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獨中的收穫,往往可以救贖你的孤獨
無論身處何地,你都可能感到孤單,但生活在一座城市裡,被數百萬人圍繞著,又會催生出一種別樣的孤獨的滋味。或許,有人會以為這種狀態與人來人往的都市生活並不相容,然而,單純的生理上的接近,並不足以驅散內在的隔絕感。在與他人緊密相依的時刻,你可能會感覺到,甚至會輕易地感覺到內心的荒蕪與清冷。城市會成為孤寂之地。一旦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引發孤獨的並非肉體上的孤寂,而是聯繫、親密關係與血緣關係的稀缺或不足:出於各種原因,人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在詞典里,「不快樂」的定義是:因缺少他人陪伴而產生的結果。因此,毫無疑問,這種感覺會在人群中達到頂峰。
孤獨是難以啟齒的,也難以歸類。孤獨就如同抑鬱,這兩種往往相伴相生的狀態會深入一個人的肌理,成為那個人的一部分,就像愛笑或長著紅頭髮一樣。另一方面,孤獨也轉瞬即逝,它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悄然而至,又倏忽無蹤,正如在經歷了親人過世、戀人分手或社交圈的變化後體會到的那份孤獨,便是如此。
如同抑鬱、悲傷或煩躁不安,孤獨也是病理學的研究對象,被視為一種疾病。就像羅伯特·韋斯在他的那本影響深遠的專著中寫到的那樣,孤獨是「一種難以根除的慢性病,毫無可取之處」,它沒有任何意義,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此這般的言論都與一種信念掛鉤,即我們身而為人的全部意義,都在於與人產生聯繫,或者說我們可以也應該享有永恆不變的快樂。但並非每個人都命定如此。也許我的想法並不正確,可我認為這樣一種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經歷過的狀態,不可能完全沒有意義或是毫無價值。
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她1929年的日記里描述了一種「內在孤寂」的感覺,她認為這種感覺也許值得探究,並補充道:「要是我能抓住這種感覺,我會的:這是一種真實世界在歌唱的感覺,是一種由可棲居的世界中的孤獨與靜默觸發的感覺。」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孤獨或許能夠帶給你一種用其他途徑難以企及的真實感。
不久以前,我在紐約市度過了一段時間,這座由粗花崗岩、混凝土和玻璃構成的熙攘的島嶼,每日都浸淫在孤獨之中。儘管那絕非一段宜人的經歷,但我開始自問,伍爾芙是否真的是對的,除了呈現在眼前的一切,是否真的還有更多的體驗,或者說,它是否真的能促使一個人去思考某些與生存相關的更宏大的問題。
不僅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作為一個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紀、這個像素時代的公民,我感到某些東西在我的內心灼燒。孤獨意味著什麼?
倘若我們不與另一個人緊密纏繞,我們該如何生活?要是我們無法輕鬆地開口交談,我們該如何與他人發生聯繫?性愛是否能夠治癒孤獨?假設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果我們的身體或性傾向被認定是不正常的、有缺陷的,或是我們經受著病痛的折磨,又或是未曾獲得美貌的眷顧,情況又會變成什麼樣?科技能否在這些事情上為我們提供幫助?它讓我們更靠近彼此了嗎?還是將我們禁錮在屏幕背後的牢籠里?
我絕非第一個為這些問題所困的人。很多作家、藝術家、電影人和音樂人都曾以各種形式去探索「孤獨」這一主題,嘗試捕捉它的蹤跡,應對它所喚起的問題。但那時的我醉心於圖像的魅力,以此尋得了在別處難以獲取的慰藉,因此,我所探究的主體都落入了視覺藝術的範疇。我沉迷於一種渴望,想要找到一些關聯性、一些實物證據,以證實其他人也曾進入過這種與我相同的狀態。在曼哈頓期間,我開始收集那些似乎在闡釋孤獨或是為孤獨所困的藝術作品,尤其是那些以現代城市,特別是以過去七十年間的紐約為背景的作品。
起初我只是被那些圖像本身所吸引,但隨著我的探索逐漸深入,我開始注意到那些隱身在這些藝術品背後的人們:他們掙扎在生活的旋渦里,試著與孤獨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同生共處。在之後的篇幅里,我將要書寫的藝術家們還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瓦萊麗·索拉納斯、南·戈爾丁、克勞斯·諾米、彼得·胡加爾、比莉·哈樂黛、佐伊·萊奧納德、讓-米切爾·巴斯奎特。這些藝術家都是孤獨的城市記錄員,他們的作品都曾打動過我,予我教益,而在他們之中,有四位藝術家尤其令我感興趣:愛德華·霍珀、安迪·沃霍爾、亨利·達戈與大衛·沃納洛維奇。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他們中的每個人都並非孤獨之地的永久棲居者,相反,這正體現出來自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孤獨的侵襲。然而,他們都敏銳地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深諳在人群中被隔絕是何種滋味。
