆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我國很早就有在這天「乞巧」的風俗,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已有記載。今天,數甘肅西和、禮縣流傳的「乞巧」風俗最為隆重,持續七天八夜的時間。而且禮縣東部和西和縣北部大半個縣的個村莊,城內各巷道都要「坐巧」,形成一個一個的乞巧點。正都靠近秦人發祥地大堡子山,分布在漾水、西漢水上游之地。我在西和長大,在我的記憶中,「乞巧」對於女孩子而言是比過年更為盛大的節日。每年六月下旬,同一巷道或村社的未婚女孩子就開始準備新衣裳,商量「乞巧」事宜,如「巧娘娘」(織女)「坐」在誰家等。到了三十,女孩子們打扮一新,去城裡的紙貨店「請」「巧娘娘」,「請」來後貢在正屋的桌子上,獻上瓜果點心等貢品。等到夜幕降臨,她們就點著香蠟紙燭,唱著歌舉行「迎巧」儀式。此後至七月初七「送巧」,女孩子們唱著自編的歌詞、跳著自編的舞蹈晝夜「乞巧」,併到其他巷道或村社「行情」——交流歌舞表演。「乞巧」的主體是十幾歲的未婚女孩子,但一些成年婦女也熱心地前來指導、幫忙編歌詞。男孩子則艷羨地在一旁觀看,有時為了引起注意會來些小小的「惡作劇」。這往往會碰出愛情的火花或牽起婚姻的紅線。七月初七清晨,女孩子們盛裝列隊,到附近的泉中汲回第一桶水。晚上,她們唱著歌將取來的水倒進碗中,掐下早已生好的「青芽」(一般是扁豆或小麥芽),投入水中,根據投影占卜巧拙。若投影像一根繡花針或剪刀、花樣兒,則預示著「巧娘娘」會保佑這個女孩子心靈手巧,針線好;如果投影像鋤頭或剜菜鏟子,則預示著將只會幹農活或尋豬草餵豬,等等。姑娘們是一面投青芽卜巧一面唱。卜巧結束之後,又集中地唱歌、跳舞。因為此夜是當年「乞巧」的最後時刻,她們往往最放得開:唱到動情處,不禁淚花閃爍;跳到興奮時,甚至渾身顫抖。就這樣唱啊跳啊的直到深夜,女孩子才將端午節挽在手腕上的「手襻子」(一般是紅頭繩)解下接起來「搭橋」,依依不捨地到河邊焚化紙像,送「巧娘娘」上天與牛郎相會。
現在,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逐漸增強。2007年,西和縣被中國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西和縣的「乞巧節」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子賢先生纂輯「乞巧歌」的1936年,大多數人把「乞巧」不過看做是小孩子鬧著玩兒的遊戲。(即使在時隔半個世紀後,幼小的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這種態度和氛圍的延續。)子賢先生之所以能慧眼識珠,與他過人的學識、閱歷不無關係。他1924年考入隴西師範,1926年加入馮玉祥國民軍,歷任司書、軍法官等。北伐失敗後,入開封無線電專門學校學習,後又到天津進修無線電機械學。在這期間他也讀了一些五四運動以來宣揚自由、民主、科學及有關新文學運動的書籍。次年他應聘返蘭州,在馬鴻賓部電台工作,同年隨台遷銀川,期間同一些進步人士接觸。1933年母逝奔喪回家,先後在西和縣民眾講習所、鼓樓南學校工作,以宣傳「三民主義」和科學知識、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為職志。《西和乞巧歌》即是他在鼓樓南學校任教期間,組織學生搜集並親自整理的。
子賢先生並沒有把「乞巧」看做「小孩子鬧著玩兒的遊戲」,而是看到了其中反對封建禮教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他認為乞巧活動「給女孩子一個走出閨門、接觸社會的機會,在古代是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表現,在今天是一種對社會一些問題發表看法的方式。既反映老百姓之心聲,也是存史,同《詩經》中的詩有同樣的價值。」(《序錄》)子賢先生纂輯「乞巧歌」的意義,正如著名民俗學專家劉錫誠先生所云:「就他所發動的這次民歌收集工作而言,卻無疑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激發起來的、又構成『五四』新文化運動之一翼的歌謠運動在隴南地區,甚至在大西北地區,結出的第一個重要成果。」「第一次記錄了農村姑娘們所唱的歌詩,也就彌補了自《詩經》、《樂府詩集》以來隴南一帶的民間風詩在詩歌史和民間文學史上的闕位,因此可以說功莫大矣。」