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侵華,對中國內蒙古的環境影響

日本侵華,對中國內蒙古的環境影響

文:櫻?克里斯馬斯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畜牧改革實驗改變了內蒙古的草原生態。圖片來源:elbrus

村上春樹1982年發表的小說《尋羊冒險記》帶領讀者走上了一段尋怪之旅,追尋一隻背上有星形胎記的變種羊。隨著上世紀30年代日軍大舉入侵中國東北,這隻羊也從百年沉睡中蘇醒,試圖找到一個完美的人類宿主,完成自己統治世界的大業。它首先在蒙古邊境控制了一位日本科學家的心智,這位科學家正在1932年成立的偽滿洲國發展畜牧項目。一年後,羊的宿主又從農業專家換成了一個戰犯,這個戰犯後來成了東京一個右翼黑幫的老大。

對村上而言,這隻羊代表著一股潛在的邪惡力量,這股力量將1931-1945年間日本入侵中國和戰後日本右翼勢力的死灰復燃聯繫在了一起。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羊的確與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內蒙古地區的擴張歷史息息相關。並且直到今天,這段歷史的影響依然還在。

20世紀初,羊的確佔據了內蒙古東部(當時偽滿洲國的一部分)日本科學家們的大腦,這些農業專家們聲稱當地草原的環境條件已經惡化,需要日本帝國的介入來振興這片土地。他們企圖培育羊毛更細的雜交羊,希望這種羊毛帶來的收益能夠將他們眼中日漸衰落的游牧邊疆轉變成日本帝國固定的羊毛產區。

殖民者眼中的土地退化

1905年,隨著日本帝國的勢力在中國東北的南滿洲鐵道沿線不斷擴張,日本首次在內蒙古東部遭遇了草原游牧部落,也第一次見識了他們的牧場。殖民政府的看法和先前中國管理者對這片草原的描述一樣,認為這是一塊荒原,那裡的蒙古族牧民不過是個「垂死的種族」。此外,日方的報告還認為游牧民族過度放牧是造成土地退化的罪魁禍首。

除了「草原退化」,日本研究人員還認為內蒙古當地的牲畜也在退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方發行的農業手冊都用「矮小」和「退化」來形容內蒙古的羊、牛和馬。牲畜無疑是對人的隱喻:對日本專家而言,當地牲畜的退化反映的正是游牧民族這個「垂死種族」的發展軌跡。

這種說法意在為日本以科學進步為名插手「振興」蒙古土地的行為提供正當性。但歸根結底,是最大限度開採自然資源的渴望,而非環境保護,推動了日本的畜牧業改革試驗。

日本科學家引入美利奴羊以及苜蓿種子,試圖複製澳大利亞和北美邊境的風貌。圖片來源:robinxiawen

苜蓿與雜交羊

為了給內蒙古東部的畜牧業開發掃清障礙,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建立的農業實驗站可謂一馬當先。這些中心的研究人員找到了農業潛在的提升領域,並為當地社區提供培訓。20世紀初,此類農業實驗站開始在中國迅速擴散,但只日本人經營的站點在科學畜牧原則的名義下迫使草原游牧民在固定的牧場上安頓下來。1913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原本屬於科爾沁部的土地上建立了公主嶺實驗站,引入美利奴羊和苜蓿種子,試圖複製理想中的澳大利亞和北美邊境的風貌。

公主嶺的日本專家們為帝國設計了新品種雜交羊,用當地的肥尾羊和進口的美利奴羊以及其他從澳大利亞、紐西蘭還有美國進口的品種雜交,以增大羊的體型,提高它們的繁殖能力。隨著繁殖技術的推進,每一代雜交羊都會比上一代更高、更大。專家們希望這些雜交品種會和當地的羊一樣,能夠抵禦冬天的寒冷,但毛卻比它們細3到6倍,更加柔軟。這樣一來,日本的羊毛貿易就無需依靠進口。1924到1936年間,日本育種者為蒙古牧民提供了3000隻這樣的雜交羊,之後到1945年又陸續提供了數百隻。

