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害羞不等於內向,就像哭不代表悲傷

害羞不等於內向,就像哭不代表悲傷

作者:屠筱青

來源:公眾號 | 童心解語

我的寶寶 2 歲,他常常會自己翻翻書,玩玩具,不會吵著要我們陪,見到生人很多時候還會哇哇大哭。而他的姐姐卻完全不同,特別活潑外向,喜歡有人陪。

我家 3 歲寶寶很害羞,每次一到人多的場合就一直躲在我背後,整場粘著我不放,怎麼說也不行。說多了就哭,一點出息也沒有。

我家的孩子 4 歲,好像不喜歡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在幼兒園也就沒幾個朋友,總是喜歡孤零零一個人在角落玩他的小汽車。

我家女兒快上小學了,感覺她很內向,每次有公眾上台表演的機會,都不願意去。老師問問題,別的小朋友都把手舉得老高,她就一直低著頭,好像生怕老師叫她回答。

許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主動社交,不大方,就統一冠之以害羞或內向,認為孩子需要改善或者糾正。

那該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呢?在著急地尋找對策之前,父母可先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你覺得成功,幸福和內向,外向哪個聯繫更緊密一些呢?

你覺得自己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的呢?

當今社會鼓勵外向和表達,認為能說比能幹重要。辛辛苦苦地悶頭做半天,不如漂漂亮亮說點場面話。於是,內向、害羞都成為帶有負面特性的標籤。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內向、害羞時,總是擔心孩子這樣會吃虧,以後各方面不如外向或善於社交的孩子。可是實際上,個性本身並不分好壞。內向、害羞的人一樣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

蘇珊·凱恩:內向性格的力量

也許你是一個外向的家長,卻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如果了解個性的差異,就會理解孩子的感受,真正接納孩子的個性。個性不是靠強制可以完全扭轉的,那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痛苦。

當然,生活離不開社交。我們如何才能鼓勵孩子更自信地社交呢?

區分內向與害羞

首先,我們要學會區分兩者。害羞和內向可不完全是一回事情。

害羞(shyness):害羞的孩子並非不喜歡社交,他們可能缺乏相關的社會交往技能,不夠自信,害怕負面的評價,所以迴避和別人打交道的場合。

一個害羞的小孩內心獨白可能是這樣:″小朋友們都在那裡玩遊戲,我也好想加入。但是我好害怕,我還不會玩這個遊戲,他們會不會不帶我玩,我過去能說什麼呢,萬一他們不喜歡我,我該怎麼辦。要是老師能幫我去和他們說就好了。″

內向(introvert):內向的孩子,天性更喜歡獨處,和很多人在一起無法做到自在放鬆。

一個內向的小孩內心獨白可能是這樣:″哇,他們在那裡玩遊戲好開心,看著挺有趣。不過我更喜歡自己玩,樂高、看書都特別有意思。我不喜歡爸爸媽媽逼我去跟別人玩。″

一般情況下,害羞和內向的孩子的確有重疊的特質:看起來都比較安靜,在外面說話不多,不喜歡扎堆活動。

但實際上害羞更偏向於不夠自信帶來迴避行為,對社交產生焦慮心理,是一種心理狀態引發的行為表現;而內嚮往往是孩子自身的個性使然。從社交生活中無法獲得積極的體驗,一個害羞的孩子可能慢慢會變得內向,於是更多地選擇和習慣獨處。而一個外向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害羞。此外,很多人可能內向,但並不害羞。比如比爾蓋茨,他很喜歡獨自閱讀,個性偏內向,但是在面對那麼多員工、聽眾時,他總是看起來淡定自若。

強迫性格內向的孩子去改變自己的個性,會讓其心理背負重擔,但讓害羞的孩子改進社交技巧,卻符合其內心需求。

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分析一下孩子到底是害羞而迴避社交,還是由於內向而喜歡獨處。如果因內向而嚴重地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父母也需要幫助孩子做一些改善和調整。做完下面這個小測試,我們一起看看解決的方法。

小測試:區分內向或害羞

我的孩子面對其他孩子的遊戲邀請:渴望交往卻駐足不前 (A);毫無興趣所以不願參與(B)。

我的孩子平時更加希望:和朋友一起玩(A);更喜歡一個人看書玩遊戲(B)。

當必須要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孩子能夠:(A)主動詢問別人;不能(B)。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A,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更偏向是個害羞的孩子;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B,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更偏向於內向。