(《序》)十分重視「乞巧」節俗的西和、禮縣一帶是秦人的發祥地。子賢先生把「乞巧歌」比作詩亡後的正聲、《秦風》的餘響:「莫謂詩亡無正聲,秦風餘響正回縈。」在所錄歌詞的編排上,亦仿照《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凡反映男女婚姻與社會風俗者為「風」,細分為「家庭婚姻」、「生活習俗」、「勞動技能」三篇;涉及時政新聞與詠唱傳說故事者為「雅」, 細分為「時政新聞」、「傳說故事」兩篇;用於乞巧儀式及歌頌巧娘娘者為「頌」, 細分為「坐神迎巧」、「禮神乞巧」、「看影卜巧」、「轉飯送巧」四篇。對於曲調簡單、流傳地域有限且難辨源流的「乞巧歌」而言,子賢先生以內容為準的編輯方法無疑更加切實可行。
「乞巧歌」大多為即興而發的自編歌詞。其中,反映女子婚姻不自主、受婆婆丈夫虐待等悲苦命運的,佔了很大一部分。它們由於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是封建禮教、習俗壓迫下女子的血淚心聲,因而最為感人。正如尼采所云:「一切文學,余喜以血書者。」子賢先生亦對它們給予了很高評價,在搜集時特意彰顯出來,並題詩表達了對女子悲苦命運的深深同情:「紙上心弦神鬼驚,女兒悲苦意難平。出膿出血刑半死,嫁狗嫁雞判一生。乞巧難求厄運少,及笈似向峭崖行。亭亭碧玉家中寶,父母誰聞唱巧聲!」
這裡略舉幾首:
北山裡下雨南山裡晴,勢成(生成)女子不如人。四歲五歲穿耳環,七歲八歲把腳纏。十一二上不出門,媒人登門問行情。六尺花布一瓶酒,打發女兒跟著走。侍候阿家(婆婆)把花扎,挨打受罵養娃娃。只讓喝湯不給飯,一點不對讓滾蛋。
熱頭(太陽)出來一盆火,放下紡車摘豆角。一籠豆角剛摘滿,娘家哥哥在路邊。干壟(地埂)上面刨一把,說聲親哥你坐下。眼淚一雙唰唰下,親哥聽妹幾句話。 雞叫頭遍去推面,一面打盹一面轉。雞叫二遍把水擔,路又遠來桶又寬。雞叫三遍要上坡,崖上山上砍柴火。喂牛餵豬蒸饃饃,抱上濕柴去燒鍋。一口兩口吹不著,阿家罵我像豬玀。流著眼淚吹著了,頭髮眉毛燎著了。男人(丈夫)過來臉上打,阿公(公公)過來拔頭髮。阿家把我的嘴撕破,小叔子過來揪耳朵。 哥哥一聽也傷心,拿了手背揉眼睛。你男人他是年輕人,一年半載會老成。阿公阿家老人家,三年五年過世家。挺住身子咬住牙,過後你也當阿家。
類似的歌詞我幼年時也聽過一些。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老婆婆,有時也會和女孩子一起唱,唱到傷心處,不由淚如泉湧。而今重溫「乞巧歌」,我對她們有了更多「了解之同情」。歌中所唱女子婚姻不自主、受婆婆丈夫虐待的悲苦命運,多多少少有她們的投影。而這,從根本上說是封建禮教和習俗造成的。如此看來,受過新式教育的子賢先生搜集表彰此類歌詞,就有了反對封建禮教、移風易俗的社會意義,與他的一貫主張相一致。
「乞巧歌」中一些反應生活習俗和時政新聞的歌詞也值得注意。如:
鴉片煙,稀罕罕,一塊銀元只買一點點。呼嚕呼嚕鑽眼眼(燒煙泡),吃得人臉勢(臉色)黃扁扁。淌眼淚來打呵欠,賣兒賣女賣家產。打架罵仗不安然,掌柜的(丈夫)再莫吃鴉片煙。
草川有個王把式,夾著碌柱上樹哩。功夫深來拳法妙,一拳打死了金錢豹。天水比賽藝最高,吉鴻昌親送雙獅刀。
前一首描寫抽鴉片的危害,後一首讚美英勇的民間拳師,皆生動形象,自然天真。其中還有很多反映民風民俗及西和一帶從清末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期歷史事件的歌詞,為我們展示了上世紀前三十年中西北一個縣的狀況,具有社會學、民俗學以至近代史的認識價值。
子賢先生曾作《形天葬首仇池山說》,證《山海經》所說形天葬首之「常羊山」即隴南仇池山,炎帝族出於伏羲帝,而形天為炎帝族之一支。此文以「解決歷來傳疑問題」、「論證精當」受到學界好評。在「乞巧歌」的纂集整理中,亦顯示了老先生深厚的文獻考證功底。比如,在探討「乞巧」風俗的淵源時,他說:「乞巧風俗大體分布於漾水、西漢水流域,實可令人深思。《尚書?禹貢》謂:『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漾水為西漢水源頭之一。鵲橋相會之『銀河』,古即稱『漢』。西和乞巧風俗之盛,與此非無關也。」(《序錄》)後來子賢先生的哲嗣、著名先秦文學研究專家趙逵夫教授進一步證實了此說。據趙教授考證,「牽牛」來自周人祖先叔均的傳說,《山海經?海內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織女」來自秦人祖先女修的傳說。女修善織,《史記?