在安迪·沃霍爾身上,這看似尤為不可能,畢竟,他就是以自己旺盛的社交能力而聞名的。他幾乎時刻被一群散發著光芒的隨從人員包圍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作品強烈地關注著隔絕和依戀這兩個主題,這是他終其一生都在與之對抗的問題。沃霍爾的藝術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對近與遠、親與疏進行了一場宏大的哲學研究。和許多孤獨的人一樣,他有著根深蒂固的收集癖,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物品,再用它們把自己包圍起來,在自己和人類所需的親密感之間築起一道藩籬。他恐懼身體上的接觸,很少在沒有攝像機和錄音機的武裝下離開自己的寓所。他用這些東西去抵擋和緩衝與他人的交流:這一行為似乎也解釋了我們在這個所謂的「互聯」時代里應用科技的方式。
身為看門人和域外藝術家的亨利·達戈的生活則截然相反。他獨居在芝加哥市的一間出租屋裡,在近乎與世隔絕且沒有任何觀眾的環境中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其中滿是美麗而有些詭異的人物。80歲時,他在一個天主教的教士之家去世,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房間。之後,人們在他的房間里發現了上百幅精巧的、令人不安的畫作,顯然他從未向任何人展示過這些作品。達戈的人生揭示了那些導致一個人離群索居的社會因素,以及想像力是如何被用來抵抗這些外部力量。
正是因為這些藝術家在社交生活中有著各不相同的經歷,所以,他們的作品也以不同的方式來討論「孤獨」這一主題,有些人會直面它,有些人則會著眼於那些導致污名或孤立的原因—性、疾病、虐待。愛德華·霍珀,那個四處雲遊、沉默寡言的男人,執迷於運用視覺的表述去傳遞都市的孤獨感,以繪畫的方式表達這一感受,儘管他有時候會否認這點。他所塑造的那些在蕭條的咖啡館、辦公室和酒店大堂的玻璃後面的男人和女人的掠影,在近一個世紀以後,依然是寂寥城市的標誌性形象。
你能展現出孤獨的樣貌,也能舉起雙臂抵擋它,創造出的作品來當作溝通工具,抵抗審查制度和沉默。這就是大衛·沃納洛維奇創作的源動力。作為一個被低估了的美國藝術家、攝影師、作家和行動主義者,他傑出、無畏的作品令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將我從那種獨居時所感到的孤獨的羞愧感帶來的負擔中解放了出來。
我開始意識到,孤獨是一個擁擠的地帶: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當你居住在一座城市裡時,即便它像曼哈頓一樣生機勃勃、井然有序,你也會逐漸感到迷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建立起一張情感地圖,它由你鍾愛的地點與偏愛的路線組成,是一座除你以外的任何人都無法準確複製或再現的迷宮。在那些年裡,我所構建的是一張孤獨的地圖,它的誕生出於需求和興趣,由我自己和其他人的經驗彙集而成。我想以此來理解孤獨的意義以及它在人們的生活中的作用,並試著去描述孤獨與藝術之間複雜的關係。
很久以前,有一段時間我經常聽丹尼斯·威爾遜的一首歌。這首歌被收錄在《藍色太平洋》(Pacific Ocean Blue)里,那是他在「海灘男孩」解散後發表的專輯。其中有一句歌詞我十分鐘情:孤獨是一個尤為特別的地方。當我還是個少女時,我會在秋天的夜裡坐在自己的床上,想像自己身處一座城市當中,或許恰是薄暮時分,每個人都往家的方向走去,剛被點亮的霓虹燈閃爍不定。我發現早在那時,就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孤獨的城市裡的一個居民,而且我喜歡威爾遜對它的肯定—他讓孤獨看起來充滿無限可能而又危機四伏。
孤獨是一個尤為特別之地。想要明白威爾遜的歌詞里的真諦並不容易,但在旅途中,我開始相信他是對的,孤獨絕不是一種全然無用的經驗,相反,它能夠讓我們直抵我們珍視和需要的東西的核心。從孤獨的城市中浮現出不少絕妙的事物:在孤獨中成形的事物,往往也能被用來救贖孤獨。
薦讀
點擊展開全文
※孩子真的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嗎?
※這兩個因素決定了你命運的走向
※找不到真對象,靈魂如何遷怒於假對象
※七夕: 未經愛情的人不懂人生
TAG:周國平 |
※愛的力量從孤獨中來,這5本書讓你學會與孤獨相處
※你在孤獨中的模樣
※我們終將在愛與孤獨中徘徊
※在孤獨中尋找存在
※在孤獨中慢慢沉澱自己
※你在熱鬧中失去的,會在孤獨中找回來
※單身不可怕,能夠在孤獨中找到樂趣的星座!
※老年人的宿命,就是在孤獨中死去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離婚後在孤獨中逝去
※此女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離婚後在孤獨中逝去
※唯有孤獨才能出眾,讀懂10句話,你也能在孤獨中變卓越
※我們都在孤獨中長大,但這並不是一切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在孤獨中沉思,在孤獨中成長
※她能用大半生時間罵魯迅,卻不願為愛下廚,最終在孤獨中逝去
※她能用大半生罵魯迅,卻不願花時間為愛下廚,最終在孤獨中逝去
※你在孤獨中沉澱,直到讀懂雪萊不枉然
※在孤獨中前行,在沉默里堅守
※她對梅蘭芳用情至深,最後卻在孤獨中病死
※她用半生時間「反魯」,可不願為老公做羹湯,後在孤獨中度過
※在孤獨中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