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強文化產業 建設文化強省

做強文化產業 建設文化強省

8月28日,為期5天的第三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圓滿落幕。此次文博會在前兩屆的基礎上,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影響進一步放大,展會的交易性、開放性、現代性水平進一步提高,展會規模、質量、成交額等方面刷新曆屆文博會的記錄,「文化+」特色更加凸顯,促進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和三晉文化走出去的功能不斷增強,實現了預期目標。

本期,立足文博會,圍繞文化強省,四位熱衷山西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些許意見和建議,以饗讀者。

山西博物院鴞卣系列文創產品

山西文化產業要做到「山西特色+中國風格+世界眼光」

談及對第三屆文博會的感受,山西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渝豎起了大拇指,頻頻點贊。「文博會開幕的第二天,我就到了現場,參觀了每個展區。參觀以後,我的最大感受是,第三屆文博會在前兩屆文博會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盧渝先生說,「這次文博會的主題是『文化三晉 開放山西』,體現的是近幾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後,山西文化產業可喜的變化。」

「山西文化產業可喜的變化」在哪裡?盧渝先生進行了詳盡解讀。

第一,山西文化產業在認識高度上有所提高。「加快把文化產業打造成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提出,讓文化產業不再是一個邊緣化產業,不再是文化戰線上的產業,而是舉全省之力的有鮮活生命力的產業。

觀念的變化,也讓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地提高,各市、企業、相關部門對文化產業有了新的認識。可以說,山西文化產業發展迎來「美好時光」,做強文化產業,才能實現文化強省的目標。

第二,文化產業的開放度和融合度有所提高。「從這次文博會來看,我們不再是像以往『關起門來辦會』,而是放在市場大環境下,汲取兄弟省市尤其是發達地區辦會的先進經驗,『開門辦會』,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23個省區市,以及俄羅斯、英國、法國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參展商齊聚山西。」

而融合度是指文化產業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其他的產業進行融合發展,進行「大兵團作戰」,從而形成了一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第三,企業與老百姓的參與度有所提高。這次文博會邀請到的參展商達1000多家,文化產品上萬種,這足以說明,山西文化產業產業鏈更加完整,文化產業發展更加豐富與全面。

此外,這次文博會特別注重與市場結合,更加符合消費需求。在山西博物院展區,文創產品中不僅有「高大上」的文物復仿藝術品,更多的是利用博物館精品文物元素和展覽元素開發的文房用品、傳統手工藝品、時尚飾品、出版物等,不僅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睞,而且讓老百姓切實感到了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這說明,文博會對老百姓的吸引力是越來越強。

第四,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得越來越緊密。過去,山西的文化產品多是一些傳統產品,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非常少。可是,在這次文博會上,細心的老百姓就會發現,很多現代科技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都參與其中,給山西文化產業注入了現代感、科技感。其實,在當下,科技創新已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傳統文化藉助現代科技手段重獲得生命,並為人們所接受。因此,「創意+科技」應該是山西文化產業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點。

第五,從山西省情出發,山西是文化資源大省,但是文化資源不見得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王牌,如果資源轉化不成產品,資源也僅僅是資源。在這次博覽會上,文化資源與產品完美融合後帶來的雙贏,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如今,山西提出「要挖掘炎帝農耕文化、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等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因此,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就要進一步發揮山西文化資源優勢,以內容為主,在軟實力上做文章,把山西文化的特色彰顯出來,把山西的文化產業做到山西特色、中國風格、世界眼光三位一體。

然而從戰略上看到,山西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山西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盧渝先生認為,首先,山西要進行品牌塑造。山西擁有琳琅滿目的文化產品,但多是「看不清品牌」的文化產品。換句話說,山西缺少一個讓人一看就會想到山西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個人品牌。或許有人會說,舞劇《一把酸棗》《粉墨春秋》就是山西文化品牌,然而,相較山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山西的文化品牌屈指可數。

其次,文化產業的主體是企業,只有文化企業強起來,文化產業才能強起來。山西文化企業的特點是小而散,因此,下一步在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加強文化企業的培育。