害羞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不批評不諷刺

切記不要批評或嘲諷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喜歡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你這個孩子,怎麼一點上不了檯面。怎麼不懂禮貌,還不趕緊和阿姨叔叔打招呼。″ 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本來就害怕這樣的場景,被你一說更加不喜歡這些場合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完全可以大方地和別人打招呼說:″我家孩子暫時還沒有做好準備,我相信等他準備好了,就會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了。″

做好腳手架

父母還需要做好孩子的腳手架,幫助孩子培養起社會交往的技巧。比如,把有難度的任務分成一步步的小目標,讓孩子從實踐中體會到成就感。

在生活中也應做好榜樣,讓孩子參與到簡單的人際交往中。比如進出小區,父母大聲和保安打招呼,讓孩子從招手、點頭開始,過渡到小聲說″早″,到微笑地說″早上好″。

內向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切忌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老是當著孩子面說:″我家孩子就是內向″,這會讓其形成一種僵固的自我認識,缺乏積極主動社交的動力。

拓展社交舒適區

慢慢拓展孩子的社交舒適區:儘管內向的孩子更喜歡獨處,但他們大多在小群體中感到自在愉快,因此你可以為孩子創設合適的社交環境。

社交環境:不單單指物理空間環境,還包括了其中的人,即交往的對象。合適的社交環境不僅包括合適的場所,同時也包括對社交對象的適當選擇。

現在的孩子,大都還是獨生子女,特別是 3 歲之前,很多都是長輩或保姆帶,缺少了合適的社交環境。成年人和孩子的玩,與孩子們之間的玩千差萬別。成年人會遷就孩子,考慮問題的角度和孩子也不同,故無法代替兒童玩伴角色。對於孩子來說,創造合適的同伴社交環境更為重要。

家長可以邀請小夥伴來家裡玩,在孩子熟悉的環境里,他們更容易放鬆。邀請的人數一定要少,可以從 1 個開始,定期讓孩子和別的玩伴相處,循序漸進地拓展社交舒適區。

尊重孩子個性

內向的孩子會從獨處的時間裡獲得更多放鬆和學習機會,應允許他們有獨處的空間。不必因為孩子自己玩就焦慮無比,內向的孩子在自己玩時很平靜自在,也會關注到周圍人玩的狀態,因為別人開心而開心。所以不要認為孩子非得加入大團體才是良好的表現。

孩子在自我成長

害羞或內向,並非一成不變。有的孩子慢慢成長之後,就不再害羞,原來內向的個性可能也會變得更外向一些,所以一時的表現並不代表永久的狀態,不要過於執著一時的問題。

當然,有一些情況,父母還是需要謹慎對待。比如孩子對於外界刺激異常敏感,反應過於強烈,在 5、6 歲以後,遇到生人或是社交場合,還是會極度害怕,緊張發抖,甚至尖叫哭喊時,就需要讓專業醫生診斷,排除社交恐懼等問題。

內向和外向的劃分並非絕對,更不分好壞。順應孩子的個性,發揮孩子的長處,培養孩子的自信,孩子會更放鬆地和這個世界相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貝睿育兒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孩子們互掐,媽媽不必當裁判,而是……
你願意把孩子養成雞,還是烏鴉?
關於孩子遊戲要注意的 10 條經驗
為什麼孩子愛問″為什麼″?
媽媽,不是我故意不理你,我只是需要你傾聽而已

TAG:愛貝睿育兒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哭不代表不悲傷
不流淚並不代表我們不懂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念而不見是痛苦,痛而不忘是悲傷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情最痛苦的是得不到還是不敢去愛?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不是憤怒與悲傷…它會致大病!
比悲傷更悲傷的,不是故事,而是毀人的三觀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不是憤怒與悲傷…它會致大病
黃磊不再唱歌的原因曝光,讓人聽了忍不住悲傷
高興就笑,悲傷就哭的星座,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不為失敗懊惱,不為失去悲傷,順其自然,隨緣自在
憂鬱但不悲情的3個星座,不管拖拉還是牢騷滿腹,都不沉溺於悲傷
愛而不得是痛苦;想而不見最悲傷!
我詢問,不是由於悲傷,而是感到惶惑
讓別人看見你的悲傷,真的一點也不羞恥
都說憂傷肺,其實最傷肺的不是悲傷,而是……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那麼悲傷嗎?不用羨慕別人別人也在羨慕你
沒人過你的經歷,就不懂你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