秦本記》云:「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生大業。」周人發祥於甘肅慶陽馬蓮河流域,後來周人東遷,秦人又遷至先周居民所居之處。周秦文化的交融,孕育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西和、禮縣一帶是秦人的發祥地,曾在二縣交界的大堡子山發現了密集的秦人先公先王墓葬群。「先秦之時,稱銀河為『漢』、『雲漢』、『天漢』乃源於秦人關於織女的傳說。」大體分布於漾水、西漢水流域的「乞巧」 風俗,是秦人古老風俗的遺留。(詳見趙教授《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等文)
再如,「乞巧歌」每唱完一節後,都要重複地唱「巧娘娘,×××,我把巧娘娘請下凡/送上天。」至於「巧娘娘」後面的三字,大家都是含糊地唱,什麼意思、怎麼寫,沒有人深究,也沒有人說得清。子賢先生指出:「乞巧歌每一節之末重複唱者,即古代歌詩之所謂『和聲』,亦稱『聲詞』,應押韻,故『巧娘娘』後所連三字句之末一字,必同下一句『我把巧娘娘請下凡』之『凡』字同韻。此當明白之第一點。第二,此聲詞之兩個三字句以句意言實為一句,後三字之意思應與前『巧娘娘』三字相貫通,前者為主語,後者為謂語。民間口語通俗、明白,故凡同前句在句意上不能貫通者,皆不可取。第三,『我把巧娘娘請下凡』是承上句而來,兩句意思連貫。凡不一致、不連貫者亦非是。故『巧娘娘』之後三字當作『下雲端』。送巧歌詞的末尾言『我把巧娘娘送上天』,則上句之後三字以作『上雲端』為是。今唱詞多混而同之。」(《序錄》)子賢先生的推斷可謂合情合理,比今人所錄「想你哩」、「下凡來」、「香葉的」、「樣意兒的」等更為妥當。《序錄》是老先生原序的片斷,並不全,但論西和乞巧風俗極盛的原因,解決歌詞載錄中一些理論問題,實際上是一篇很有價值的論文,從中可以看出老先生有關問題研究、思考的深入。
這本書對乞巧歌的載錄既作了高水平的整理,沒有重複、沒有前後矛盾的情況及不銜接、不清楚的情況,又保持了原汁原味,完全是過去婦女們的口吻,不帶一點文人腔,在今天來說,仍不失為民間文學整理的一個範本,對研究西北的民歌,尤其是婦女之作,有很大意義。
還有一點,書中所收唱詞帶有濃厚的隴南方言(具體說來是西和方言)的特色,其中不少詞的詞形及整理者對方言詞的書寫方式,都對今天的方言調查與記錄工作有很大意義。
2010年,子賢先生的哲嗣趙逵夫教授根據他姐姐所抄錄及老先生當年的學生薑銳(時已91歲)所錄等輯校出版。該書由馮其庸先生題籤,劉錫誠、柯楊先生作序,書前收有原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學者袁行霈、羅宗強、霍松林等人書寫的子賢先生詩作。全書分山下兩冊一函,線裝繁體豎行排印,古樸高雅。我是西和人,幼年時即聞子賢先生事迹。而今展誦遺編,真有「烏乎!向之測先生者,不禁淺哉!」(林則徐《林希五先生文集後序》)之感!
文章來源:新華網甘肅頻道, 2014年08月14日
圖片來源: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未卜先知,原是為償前生之債;怪病突發,竟因巫蠱泥猴
※七夕佳節,薪火相傳:百名博士在海南玉蟾宮傳燈祈福
※漫談七夕文化與文物
TAG:民俗中國 |
※讀《北京法源寺》,緬懷李敖先生
※南懷瑾先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徐曉英先生古琴曲《古琴吟》
※吳華振、馬亞琴:讀王輝斌先生《唐代詩文論集》
※西郭先生和貓
※王守仁行書欣賞《奉壽西岡羅老先生詩》
※文獻‖唐鑒《魯南徐先生用錫》
※閱讀與欣賞 介紹魯迅散文《藤野先生》
※楊岩峰先生的散文:《房東》
※《林和靖先生詩集》北宋流傳考
※鄭振煌先生:《西藏生死書》導讀
※《列子新解》黃帝Ⅷ威懾神巫的壺丘先生
※《中華古詩文萃》獲得葉嘉瑩先生的稱讚!
※【名著選讀】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國畫大師王子和先生手書「滕王閣序」
※懋勤軒三迤掌故:吳昌碩先生《漢三老石室記》舊拓
※陳少松先生吟誦唐詩:杜牧《江南春》
※《談判官》《戀愛先生》《繁花》:楊冪、江疏影、辛芷蕾都靠這個「黃金長度」撩到男神
※《戀愛先生》乖巧羞澀的徐樂,卻是《楚喬傳》刁蠻的扎瑪郡主!
※《王雪農先生傳》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