第三,文化產業要注意精細化問題,尤其是創意和策劃方面的精細化。精品建設是文化產業對外形象展示的標誌。山西文化產品既要豐富又要精彩,在多的基礎上,更要抓精品建設。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為社會團體、創意工作室提供了廣闊天地。

發展導報記者 鄭娜

今年的文博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來賓

山西需要樹立文化品牌

為什麼說華夏文明看山西,而不是陝西、河南呢?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市情與發展研究室主任范富認為,因為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直根,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非常清晰,那就是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夏商周,先有夏、然後才是商、然後才是周。夏的中心區域就在晉南,就在河東;商的中心區域就在殷,所謂殷商是也;周分兩段:西周在西安咸陽一代、東周才到河南洛陽。這樣一個歷史脈絡,就決定了華夏文明首先要看山西。從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到夏王朝的創立者———禹的兒子啟,一直都在山西這片土地。所以,華夏文明一定要看山西、一定要首先看山西。天下之中,就決定了山西的位置:不東不西不南不北,恰恰屬於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一個地方。山西的國保單位全國最多,山西的新舊石器時代全國的遺址最多,山西是華夏之根,也是華夏直根。山西是古代中華農耕文明的博物館,中國農耕文明博物館的展品,70%以上都是從山西拿走的;山西是古建藝術博物館;是興漢啟唐的地方。文景之治、貞觀之治與三晉大地關係密切。

「既然說華夏文明要看山西,那麼山西是不是應該有個文化盛會和文化品牌呢?是不是要打響這個品牌呢?所以,山西一定要搞一個文博會,而且要把文博會作為中國的品牌、世界的品牌來打造。」范富說。

三晉大地,北面是晉北,有佛教文化,從雲岡石窟到應縣木塔、五台山,一直到恆山懸空寺,這個區域整體上是佛教文化的區域;而晉中一帶到明清時期才真正意義上突顯出來,明清之際晉商真正起了步;晉南是根祖文化,包括堯舜禹等。

駱惠寧書記在省十一次黨代會報告裡面講了五個文化,第一個文化就是炎帝農耕文化,然後是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誠信是晉商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晉商更主要的是一種開放性,契合國家的戰略,與國家、時代和潮流共進共榮,這樣一種形態,這是誠信晉商的最核心的一個精神。晉商在服務「九邊重鎮」這個國家戰略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了,形成了現在大家都熟知的晉商文化。

山西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交融的區域,本身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接納性,所以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種開放性。范富以為,如今通過這個展會,更可以展示出山西開放的形態、創業創新的形態。現在,山西已走出了比較困難的時期,上半年GDP增長6.9%。現在看來,文旅產業作為世界性的朝陽產業,完全符合「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這一要求,這也是紮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用力的一個方向。這個展會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

「山西文博會的交流活動,應該能夠為山西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一些貢獻。」范富表示,新一屆省委和省政府成立以來,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省委書記駱惠寧提出「五個文化」,省長樓陽生講要大力振興文化旅遊產業,都是基於山西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駱書記十一次黨代會報告講,「山西五千年文明發展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標識。」「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下大力氣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為經濟社會進步提供豐潤文化滋養,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所以,需要通過這樣一個展會,既展示山西美麗的形象,更展示山西開放創新的新形象。

山西文化強省建設要充分發揮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太原市政府法制辦王玉明認為,山西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包括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在國內外,歷史文化名人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名人故居也成為展示當地璀璨文明的美麗窗口。名人故居保護利用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地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諸如合肥市李鴻章故居、無錫市薛福成故居,已成為文化旅遊的典範,讓當地賺足了「里子」和「面子」。

山西歷史文化名人眾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個不同領域都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加強保護和合理利用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建設文化強省的必然之舉。多年來,王玉明慕名探訪了山西省歷史文化名人張穆、楊二酉、劉大鵬等先賢的故居,深感我省與文化發達地區的巨大差距。