日本侵華戰爭加劇了軍隊對羊毛的需求,雜交羊的繁育擴大到了蒙古全境。偽滿政權1936年制定的五年計劃提出在18年內將羊的數量從1百萬隻增加到1千萬隻。但蒙古牧民很快就發現新,毛髮過細的雜交羊不僅無法抵禦嚴寒,還不會刨開雪層找草吃。因此冬天的時候牧羊人不得不把羊圈養起來,人工餵食飼料,但草原游牧民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為了解決雜交羊的飼料供應問題,公主嶺的日本農學家在草原上引入苜蓿,並將其譽為「綠色肥料」。他們稱苜蓿是未來草原自給自足、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這種豆科植物能夠補充土壤中的氮素,扭轉土地退化,因此能夠改善草原土質,有助於日後農業的發展。通過這種方法,有可能把草原改造成農田。日本經濟學家希望在1941年之前能夠在蒙古境內開拓7萬公頃土地和4萬公頃游牧草場,生產超過10萬噸苜蓿。因為高產,同等種植面積的苜蓿餵養的羊群數量是野草的12倍。牧民還能把苜蓿晒乾,儲存起來作為冬天的飼料。這樣一來,冬天就可以將羊群圈養在一個地方,而游牧民也不得不安頓下來。

為了合理管理牧場,培育雜交羊和苜蓿,五年計劃還提出了一個重新安置計劃,大搞歸屯並戶,將常駐性和季節性蒙古包整合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口中的「集團部落」。雖然「集團部落」在五年計劃之前就已經存在,但1935-1938年間蒙古全境此類聚居地的數量從300個左右增長至2600個。

蒙古族游牧人口被迫定居牧場徹底改變了當地環境。日本人大量單純種植苜蓿,然後開拓農用土地的行為也改變了草原的生態。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將常駐性和季節性蒙古包整合為「集團部落」。圖片來源:ckngai123

環境遺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營農場和牧場延續了擴大和「改進」羊群的努力。1955年,中國技術人員從蘇聯引進蓋茨羊,利用人工受精技術培育了2萬隻雜交羊。21世紀初,內蒙古自治區每年培育雜交羊1千萬隻,其中很多的血統起源都能追溯到日據時代。

村上春樹的尋羊之旅從未真正離開內蒙古的荒原。今天,內蒙古的牧民依舊面臨著類似的,由草場退化、畜牧業發展以及社區安置造成的環境問題,而定居者和游牧者、中心與邊疆之間的張力也從未消失。

作者:櫻?克里斯馬斯,鮑登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帝國主義和環境史。

感謝中外對話提供支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加拉帕戈斯鯊魚:死於中拉漁業監管漏洞
他,讓木頭擁有了生命
珠穆朗瑪峰的悲哀:每年12噸的巨量排泄物是如何登上世界之巔的
中國90%近海已無魚可捕,背後的真相更觸目驚心!
它們身披八彩霞衣,卻因此招來災難

TAG:自然使者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日本為何無視歐美各國,選擇在入侵中國的同時,侵佔東南亞
戰地之旅:早期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構建
中國對日本遊客安全嗎?
元時代,蒙古帝國與中國的關係
學者觀察:美國「謀略」對中國的影響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加班文化」
美國打響中國貿易戰第一槍!日本、韓國也遭殃?中國:太低估我!
域外漢籍中的中國文化
中國的「日本駐軍」去了哪?中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戰後改造
中國古亭,大美之境!
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日本鬼子」,娶中國老婆,女兒入中國國籍
【國關青年說】羅豪:新世紀俄印軍事合作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基於地緣政治的視角
對中國影響最早最大的「西方」音樂
侵華戰爭中被日軍殺害的中國兒童,讓全世界落淚!
抗日戰爭中,美國為何儘力幫助中國對付日本鬼子
抗戰中被日本偷走的中國珍貴古籍下落之謎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和俄國邊界線,對比後感概差距太大
日本引以為傲的刺刀戰:中國迎難而上,美國卻哈哈大笑
中國頒布一道禁令,西方噩耗來臨,外國網友:中國做得對
黃埔有段古 | 中國茶引發戰爭,合眾國北美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