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丑書,中國書法界的腐敗!

丑書,中國書法界的腐敗!

千年傳承的中國書法,擁有著眾多流派,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界一股輕浮的氣息開始出現。伴隨著啟功先生離開了中國書協領導崗位後,一種不倫不類的書法流派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橫空出世,這種不倫不類的書法他們自己叫流行書風,也叫現代派。而我們叫他們丑書。

丑書一出現,就吸引住了眾多人群的目光。在當時,國展上,丑書入圍、入展、獲獎和作者成為中國書協會員幾率特別高。這也就給人們一種誤解,只有寫丑書,才能入展,才能獲獎,才能成為中國書協會員,才能成為被中國書協認可的書法家。殊不知丑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

一、它違犯了《文字法》。

《文字法》規定,漢字書寫要規範,這當然包括楷、行、草書都要寫規範字。我們的行草書經過千年精益求精的代代錘鍊,已經形成了字字規範、全民公認的行草寫法,這豈能是靠個人意向胡亂編造的嗎?但有的丑書的書寫者認為書家手下無錯字,可以我行我素。你仔細觀察丑書作品,哪一幅沒有錯字造字呢?這是一種連起碼的遵紀守法的意識都沒有的違反《文字法》的行為!

二、它背離了傳統。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從甲骨到楷、行、草,歷經幾千年的進化,人民創造文化,廣大人民群眾對書法的發展作出了具大的貢獻,多少仁人志士和文化豪傑為書法的進步耗盡了心血,而形成了獨具中華特色的書寫文化。它具有不同的流派和特點,但都具有靚麗的美感和為美而構成的嚴謹的書法規範。丑書書寫者有的隨意塗抹,錯字連連,把書法的精髓、精華搞沒了,把書法的傳統書風搞糟了,請問從二王到舒同、啟功,一千七百年間,誰見過有這樣的醜陋書法呢?連傳統都沒有了,書法本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三、它扭曲了漢字,改壞了書風。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丑書的書法有的把字寫成扭扭捏捏小小作作;有的竟離開漢字的筆畫結構,寫成誰都不認識的異體怪字,喪失了國格人格,連起碼的漢字都不會寫,還成什麼書法家呢?行書、草書既是一種語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又是一種歷經千錘百鍊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獨有的高雅俊尚的文化藝術,被尊為我們的國粹。那麼,不按照傳統富有法度和嚴謹的書風去繼承,哪裡還有什麼書法國粹呢?什麼是書法?書就是用傳統的毛筆書寫漢字;法就是在遵循文字法的前提下,各種流派、各種風格在書寫過程中形成而又必須遵循的若干基本的結字法、筆法、技法、墨法和為了更加美化而為之配套的又必須具備的若干規範。這就是書法的法度。不論行、草書,只要有了法度才有共識,才能彰顯書法的本色。否則就是亂來一氣。

四、它誤導了國民,特別是青少年。

許多人見到中國書協有的會員寫的字,認為書法就是寫丑書,因為這是中國書協認可的。他們說:「這樣寫不費功夫反能得獎,何樂而不為呢?」寫丑書的人也確實感到滿足了自己急功近利的要求而沾沾自喜,他們說:「你傳統功底再深,寫得再好,不是中國書協不要你嗎!我寫了不幾年就入國展,就成了中國書協會員,得到了最高層的肯定,成了書法家,實在是件樂事!」這樣,就出現了中國書法遍地丑的現象,哪能不令人為國粹的傳承而擔猶呢?

覺得我們不錯,微信關注「書畫之家網」加入藝術家圈子,幫你拓寬書畫之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之家 的精彩文章:

近代最出名的10位書法家,我都知道!
故宮《十二美人圖》,看古代美女如何生活
「築夢中國?德藝杯」第二屆互聯網書法、繪畫作品大賽完美收官!
小心,別被自己書法出賣了!
張大千的筆下的美人,為何如此之美——因為愛情

TAG:書畫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書協:他的逝世,是中國書法界的巨大損失
書法界的奇蹟:最美的書法人!
楊洪基書法,網友評:音樂界書法第一,書法界歌唱的最好!
中國書法界里的楷書泰斗,長相醜陋,去世後皇帝為他嚎啕大哭
唐國強書法:為什麼在演藝界被稱讚,在書法界被議論呢
啟功《心經》,啟老堪稱中國書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
對保守的書法界造反!寧做書法之鬼的日本人
據說這是丑書的源頭?網友:請還中國書法界一方凈土
書法界的腐敗是怎樣煉成的?
中書協副主席毛國典的隸書是書法界一股清流,讓人「清涼一夏」
很多書法家都把《聖教序》列為書法界的經典,但他的缺點你知道嗎
看了她的字,才知道什麼是傳統書法,網友:書法界的「花木蘭」啊
中國美院保潔員自創「高壓槍」書法!書法界的掃地僧,邵岩該學學
陳傳席評書法界:當代書法家中林散之是第一人,但是他的書法問題也不少
原上海書協副主席劉小晴,在書法界,他楷書成就為業界所公認!
書法界丑書大師橫行,書協將他們集體除名,網友:幹得漂亮!
夏雨曬書法,震驚了整個書法界,讓書法家情何以堪
書法界的假,更應該打!
書法界又現江湖書法家
書法界頭號粉絲竟然是這位!他的書法現如今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