「建設文化強省,尤其需要各級高度重視,舉全社會之力,從法制上、體制上、機制上多個方面改革創新,著力打造出一張張文化名人故居美麗名片,為推動山西文化強省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王玉明如是說。

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升級,

最重要是做好「加減法」

「與其他省份相比,山西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資源匱乏,而是資源特別豐富的問題。如何對自己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梳理,精準定位,有序開發,生態發展,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升級,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做好加減法。」採訪伊始,語文報主編李愛東直言不諱。

李愛東表示,做加法就是加創新,加人才,加惠政。做加法的核心是加創新,重點為文化產業業態創新。「十三五」時期是新興文化業態對文化產業進行調整、升級和變革的戰略機遇期。新興文化業態作為文化產業未來增長的關鍵領域,相對於傳統文化業態在價值傳遞、審美增值、資源活化、原創培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可以大幅度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其中「跨界融合」「科技引領」「版權衍生」「沉浸體驗」或成為當下與未來文化產業業態創新的主要模式與戰略方向。

做加法的關鍵是加人才。文化產業是極具前景與活力的朝陽產業,其融文化、科技、創意為一體的特徵決定了人才乃是決定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但我國的文化人才還存在總量偏少、精英不多、結構失衡、分布不均等問題,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作為內陸省份的山西表現尤其明顯。因此,必須匯聚各方力量,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培養、挖掘和引進大批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科學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尤其打破人事壁壘,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做加法的基礎是加惠政。無論業態創新,還是人才引進,都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惠民政策越多,從業者的積極性就越高,產業發展的方向就越明確。因此,作為上級主管部門,一個好的政策勝過千萬句的囑咐和萬千次的考察。

李愛東表示,做減法就是減一態多表,減區域壁壘,減一品多牌。做減法首先是對我省文化形態進行定標、定型,減掉重複或不精準的表述。大家熟知我省旅遊文化資源過去一直是以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和佛家文化分別來指代晉中、晉南和晉北的旅遊線路,但現在隨著各地對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越來越重視,又不斷提出了大院文化、德孝文化、廉吏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名詞,從我省文化資源開發的角度看是好事,但從文化傳播和品牌打造的角度看未必是好事,所以需要政府引導,專家把脈,對我省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梳理,精準定位、定型。不要一哄而上,面面俱到,導致喧賓奪主,丟掉我省的文化資源特色,減弱了我省特色文化的對外影響力。

做減法其次是各區域之間打破門戶之見,進行資源整合,謀求文化生態產業的共建共管共贏,而不要各自為政,重複投資建設。各地市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關聯,舉頭髮展的共建共榮的文化產業生態體系。

做減法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文化產品品牌進行整合,在同一品類中重點挑選幾個具有知名度高、競爭力強、企業管理健全的優質品牌進行重點打造,將其同品類的其他品牌整合到大品牌旗下,形成品牌合力,減少內耗,共同發展。

發展導報記者 尤佳

導報推薦

大學之初———李提摩太創辦山西大學堂始末

責編:景海軍

想了解更多?

那就趕緊來關注我們

微信號:fzdb2014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展導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發展導報社 |

您可能感興趣

加強「街巷文化」建設 彰顯文化自信
劉忠范:加強「街巷文化」建設 彰顯文化自信
中國駐模里西斯文化參贊:推進中國文化海外本土化建設 增強文化自信
政協委員建言文化強國建設
戴建兵:弘揚革命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設的精神動力
馬化騰:文化要和科技結合 建議做文化精品
文化創意教育和旅遊文化產業示範區
立足中藥文化 做強民族品牌
文化興與民族強
李彥宏:「新文化產業運動進行時」,科技將更多為文化產業賦能
久圖文化與香港大公文化集團共同發力中國文化藝術產業
李程驊: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實現偉大夢想
文化精品陶瓷傳承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科技+文化」融合創新 馬化騰兩會建言打造數字文化中國
中國應該建立文化強國的理念和戰略
文化平谷 建置文化
茶文化與紫砂文化
文化習俗——酒文化